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体间性视域中梭罗的生态美学思想

2021-08-09张蕊

文学教育 2021年7期
关键词:生态美学主体间性梭罗

张蕊

内容摘要:梭罗的自然观体现了生态美学的主体间性,本文从主体间性视域出发,从梭罗的自然观、生活观、修养观三方面,分析探究梭罗《瓦尔登湖》中的生态美学思想,进而探求《瓦尔登湖》的生态学意义。

关键词:主体间性 生态美学 梭罗

近年来,生态美学这一话题颇受学者关注。生态美学是把生态学与美学融合在一起研究的学科,它反映了审美主体内在与外在自然的和谐统一性。它超越了审美主体对自己生命的确认和关怀,也超越了自然界实用价值取向的狭隘,使审美主体将自身与生命世界和谐地融合在一起。①《瓦尔登湖》中体现梭罗对一种理想生活的追求,一种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价值取向。在当今世界,具有极高的生态学意义。

一.梭罗的生存哲学

在《瓦尔登湖》中,我们可以强烈的感受到梭罗对大自然的热爱。他是自然主义的践行者,主动离群索居、拥抱大自然,远离世间喧嚣,在大自然中独处,与大自然成为朋友,践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同时,他也是个人主义的践行者,能够特立独行,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诗意、自由的栖居在大自然中,最终获得心灵的纯净,获得自己想要的自由。

同时,梭罗的思想受中国传统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他与中国道家思想和行为完全契合:只有摒弃人类中心主义和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思想,尊重自然,融入自然,顺应自然,达到天人合一,才有可能体悟到自然之道与人生之乐,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发展。这才是人类社会长久生存与发展之道!这才是我们面对自然应有的敬畏与感恩之德!梭罗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天地间,与大自然为友,与自然融为一体,在体悟到自然之乐的同时,感悟到人生之乐,真正的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梭罗生态美学的主体间性思想

生态美学的主体间性揭示了真实的存在,即不是人的自我膨胀和对世界的征服,而是人与世界获得自由的和谐共处。②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只有通过将他人视为与自己相同的主体,而不是作为外来客体和使用客体,我们才能通对话,理解和交流建立自由和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样,只有通过将自然作为同一主体作来对待,而不是作为外来客体和需求客体,我们才能通过交流和经验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一种自由和谐的关系。《瓦尔登湖》中体现了梭罗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摒弃虚荣、追求灵性的生活观和清心寡欲、超凡脱俗的修养观,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的主体间性生态美学思想。

1.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展示的主体间性美学欣赏原则,将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整体,主张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因为向往自然而独居瓦尔登湖,瓦尔登湖的独处又给梭罗以感悟。他与自然为友,所以并不感到寂寞。他达到了自我与自然世界的交互主体关系,与大自然交流对话。在瓦尔登湖畔生活的两年多里,瓦尔登湖的宁静深沉给了梭罗很多启示。瓦尔登湖的美丽不是使人们一见钟情的美丽,也不是宏伟的美丽。这种美丽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并且总是保持安静的美,这种美丽常常会打动人们的心灵.这种美丽深深地影响着梭罗的生活,他所住的房子永远不会上锁,他认为没有人愿意当小偷,这种感觉就像古代我国提倡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社会生活场景。“瓦尔登湖”所体现的生态美学观点是提倡对自然的热爱,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极大的信任感,并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

梭罗在瓦尔登湖诗意的栖居,生活质朴纯净。梭罗写道:他正午夜在月光下钓鱼,坐在一条小船上,静静地听着猫头鹰和狐狸唱的小夜曲,不时听到一只不知名鸟的尖叫声。我认为,正是由于对自然的无比热爱,作者才能如此仔细地观察到。他爱瓦尔登湖上的所有生物,但这样的爱与占有无关。他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只是“来自文明世界的过客”。可以看出,他以一种尊重的态度来对待自然。③在梭罗看来,大自然的一切都是有生命、有灵性的,所以我们要懂得并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以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2.摒弃虚荣、追求灵性的生活观

梭罗在《瓦尔登》中论证了主体间性的审美欣赏原则,反对将自然视为没有生命、没有感觉和没有意义的客体。《瓦尔登湖》中所展示的正是一个独立于人类物质和精神需求而存在的整体。

梭罗在创作《瓦尔登湖》时,主张人们摆脱财产的束缚,摒弃虚荣,追求一种简单朴素的生活观念。梭罗提到:人或生而富贵,或生而贫穷,虽然经济水平不同,但是同样为现代文明所累。为了致富,富人继续从工人那里汲取剩余劳动力的价值,但是当他们面临死亡时,金钱无法帮助他们挽救生命。可怜的穷人,为了避免因生病没钱医治而努力工作,反倒筋疲力尽把自己累倒。不论富贵者还是贫穷者,他们只是“在命运里爬动着”,却享受不到生命的美好。人们常常为了追求利益而生活劳作,生活着自己营造的社会环境中,被金钱束缚住,以至于忘记追求生命的真谛④。

梭罗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简单灵性的生活方式。在文中,梭罗的小屋是他本人建造的,仅花费28.215美元。房子里的家具陈设也非常简单,除了日常生活所需的用具外,没有其他奢侈的东西。他还种了自己的蔬菜,玉米,豌豆,蚕豆等。他所用的盐是从海中获得的,糖是通过煮南瓜,甜菜根或树叶煮沸而获得的,面包是自己烤制的,尽管经常烤糊,但是面包有天然香气,味道非常好。他自己种植蔬菜获得的收入为23.44美元,除去种子,农具和雇用的人工费用后,他最后只剩下了8.715美元。实际上,作者想表达的是,如果人们选择过简单的生活,他们基本上可以自给自足,吃自己种的粮食,吃多少种多少,而不必将食物换成奢侈品和昂贵的东西,只需要种植几十平方米,就可以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而且耕种不会占用很多时间,人们可以花更多时间来思考或读书。在梭罗看来,您拥有的外物越多,精神贫瘠程度就越高。因此他想在这部作品中解释的社会生态美學观点是选择一种简单而又灵性的生活方式。

3.清心寡欲、超凡脱俗的修养观

主体间性生态美学原则,主张要人与自然合为一体,对待自然要以一种欣赏的审美态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保护生态的目的。而现代社会,人们为了追求金钱而不惜以牺牲自然为代价,这种金钱至上的价值观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终有一天会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而要改变这种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就要先改变人们的意识,提高人们的修养。《瓦尔登湖》所体现的就是一种保护自然,追求清心寡欲、超凡脱俗的修养观。

在美国工业革命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时候,梭罗超前的认识工业化在给人们带来物质财富的同时,会对生态造成破坏,对工业化的过度追求会造成对人们必然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事实证明,工业化使人们过于追求物质,刺激人们的金钱欲,甚至不惜以破坏生态为代价。人们对物质的过度追求,会使人们处于物欲之中,最终就会变成对虚幻的追求。梭罗在《瓦尔登湖》中主张清心寡欲,超然物外,追求精神上的富足。他认为人类对生活必需品的追求是非常有限的,而对精神的追求却是无限的。他主张:穷人因品位低下而贫穷,富人因品味高尚而富有。可见梭罗是以精神层面的品德修养来判断贫富,而不是以物质来判断的。梭罗的这种修养观,能够让他在物欲包围的社会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淡然的心态,保持内心的宁静和超然脱俗。

生态美学作为一种崭新的理论形式,它的深刻性首先在于其价值立场和理论层面。这种价值立场和理论层面的突出体现在于,生态美学从一个新的美学高度出发,⑤重新思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之间的审美关系,这将有助于纠正主体性神话的偏颇,它也反映了对人类整体未来的绿色关怀。瓦尔登湖代表着追求完美的原始生态生活方式,并为当代人们表达了一种有吸引力且实用的理想。因此,瓦尔登湖已成为一种象征,代表人们理想的生活方式,一种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以及人们与自然融合的永恒愿望。《瓦尔登湖》中的主体间性美学思想为我们保护生态提供了新的范式:不仅要有保护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还要有摒弃虚荣,追求灵性是的生活观和清心寡欲,超凡脱俗的修养观,在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的今天对我们更具有生态学意义。

参考文献

①彭松乔.试论生态审美的基本特征[J].鄱阳湖学刊,2014(06):87-92.

②朱晓军.美学研究的范式转换: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理论学刊,2005(07):114-116.

③曲莉.梭罗《瓦尔登湖》的生态美学探略[J].语文建设,2016(11):93-94.

④曲莉.梭罗《瓦尔登湖》的生态美学探略[J].语文建设,2016(11):93-94.

⑤张欣,黄有为.生态美学在当代的意义阐释[J].鄱阳湖学刊,2012(03):49-53.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生态美学主体间性梭罗
卷土重来
梭罗的账单
200
怀特海有机哲学审美经验观的生态学审视
师生主体间性理解的合理性考辨
浅析课堂话语模式的模糊与缺失
中国儒学外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和谐之美
浅谈绿色设计中自然材料的运用
内地青春片场域:期待从对立走向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