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生态旅游规划研究

2021-08-06陈苏郭欣刘磊

安徽农业科学 2021年13期
关键词:乡村景观生态旅游乡村振兴

陈苏 郭欣 刘磊

摘要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乡村的发展日新月异,平衡乡村旅游发展与乡土环境保护是乡村发展的首要前提。在分析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出乡村生态旅游的规划原则,并以重庆市石柱县瓦屋村为实践案例,以生态为切入点,针对不同生态敏感度区域提出不同规划建设意见,最终实现生态旅游目标。

关键词 乡村振兴;乡村景观;生态旅游;瓦屋村

中图分类号 F-590.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13-0137-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13.03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Study on Rural Ecotourism Plann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Taking Wawu Village, Shizhu County, Chongqing City as an Example

CHEN Su,GUO Xin,LIU Lei

(College of Horticultur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is changing day by day. Bala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and the protection of local environment are the first prerequisite for rur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lanning principles of rural eco tourism, and takes Wawu Village of Shizhu County, Chongqing City as a practical case, takes ecology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aims at different ecological sensitivity region, proposes different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pinions to achieve the ultimate goal of ecotourism.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Rural landscape;Ecotourism;Wawu Village

21世紀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的发展日益受到关注,乡村空间不再仅仅是农业产品生产的代名词,而是与地方特产的生产与消费、休闲、旅游、文创等密切连接[1]。在乡村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中,乡村旅游占据了重要地位,乡村丰厚的自然地理资源及浓郁的历史人文资源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然而,目前乡村旅游的发展多以游客为主体,以自然环境的破坏为代价,忽视了当地居民的实际需求,同时也破坏了乡村良好的生态基底。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并指出在乡村振兴的发展中生态宜居是关键。生态旅游无疑是乡村旅游的未来发展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选取重庆市石柱县瓦屋村为研究对象,从乡村振兴的角度出发,探讨乡村生态旅游的规划策略,以期为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思路借鉴。

1 研究综述

1.1 乡村景观研究综述

乡村景观是以自然生态环境为背景,以农民生活聚居地为核心,以农业生产环境为特征,同时展示与传承乡村特有历史与文化的环境综合体[2]。国外关于乡村景观的理论研究,比较典型的有捷克斯洛伐克学者以不影响人类社会活动和景观自然状态为目标,采用景观优化程序明确了景观生态规划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并给出了不同复杂程度的模型,可达到多目标较优的景观利用效果[3-4]。德国学者Turner根据区域特点判定区域用途,进而形成合理的景观格局,建立地理信息系统,并通过对地理信息的内部要素、格局联系和相互影响进行分析,形成了土地差异化利用策略,同时更加关注景观设计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5-6]。美国的Forman总结欧美生态空间理论,认为景观设计应综合考虑其时空和历史背景,注重设计五要素——融入背景、总体独立、关键地控制、生态保护、空间规划合理,以形成更优的景观设计格局[7-8]。我国的乡村景观研究起步较晚,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农业景观、乡村文化景观、乡村景观评价以及乡村景观规划4个方面,而乡村景观规划侧重研究乡村景观规划原则和乡村景观规划方法。

1.2 生态旅游研究综述

生态旅游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最初是指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的绿色的旅游产品。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3年提出“生态旅游”这一概念,并于1988年定义为“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的形式”,它与一般旅游形式是有一定区别的,这种旅游要求旅游者在旅游观光的时候,要同时享受和保护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9]。

国外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起步早,程度深,处于提升阶段,已基本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国内起步晚,层次低,处于扩展阶段[10]。在研究案例地分布方面,国外主要集中于欧美等经济相对发达的国家,同时它们也是世界乡村旅游研究案例分布的核心地区。国内关于乡村生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西南地区,如云南、贵州、四川和广西等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在研究方法方面,国外研究以定量方法、实证研究居多且日趋复杂,如方差分析、数学模型、因子分析法等,其研究过程数量化、可视化,得出的结果在科学性和准确性方面更为突出,国内研究则以定性分析、实地调研的案例研究居多,研究方法多偏向于描述性分析和访谈分析,研究结论的适用性和科学性有待加强。在研究内容方面,国外学者侧重于乡村生态旅游的“人本化”研究[11],主要研究内容包括4个方面: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研究、乡村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研究、乡村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及乡村生态旅游性别问题研究。国内的研究则主要分为两大类:乡村生态旅游基础理论研究和乡村生态旅游实践应用研究,基础理论包含概念、类型、发展模式、规划设计和可持续发展等,而实践应用研究则主要集中于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策略。

2 乡村旅游现状问题及規划原则

2.1 乡村旅游现状问题

当前的乡村建设虽然给乡村带来了一定的生机与活力,但仍然存在相当程度的破坏与混乱问题,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

2.1.1 原生环境破坏。

乡村景观是自然景观、农业景观和聚落景观的有机融合[12],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都属于原生景观的一部分,具有极高的观赏、研究和保护价值。但乡村在早期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往往为追求经济效益,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其引发的一系列行为给乡村带来了严重的原生环境破坏的后果。在自然环境方面,有恣意开采森林资源导致植被多样性减少、绿地面积缩减问题,也有乱排乱放引起的水体污染、土壤受害问题;在历史人文方面则主要存在忽视人文价值,一味跟风建设,丧失乡村独有的地域性及原真性问题。

2.1.2 结构不清晰。

当前乡村旅游的发展大多没有经过整体规划,系统结构不清晰,不仅无法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甚至影响到村民原本的生活环境。这主要表现在道路系统不达标、乡村功能分区不合理、整体规划系统结构散乱3个方面,其中,道路系统多存在等级不明确、宽度不达标、无法形成环路、道路与景点联系不够密切等问题;乡村功能分区则主要有区域功能混合、没有形成明确分区且各区域功能相似、特征不突出等特点;在整体规划系统结构方面,主要表现为主体特征不突出,主要景点、主打产品及重点旅游项目不集中不强化等问题。

2.1.3 开发模式单一。

乡村旅游是集观光游览、康养休闲、娱乐放松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旅游模式,但当前乡村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往往侧重发展某一类功能,忽视其余配套服务、配套项目及基础设施等的建设,导致游客停留时间短、游玩项目少,出行不便等问题,也不能为村民创造多样化的就业模式和经济来源途径。

2.2 乡村生态旅游规划原则

未来的乡村旅游应以生态发展为基础,以乡村振兴为目标,在提高旅游地美景度、游客旅游舒适度及满意度的基础上,为村民增加经济收入总额和收入方式,同时重视并保护乡村原有生态环境,留住乡村的青山绿水。因此,乡村生态旅游规划应满足以下几个原则。

2.2.1 生态原则。

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首要原则就是生态原则。在乡村生态旅游的规划过程中,应尽量使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并尊重生态物种的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侵占,维护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从而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13]。

2.2.2 文化传承原则。

乡村的文化资源是丰富多样的,地域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及宗教信仰等都是值得关注、保护与发扬的文化资源。深度挖掘乡村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合理开发利用的同时注重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则。

2.2.3 多样化发展原则。

乡村的快速发展,使得游客对乡村生态旅游的期待逐渐提高,在传统观赏自然田园风光的基础上,游客还希望体验到多样的农业生产项目、特色工艺品制作,传统农家风味以及康养、度假等深度要求。这样的发展不仅能够全面激活乡村的活力,还能够让乡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走得更远。

2.2.4 优化空间格局原则。

乡村景观规划必须以地理为基本骨骼框架,基于区域地理空间分析和地理景观保护,并作为区域景观及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指标[14]。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合理的空间分布规划才能让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更加有序。突出的特色,明确的分区,有序的游览不仅能够保护乡村风貌,延续乡村文化,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优化空间。

3 重庆市石柱县瓦屋村生态旅游规划研究

3.1 瓦屋村基地概况

瓦屋村位于重庆市石柱县中部,西临龙河水域,通过铧头嘴桥与其北方的桥头镇相接,瓦屋村至桥头镇步行可达,距石柱县约0.5 h车程。瓦屋村具有春早、夏长、秋短、冬迟的气候特点,并且气候垂直差异大,与重庆主城相比,夏季气温更低。目前瓦屋村的产业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三产业为辅,主要发展脆红李、粮食和中药材的种植,在文化资源方面,瓦屋村具有天然的优势,附近有多个旅游景点,如藤子沟国家湿地公园、千野草原、大宝风景区、玉泉寺、黄水国家森林公园等,同时瓦屋村保有大量具有典型的西南山地民居特征的民居建筑,传统风貌十足。

3.2 瓦屋村生态旅游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瓦屋村拥有丰厚的生态旅游开发的基础条件,但在实地走访的过程中,发现瓦屋村目前的开发模式并不能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发挥自身特色,通过分析研究,总结出瓦屋村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3.2.1 结构不合理,特色不突出。

调研发现,瓦屋村最大的脆红李种植特色没有被充分发挥,目前瓦屋村的脆红李只是单纯的农业种植,没有达到农业景观的观赏要求,也没有相应的旅游观赏和体验配套的线路、项目及景观节点。同时种植区、村民生产生活区以及生态资源保护区没有严格明确的区分,相互之间功能混杂,这导致功能区的主题被弱化,功能被削弱(图1)。

3.2.2 生态被破坏,文化被弱化。

瓦屋村拥有良好的生态基底,但现有发展不能对其进行全方位的保护,对于不同区域的保护程度没有明确的分析及划定,导致该保护区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也没有很好地利用自身的生态环境作为旅游开发资源,现有的道路及节点都无法观赏其优美的自然风景,有视线被遮挡,植物景观杂乱等问题。在非物质文化方面,主要存在文化建筑、构筑物年久失修,结构不稳且无人问津,部分乡村建筑跟风改建,破坏原本传统村落风貌两大主要问题(图2)。

3.2.3 功能不明确,模式不丰富。

目前瓦屋村的脆红李种植区域功能不够明确,部分开发的民宿距离较远,难以联动发展,同时生态旅游开发的各项配套项目设施不够完善,整体旅游项目有待改善。

3.3 瓦屋村生态旅游规划方案

3.3.1 规划策略。

瓦屋村的总体规划策略为“农旅相生,景田相依,绿色崛起,转型康养”,秉持“生态优先、产业引领、文化搭桥”的规划原则,保护自然生态,留住绿水青山,同时更新产业模式推广精品果业,挖掘特色文化拓展生态旅游。

3.3.2 生态基底分析。

瓦屋村的海拔介于220~1 330 m,相对高差1 110 m,地貌主要以喀斯特地貌为主,整体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高程格局,其坡度大部分在0°~20°,约占整体规划用地的70%,且主要集中于村内功能性用地,剩余部分多为林地,坡度在40°~50°,在坡向方面,规划范围内用地坡向多为西方和西北方,部分趋向于东北方。根据规划范围内的高程、坡度、坡向及道路的可达性的综合分析得到规划范围内的生态适宜性分析(图3)。然后利用得到的生态适宜性分析综合基地现状用地分析、现状空间管制关系,最终得到瓦屋村生态敏感度分析,共分为3个区域(图4),分别为高敏感度区域、中敏感度区域及低敏感度区域。高敏感度区域是指生态及敏感,不做开发的区域,规划策略为在保持原有用地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生态保护,主要包括二级林地、湿地、高压走廊等空间管制区及建设极度不适宜的地区,主要分布于基地四周边缘地带及东边的斜向地带;中敏感度区域是指有一定的生态敏感度,可以适当开发,规划策略为在用地性质不变的前提下进一步开发利用,主要包括农田、园地及坑塘水面,主要分布于东部;低敏感度区域是指生态敏感度较弱,适宜进行各项开发建设,可根据乡村振兴需要调整用地性质并合理开发建设的区域,主要包括耕地、普通林地区域。

3.3.3 总体规划。

打造“一轴双带,多心联动”的空间结构(图5),一轴是指田园景观主轴,双带为滨水生态景观带和高山生态防护带,多心为田园核心、农旅核心及康养核心。根据生态敏感度及条件适宜度将瓦屋村分为五大片区:观赏区、花果区、体验区、康养区、生态区,并结合不同文化属性分别强调生态文化、脆李文化、农旅文化、康养文化。

3.4 瓦屋村重点区域改造设计

不同的区域强调不同的旅游文化及功能可以给游客更便捷更完善的体验,同时也能更好地保护传统村落格局和生态环境(图6、7)。

3.4.1 “李子红了”花果区。

花果区位于瓦屋村高庙组,以脆红李为区域特色,旨在打造一个集脆红李种植、观赏、采摘、科普及民宿接待为一体的采摘区。主要通过原有梯田肌理打造脆红李梯田景观,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原有景观、文化资源打造脆红李体验综合服务区。

3.4.2 “稻花香鱼”体验区。

体验区位于瓦屋村五同沟组,旨在打造一个集田园风光观赏、农事亲身体验、农家风味品尝为一体的区域,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在原有水稻梯田的基础上对农业生产模式进行优化提升,改为“稻田养鱼”模式,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率并增加观赏性和体验;二是

对现状农家民居进行风貌提升,并鼓励农户进行旅游接待,增加旅游接纳度。

3.4.3 “药养人家”康养区。

康养区位于瓦屋村双坪组,在充分尊重场地现状的前提下,结合“药养人家”的康养主题,旨在打造一个集生态餐饮、康体养生、文化体验为一体的服务区,主要通过花药梯田的生态观光、深林氧吧的民宿体验、特色药膳的品尝以及各种中药产品的服务体验来实现。

4 结语

在环境保护日益迫切的当下,未来的乡村旅游发展必然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生态景观保护为原则,力求在乡村文化资源保护和乡土文化延续的基础上寻求经济的发展。该研究以重庆市石柱县瓦屋村为例,在系统分析其生态环境及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区域的环境及文化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规划策略,既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也能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文脉资源进行良好的保护。

参考文献

[1] SAXENA G,CLARK G,OLIVER T,et al.Conceptualizing integrated rural tourism[J].Tourism geographies,2007,9(4):347-370.

[2] 师璟璐.尊重自然场地,设计生态景观:以景泰县“一条山”公园为例[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3] RU ICˇKA M,MIKLS L.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LANDEP) in the process of territorial planning[J].Ekologica(CˇSSR),1982, 1(3):297-312.

[4] RU ICˇKA M,MIKLS L.Basic premises and methods in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optimisation[M]//ZONNENVELD I S,FORMAN  R T T.Changing landscapes: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s.New York:Springer, 1990:233-260.

[5] TURNER T.Landscape planning[M].New York:Nichols Publishing,1987.

[6] TURNER T.Landscape planning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design[M].2nd ed.London:UCL Press, 1998.

[7] FORMAN R T T,GODRON M.Landscape ecology[M].New York:John Wiley & Sons,1986.

[8] FORMAN R T T.Some general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and regional ecology[J].Landscape ecology,1995,10(3):133-142.

[9] 田里,李常林.生態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28,33-34.

[10] 林锦屏,成蝶,钟竺君.国内外乡村生态旅游研究比较[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9,31(5):1-12,30.

[11] 陈辰.近二十年国外乡村旅游研究进展——《Tourism Management》和《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文献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3(S1):69-73.

[12] 袁敬,林箐.乡村景观特征的保护与更新[J].风景园林,2018,25(5):12-20.

[13] 俞孔坚,李迪华,吉庆萍.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2001,17(6):3-10.

[14] 姚亦锋.以生态景观构建乡村审美空间[J].生态学报,2014,34(23):7127-7136.

猜你喜欢

乡村景观生态旅游乡村振兴
生态旅游之利弊
生态旅游的不同类型
生态旅游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试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乡村景观的融入
张家口市边缘区乡村景观规划建设面临的问题
我国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建设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