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写融合点”该置身何处?

2021-08-09顾丽

教育界·中旬 2021年7期
关键词:统编版教材

顾丽

【摘要】“读写融合”是具有传统意义,又有改革创新的话题。入选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教师可以凭借课文的例子,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的原理,让学生在读中悟,发现表达的精妙,在写中化,习得写作方法,将阅读要素转化为写作要素。文章着眼于统编版教材中读写融合点的选择和转化,巧用文本中的读写融合点,来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

【关键词】统编版教材;读写融合点;选择转化

统编版教材所收录的文章篇篇都是经典,对于学生的“吸收”和“倾吐”起着示范和引领作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阅读”部分第四条也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这里指出了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文本的表达顺序和基本的表达方法。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最实用的课本资源大多不能综合利用,造成了阅读归阅读,写作归写作的脱离现象,严重制约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那么读写融合教学点该如何选择和转化呢?笔者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提出几方面的思考,以期抛砖引玉。

一、点在语文要素的落实之处

“统编教材内容系统化,能力体系、方法习惯培养是显性的,知识系统是隐性的。”正确解读隐藏的知识系统,再合理层级化到每一篇课文、每一堂课,是落实语文要素的基础。读写融合教学解读时需要做到以下“两读”。

一读,读单元导语,找准要素点。以《四季之美》为例,这是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这个单元三条导语分别是“四时景物皆成趣”“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涵盖了“单元主题”“阅读要素”“表达要素”三部分,且将阅读与表达融为一体。课堂教学的读写融合设计要紧紧围绕单元语文要素設计学习活动,才能真正将每一课的阅读要素转化为写作要素。

二读,读课后练习,串联要素线。有了单元整体架构,该怎样在每篇课文中落实呢?课后练习就是最好的指示牌。《四季之美》课后的要求是“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读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体会其中的动态描写”“仿照课文,用几句话写一写自己印象最深的某个景致”,从体会四季独特之美的独特表达,到聚焦这条“线”上的动态描写开展学习,再尝试运用,就是重其所重。

二、点在语言形式的独特之处

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语构形式,哪些才是合适的、有益于学生读写能力提高的读写融合点呢?除了以语文要素为依准,还要考虑不同学段的特点。低段要考虑的是要根据文本所表达的词语,以句子范式或话题切入,激发学生写自己想写的话提高写话的兴趣。中高段要考虑的则是从文本中习得句群构造的方式、表达的顺序和谋篇布局的方法。

1. 词句仿说。低年段的主要学习任务就是学用词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优美的词句当作学生模仿的范例,进行迁移并加以运用。如《找春天》(统编版二下第2课)一文中有这样的表达:“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文中“一朵两朵”“点点嫩芽”“叮叮咚咚”这样表示数量、声音的词读来朗朗上口,这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和运用的好素材。我们可以就此提供短语的训练:满天的野花( ),声声春雷( )。让学生观察图片并联系生活实际,还可以提供进阶读写融合的句式训练点“__________ ,那是春天的__________吧?”学生习得课文中特殊的句式表达。

2. 句群仿写。《秋天的雨》(统编版三上第6课)这篇文章中的“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是个很好的比喻句群训练点,教师在课前可以捕捉身边具有秋天特定色彩的花草树木,在学生朗读品味语句时,展示出来,让学生学习文章的写法,先模仿着说一说,再照样子写一写,找准读写的最佳的时机。

3. 句段仿构。《富饶的西沙群岛》(统编版三上第18课)第5自然段和《美丽的小兴安岭》(统编版三上册第20课)2-5自然段的第一句都是段落的中心句,段落结构明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构段方式,围绕中心句作具体描写的构段练习,对学生的读写融合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 习得表达的顺序和谋篇布局。高年段要把读写融合的重点放在体悟表达方法的综合运用上,重视动静结合、过渡照应、情景交融等表达策略的习得,阅读教学时引导学生明白课文“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挖掘好文本中的读写融合点能有效地使学生从文本中借鉴到谋篇布局的框架与方法,课堂迈向读写共生。以《手指》(统编版五下22课)教学大拇指片段为例。

师:同学们快速地数一数看,这里写到大拇指做了几件事情?

生:六件事。

师:同样是这一段话,还有哪些地方也让你感觉到大拇指很能吃苦?

生:我觉得是水要喷出来,叫它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它拼命按住。

师:你注意到了这里的几个动词。它做这么多事情你感觉到什么?

生:大拇指吃苦耐劳。

师:你还注意到了什么?

生1:它把事情都做到极致的好,从死力、拼命、用劲可以看出。

师:他发现了这里有三个表示力气特别大的词,读

读看。

生2:大拇指就是别人让他做什么他就做,这里有一个词“叫他”。

师:数一数有几个“叫他”?

生3:六个“叫他”,大拇指比其他的四指都要努力,都要辛苦。

师:看来这位同学发现了这个反复出现的词,其实作者写这么多的事情,就想告诉咱们一句话,任何要吃苦的事,都要叫他。(读)

师:明明用一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的,可是作者为什么却一而再再而三,不厌其烦地罗列这么多内容?

生1:更直观地说明大拇指到底做了哪些辛苦的事。

生2:作者用举例子的方法,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到大拇指吃苦耐劳,表现出作者对大拇指的喜爱。

师总结:这样的例子举得越是精细,你就越感觉到,越辛苦越吃苦耐劳的,给我们的体会越深刻。这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地方,这样的写法叫作刻意精细。这是作者有意而为之的,大家合作来读一读这些句子!

丰子恺文章的语言特别风趣,文章中的六个“叫他”便令人感到一种迫切,文章通过对比其他四指的表现,用排比呈现出语言节奏感,以及通过动词精确使用营造出场景感,同时通过刻意精细的写法,大拇指的劳苦形象和不讨巧的特点就生动起来。课堂中学习这种布局写法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学着作者这样风趣幽默的语言来写一写五官的姿态和性格,让学生将拟人、对比、刻意精细、欲扬先抑的写法内化,真正明白读什么和怎么读,写什么和怎么写,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统编版教材很细腻地设计了教学的台阶,所以教师在教学前要用丰富的语感、自身过硬的文学素养找准文章语言形式独特表达之处,设计读写融合点。在教学中要将台阶式、珍珠式的方法教给学生,每堂课去实践“读写融合”的价值,才能唤醒学生积累语料的意识,为学生的表达积累语料。

三、点在思想情感的升华之处

“情到深处自然真”,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时要设置“读写融合”,在教学时让学生通过思考与想象,引导学生把内心的情感用语言抒发出来,如此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促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落实。这样的读写融合,不仅可以丰富文本内容,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想象。以《长相思》(统编版五上21课)教学片断为例。

师:同学们,让我们走进纳兰的内心深处,“故园无此声”,纳兰的故园在哪里呀?

生:北京。

師:难道北京没有风雪吗?想一想,为什么他说故园无此声呢?

此时此刻故园的情、故园的人、故园的景都浮现在了纳兰的眼前,是那么美好,他会想到些什么呢?拿出小练笔写下来。(情境练写)

(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交流(配乐)

生1:纳兰会想到他和亲朋好友一起饮酒作诗的画面。

师评价:饮酒作诗好不惬意啊!

生2:纳兰会想到花开的时候,他和家人一起赏花的画面。

师评价:一眼望去都是无比美丽的鲜花,到处都是醉人的芬芳。

生3:纳兰与家人一起聊天,喜气洋洋的场景。

师总结:同学们,风雪肆虐的征途寒意阵阵,宁静温馨的故园充满着温暖,这一寒一暖交织在心头,也难怪作者感叹—生齐读:夜深千帐灯。

教师以描摹性语言激活想象,引导学生用文字还原场景,“故园”情景与前面的“行军”场景形成强烈反差,学生想象着此刻故园的情、故园的人、故园的景,感受到绵绵乡思浓浓乡情,如痴如醉,得以把握情感升华的“点”和“度”,进而连点成片,集片成面。

读写融合,这是满足学生“需要”,贴近学生认知规律,相对自然的、有效的写作状态。教材可供开发的资源有很多,教师要立足文本,研读学生,找到读写结合的关键点,加以实践,如此才能真正实现阅读要素向写作要素的效能转化。

【参考文献】

[1]陈广东.小学语文读写融合教学“点”的建构与实施[J].阅读,2018(39):4-8.

[2]李雪盈.论小学三年级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12):115.

猜你喜欢

统编版教材
基于统编版“道德与法治”的小学生规则意识强化例谈
统编版小学语文习作教材使用建议
聚焦教材“切入点”层层推进语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