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韵”视野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法再探

2021-08-06林秀芳

新教师 2021年5期
关键词:教法律动情感

林秀芳

“声韵、意韵、情韵”(以下简称“三韵”)都指向于一个“韵”字的传递,教师在课堂上要能充分应用蕴涵在音乐中的“三韵”要素,引导学生以音响的声韵及其所表达情境的意韵来进行思想情感的情韵表现与交流。具体表现在教学中自始至终将音乐的聆听置于教学的中心位置,以音乐实践活动为主要体验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亲身体验与感受,让学生在优质的音乐音响环境中实现情感升华与音乐创造。同时,“三韵”教学指向于音乐大课程观,致力于通过音乐课程改革对学生进行审美艺术教育,让学生真正享受音乐乃至所有美好事物所带来的美,真正成为美好生活的缔造者。随着这一教学主张的日臻成熟,笔者编撰了《“三韵”音乐教学》一书。而在探索性实践中,笔者发现许多音乐教师在践行“三韵”教学基本模式时出现教学方法上的新困惑。因此,笔者结合教学实际,继续深入探究“三韵”理念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法如何进一步优化,从而做到形式为内容服务,切实提升学生音乐素养。

一、指向音乐“喻理”,优化育人理念

教学理念隐藏于教学行为背后,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思想、育人理念指导着课堂教学,制约着音乐课堂教法的实施,直接影响着学生音乐学习的效率。随着学科核心素养的推出,优化音乐课堂教法已成为许多教师研究的课题,然而育人理念的高低深浅同样成为广大一线教师优化教法的瓶颈。

音乐“喻理”的本质在于让学生学会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因此音乐教育不仅仅是传授音乐知识,让学生形成弹、唱、奏、演的技能,也不是通过学习一首歌曲、欣赏一首乐曲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是要通过对音乐的感受体验,发展音乐思维,升华情感,陶冶情操,从而带给人一种美好的生活理念,培养适应未来优雅生活的人。换句话说,受过良好音乐教育的人应具备相应的审美感知能力和高雅的生活志趣,善于发现身边的美,表达心中的美,分享创造的美。“三韵”教学在于挖掘音乐学科教育中更深层次的美学观,不停留于只发挥音乐浅表的功能——让学生学唱一首歌、欣赏一首乐曲、学会一样乐器、学跳一段舞蹈等,而是把能力素养转化为生活态度与生活理念,这才是让学生受益终身的审美教育,也是“三韵”教学所要实现的音乐学科的最终目标。因此,音乐教师在实施以音乐为媒介的教学活动中切忌将学生作为音乐知识或技能的传授对象,窄化了音乐教育功能,要时刻牢记“喻理”使命,优化音乐育人理念,明确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并将新课程理念植入每一节音乐课。

二、强化“觉音”意识,优化聆听步骤

音乐与生活休戚相关,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爱恨情仇……所有这些“人文”课题范畴,都是音乐的表达母题。而作为音乐表达母题的受众,“觉音”是要义之所在。教师要首先强化“觉音”意识,其次探索“觉音”的方法步骤。“觉音”离不开聆听,音乐的特殊性意味着对于它的学习只能依靠听觉,借助已有经验向其他感官进行转换以获得情感上的共鸣。“感知→体验→认知→表现→创造”的“三韵”教学模式对音乐学习做了落地性很强的诠释,倡导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不仅要立足音乐本体,还要在聆听过程中优化聆听步骤。具体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设计符合学生音乐学习规律,从易到难、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主动聆听,在聆听中感受体验,在聆听中激发学习兴趣,发展音乐感能。纵观小学音乐课堂,许多教师都意识到在音乐教学中要以听觉为先导,充分发挥音乐音响的声韵弥漫,于是设计了不同的问题,试图让学生在教师的预设中反复聆听,在聆听中达成环节目标。但一些教师却忽略了学生的学习经验、学习需要与接受能力,聆听步骤缺乏逻辑关联与难易层次,效果事倍功半。例如,在《快乐的泼水节》唱歌教学中,有授课教师让学生初听说情绪,复听说节拍,接着出示课题介绍象脚鼓,让学生听其拍击节奏并模仿,然后聆听歌曲寻找与象脚鼓相同节奏的乐句。学生在教师耐心引导下极其被动地迎合着,举起小手,大声回答,甚至异口同声。这看似热闹,实则无情感体验。

另一位教师的导入聆听步骤合理,教学则甚为高效。该教师围绕以下几个步骤让学生反复聆听音乐:1. 请听音乐,观察老师是怎样表现音乐的?你觉得歌曲是几拍子的?(教师律动指向节拍)2. 老师还可以这样表现音乐,请看!(教师律动指向乐句)3.跟老师一起表现音乐吧!(师生律动指向乐句)4.你能自己表现音乐吗?然后告诉老师歌曲可以分为几个乐句。(学生律动)同样是四次聆听,这位教师却充分兼顾学生的音乐学习经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体验节拍到体验乐句,直抵音乐内核,有层次、有侧重、有目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音乐,记忆音乐,作品的意韵理解在融洽愉悦的氛围中水到渠成。

三、引导活动“悟乐”,优化体验形式

音乐是心灵与情感在声音上的固化,音乐学习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是欣赏主体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出来的感情相互交融、产生共鸣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悟乐”的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音乐情感的抒发与表达形式很多,其中外显性表达占绝大多数,如,听、唱、奏、想、动、画、演等,但如何做到个人情感与音乐本位所表达的情感相互交融呢?“三韵”教学要求教师在音乐实践中引导学生获得审美体验,教师要因地制宜、视学情积极提供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体验,引导学生在感同身受中得到音乐的浸润。也就是说教师要不断优化音乐体验的形式,确保“悟乐”有效。

如某教师在教学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时,设计了精美的动画图谱,带领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一次又一次体驗断断续续的动画图谱。学生很是好奇,也认真配合教师的预设完成教学环节,但是学生在短暂的兴趣后表现出无奈与烦躁,课堂效果可想而知。羌族民歌《吹起羌笛跳锅庄》是一首舞蹈性很强的歌曲,且闻乐起舞又是人的本性,因此歌曲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简单重复的舞蹈动作设置梯次问题让学生由浅入深随乐律动,在律动中感知欢快的音乐情绪,在律动中感受歌曲节奏与舞蹈韵律的关系,在律动中逐渐熟悉旋律并感知乐曲的变化。这样在听觉先导下的动觉辅助,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还大大降低了歌曲学习的难度。

总之,美妙的音乐总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音乐教学要想以乐显境、以乐出韵、厚韵载人,需要不断改进与优化教法。“三韵”教学提出了教法基本模式与课堂基本结构范式,但这一教学法不是静止、僵化的,而是动态、多元的。课有常而教法无常,教法务必视“人”视“境”而定,从而实现音乐课程价值的最大化。

(作者单位:福建省闽侯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黄晓夏)

猜你喜欢

教法律动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律动世界”展览全接触
“三个经济”律动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摇摆的玉石 律动的心
“教法融合”:得道方能行远
生命的律动
语文教学要创新教法
羽毛球正手击高球教法五步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