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建构研究

2021-08-05邹明宇

西部学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国际话语权对外传播意识形态

摘要:国际话语权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上影响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政治地位、文化软实力的现实反映。虽然近些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国际话语权依然为西方国家把控,呈现“西强东弱”的局面。构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路径选择包括:(一)建设网络传播主体、搭建网络传播平台;(二)设置国际话语议题,提升话语表达权重;(三)完善学术话语体系,夯实话语理论基础。只有开拓对外传播新渠道、建设对外传播主体,加强国际议题设置才能更好地建构我国国际话语权。

关键词:国际话语权;对外传播;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D8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12-0024-03

话语权是一个国家内容表达的权力,背后隐藏着该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现有国际话语权的格局是,西方国家主导着话语权,并不断打压、抹黑发展中国家。随着中国的崛起,西方国家在国际上加紧了对中国的无理制裁,企图使其遵循西方体系下的相关规则。话语权的博弈,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博弈,中国要想在国际社会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保障自己的权益,就必须加快国际话语权研究,以更好的姿态屹立于国际话语格局之中。

一、新时代建构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必要性

(一)构建中国国际话语权是新时代走向国际社会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1]国际战略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以中国为首的东方经济体迅速崛起,世纪总体经济形势呈现“东升西降”的格局,“西强东弱”的局面逐步消解;大国政治“南升北降”,南半球发展中国家政治地位逐渐提升;美国倒施逆行,实行反全球化策略,单方面退出相关协议,冲击国际秩序及贸易规则。在风起云涌的国际格局中,构建中国国际话语权,设置国际议题、制定相关规则,有利于中国在世界上发出自己的声音、站稳自己的脚跟,向世界宣传中国理念、中国思想。

(二)构建中国国际话语权是抵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必然要求

西方敌对势力一直没有放弃对中国的攻击,手段从明显到隐蔽,方式从经济压迫到文化输入,而意识形态渗透是西方针对中国和平演变的重要策略之一。近年来,西方国家借助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向中国输入西方的新自由主义等所谓“普世价值”,对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多元化思想泛滥也给人民的价值追求造成混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构建中国国际话语权,有利于在国际上竖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旗帜,在交流交往中自觉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维护国家安全和意识形态纯洁。

(三)构建中国国际话语权是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加国际社会活动,与全球各国友好往来,经济日益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由于中国处于西方主导的国际话语体系下,对外宣传不够,形象提升缓慢,西方国家有意误导群众对中国和平复兴之路的理解,提出“中国威胁论”类似主张,给中国国际形象造成巨大的破坏。“中国国际话语权呈现‘大国弱语的失衡状态,”[3]而国际话语权担负着把国家的理念传播到国际上的重要任务,对于塑造国家形象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着力提升国际话语权,构建中国国际话语体系,加强外宣工作,是新时代中国对外宣传的必然选择,也是塑造国际话语权的必然要求。

二、中国国际话语权建构面临的挑战

(一)对外传播能力不足

媒体是中国对外宣传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载体之一,进入新時代以来,我国媒体行业迅速发展,传媒领域呈现“视频化”趋势,传统媒体与自媒体、大众媒体相互融合又相互竞争,党和国家在外宣工作中利用合适的对外传播策略,争夺国际话语权,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赢得了国际认可,然而在对外传播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对外传播理念相对滞后。我国对外传播过程中,内容常常以行为决策为主,缺乏对中国的政治理念、政治主张的阐述,导致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发展道路、发展方式存在误解。进入新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打造了以“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取得良好效果,在国际上树立起了中国话语旗帜,并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以及部分发达国家的认同。然而这种认同更多是国家合作层面上的认同,普通群众往往接触不到此类主题,究其原因在于主题的理论深度、影响力、吸引力不足,同时缺乏有力度的中西方“民主、法制、公正”等概念比较研究,没有坚定的理论支撑,从而影响对外传播的效果。第二,对外传播存在时效上的偏差。对外传播工作中最关键一点就是讲究时效,这是新时代对媒体工作者的要求,也是树立良好国际形象的着力点。但是我国对外传播过程中还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对于突发性、热点性事件回应不及时、不能先发制人,造成政府工作被动;对外传播中难以同频共振,缺乏将传播的内容纳入新时代背景下去考量的能力;对外传播有时未能对国内以及国际热点事件进行积极的引导,舆论被自媒体及西方媒体所掌控;由于信息获取存在不及时,报道中未能很好地呈现事物原貌,导致对外传播内容难以让国际社会认可,削弱了国际话语权。

(二)国际议题设置受限

“是否具备设置国际议题的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拥有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体现。”[4]通过设置国际议题,组织相关国家参与议题讨论,可以向世界上展现自己的价值观以及政治理念,树立起一个大国良好的形象,同时在国际上拥有占据话语权的地位。但现实状况并不乐观,这意味着在此方面我国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第一,西方国家是国际议题的主要设置者。西方国家先后经历了第一、二次工业革命,首先进入工业化、电气化和信息化时代,大多是现代化国家。西方国家利用自己的先发优势采取霸权主义扩张策略,在国际上取得了长期话语权,并左右着国际议题的设置、国际规则的制定,形成长期的“西强东弱”的局面。西方国家利用主导国际话语权的优势,散布了大量针对我国的抹黑、诬陷言论,如“中国威胁论”“文明冲突论”“南海航行自由”等。严重歪曲我国在国际上的形象、阻碍我国与各国往来与合作。第二,中国国际议题设置能力较弱。十八大来以来,中国政府多次在外交场合设置议题,如“一带一路”倡议、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向世界展示中国理念、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国际上引起巨大反响,并在一定范围内取得了主动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已经成为国际话语权的主导者,我国在设置议题中往往以经济、文化为主题,向世界展示东方大国的复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政治类议题较少,缺乏向世界传播中国治国理念、中国政治主张的内容,导致西方国家常常拿“人权”“民主”等所谓普世议题做文章诋毁我国。

三、构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路径选择

(一)建设网络传播主体、搭建网络传播平台

网络媒体在信息传播的便捷性、交互性、时效性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中西方争夺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平台,利用网络媒体所具有的交互性、社会性等特点,有助于向世界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

1.实现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相互融合。不同媒体具有不同的传播策略、传播手段以及传播方法,各具特色。传统媒体绝大多数是国家主办的,一直在舆论斗争的前沿宣传党的大政方针,在我国信息传播发展历程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尽管网络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媒体,但作为党媒的传统媒体,依然是党的喉舌。面对国际话语权的不足,应当集中优势资源,重点在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主要传统媒体的基础上积极打造具有强大国际影响力的网络平台,加强传统媒体的外宣业务能力,推动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统一。

2.实施科学化网络传播策略。网络传播作为一种传播途径,有着自己独特的传播策略,良好的传播策略更能使我国的意识形态在国际上具有话语权。立足本土化传播,理论结合实际,在传播过程中考虑到所在国家、地区的风土人情、价值取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深入结合社会热点事件,“增强当地群众关心并易于接受的新闻信息和咨询内容,”[5]争夺当地话语阵地。网络媒体的发展与创新,改变了传统媒体单向传播机制,使话语主体和受众群体信息实现交互传播,通过搭建网络传播平台,使网络媒体与对象国群众有一个平等、友好的对话平台,有利于在对象国树立起良好的国际形象,有利于消除群众由于信息不对称、西方国家刻意抹黑我国等原因造成的认知偏差。

(二)设置国际话语议题,提升话语表达权重

“一个国家的议题设置是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的反映,”[6]通过设置议题,赋予不同议题不同内容,在国际上传递话语主体的核心思想,影响受众群体跟随话语主体的价值取向,进而取得话语大国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运用议题和议程设置主动权,打造亮点,突出特色,开出气势,形成声势”[7],充分利用议题的控制权、表达权、引领力,积极主动参与国际话语议题建设,对提升话语表达权重具有重大帮助。

1.坚持议题设置的主体性、公共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是指话语主体在议题设置中所表现出的主动性、能动性,是主体积极设置议题的意愿。在重大国际会议、论坛等活动中,发出维护本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立场的声音,敢于面对其他国家对我国民族复兴所提出的质疑,以积极的心态参加重大议题的设置。公共性原则是指话题设置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中国的利益,也应考虑到世界人民的利益,建设世界性关注的国际议题。组织相关国际会议,借助合作交流契机,围绕国内国外热点问题,如中国和平崛起、中东冲突、气候变迁、反恐、能源等,设置相关议题,阐述中国观点、维护中国立场,利用中国智慧提出具有实效性的中国方案。

2.积极展开国际议题设置。谁把握了议题设置的规则,谁就拥有足够的话语力量,积极打造具有吸引力的国际议题,树立自己的规则体系,对不合理的国际规章制度进行批评、反驳,寻求发展中国家友好合作,发挥集群效应,增强整体国际话语权重。提升议题设置的引领力,充分发挥话语主体的表达能力,调动受众群体的积极性;打破国际对立存在的话语体系,兼容并蓄,设置人类共同面临的相关议题,如“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等,寻求价值追求的共同点,建设融洽的国际关系。

(三)完善学术话语体系,夯实话语理论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7]。这表明哲学社会科学与话语体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哲学社会科学为话语体系提供理论基础,话语体系为哲学社会科学提供顶层设计。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建设学术话语体系,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必然要求,也是打造国际话语权的必然选择。

1.丰富话语体系内容,打造学术话语体系。学术话语体系是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坚实基础,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学术建设取得良好成效,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已经形成学术话语体系的基本框架。一个话语体系是否具有生机活力、是否具有吸引力,关键在于内在的核心价值是否与时俱进,是否不断自我革新。在增强话语权方面,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保持话语体系的科学性、学术性以及实践性;必须进一步加强学术理论研究,打造学术话语体系,必须对国际热点问题进行理论阐述,回应西方话语干扰,避免学术殖民;必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视野,为治理全球性问题、创新全球性规则提供理论支持;必须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范式,立足中國优秀传统文化,对西方理论体系、先进理念批判吸收,打造独具中国特色的新表述。

2.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国际话语权提供理论支撑。中国国际话语权的说服力、解释力在一定程度上弱于西方的话语权,究其原因在于话语权的理论性不足,没有强大的学理性支撑,难以使其他国家信服。加强社会哲学科学建设,必须创新学科体系、完善学科内容,将话语权所需理论融入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之中;必须聚焦理论与实践研究,从学理上深入回答当今世界面临的问题,为外宣工作提供理论支持,为解决世界性难题提供实践方案,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对外工作的大政方针;必须坚持原创,创新是事物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坚持原创,才能针对国际问题提出新观点、新思路,才能打造具有中国气派的话语内容。

参考文献:

[1]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为指导  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8-06-24(1).

[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3.

[3] 赵庆寺.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建构路径[J].探索,2017(6).

[4] 胡淼淼.新时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构建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9.

[5] 谢新洲,黄强,田丽.互联网传播与国际话语权竞争[J].北京联合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

[6] 杨安,张艳涛.议题设置与中国华语建构[J].理论探索,2020(6).

[7]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邹明宇(1997—),男,汉族,山东聊城人,单位为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责任编辑:御夫)

猜你喜欢

国际话语权对外传播意识形态
核心价值观助推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
中国南海维权行动中的国际话语权研究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文化在我国国际话语权中的作用及路径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新闻话语分析与意识形态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与对外传播之思考
关于提升我国媒体国际话语权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