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地方历史资源在教学中的开发与运用

2021-08-06张志刚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神木陕北历史

张志刚

[摘  要]地方历史文化是国家历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祖国历史文化长河的支流。高等职业院校历史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爱乡之情为基础,将地方历史资源同课堂理论知识相结合,进行科学化、本土化、趣味化创新。这样不仅可以缩短历史知识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距离,还可以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亲切感和喜爱感,从而让历史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味。

[关键词]地方历史资源  历史教学  开发与运用

中等职业学院的《中国历史》(全一册)是高等职业院校五年制学生的必修课,它以年代为线索,以通史为体例,宏观地介绍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发展概况。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该教材对高职学生而言,理论性较强、单一的史实叙述较多,缺乏生动有趣的史料和具体、鲜活的事例,使得血肉丰满的历史变得枯燥乏味、单调抽象。因此,历史文化的育人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发挥不佳。

五年制高职院校学生几乎占据了各地市高职院校生源人数的“半壁江山”,如何让他们在一年的时间里学好《中国历史》,培养他们的历史素养和人文情怀,是历史教师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笔者逐步将地方史资源融入《中国历史》教学中,受到了学生的喜爱,激发了他们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地方历史是国家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祖国历史长河的支流。乡土历史的教育教学价值在历史界是公认的。家乡辉煌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与杰出人士的事迹,可以激发、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使其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和积极的进取精神。同时,乡土历史与国家历史紧密结合,对学生理解课本知识,形成学科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将地方历史融入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缩短学生了解历史知识的时间和空间距离,还可以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亲切感和喜爱感,让历史变得“可望而可及”,使学习变得生动而有趣味,从而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地方史開发与运用的作用和价值

1.符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基本要求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提到:要充分开发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历史学科具有的独特性质,有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将地方史融入历史教学中,有利于学生了解本地社会发展的过程,非常符合教育部的要求。

神木市位于陕西北边,历史遗存丰富,历来是中原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的交融之地,被视为“南卫关中,北屏河套,左扼晋阳之险,右持灵夏之冲”的边防重镇。历代封建王朝为了占领陕北要塞,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也留下了很多珍贵的文化遗存。将本土文化历史融入《中国历史》教学,既符合国家的要求,又符合五年制大专学生的现状,有效地弥补了历史课堂教学的不足。

2.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使师生在教学中同频共振

美国教育家杜威是研究兴趣问题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家之一,他认为仅仅以努力为基础的学习结果与以兴趣为基础的学习结果有质的不同,兴趣可以使人的知识得以长期保存,能够为进一步学习提供动机。

例如,在讲述《中国历史》第一章“我国的原始社会”一课时,笔者引入了神木的“石峁遗址”文化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补充。石峁遗址位于神木市高家堡镇,陕北学生对此很熟悉,立刻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3.能够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引入地方史料,对教师的自身素质要求较高,需要教师长年累月的积累。地方史内容丰富,真伪混杂,历史教师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才能正确地鉴别、合理地筛选与教学相关的地方史,并将其引入教学中,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此外,地方史教学难易程度有很大的差别,教师需根据教学实际有所取舍,适量引入。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与合理安排,既要体现地方史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要利用地方史恰到好处地辅助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上的知识,并深刻地了解历史,这对历史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地方史开发与运用的原则

将地方史引入历史课堂教学,便于学生将学习到的历史知识和熟知的家乡史融合起来,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亲切感,易于他们理解和学习抽象历史知识,又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但地方史料纷繁复杂,运用时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引入,切忌牵强附会,或断章取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地方史辅助教学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出了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引入历史课堂教学的地方史素材必须来自官修史书、地方史志等,为史家所确认无误。否则,历史的科学性及严肃性就荡然无存,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误导。

比如,北宋范仲淹写过一首《渔家傲·麟州秋词》,其中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为千古绝唱。神木在唐宋时期称为麟州,据此,神木文史馆有学者认为这首词就是范仲淹在神木所作。但笔者认真查阅了各方资料,据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宋词鉴赏辞典》(2003年版)中注解:范仲淹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抗击西夏。庆历元年(1041年)4月调知耀州(治所在今陕西耀县),他的《渔家傲·麟州秋词》即作于这个时期。宋人魏泰在《东轩笔录》中记述了欧阳修对范仲淹这首《渔家傲》的评论:“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公尝呼为穷塞主之词。”

由此可见,只有坚持科学的教学原则,才能培养出有严谨学习态度的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十分重视地方史料的科学性与严肃性,经过多次推敲,确定无误后才将其引入课堂,确保了历史教学的正确性。

2.本土性原则

地方史料的选择,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范围,距离不能太远,范围不能太大,史料不宜太多,让学生不会有遥远和陌生的感觉。

在讲“明末农民大起义”相关内容时,学生的兴趣较高,因为李自成是榆林市米脂县人,班里就有几个米脂的学生,顺着学生的兴趣,笔者会稍做补充:“明末比李自成起义还早的是榆林府谷县人王嘉胤,当初李自成、张献忠等都是王嘉胤的部下,1631年王嘉胤牺牲后,李自成、张献忠才出了名。”神木距离府谷最近,学生听了倍感亲切,在补充了相关史料以后,他们对陕北这块英雄热土更加热爱了。

坚持本土性原则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从而让历史教学摆脱“可望而不可及”的标签。同时,本土故事也可以增进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将爱国、爱乡的理念融入教学之中,能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和本土文化的热爱之情。

3.趣味性原则

五年制大专学生的历史基础很薄弱,人文素养不高,学习动力不足,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笔者会精心筛选引入教学的地方史料,选择有一定趣味性的故事,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掌握历史知识。

例如,在讲述“国共十年对峙”这节课时,笔者补充“神木英雄三妯娌”的红色故事。英雄三妯娌为了保护人民群众舍身跳崖的壮举,丝毫不逊色于“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行为。这个故事对学生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震撼。一系列通俗易懂的故事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了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极大地提升了他们查阅资料的动手能力。

地方史开发与运用的实践探索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按照教学内容需要,笔者立足地方乡土历史文化特色,抓住神木较丰富的綜合性历史文化素材,以其为教育载体,使教学内容更有生命力和趣味性,引导学生挖掘乡土文化,积极参加实践调查,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爱乡情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精心选取地方史料,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在讲到第六章“明清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时,笔者不仅补充了明武宗朱厚照巡视九边重镇途经神木,将神木的二郎山赐名“笔架山”的故事,还补充了清朝康熙帝西征噶尔丹路经神木杏花滩,赐单家滩村纸坊门口一联“水池中鱼龙变化,竹帘上时刻生金”的趣闻。通过这些历史典故,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课堂氛围热烈而生动。

2.利用本地历史遗存、文物古迹实施现场教学

在讲述《中国历史》第一章“我国的原始社会”相关内容时,笔者带领学生参观了石峁遗址。石峁遗址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龙山时期至夏朝阶段的城址,距今约4300年左右,石峁遗址以“中国文明的前夜”入选2012年十大考古新发现和“世界十大田野考古发现”及“二十一世纪世界重大考古发现”。它属于中国北方地区一个超大型中心聚落,以公元前2000年的三重石头城墙和大量精美玉器吸引了国内外考古学家的关注。

3.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研究地方历史的能力

在讲述“先秦时期社会概况”时,学生提到:为何陕北人和关中人在语言、文化、风俗习惯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为此,笔者出示了下列史料:

“禹王设九州,陕北属于雍州。夏朝时,陕北神木、府谷、佳县等地属雍州白翟人(华夏先民的一支)的领地。夏商之际,一部分鬼方部落从北方草原南下,辗转至今志丹、安塞、子长、清涧、延川、延长、宜川等地。商朝多次征讨鬼方,使得陕北大部分属于商朝的统治范围之内。商王武丁曾率5000人以周人为主力攻伐鬼方。商末周初,鬼方部落又兴盛起来,从中亚和贝加尔湖南下迁徙而来,使陕北一部分地方成为了他们的领地。西周的275年间,陕北大多都是游牧民族,各地方游牧部落活动区域飘忽不定。陕北北部是商时从遥远的西北迁徙而来的西戎,西周称为犬戎,以羌人为主。”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其末句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诗经里一个著名的句子,据相关史料记载,其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居住在陕北)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的人民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中原将士与陕北人打仗之作。诗中充分体现了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所以,陕北人是多个少数民族融合的后裔,该言论激发了学生探讨陕北文化历史渊源的浓郁兴趣。

总之,将地方史融入高职院校历史教学中,既有利于历史知识的传授,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与人文情怀,便于实现历史课程育人的价值,体现国家素质教育的要求,实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目标。因此,值得广大历史教师更加深入地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周丹君.地方史融入历史课堂研究——以无锡地方史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5.

[2]闫秀娟.话说神木(上)[M].西安: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2015,12.

[3]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6.

[4]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下)[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4.

[5]神木三妯娌的故事[A].榆林档案展览馆.

作者单位:神木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神木

猜你喜欢

神木陕北历史
项苗
神木有石峁
对外文化交流之窗
——神木大剧院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神木:脱贫实效诠释党建力量
我的大陕北
党建地图·陕北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