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前课中课后有效整合,探寻革命文化之美

2021-08-06张贤

新教师 2021年5期
关键词:圆明园革命德育

张贤

革命文化资源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蕴含着巨大的精神力量,同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及教育价值。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就融合了较多的革命文化资源。但因为革命文化距离学生比较远,所以学生往往止步于了解历史事件,不能深入地探究和反思人物、事件背后体现的革命思想和革命精神,感悟历史事件中蕴含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所以,一线教师需要整合课前(准备资料)、课中(提供活动)、课后(社会实践)资源,从而带着学生追寻历史印记,弘扬英烈精神,传承革命文化。

一、课前——多途径搜集资料,将课堂教学“有效融合”

在新课程改革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背景下,课堂知识除了以讲解的方式呈现外,还强调其资源性。特别是革命文化单元,仅靠课文里的资源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大量补充必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资源。

(一)适当补充史料,并在课堂上恰当地利用

因为革命文化主题单元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所以借助书籍以形象的图片、生动的故事、简约的文字,或使用纪录片、电影、歌曲等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资料,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课前,教师要认真理解教材意图,深入挖掘课文和每幅图的内在含义,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开展社会调查、参观博物馆等多种形式来补充史料,丰富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从而拉近学生与教材、与历史的距离。

例如在教学五下第7课《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的第2个话题“圆明园的诉说”时,教师课前可以引导学生搜集有关圆明园毁灭的文字、图片和影视等资料;展示圆明园的复原图,让学生感受圆明园昔日“万园之园”的风采;播放纪录片《圆明园的毁灭》的片段,补充介绍国宝回家的故事,以直观的形式再现圆明园遭遇浩劫时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列强的贪婪与残暴,明白圆明园遗址是侵略者罪行的见证。

需要注意的是,在课前布置搜集史料的任务时,要注意指导学生从正规出版物、学术研究著作或官方网站搜集史实。同时,教师要仔细甄别史料,确定其是否适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心理特征。

(二)联系生活实际,沟通历史与现在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传承优秀的中华革命文化,必须要与实际的生活相结合。可通过日常生活中儿童可感可思的事件,尤其是对社会的热点事件及社会新闻的分析,帮助学生充分感受中华优秀革命文化的魅力。

例如,学习五下第12课《富起来到强起来》第2个话题“精神文明新风尚”时,教材的“活动园”选取了改革开放以来不同领域取得的有代表性的成就,但这只是范例,教师可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拓展和补充。课前,教师可请学生搜集“感动中国”栏目中的故事,并将提到的人物或事件记录在对应的年份上,最后形成从2003年以来的“感动中国”事迹年代尺;也可组织学生开展以“寻找身边的感动人物”为主题的访谈调查活动,了解身边的感人事迹,讲述这些事迹对自己的影响。以这些发生在身边,可感可思的生活事件为原材料进行再加工,可以为儿童建构生活、反思生活提供桥梁与动力。

二、课中——多样有效的活动,将知情意行“有机统一”

好的教学活动设计可以保证学生主动且有效地参与,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和有效性。

(一)紧扣“两点”,调整教学

教师可以结合本地区、本校和本班的情况,根据学生在本课主题上的兴奋点和困惑点,调整教材中相应的教学活动,以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和有趣性。

比如学习五下第10課《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时,教师可以把“走进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作为教学线索,引导学生观察残历碑,从弹痕、日期和碑文中发现有关“九一八事变”的信息。再结合照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了解抗日英烈的故事,并集体朗诵抗日英雄的铮铮誓言。紧扣这个兴奋点让学生体会今天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萌发对革命精神的传承意愿。

而有部分学生不十分清楚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中流砥柱的作用,这是本课的困惑点。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活动园”的提示,查找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史实;再基于阅读角的内容,观看电影《游击战》,分别从中国共产党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因地制宜的作战智慧及敌后战场发挥的重大作用等方面说明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解决了学生的困惑,使学生建立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二)体现层次,注重变化

教学要尽可能地体现出教学过程的层次性,让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从认识到思维再到情感都有发展变化,以实现品德的综合发展、生活的整体建构。比如在学习五下第7课《不甘屈辱奋勇抗争》时,教师要层层推进“认识鸦片的危害”→“探究虎门销烟”→“说说鸦片战争”三个活动,使学生认识更多救国救民、奋勇抗争的英雄,将学生的认识层次从了解历史事件提升到传承民族精神。学习本课之前,学生的情感只停留在痛恨侵略者的层面;学习本课后,学生的情感逐步升华到强国之志和报国之情,达到铭记历史、奋发图强的教学初衷。

三、课后——统筹德育活动,使学生素养“有效提升”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曾指出:“我们不能僵硬地把道德教育范围局限于教室中的课时——它不是某时某刻的事情,而是每时每刻的事情。”对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建构绝不能仅仅限于课堂教学,教师要注重将革命文化教学资源与学校整体德育活动进行统筹,使学生素养“有效提升”。

(一)整合日常德育活动,储备丰富的教学基础

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中的逻辑框架为基础整合学校的日常德育活动,可实现课堂教学与日常德育活动的良性互动,让学校的日常德育活动为课堂教学储备丰富的教学基础。例如,坚持和规范升旗仪式,在每周一的全校集会或重大节日、纪念日,举行标准的、庄严隆重的升旗仪式;清明节每个班级举行“缅怀先烈,展望未来”主题班会,同时组织学生到附近革命烈士墓进行扫墓活动;开展各种类型的文化艺术活动、演讲比赛、爱国主义专题知识讲座等,在这些德育活动中融入革命文化知识,使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产生紧密的联系。

(二)结合特定时期的德育任务,提供社会实践机会

教师还可结合特定时期的德育任务,注重协同多方社会资源,给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例如,2021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学校可以此为契机,开展红色主题德育活动,把革命文化教育融入学校特定的主题活动中。

(作者单位:浙江省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浙江宏达南浔学校    本专辑责任编辑:黄晓夏)

猜你喜欢

圆明园革命德育
梦回圆明园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珍贵老照片,还原圆明园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游圆明园有感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圆明园里过大年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