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设计与效益分析

2021-08-06王鹏

家园·建筑与设计 2021年9期
关键词: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

王鹏

摘要:社会经济发展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人们开始重视环境保护,倡导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十分必要,水土保持工作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相关人员应重视水土保持措施在小流域管理中的效益,实现技术优化,避免水土流失,维护社会发展的稳定。

关键词: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对策

1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投入综合治理的资金严重不足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需要长期资金投入。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但与长期投入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相比,资金缺口相对较大。很多地方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资金只能满足一两年的需要,有的项目因为资金不足,一两年就停工了。同时,一些地方政府表面上非常关注小流域综合治理,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从实际情况去着手治理,缺乏持续的综合治理投入,极大地影响了综合治理的成效。

1.2综合治理的相关政策和机制存在缺陷

在治理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治理与农村耕地的矛盾。例如,植树造林是解决水土流失问题最生态的方式,但增加植被覆盖与保护耕地之间存在明显的资源矛盾。另外,在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现有政策无法解决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的生态补偿问题,即占用耕地补偿标准。现行政策没有详细规定这一标准。再比如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果评价。虽然规定了一些措施,但目前的措施缺乏科学性和完善性,影响了评估结果的可靠性。

1.3眼下综合治理的科技含量相对较低

传统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相对简单,直接影响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效果。最重要的是,目前的防治措施没有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综合治理的科技含量相对较低,一些先进的水土保持技术没有应用于水土保持。比如冰石笼就是小流域综合治理中的一种先进的治理技术,可以在水土流失地区快速形成保护层,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土流失。目前,该技术尚未完全应用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2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作用

2.1有助于提高拦沙效果

沙土地质疏松,易被雨水冲走,经过雨水反复冲刷表面会形成沟壑,进一步加剧了土壤侵蚀的严重程度。泥沙流失是土壤侵蚀最重要的形式之一,虽然在晴天少雨不会有水土流失,但在大风天气,细沙粒在大风的空气中飞行,形成沙尘天气,也会带来不利影响。沙尘暴等恶劣自然天气的发生,与松散的沙粒有直接的关系,且很容易被强风吹向空中。为了减少这些恶劣自然天气的影响,有必要减少空气中的沙子含量。因此,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也会影响天气现象。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后,土壤表面植被得到恢复,边坡得到修整,纳入河流的地表水含沙量减少,河流泥沙量自然就减少了。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可以降低恶劣天气下的含沙量,减少河流泥沙含量,大大提高挡沙效果。

2.2促进经济生产

土壤侵蚀造成耕地表面大量肥沃土壤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导致耕地作物生长缓慢,产量下降,进而影响农产品价格上涨。此外,由于水土流失的巨大,经济生产活动必须分配更多的财力和物力来弥补经济损失,这不利于经济生产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小流域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以防止农田肥沃土壤的流失使农业生产受挫。

2.3帮助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土地被雨水冲刷后,沟壑纵横,地表水容易流失,流失过程中容易带走更多的沙子。首先,暴雨来临时,沟壑形成的低洼处容易形成雨水积蓄和“堰塞湖”,这是洪涝灾害的危险信号,对山区居民来说非常危险。其次,在干旱季节,如果抽取地下水灌溉农田,沟谷表面不利于积水,导致农田灌溉效果不理想,对于缓解干旱对农作物的负面影响极为不利。降雨量过多会导致洪水,降雨量过少容易导致干旱,这些都是自然灾害的表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后,流域内地表泥沙大大减少,雨水对土地的冲刷力大大降低,使得雨水得到有效控制和利用。水库的建设可以收集地表的径流,在旱季可以打开防洪闸门,用收集的雨水灌溉农田。通过水利工程建设,可以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方法

3.1农业措施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

农业水土保持措施是在人力的干预下,向当地投入大量的农业资金,通过种植农作物来改善当地因土壤疏松而发生的水土流失。种植作物要注意科学方法。这种种植方式不同于以往普通的农业种植。由于当地土壤结构比较疏松,如果按照通常的方式种植作物,当地的水土流失会进一步加剧。为了改变当地疏松的土壤,提高土地的肥力,相关人员应根据当地的土壤结构,采用各种科学方法种植作物,提高当地作物的覆盖率,利用作物固定当地的水土。同时,种植农作物还可以阻挡地下水的蒸发,进一步维持土地所含水分。农业种植不仅是为了加固当地土壤和改变地质结构,除了减少土壤侵蚀,还必须在更大程度上保证作物种植带来的经济效益。为了保证作物的生产力,工人需要使用科学合理的种植方法,结合当地的地质结构,经常采用等高耕作、沟垄耕作、坑田等方法来减少土壤侵蚀,提高植被覆盖率,扩大作物的亩产量。在作物种植的影响下,当地的地质结构改变了土壤结构。为了提高土壤的抗冲击能力,农业治理模式将经济与自然充分结合,同时不断发展当地生态农业,从而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

3.2生物措施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

生物防治措施類似于农业防治措施。生物防治是通过建立一系列防护林带来改变当地的生态环境。如果当地水土流失严重,有关人员可以通过建立生物防护林带来阻止风沙的侵蚀。风沙侵蚀不仅侵蚀了当地的地理特征,也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结构。建立生物防护林、经济林、护坡林、脊林,可以有效减少风沙对当地景观的侵蚀。建立这种生物控制系统可以为当地环境提供一个天然的保护罩。同时,建立生态防护林也能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实质性贡献。选择树木作为防护林必须选择经济作物,这样地方政府才能解决风沙入侵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同时,还可以提高当地的收入,从而实现当地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作用。生物保护措施在水土保持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植被覆盖率的大幅提高不仅净化了当地的空气,还解决了困扰人们的自然灾害,保护了水土资源,促进了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

3.3工程措施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

工程防治措施是目前小流域应用最广泛的水土保持工程之一。随着经济建设,人们加快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自然环境立即对人类进行报复。水土流失问题已经造成了许多严重的自然灾害,如山洪和泥石流,威胁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旅行。采取工程防治措施可以有效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合理控制和利用当地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当地生态保护和经济生产效益。近年来,我国加快了小流域地区水土流失带来的问题。为此,我国投入了大量资金对该项目进行治理,用于山区分洪工程、山区防洪工程、小型水库、河道治理工程等各种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山区防洪工程的作用最为显著。不仅可以确保作物生长所需的水,而且解决了航道治理工程河道堵塞和山洪暴发带来的问题,有效避免了目前因砂石滚下堆积而发生的河床切割和扩大,减少了泥石流发生时造成巨大损失的固体物质。

结语

水土流失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一个突出问题,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我们准确分析水土流失的原因,从多个方向寻找治理水土流失的途径,逐步解决水土流失问题,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变化和良性循环。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应从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综合考虑,寻找合适的治理方法,逐步解决小流域水土流失问题。

参考文献:

[1]徐庭馨,张健.北方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探析[J].东北水利水电,2019(1).

[2]吴瑕婷.水土保持措施在小流域治理效益点滴谈[J].山东工业技术,2008(1):103.

猜你喜欢

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工程质量控制措施解析
试论水土保持方案落实阶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建昌县兴隆沟小流域治理项目效益分析
涉毒案件场所变化趋势的分析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问题探讨
浅析小流域水土保护综合治理的优势
浅析小流域水土保护综合治理的优势
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