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陈出新,创意无限

2021-08-06陶继新

新教师 2021年5期
关键词:整本书名师课文

陶继新

张祖庆自称是患有“多动症”者。不过,这里所说的“多动症”并非医学上的病症,而是指兴趣极其广泛,能在一般人不太“动”的地方动起来。他不满足于旧有的模式,喜欢探索新事物,“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被他演绎得生动形象而又淋漓尽致。在有限的篇幅内,笔者不可能将其万千的“动”的风景全部写来,只从他近年来所做的四个板块的研究与探索略作叙说。

创意写作

关于创意写作,张祖庆进行过深入而又卓有成效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一、儿童套路化写作的现状与思考

张祖庆发现,目前儿童套路化写作非常严重,结构雷同,语言干瘪,有的还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模式。比如,写高兴总是一蹦三尺高,比喝了蜜还要甜;一着急,总是写像蚂蚁在锅里烤一样。据张祖庆讲,上海曾举行过一次主题为“我家的传家宝”的征文比赛,在收到的20000余份征文中,竟然就有约2500份文章写的是外婆给妈妈留下一件打满补丁的衬衫。看来,这种套路化写作已经成为见怪不怪的寻常之事。

一次,张祖庆在贵州为小学生上作文指导课,从学生所写的作文中,他意外地发现了这个班里有“十胞胎”。何以如此?因为这十个学生全被写成了一模一样——水汪汪的眼睛,高高的鼻梁,樱桃小嘴。张祖庆让这十个学生站到讲台上来,结果发现,有的眼睛小小的,有的鼻梁是“塔里木盆地”,有的嘴巴特别大。张祖庆毫不客气地对他们说:“你们所写的这十个同学的祖先是不是都曾经生活在一个叫水汪汪县高鼻梁镇小樱桃村的地方?”

学生们也情不自禁地笑了。

张祖庆对他们说:“这种套路化写作,没有一点儿创意,还有抄袭的嫌疑。做文其实也是做人,不真实的写作不可能写出情真意切的作文来,而且还让你们在无意识中培养了作假的不良品行。大家以后再写作文,一要真实,二要有创意,三要说自己的话。只有这样,才能写出与众不同的作文,才能打上自己的个性化烙印。”

正是基于这种教师教写作与学生写作文的现状,张祖庆才提出了创意写作的构想,并在教学实践中收拢了丰硕的成果。

二、精彩纷呈的“畅想图书馆”同课异构课

2008年12月25日,由《语文教学通訊》和《小学教学》等杂志社联合主办的“七彩杯”作文教学擂台赛在广东顺德拉开帷幕。作为擂主,张祖庆与打擂的教师们上了一堂“畅想图书馆”同课异构课。他把一个小朋友发来的讲述荷兰一家图书馆的视频搬到了课堂上。读者用一张智能芯片刷一刷、停一停,靠着墙角的图书就会自动跟着人走,人停它也停。读者离开图书馆,智能芯片便自动行至充电的地方充电和休息。同时,点击智能芯片的某键,还可以让很多把椅子一起浩浩荡荡地随人行至一个空旷的地方。

这个视频让所有学生和听课的教师感到惊奇不已。

就在这个节点上,张祖庆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把这一款智能芯片的功能介绍给大家,可以是自述的方式,可以是以读者亲自体验的方式,也可以以第三人称写说明书的方式。

学生兴味盎然,不长时间,形式各异、语言不同的作文便完成了。

到此为止,已经让听课的教师叹为观止了。可让大家想不到的是,张祖庆又让学生进行第二次写作:“假如我们对整个图书馆进行创意畅想,你觉得未来的图书馆应该是什么样的?”同时,他给学生一张思维导图,告诉他们,可以从图书馆的环境、图书的种类、借阅的手续、高科技的设施等方面展开头脑风暴。结果,学生们各种各样的想法纷涌迭出。

张祖庆“乘胜追击”,让学生们随后将他们的想法写下来。于是,无数个创意应运而生。就连平时不太喜欢写作的孩子,也“斗志昂扬”地投入到写作之中,甚至还写得一波三折,极具创意。

三、出奇制胜的电影写作课

不断的探索取得成功之后,张祖庆便开始系统地开发起跟小视频有关的作文课,后来又将其归结到电影写作课。比如,看微电影《月神》,就让学生写电影海报文字;看奥斯卡获奖电影《世界的另一端》,就让学生去续写创意剧本;看喜剧《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就让学生写对话。如此等等,写作的素材无处不在,写作的思路千奇百怪,而写成的作文自然也就有了不同的个性。

有的时候,张祖庆还用微电影来教常态的作文课。比如说,人教版有一个“看新闻图片”的作文课,讲的是温哥华街头一只鸭妈妈带着一群小鸭子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上悠哉游哉地走着。突然,几只鸭子不慎落到了下水道里。鸭妈妈只好“叫来”警察,把在下水道里挣扎的几只小鸭子救了出来。人们目送着它们摇摇摆摆上路,原本疾驰的汽车全都停下来为它们让路。

对于这样一个新闻故事,好多学生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前边的故事情节,而忽略了后边那一张所有车子为它们让路的重要图片,导致写作的时候写不具体,更没有突出重点。为此,张祖庆用一个微电影的分镜头定格法,教会学生怎样将其拆分成七幅图:第一幅图是鸭妈妈来到马路边;第二幅图是马路上车来车往;第三幅图是鸭妈妈试探着往前走;第四幅图是打头的车停下来,后面的车也相应停了下来;第五幅图是鸭妈妈带着孩子们往前走;第六幅图是鸭妈妈和小鸭子们过了马路;第七幅图是马路上又开始热闹起来。

用这种分镜头定格法来教写作,学生写作时不但明晰了思路,也了解到了故事的重要内容,于是,把故事高潮部分写得生动形象也就有了必然之势。

2018年5月,张祖庆把探索了14年的创意写作案例《光影中的创意写作》结集出版。从这本将近400页的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张祖庆那极其活跃的思维与精彩纷呈的创意。

张祖庆通过很多好玩的元素,激活潜藏于学生内心深处的创意和无穷无尽的想象力,从而让写作课成为学生心向往之的一片乐土。在张祖庆看来,教学生写作就像牧羊一样,要将其放到一片丰美的大草原上,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吃草”。当他们无拘无束地撒欢,大胆地去想和大胆地去写的时候,就有了写作的冲动与兴趣,以及各自不同风格的语言和写作思路。

整本书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可当下不少教师几乎把教材当成了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学生学习语文,也很难从教材中更好地拓展开来。张祖庆认为,大量阅读,当是学习语文的必行之道。仅靠教材中屈指可数的课文,是不行的,只有大量阅读,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近几年来,张祖庆一直强调阅读课程化的建设,要求他所在区域的教师们一星期必须有一节整本书阅读课,尝试大单元教学,把语文教材里边的单篇课文与整本书捆绑在一起,一个单元带出一本书。目前他的“谷里云阅读”,就让大量阅读有了生根落地的可能。

一、单篇课文和整本书无缝对接

结合单元语文要素,将单篇课文学习与整本书结合起来。比如是个单元要求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那么,就要选取相应的图书进行阅读,让学生积累更多具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

如果有些课文只是某一长篇小说的一个片段,仅从课文分析,是很难深入把握人物真正形象的。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课文,如果没有阅读《水浒传》,就很难感知林冲性格为何到了这个时候发生重大变化;再比如《祖父的园子》,如果没读过《呼兰河传》,不了解萧红整个人生的波折与苦难,对在祖父园子里“我”与祖父的所谓的快乐,就有可能停留在浅尝辄止的表面。只有将单篇课文和整本书无缝对接,才能更好地把握课文的底蕴。

二、整本书阅读与电影的有机结合

张祖庆发现,不少好的童书被拍成了电影,于是,他又把光影中的创意写作课程升级迭代到整本书阅读与电影的有机结合。于是,就有了一系列的课例,如《神奇飞书》《灵犬莱西》《忠犬八公》《战马》等。当把很多时尚新颖的元素整合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之中时,就荡漾出了让人拍案称奇的无限创意。

三、自读与伴读全程贯穿

学生需要自己读书,同时也要需要成人陪伴。有教师的陪读,还要有家长的陪读。那么这个产品怎么做呢?“谷里云阅读”则提供了很好的路径。800-1000字导读,一堂微课,三张导读单,一学期两次现场直播。教师和家长拿到这套书之后,扫一扫小册子里的二维码,首先看到的就是微课导读单。而且,导读单还在导兴趣的同时,走向导策略。比如预测阅读就很有价值,它是一种高级阅读策略,是根据已有的信息,对故事的情节发展、人物命运等进行预测。如果掌握了预测阅读的策略,阅读就具有了像探险一样的诱惑力。当然,阅读预测并不能简单为之,有的时候,还要有多次预测。比如《灵犬莱西》的导读课,张祖庆就用了三次预测阅读——第一次根据开头暗示性的语言预测乔的父亲为什么要把莱西卖掉;第二次根据生活经验预测莱西在回来的途中会遇到哪些困难;第三次根据上文重要信息预测结局如何。这样的整本书阅读,就不再是在平面上滑移,而是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引领学生饶有兴趣地读完全书,又有所启发。

张祖庆说得好:“从精神相遇的角度来说,整本书共读,就是教师、家长、学生、作者、编者共同体验当下与奔赴未来的美好相遇。在这样的相遇中,大家共同沉浸在一本书中,通过不断的阅读、阐释、碰撞,编织共同的语言密码和精神密码。人,因不同经历、经验、个性、理解力,对同一本书的发现与理解也是不尽相同的。不同的人,读同一本书,通过分享各自的阅读感受,极大地丰富了这本书的内涵。一本书的意义,就是在这样的共读中,走向丰满的。”

非连续性文本教学

多年来,我国语文教学,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包括各种版本的阅读推广书单,也鲜见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书目。而生活之中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却占有非常大的比重。

张祖庆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问题,并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不断地开垦,尝试并积累了一系列的课例,出版了《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与测评》一书。这本书为广大读者进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提供了一定的路径与经验。其不少主张和阅读方法,彰显着张祖庆的独创精神,有着非同一般的价值。

课堂教学

在张祖庆在创新求索之路上高歌猛进且屡屡取得辉煌战绩的时候,且不要认为他对传统语文教学不屑一顾了。其实,他并没有彻底摒弃传统的语文教学,他的《我盼春天的荠菜》《穷人》《和时间赛跑》《祖父的园子》等课例,至今依然是广大教师学习的典范之作。传统语文教学名师本来就多,有的名师尤其是老一代的名师,几十年一直浸淫于这个领域,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张祖庆之所以在众多教师中脱颖而出,也是从传统语文教学中得其要义,走向名师殿堂的。比如他所倡导的“板块式教学”,主张把课上得简单,同时又要经得起品味,即使语言,也要如《学记》所说,“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

张祖庆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偏科”,不应当只研究作文或只研究阅读。顶尖级的老一辈小学语文名师如于永正、支玉恒、贾志敏等,都是把阅读与作文打通者。

张祖庆,不但把阅读与写作贯通了,而且做得风生水起。同时,他在推陈出新方面还有“出人头地”之妙。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打通了传统与现代、阅读与写作,成为了一个在语文教学界“多栖”的人才。

正是因為贯通与“多栖”,才让张祖庆的课上得灵动而又多彩。其实,如果再进一步对他进行了解的话,更会惊讶不已。因为有些非常出彩的公开课,他竟然在上前没有多用时间备课,甚至连教案都没写。那么,他何以能够过关斩将、获取成功呢?

用一句非常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功夫”。有了深厚的语文教学的功夫,不用在某一篇课文上用太多的时间,就可以演绎出万千的精彩。因为有了深功夫、大功夫,不管教什么课文,都能够有超越他人的制胜之道。比如他对经典的大量阅读,对一流名师的学习与研究,对新事物的敏感与探索等,都凝聚成了属于张祖庆的功夫。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也需要超越常人的耐心,还需要特殊的语文教学灵感。而张祖庆,就是在三十来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中,逐渐地将这些元素一一收为己有,从而锤炼成了当今这个名扬全国的名师的。

学习张祖庆,如果不学习他的功夫学,也许只能得其术,而见不到他的道。张祖庆并非不研究术,可他更注重道的修炼。而一般教师甚至名师,恰恰是在道的层次上没有大的突破,所以少了张祖庆挥洒自如而又不失大将风度的敞亮与厚重。

(责任编辑:黄晓夏)

<<<链接:

张祖庆,浙江省特级教师,杭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谷里书院创始人,全国百班千人读写研究院院长,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名师专业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全国首届“有重大影响力”写作卓越名师。著有《张祖庆讲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与测评》《童年不可错过的文学课》《光影中的创意写作》《名家名篇中的写作密码》《从课新手到卓越——给语文教师的新建议》《刚好遇见——张祖庆散文精品集》,为儿童编写《小学生萧红读本》《中国民间童谣》《小学生小童谣100课》《小学生小童话100课》《中国老城市人文读本(书系)》,开有微信公众号“祖庆说”。

猜你喜欢

整本书名师课文
《论语》整本书阅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