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时代公安工作的困境与进路

2021-08-07李嘉豪

湖南警察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警民警务公安

李嘉豪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 100032)

人工智能是一门复杂、庞大的科学,并可能是人类发展史上最大的灰犀牛事件。人工智能为社会生活带来的崭新深刻变化是继“互联网+及虚拟现实技术”之后影响人类发展方向最多的技术,因而人工智能技术也成为近年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者越发关注的话题。2017年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其中明确指出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将深刻改变人类的社会生活、改变世界。科学界对人工智能学科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内容达成的共识是:研究人类智能活动的规律,从而让机器来模拟,使其拥有学习能力,甚至能够像人类一样去思考、工作。”[1]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不仅会对政府管理、经济安全、社会稳定乃至社会治理等产生深刻影响,同时也会给公安机关维护社会稳定有序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甚至成为在人工智能新时代推动警务领域改革创新的动力源泉和核心推力。在技术革新日益频繁的大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与公安行业的各方面融合与应用正在重塑警务工作的新型样态,警务领域正经历着一场深层次变革。如何与时俱进,着眼未来,如何迎难而上,顺利完成人工智能新时代警务工作的变革与坚守,已成为当前公安改革急需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人工智能技术在我国警务领域的应用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使警务领域产生了新的议题和研究领域,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的智慧警务应运而生。根据中国公安软件市场规模变化图表(图一)可以看出,近几年人工智能在公安行业的技术赋能使得现代化智慧警务进入繁荣阶段。中国公安软件行业方面的市场起步于1984年,到1998年底开始实施的“金盾工程”使中国智慧警务现代化进入腾飞阶段。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中国公安软件市场规模从2013年的53.7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148.7亿元,并预计2018年可达到160亿元。[2]此外,跟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统计显示,中国智慧警务综合服务系统在2017年的市场整体销售规模为141081.36万元。人工智能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速度,使得警务信息化的程度越来越深,范围越来越广,时至今日我国公安信息产业链已经较为成熟。

人工智能技术在我国警务领域的具体应用越来越广泛,在犯罪预防、侦查破案、交通管理等方面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图二)人工智能的主要技术诸如人脸识别、大数据、深度学习、模式识别等与警务工作中的民生服务、治安管理、交通管理、侦查破案等场景相结合,能有效应对人口增长带来的维稳压力及增强打击新型化犯罪活动的技术能力。具体应用举例如下:(1)人脸识别,其运用深度学习和海量数据集,对图片和视频源中面部特征进行提取分析。此项技术落地场景包括人证核验、疑犯追踪、走失寻人等。(2)机器学习,主要是研究计算机怎样模拟人类的学习行为以获取新的知识或技能,其在智慧警务中的应用包括寻人、车辆分析、辅助执法办案等。(3)活体识别,指计算机判别检测的人脸是否是真实的。活体识别在智慧警务中运用在认证核验、终端机身份验证等。

二、人工智能时代公安工作的守与变

在可预见的未来,与其说人工智能是一种具体的算法和技术,不如说它是一种思考社会现象的思维方式。人工智能正在以难以预料的速度参与并创造新的社会生活空间,赋予了社会科学家观察、阐释和引导未来社会发展的新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感。[3]我国公安工作正处于新时代以质图强的战略转变阶段。经由人工智能引发的警务革命,带来了公安工作的实践内容以及公安工作的手段等一系列改革创新。人工智能为警务改革带来了创新,也不可忽视其需要坚守的部分。

图二:人工智能技术在警务领域的应用分布图

(一)人工智能时代公安工作的“守”

1.坚守稳定安全的价值取向

公安工作的价值取向在于维护国家稳定安全和社会良好秩序,简单说来就是安全、稳定和秩序。满足群众的社会安全需要是公安工作的基本价值取向,实现社会安全有序的途径、方式、手段等问题是公安工作的重要考量。人工智能时代下的警务改革,维护社会稳定安全有序的核心价值取向不能动摇。新时代警务工作者不能让人工智能发展所带来的科技犯罪和网络沉迷等现象对警务改革造成消极影响,要用一切方法和手段避免警务工作人员遗忘或改变公安工作坚守稳定安全的基本价值取向,要防止人工智能“遮蔽双眼”和“蛊惑人心”。因此,在当今及未来警务领域改革中,我们要注重坚守维护社会稳定安全有序的公安工作核心价值,谨慎审视,科学应对。

2.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

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公安工作理念,是公安工作回归初心的体现,更是公安工作的力量之源。人工智能时代,警务领域的变化每天都在发生,但以人民为中心的公安工作理念必须坚守也必须传承。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公安工作要继续贯彻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工作原则,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公安工作理念,把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望作为公安工作的导向,在人工智能时代也不落后不滞后,不断提高公安工作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时代适应力,提高警务工作者的服务水平、能力和技术,实现令群众满意的工作效率。

3.坚守警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研究警民关系的实质是在新型科技解构现代社会政治生态和交往习惯的基础上研究警察与群众之间的交往互动关系。警民关系正在经历有史以来最大的蜕变,这种蜕变是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必经阶段。深厚的警民情谊及和谐友好的警民关系对于群众信任人民警察,对于公安民警安心为群众解决问题都将产生积极正面的相互影响,这将成为调动警民双方积极性的内在动力,有利于营造轻松愉悦的公安工作氛围和社会环境。在人工智能时代坚守警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必须把两者之间的有效沟通放在重要位置,以互动互信为主要指标,以警民关系和谐为最高标准,充分利用新时代科技创新的宣传工具和成果,注重虚拟空间与实际生活空间相结合,维护公众的知情权,提升公安机关的公信力、判断力和变通能力,环境越是复杂多变越要坚守警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4.坚守人民警察的职业道德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是指公安民警在依法履行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服务人民群众、促进经济发展的工作职责过程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要求、行为准则和价值判断,这是警察职业范围内的特殊道德要求。[4]在人工智能时代到来的今天,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建设面对各种严峻挑战,警察的社会角色被重新定义,其人员结构、思维模式、现实利益诉求等都在发生明显变化,但不管外界环境和科技手段如何变化,警察的职业道德建设都是警务领域改革应该关注的重点。结合人工智能时代特点和人民群众新期待,把握公安工作新规律、探索职业道德建设新途径。新时代下必须坚守警察职业道德的建设,不能使其褪色。

(二)人工智能时代公安工作的“变”

1.人工智能带来诸多新型犯罪

违法犯罪的内容和形式是我国公安工作针对的重点,整个公安工作环节都是围绕如何预防和处置违法犯罪得以展开的。警务实践内容直白一点说就是不同时代由于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而衍生的可能会出现的违法犯罪问题。传统的警务工作由于科学技术还未发展到如今程度,因此警务实践的内容也趋向简单化和低端化。如今社会发展迈入新时代,基于人工智能各项技术的运用及发展,各种传统的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都在稳步下降,模式识别、生物信息识别及深度学习在警务工作中的运用都让传统违法犯罪活动进一步减少,如长时间令公安机关头疼的两抢一盗问题被支付宝所遏制。但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也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能够遏制传统犯罪,但另一方面根据犯罪饱和理论,传统犯罪案件下降,由科技发展带来的新型案件数量也必然攀升。

公安工作内容逐渐由传统型犯罪向新型科技犯罪转化,这是人工智能发展给公安行业带来的必然改变。尤其是现阶段人工智能发展速度与国家立法效率不相适应的时候,一系列现实法律问题存在隐忧,也就越发可能出现利润远高于风险的情况。因此近年来,众多传统型犯罪也开始逐渐演变,在高科技的掩盖下和辅助下从实体领域向互联网虚拟空间蔓延。与此同时,由人工智能发展而带来的新兴法律责任问题也开始浮出水面,公安工作开始面临一些前所未有的情况,例如无人驾驶及无人操控的汽车或其他操控设备发生问题而带来的安全隐患等。此外,通过深度伪造技术高度模仿特定人士的面容或语音可能导致的财产犯罪等也将是未来基层公安面临的又一个聚焦眼球的新课题。这些都是无法回避也不能回避的问题。综上所述,这些都显示出警务实践内容出现了不可回避的转变。

2.人工智能变革警务工作方式

人工智能大数据及深度学习等技术将改变传统的警务工作方式。例如,武汉市公安局已率先同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等知名企业合作,以公安牵头组建了全国首个警企科技信息化联创中心,并成功将大量难办的、受理数量大的服务项目搬到了网上,真正切实体现了人民公安为人民的理念。在警力调配及接处警方面,人工智能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的成功应用,使公安工作大数据平台构建初具规模,深度学习联合大数据将突破传统的警情处置机制,更加节省警力、物力和时间,提升警务效能。人工智能各项技术的应用将使基层公安打击违法犯罪更为精准,将改变公安机关的巡逻防控布局及信息预警模式。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结合在一起,海量数据资源中的内在价值得以用智能化的方式深度挖掘,轻松完成以前也许需要数万名警察才能完成的任务。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公安机关必须探索和实践“传统+科技”的现代警务之路,深化数据智能应用。人工智能正在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从思维转变到行为革新,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姿态对传统警务工作方式进行智能化改造。

3.人工智能转变警察社会角色认同

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速度,已直接影响到了警察的社会角色认同。例如以机器换人力的智能化转变以及机器人警察的出现。想象一下,在未来每个基层民警都将配备人工智能助手即辅助机器人警察,实现人机和谐互动,那些被重复琐碎的日常事务所困住的基层一线民警能及时得到人工智能的辅助,将程序化和重复的工作交给机器人警察,让人工智能做比人更擅长做的事情,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只能依靠人的大脑解决的问题。不管是做内勤管理工作的办公室民警,还是奋战在一线直面犯罪分子的执法民警,人工智能机器人警察的出现乃至应用都将减少他们的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既可减少与群众产生矛盾纠纷的概率,又能够降低公安系统的运作成本。不难预见,随着人工智能在警务领域的广泛应用,警察的社会角色肯定会发生一些改变,那些机械重复的无聊工作已不再是警察工作的核心,警察机器人将成为基层警察的得力助手。

三、人工智能时代公安工作“变”的困境

(一)公安工作理念并未适时更新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直以来,公安工作理念的正确与否对公安工作的发展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它不仅是增强警务人员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且是树立警察权威和正面形象的内在诉求,同时也是保障维护社会安定有序的现实需求。在人工智能时代到来的今天,陈旧的公安工作理念面对各种严峻挑战,警察的社会角色被重新定义,其人员结构、思维模式、现实利益诉求等都在发生明显变化,但是不管外界环境和科技手段如何变化,公安工作理念的全面更新都是警务领域改革应该关注的重点。因此,在人工智能时代更新公安工作的全新理念需要全行业成员的共同参与,坚守自己的精神支柱,以点滴积累的方式对公安工作理念进行渗透式变革。同时结合人工智能时代特点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转变陈旧观念、必须开拓创新,把握公安工作新规律、探索公安工作新理念。目前社会上,利用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违法犯罪的案件却明显日趋增多,各种违法犯罪也更加复杂,但公安工作理念却滞后于社会治安形势发展。

(二)公安工作方式尚未与时俱进

人工智能时代下技术创新日益频繁,而公安工作方式尚未做到与时俱进。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案件涉及金额较大、犯罪人员多、人员关系复杂、作案手法独特。但我国使大量的基层民警无法有效、充分地运用公安工作大数据平台这些资源,他们缺乏大数据意识,对采集的信息只是在实时收集实时使用,却没有科学保存、加工和分析信息的意识,很多地方公安机关在对问题的处理上尚停留在经验主义阶段,根本无法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公安信息化中的高端用户,如刑侦部门、技侦部门的民警觉得所需要的信息资源不够,或者资源虽然很多,但很难找到所需要的有用的资源;另一方面,已经汇聚的海量资源没有很好地加以利用,导致信息资源渠道不畅。以中部某省为例,目前公安信息资源有4700多类,资源总数据量近330亿。有没有把它充分用起来,是不是每个民警都在用,如何把它用好是公安工作方式转变需要思考的问题。

再如,目前西部某省公安系统仍然是以传统通讯方式作为最常用的通讯手段。虽然也有部分计算机系统,如禁毒、出入境等已经和全国联网,但仍然有许多业务的处理依赖于传统的通讯工具,或基于e-mail、或其它较简单的系统,网络信息化程度不同,现有的网络系统和设备也无法发挥最大的效益。这一方面是缺乏转变网络化、智能化办公的理念,缺乏具备专业计算机技术的高等人才,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未建立起一套更加方便、有效、合理的网络应用系统。该省公安数据交换平台的构建已经不仅仅是省地市级公安系统需不需要内部办公自动化的问题,更是我国公安系统充分利用日益发达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提升自身能力,适应WTO,快速有效的解决各种新旧违法、犯罪事件的大事。构建一系列更加自动化、更加快捷、更加统一有效的公安信息系统网络,成为我国整个公安系统的当务之急。

(三)人工智能使警民关系迎来全新挑战

警民关系对公安工作质量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研究警民关系的实质是在新型科技解构现代社会政治生态和交往习惯的基础上研究警察与群众之间的交往互动关系。警民关系正在经历有史以来最大的蜕变,这种蜕变是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必经阶段。深厚的警民情谊及和谐友好的警民关系对于群众信任人民警察,对于公安民警安心为群众解决问题都将产生积极正面的相互影响,这将成为调动警民双方积极性的内在动力,有利于营造轻松愉悦的公安工作氛围和社会环境。在人工智能时代坚守警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必须把两者之间的有效沟通放在重要位置,以互动互信为主要指标,以警民关系和谐为最高标准,充分利用新时代科技创新的宣传工具和成果,注重虚拟空间与实际生活空间相结合,维护公众的知情权,积极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警务工作与人工智能的深度结合,决定了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社会角色的某些转变,但不能因为其扮演的社会角色有所变化,因智能机器人警察分担工作就对真正的警民关系产生懈怠,对警民之间情谊的逐渐流失置之不理或漠然以对。相反,警民之间的关系非但不能因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产生隔阂,而且更应该得到重视,因为越是忽视越是容易出现问题。警务工作者更应该细心留意群众在与人工智能发生业务交往时可能会发生的意外,比如人工智能机器人警察的突发短路是否会引起一些未知的安全问题等,这些都值得公安工作者去注意。人工智能时代为新型警民关系如何继续保持和谐友好的状态带来了一些挑战,必须明确和谐警民关系处在时代转换的大背景下,环境越是复杂多变越要坚守警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四、探索人工智能时代公安工作“变”的进路

基于公安工作智能化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同时探索其它地区人工智能对公安工作的影响,出现的困境趋于同质化,因此在具体解决路径方面有以下通用对策:

1.转变警务人员工作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警务执法观念的转变对现阶段的警务工作改革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人工智能时代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其技术革新的速度远超工业时代,随着人工智能与警务工作的深度融合,传统的公安工作理念及思维必将面临挑战。公安工作的性质已经决定警务系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且公安行业的神秘性导致其工作模式和前后辈传承很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维框架,但时代的快速发展无法允许思维的僵化。目前,公安民警单凭经验和直觉办事的理念已经在新的时代发展面前落后了,在越发频繁的技术革新的人工智能时代面前落后了。大数据以及深度学习是人工智能的核心驱动力,警务思维的转变必定要往核心驱动力靠拢,必须学会运用深度学习推进警务改革,实现思想观念上的转型升级。

从观念转变到行为转变是一个由内及外的过程,只有警务执法观念的转变才能促进警务实践工作的转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公安工作的逐渐融合,公安业务实践也从另一方面推动着思维的转变,警务思维就必须在新时代下有所创新,结合实际情况和新发展理念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敢于突破传统警务实践中不合理的问题,让人工智能融入当下的警务执法思维中。公安工作者应当跳出传统局限看待人工智能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趋势,在此背景下对警务实践工作进行全新审视,用心去学、去看、去理解,由此产生全新的警务执法思维和理念,并落实到实际公安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

2.培养吸收技术性警务人才

培养吸收技术性警务人才是实现公安工作智能化的基础。传统基层警务人才技术知识欠缺,与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不相适应,应用先进设备进行的实践性内容较少。但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在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公安工作更需要一些高技术和高素质兼备的人才,培养吸收技术性警务人才可以更好地更新和提升警务工作的效率。此外,随着人工智能与公安工作的融合,简单依靠人海战术的工作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公安工作。人工智能乃至于警察机器人的逐渐应用,使得过往公安工作中简单依靠人海战术便能达到稳定有序的管理效果的期待已不复存在,新形式下的警务工作必须依靠质量而不是数量,必须依靠提升警务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围绕问题针对性进行人才培养,提升我国基层智能警务人才的储备。

3.构建大公安数据交换平台

人工智能时代,“数据为王”,信息资源就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推动公安科技首要的就是数字化大平台的搭建。智慧警务的关键在于数据整合,如何将公安关注的各类对象感知上线,在于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构筑各类警务模型,挖掘潜在风险,在于如何创新警务工作模式实现风险的预测预警预防。我们要加强总体建设思路,形成以大数据平台为核心的技术支撑体系;将现实社会与虚拟网络空间进行融合,获取最新鲜、最真实、最有价值的警务数据,实现警务资源在线;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与警务工作相结合,挖掘技术应用背后的事实和规律;将科学技术融入组织和机制,组建“科技+情报”的队伍,构建公安数据交换平台。

结语

公安行业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正重塑着警务领域的新形态。公安行业属于公共安全的范畴,人工智能与公安工作的融合使警务领域及其生态链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智慧化变革”,警务执法观念、警务实践内容、警务人才培养、警务工作方式的转变为新时代提升群众安全感建设添砖加瓦。与此同时,全面认识人工智能时代警务领域的变革与坚守也不可忽视。公安机必须把大数据、新技术作为公安工作创新发展的新引擎,同时坚守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初心和原则,努力实现人工智能时代下警务领域的变革。

猜你喜欢

警民警务公安
博物馆:上海公安史图片展
博物馆
新形势下警务战术指挥
“疫情当下,我们上前”——抗击新冠肺炎战“疫”中的港航公安掠影
优化警民关系视角:提升社区民警沟通能力研究
Frequent attacks on health workers in China: social changes or historical origins?
探究警务战术的本质、知识生成与运用
“10岁当公安”为何能畅通无阻
警务训练中腹痛的成因及预防
交警十大队举行警民恳谈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