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洋务运动对我国近代化的积极影响和启示

2021-08-06李登辉

文教资料 2021年11期
关键词:近代化洋务运动启示

李登辉

摘   要: 洋务运动,打响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第一枪”。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中国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洋务运动历时35载,创办近代企业的同时促进了人们的思想开化。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但是,毋庸置疑洋务运动引进的“西学”在实践中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对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有着标志性意义,当今仍可鉴。

关键词: 洋务运动   近代化   思想开化   启示

以“自强”和“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它翻开了我国近代化的篇章,给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探索留下了经验。洋务运动传入的西方先进思想,以及建立的现代化军队、学校、企业等,对我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之后中国的一系列变革,往往与洋务运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今,我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仍须以史为鉴。

一、洋务运动的背景

英国通过外交、经济、鸦片、武力四个阶段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用坚船利炮把中国轰进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沼泽地。鸦片战争和战后签署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政治上,中国的领土主权被破坏,独立主权被侵犯;经济上,中国开始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从这时候中国开始经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对外,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政府满足了侵略者一系列特权;对内,在中外联合势力的绞杀下,农民战争趋于破产边缘,内忧外患得到“缓解”。然而国内看似毫无波澜,实则暗流奔涌。一些从“天朝上国”思想桎梏中摆脱的开明人士,例如以洋务派为代表的当权者,并没有因为眼前的“和平”减少危机感,觉得需要改变传统的统治方式,探求新路。若想重拾国威,则必先利其器。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人士为了振兴图强,维护封建统治,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从1861年开始,“自强”一词在奏折、谕旨和士大夫的文章中经常出现,表现出人们认识到需要一种新的政策,以应付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发生的史无前例的变化,这一“新的政策”就是洋务運动[1](44-48)。

二、洋务运动对早期中国近代化的积极作用

以“中体西用”作为指导思想的洋务事业不出两端,一曰军事,如购船、购械、造船造械、筑炮台、缮船坞是也,二曰商务,如铁路、招商局、织布局、电报局、开平煤矿、漠河煤矿等是也,其间有兴学堂、派学生游学外国之事,大半皆为兵起见[2]。洋务运动的失败证明了资本主义的苗孕育在封建社会的土壤里,不是苗的枯萎就是根基的破裂,自强求富的目标自然成了一纸空话。但洋务派兴办的近代工业,在客观上是起着某些积极作用的。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民众的自强意识,洋务运动之后,曾出现过人人谈西学、纷纷言变法的社会景象,这不正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吗?洋务运动作为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课,翻开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章,逐渐把古老的中国推向全球化大浪潮之中。

(一)洋务运动促进旧中国政治体制的变革。

中国自古以来重农抑商的政策深入人心,民心民智还未开启,民众方面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处于昏睡将如死去当中。官员麻木、愚钝,中国在外力推进作用下大门被打开,但他们没有抓住机遇,实现探索的道路,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惨败之后才幡然醒悟,而能在苏醒之后提出“中体西用”实在值得称赞。在不触及“中体”的前提下,他们提出的西学渐渐被世人接受,封闭的中国开始主动与外界交流。但在洋务运动过程中,洋务派认为中国的封建统治秩序和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是绝不能变动的,这就导致洋务运动很难直接在政治体制上发生变革。随着农耕社会逐渐向现代工商社会转型,国家的政权职能应随之发生转变。近代工业化的发展促进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经济领域发生变革,政治文化领域必然会埋下变革的种子。洋务运动孕育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使无产阶级的力量进一步扩大,这两个阶级的出现改变了中国历史的面貌,并随着社会潮流的推进而不断壮大,为新政权的产生和旧王朝的瓦解做了深厚的铺垫。

洋务运动从开始到失败呈现出了明显的过渡性,是一个从面到里的过程。首先,鸦片战争的失败让他们意识到了强大武器的重要性,开始学习西方的枪炮制作方法和科学技术,以此改变中国传统冷兵器的局面,同时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现代化人才。随后,由于缺少资金,洋务派进一步认识到了经济的重要性,“必先富而后能强”,若想军事得到充分发展,经济力量必须强大,于是洋务派又开始学习西方经济。架电线、开矿厂、修铁路,古老的中国出现了第一批大型的新式工矿交通企业,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开始逐渐成长起来,再后来,当人们认识到西方的经济设施必须有相应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才能得成效的时候,也就是资产阶级在政治上逐渐成熟的时候,洋务运动濒临政治上破产之日[3]。洋务派的失败直接推动了戊戌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客观上为辛亥革命的开启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二)对我国经济现代化有标志性意义。

在洋务运动的影响下,许多人奔赴“洋务”的时代潮流,大力发展现代工商业,动摇了中国自古以来重农抑商的思想。这一时期,清政府的对内对外战争均告一段落,全国处于一个相对和平的局面。但此时清政府国力空虚,财政危机严重,原有的农耕文明经济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也不足以支撑对列强的“赔款”。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发展成为当时的首要目标。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以武力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中国门户大开,同时侵略者把控着中国的海关,降低中国进出口汇率,控制中国的航运,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原料供给地和商品市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无论在原料收购还是在商品市场方面都受到了巨大的压力。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传入中国,使中国的传统经济受到了严重冲击,我国经济濒临破产边缘。为了扭转经济发展不利的局面,清政府决心引进西方的资本主义生产模式,不仅国家开办近代工业,开办工厂,引入新的产业,对于民间开办企业,创办工厂,还给予鼓励和支持。因此,洋务运动是清政府在经济领域实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探索和尝试,是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探索[4]。

(三)洋務运动促进了中国早期的思想解放。

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洋务派创建了许多新式学堂,用来传授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思想。此外,还派遣大量留学生远赴海外学习,培养现代化人才,使洋务运动的推进有人才保障。这对当时的洋务运动乃至此后中国的历史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当时社会的潮流,很多人逐渐更加关注新式学问,潜移默化地学习西学,民心和民智逐渐开启,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现代化思想的开启。

1.促进了资本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洋务派由“自强”转向“求富”的过程,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洋务运动鼓励保护发展工商业,改变了中国自古以来“重农抑商”的思想观念,促进了早期工商业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思想得到了初步的形成和传播,为封建传统的古老中国注入了新的血液,为之后社会变革打下了基础。虽然洋务运动的出发点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但是毫无疑问促进了专制腐朽的封建王朝的进步[5](246)。洋务运动的意义不仅仅是创办新式学堂、创刊译著、派遣留学生等,更重要的是对追求进步自强的探索。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促进中国有识之士将改革从器物向制度的转变,有利于引进民主思想和学习西方先进文明。甲午战争证明了“中体西用”在封建的中国走不通,“自强”和“求富”仅仅是经济基础的改良,并不能触及上层建筑。接下来的维新派便提出政治改良,学习欧洲。但是,这动摇了封建王朝统治,自然被扼杀。不可否认的是,洋务运动加速了资本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缩短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生命[6](1-8)。

2.为中国早期现代化做了人才准备

洋务运动期间共创办新式学堂三十余所,先在北京设立了京师同文馆,大量翻译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和部分社会科学著作。之后又建立了一些新的学校,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和科学技术。在这些新的学校里,不仅教授西方语言,还教授许多自然科学,如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等。这些举措都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打破了旧式教育和科举制度一统天下的局面,建立了不同于封建科举制的新的教育体制。这一时期清政府还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这些留学生回国之后给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了很大的贡献,比如我国的铁路专家詹天佑,就是留学生之一。留学生的兴起,使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关注外面的世界,在一定程度上掀起了国人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和科学技术的热潮。

(四)开启了近代强军目标的先河。

洋务运动浩浩荡荡进行当中,主要体现于工业、军事、外交、教育等方面。但在“自强”的口号之下,军事领域的变革显得尤为突出。在魏源“师夷长技”的爱国主义思想影响下,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大力倡导建立军事工业体系,虽然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封建统治,但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1.奠定了中国的军事早期现代化基础

洋务运动从开始到结束,创办军工企业大约20余所,虽然这些军工企业专业化水平不高,生产率低下,且存在严重的贪腐现象,但与传统的封建生产方式相比,这些企业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为中国军队的早期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清王朝通过这些先进企业制造了大量枪支弹药,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增强了国防能力,向现代化军队迈出了重要一步。

2.填补了我国海军史的空白

洋务派主张“自强以练兵为要”。重点建设新式海陆军,完备新的作战防御体系。1861年夏,奕计等人“奏请饬下曾国藩等购买外国船炮”。至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已经建立起中国第一支新式海军舰队——福建水师。1874年,日本派兵侵略台湾,在清朝统治阶级内部引起了极大震动,他们意识到日本将“为中国永久大患”。1875年,江苏巡抚丁日昌提出《海洋水师章程》,建议清政府设立北洋、东洋和南洋三支水师,各设提督一人[7](14-18)。总理衙门采纳了丁日昌的建议,计划10年之内建成三支海军。1884年,三洋海军初具规模,共有船舰43艘,但由于船舰质量差、吨位小、航速慢,又各成派系、互不统属,战斗力有限。1885年,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统理海军和海防事宜,以醇亲王奕還为总理大臣,但实权掌握在会办李鸿章手中,至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前夕,清政府已拥有船舰70余艘,分别建成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福建水师和广东水师[8](29)。虽然当时整体军事水平和官兵素质不如西方列强,但是在洋务派的努力下仍成为清政府一支重要的国防力量。

3.建立了新式陆军

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军队开始转变为专门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国防力量,军队从单一的步兵部队发展成为步兵、炮兵等多个部门协同作战的现代化军队,这是一个具有现代化意义的职能转变。1862年,李鸿章到达上海,命令淮军向外国士兵学习西方的武器和作战方法,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淮军的兵力从6000多名扩大到大约6万人,洋枪大约4万支,还有六七个炮兵营。到1884年已装备370多门枪炮。1863年,在左宗棠的指挥下,湘军开始组建一支洋枪队。1867年进入西北地区后,洋枪所占比例增加到60%。1880年以后,遍布在东南、西北、南阳、北阳等省的湘、淮等军队全部用洋枪火炮武装起来,左宗棠率领军队收服新疆,与清军的新装备是分不开的。在中法战争中,云南军队的主要装备是毛瑟枪。此外,还装备了哈乞开斯连发枪和克虏伯钢炮[9](152-154)。军队不仅装备得到了改善,还接受了西方各种程度的军事训练,军队的素质得到了提高。1895年甲午战争时期,清政府迅速向朝鲜和鸭绿江出兵两万多人,说明当时军队的机动性显著提高。

三、洋务运动的失败带给我们的思考

清王朝虽未能在洋务运动中富强起来,但是对近代中国各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创立新式学堂,发展近现代工业,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的繁荣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做了铺垫。此外,洋务运动开启了民智,冲击了中国传统思想观念,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发展。同时,可资今鉴。

(一)只有充分解放思想,方能徹底推陈出新。

创新解决的是发展动力问题,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0](104-105)。要创新自然离不开解放思想,只有彻底抛开旧思维的束缚,敢于突破陈规旧说,破除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更好地解放思想,才能更好地发展创新。与保守派的顽固性相比,洋务派的思想观念进步开放。但是究其本质而言,仅仅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和自身利益,具有浓厚的阶级局限性,不会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生产关系。因此,在不变动上层建筑的前提下,也就是以“中体西用”为出发点进行救亡图存,是不可能实现的。我国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根据国内国外发展局势,坚持解放思想的原则,大力发展经济,扩宽发展渠道,建立了完备的经济发展体系,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步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积极投身于全球化浪潮中。

在全球化的视野下,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面前,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国与国之间的合作越来越紧密,既是一种机遇又是一种挑战。因此,在向西方学习有用东西时,我们要结合自己的具体国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性“继承”,独立自主。受“天朝上国”思想的桎梏,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故步自封。由于这一政策的长期推行,中国错过了两次工业革命,在各方面与世界脱轨,落后于世界。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洋务运动认识到列强“奇淫巧技”的威力,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先进生产经营方式,促进了早期中国的现代化,拉近了与西方之间的差距,中国进入世界潮流之中。开放是国家进步的前提,封闭必然导致落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持续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为我国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营造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

洋务运动时期,外国侵略者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封闭的中国,在中国争夺原材料、市场和利益,国际形势紧张;国内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无论是国际形势还是国内形势,都给洋务运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举步维艰。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世界各国交流频繁,互通有无;国内十一届三中全会成功召开,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国人民发展生产,积极推行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历史经验表明,国家发展进步离不开良好的国内外环境。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和挑战并存。对内,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谋划长远发展,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外,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经济复苏和长远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力。同时,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开放原则,坚持底线思维,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

参考文献:

[1]王珂.白话诗及新诗革命的政治背景[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2]梁启超.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2.

[3]刘晴波.中国近代史百题[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4]邓小章.近代中国国家转型为什么不能成功——以晚清财政为分析视角[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9(03).

[5]冯文婷.明末清初科技翻译高潮对中国的影响[J].北方文学(下旬刊),2017(27).

[6]钟康模.中国近代化运动夭折的历史思考[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4).

[7]谢俊美.总理海军事务衙门论略[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8]李晨.甲午战争,谁的战争?[J].新天地,2014(5).

[9]张维军.从洋务运动军事工业看晚清军事近代化[J].世纪桥,2012(5).

[10]罗剑英.架起创新学与哲学之桥——评《创新哲学论》[J].攀枝花学院学报(综合版),2007(5).

猜你喜欢

近代化洋务运动启示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关于洋务运动中洋务企业性质的探究
在自我否定和整合中一路走来
当代日本学界对“儒学日本化”问题的考察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科学技术视域下中国近代化建设探析——以洋务运动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