APP下载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及其实现路径

2021-08-09余京洋

文教资料 2021年13期
关键词:价值意蕴实现路径劳动教育

余京洋

摘   要: 劳动创造的不仅是物质财富,还有广泛而深刻的精神内涵和价值意蕴。人类一切美好的行为和品质,归根结底都在与时俱进的劳动中得到培养、传承和弘扬,都在对待劳动的目的、态度和方式中体现、应用和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思想,丰富和升华了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内涵,拓展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并由衷认同新时代劳动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综合发挥劳动教育树德、益智、健体、育美的育人功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落地落实、见功见效。

关键词: 劳动教育   价值意蕴   实现路径

劳动所创造的不仅是物质财富,还有广泛而深刻的精神内涵和价值意蕴。劳动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而独特的地位。对祖国与人民的忠诚和热爱、对事业的追求和进取、对法纪的敬畏和遵守,都在与时俱进的劳动中得到培养、传承和弘扬,也都在劳动的目的、态度和方式中体现、应用和实现。各层次、各类型的学校应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并由衷认同新时代劳动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综合发挥劳动教育树德、益智、健体、育美的育人功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落地落实、见功见效。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劳动教育将观念形成、知识应用、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融为一体,实现理论教育和实践、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小课堂和大社会之间的相互协同。尽管新时代劳动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智能化的特点,但劳动教育的核心指向依然是劳动的目的、态度和方式。基于不同岗位的劳动形式和内容,教育和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倡导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崇尚诚实劳动、辛勤劳动、创造性勞动是劳动教育共同的价值意蕴。

1.厚植热爱劳动的情感

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加强常态化的劳动教育,能够搭建理论和实践、历史发展与劳动人民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使学生充分认识劳动的地位和作用,厚植热爱劳动的情感,增强劳动教育的动力。

首先,劳动教育增强学生的自主实践意识和能力。劳动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置身真实的劳动情境,亲历真正的劳动过程,学习和掌握劳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真切体会劳动改变和创造生活、实现自己的梦想的过程和结果,感受劳动过程的艰辛,感悟收获劳动成果的快乐,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获得感和成就感,培养学生生存发展所必需的基本劳动能力,养成依靠双手爱劳动、会劳动的良好习惯。

其次,劳动教育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劳动的社会价值。新时代劳动教育是以人民为中心,积极为人民谋幸福的教育。人民幸福生活最终要靠无数劳动者的诚实劳动、辛勤劳动和创造性劳动实现。人类一切美好的行为和品质,归根结底都在与时俱进的劳动中得到培养、传承和弘扬。教育学生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是幸福之源的社会价值,牢固树立劳动光荣、崇高、伟大和美丽的思想观念,平等地尊重所有人的劳动和劳动成果,增进与劳动人民的感情。

2.培育诚实劳动的品质

培育诚实守信、合法劳动、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依靠双手自觉自愿、自立自强、恪尽职守、安全规范地参与劳动,是劳动教育价值的起点和基石。

诚实劳动是劳动品质的起点。习近平同志指出:“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诚实劳动是“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劳动,视恪尽职守、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为应尽的职责和神圣的义务。诚实劳动、敬业奉献是每个劳动者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也是社会发展稳定的、持久的动力。只有诚实劳动,才能真正实现人生价值,才能创造坚实的社会物质基础。好逸恶劳、弄虚作假、投机取巧、考试抄袭作弊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违背,也许能一时获利,却难以行稳致远。

合法劳动是诚实劳动的基石。由于经济活动形式日趋丰富,一些诚实经营者的收入增长缓慢。面对这种劳动付出与财富获得偏离的现象,必须教育学生放眼长远、着眼全局,绝不能以身试法、违背公序良俗,放弃梦想一夜暴富的投机心理,以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与创新创业实现人生价值[1]。

3.弘扬辛勤劳动的精神

习近平同志指出:“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创造。”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兴旺发达的精神力量。劳动教育直接表现在具体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中,核心在于劳动精神的培育。

深刻理解知易行难的意义。劳动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在进行劳动教育时,要加强劳动过程中的挫折教育,让大学生对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有充分的思想认识和充足的心理准备,树立必胜的信念和决心,形成攻坚克难的勇气,深刻理解知易行难的意义,在注重系统理论学习的同时加强劳动技能训练,避免眼高手低,做到身心并用、手脑合一,在行万里路中加深对所读万卷书的理解和应用。

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娱生活日益丰富、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学生日常消费水平呈逐渐增长态势,超前消费理念占主导,花呗、白条、借呗等贷款软件的使用成为主流,少数大学生超前消费、攀比享乐,不爱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就业追求不切实际的薪酬待遇。引导学生了解国情民情,领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内涵与意义,正确处理艰苦与奋斗的辩证关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理性消费、合理消费,养成一切服从奋斗,一切服务于、有利于奋斗的消费习惯。

真切体会辛勤付出后收获的快乐。劳动的快乐和满足在于辛勤付出后收获喜悦,在高校劳动价值教育中,要建立适度奖励机制,敏锐发现并及时肯定学生点滴进步,根据劳动表现和成果给予一定鼓励,让学生体会到收获的快乐,提高劳动兴趣,增进劳动幸福感、满足感,提高持续投身劳动活动的兴趣。

4.激发创新劳动的追求

劳动教育有利于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实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

强化创新创业观念。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探索取向。有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树立良好的创新创行结合观念,培养相应的职业技能,在劳动中获得成就感、幸福感,学会正确的思维方式,强化创新创业观念。

充分认识知识与技术的力量。劳动教育是体现立德树人的要素之一。以往对劳动的理解局限于以工农业生产为背景的基于体力劳动付出的物质性生产劳动形式。新时代的劳动更多地体现为知识和技术的实践应用过程及驾驭知识和技术的思想意识和实践基础,劳动形态不断被创新。劳动教育既要继承优良传统,又要突破传统认识,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提出的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要求,让学生体会到知识与技术的力量,以干劲、闯劲和钻劲创造、创新和创业激情和途径,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实现人生价值。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面临的问题

劳动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而独特的地位,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施面临传统观念、劳动观、劳动教育观、劳动取向等诸方面的困难。

1.劳动观的偏颇

劳动教育强调身心参与,注重手脑并用。只有在劳动中才能真切体会劳动之艰辛,才能真实感受劳动之快乐,才能真正理解劳动的价值。当代部分学生在家娇生惯养,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批进城务工人员定居城市,导致一些农村学生远离原生乡土,无法亲近大自然。在应试教育占据主导的环境下成长并进入高校,应试教育仍然是主导教育模式。由于劳动教育被忽视或弱化,缺乏劳动锻炼机会,导致一些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劳动,将劳动狭隘化地理解为体力劳动,认为只有文化程度低的人需要劳动,脑力劳动优于体力劳动,存在不爱劳动、不想劳动、不尊重普通体力劳动者的心理。

2.劳动教育观的狭隘

在我国儒家思想体系中,劳动教育一直不受重视,儒家传统认为“学而优则仕”,“劳”和“仕”是两个社会地位和身份完全不同的社会阶层,读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实现阶层的跨越和个人层次的提升,“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虽不断提高,但一直未能真正将其内化为国民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散布于各个学科中,未形成大中小学配套的独立的劳动教育体系,对高校劳动教育的有限关注限于普通职业类院校[2]。这种狭隘的劳动教育观导致劳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依旧存在理论教育本身可以替代劳动教育的倾向。在教育目标、教师配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学业评价中未能真正科学地落实落细劳动教育的地位作用。

3.劳动取向功利化

学校及社会对于劳动教育宣传的导向性不足,忽略劳动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和崇高精神内涵,一些学生的认识出现偏差,将劳动作为获取经济利益的手段,而非锻炼自我、回馈社会的重要途径。社会上因劳动收入差异造成社会阶层出现分化,导致学生对劳动者身份认同发生变化,疏离普通劳动者、轻视平凡劳动、排斥义务劳动的倾向滋长,不利于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品质的形成,还会对社会发展进步产生负面影响。

三、劳动育人的实现路径

自全国少工委于2015年7月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到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再到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基本原则、关键环节和保障机制作出了明确系统的要求。

1.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对于劳动价值的科学性认识。尊重劳动、尊重劳动人民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强调劳动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中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还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马克思非常重视劳动的革命性、推动性作用,他指出:“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认为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财富和价值、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中国共產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相继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立足基本国情,开展社会主义大生产运动,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倡导弘扬劳动精神,树立劳动光荣、劳动者主人翁意识。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和教育在劳动中的作用,提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大力发展经济,重视创新劳动的作用。

习近平同志对劳动教育发表系列重要论述。重视通过劳动锻炼人才、成就伟业、创造美好生活、实现梦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劳动价值观的鲜明特点。

2.以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为基本遵循

教育方针是劳动价值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我们党历来注重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劳动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方针中的内涵不断丰富发展。将劳动教育纳入党的教育方针,融入大中小学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幼时启蒙劳动意识,稍大感知劳动乐趣、增加劳动知识技能的基础上,重在增加职业体验,理解劳动创造价值的意义,提高就业创业能力,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形成前后相继、各具重点和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促进教育回归人之本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契合素质教育目标[2]。新时代教育方针将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相并列,成为“五育”之一,尚属首次,劳动教育的地位和意义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继承,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我国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创新和发展。

要着力补齐劳动教育的短板。遵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强调知行合一、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引导学生在接受劳动教育过程中自觉主动获取知识。同时要注意发挥相关各方的创造性。重视课堂教学的重要渠道作用,在思政课堂上,要深化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经典解读,阐释习近平同志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讲清楚劳动概念的内涵,阐明劳动及劳动者与社会制度、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理解当前劳动力市场的分析与发展展望,将劳动教育内容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教育大学生将个人梦想和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增加社会责任感,积极主动投身人民的伟大奋斗中,奉献社会,志存高远,心怀天下,在劳动中书写青春华章,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3.以新时代劳动形态深度挖掘和拓展劳动的价值内涵

人类劳动的形态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劳动教育必须体现新时代特征。要充分认识劳动教育对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意义,加强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强化劳动育人意识,进行顶层系统设计,构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构建梯次劳动育人的协同格局和课程体系,强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观教育、劳动知识和技能教育,奏响爱劳动、会劳动、懂劳动的三部曲[3],以及劳动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教育,科学合理地拓展劳动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首先要统筹好家务劳动、校内劳动、社会劳动的协同关系,形成三者间的有效合力,采取灵活多样形式,激发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他人和社会的内在劳动需求,体验劳动的社会价值和收获的快乐。

其次,根据产业新业态实施劳动新形态。科学组织与指导劳动教育的实施,深度挖掘与研发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完善劳动教育的学科体系,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课程,从学科融入角度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内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各类劳动实践活动中,培养劳动教育师资、编写劳动教育教材,创建一批劳动教育的试验基地和实践基地,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再次,丰富劳动教育的价值内涵。劳动教育要将培养劳动品质、提高劳动能力、塑造劳动价值观三者融为一体,在潜移默化中涵养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不畏艰辛、崇尚奋斗、乐于奉献的精神,厚植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增强就业创业能力,提高綜合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基于办学层次与专业特征找准高校劳动育人的目标

高等教育是补齐学生劳动教育短板的最后阶段,也是关键阶段,要针对不同高校的办学层次与专业特征,找准劳动育人的切入点和生成路径,宜农则农、宜工则工,找准劳动育人的切入点和生成路径,创新劳动教育形式,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劳动教育的实施重点,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品质。

大学生的劳动教育与工人和农民的单纯劳动不完全一样,旨在通过劳动这一手段和载体,让大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爱劳动、会劳动的同时,懂劳动之理、劳动之法、劳动之权、劳动之责。结合学校办学层次、发展定位和专业特征确定劳动教育培养目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找准劳动育人角度,将劳动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中,与专业理论课程相结合,融入与劳动素养提高、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教育内容,树立正确务实的择业观。要将劳动教育与创新培养相结合,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指导与孵化,让学生形成勇于挑战的创新思维;要开设与时代同步的劳动课程,增加学生智慧劳动与创造性劳动的经历。通过有针对性地进行特色劳动教育,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

参考文献:

[1]顾俊民.诚实劳动的社会意义[J].人民日报,2011-05-01.

[2]张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N].人民日报,2020-04-02.

[3]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该如何加强[N].中国教育报,2019-09-05.

猜你喜欢

价值意蕴实现路径劳动教育
当前我国民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价值意蕴析论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读懂名师
长征时期党坚持群众路线的价值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