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程与经验

2021-08-05李雪峰

西部学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文化建设中国共产党

摘要: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100年来,党领导的文化建设事业经历了艰辛探索、曲折发展、继承创新、阔步前进不同阶段,始终引领着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经验有:(一)处理好文化与政治的关系;(二)正确看待知识分子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三)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四)正确认识和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等。经验弥足珍贵,其对于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和建设文化强国意义重大。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探索历程;宝贵经验

中图分类号:D25;G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12-0005-04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文化建设的探索历程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伊始就与中国文化建设紧密相连。纵观党的百年历程,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找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道路。

(一)艰辛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化建设(1921年—1949年)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那一日起,党就深根于中国特殊的文化土壤之中,引领着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高度重视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始终把文化工作作为整个革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党的三大召开之际,即通过《教育宣传问题决议案》,其中强调:“文化思想上的问题亦当注意。”[1]此外,一些早期共产党人对中国文化出路问题进行了探索与思考,丰富了文化建设的内容,为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毛泽东同志指出:“这时有两种反革命的围剿:即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2]也有两种革命的深入:农村革命深入和文化革命深入[3]。这表明,党既要领导开展武装斗争,又要领导开展革命文化运动。1940年1月,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理论,并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进一步阐明了文艺与人民、政治、生活、时代等重大关系问题。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诞生表明,经过长期的革命实践,党领导的文化建设事业日趋成熟。尤其是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召开,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胜利,开启文化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的征程。

(二)曲折发展:新中国建设时期的文化建设(1949年—1978年)

早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就提出,将文化与政治、经济同时作为新中国建设的重要內容,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文化领域总体上确定了革旧立新的方针,在具体工作中,实施了一系列举措:一是新中国对旧中国的文化工作者实行“包”下来的政策;二是基于新生政权必须“从封建主义遗毒中摆脱出来,解放思想,提高觉悟,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努力为人民作贡献,为社会作贡献,为人类作贡献”[4]的考虑,党既积极改造旧思想、旧文化,又大力建设新文化,如革除封建婚姻、出版马列著作和《毛泽东选集》等;三是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发展方针;四是为知识分子“摘帽加冠”①,如1956年1月,提出了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著名论断,为知识分子“摘帽加冠”。

遗憾的是,从1957年反右扩大化开始,党在文化领域的政策出现了偏差,直接影响了文化建设的推进。全国文化工作会议认为文化领域的危险仍然是修正主义、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应当予以严厉批判。从1961年文艺工作座谈会后,文化发展又迎来了相对宽松的环境,如“文艺八条”②“双百”③方针、“三不主义”“科研十四条”④“高教六十条”等文化政策和方针的提出,使新中国文化发展重现生机,党在文化建设中的“左”的思想和政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纠正。但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党的文化政策再次“左”转,文化可持续发展步履维艰。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党内政治生态开始好转,健康力量占据主导地位,为党的文化政策的调整奠定了稳固的基础。这一时期,中央果断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解放了一批被禁锢的文化作品,恢复文化团体的工作,文化领域生机重现。

(三)继承创新:改革开放时期的文化建设(1978年—2012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新时期文化建设的推进营造了良好的政治氛围。会后,各领域的拨乱反正开启,文化领域的拨乱反正也同步进行。1979年初,邓小平同志强调文化发展的“二为”⑤方向和“双百”方针,并在第四次文代会上指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5]这一系列论述,真正解决了文化建设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反映了文化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党的十二大首次提出“精神文明”的概念。十二届六中全会对文化建设在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科学定位,初步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理论框架,为改革开放初期的文化建设提供了指导,指明了方向。

进人新世纪,中国共产党在对文化发展和民众需求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如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文化产业”这一概念正式提出。全会将文化产业纳入国民经济体系。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明确了文化产业的重要地位,认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6]

为更好地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党中央决定实行文化体制改革,改革从2003年6月开始试点,至2012年基本完成。文化体制改革科学地区分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实行“两翼齐飞”共同发展的方针,为落实文化繁荣、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动力。

1981年,随着文化方面各项评奖激励机制的先后建立,有效调动了知识分子投身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在新的政策的感召下,文化领域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文学、戏剧、电影、美术、音乐等领域百花争艳,各类优秀的文化作品层出不穷。但与此同时,一些西方的思想意识乘虚而入,使文化领域出现了一些杂音。对此,中央提出,一方面要抓经济,另一方面要抓教育,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两手都搞好”。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带动下,文化呈现出强劲发展态势,文化人才雨后春笋般出现,为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四)阔步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文化建设(2012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研判国际国内形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迎来了新的高峰期。

当今世界,国家、民族、地区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都是意识形态的竞争。意识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制定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是中国共产党获取民众支持的重要来源。一旦丧失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安全都将面临严峻挑战。所以,意识形态安全是中国共产党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文化的作用不可低估。基于此,党中央将文化纳入“五位一体”⑥战略体系,从国家安全、执政安全的角度定位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从国家安全的高度认识文化的作用。为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党中央一再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因为没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此,中国共产党一方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另一方面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希望通过价值认同以凝聚人心。

此外,还通过宣讲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力量,促进了中华文化在全世界的广泛传播,为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和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铺路架桥。

“实现中華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7]民族复兴是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系统工程,文化发展是民族复兴伟业中的重要一环。民族复兴是一项艰巨工程,需要凝聚最广大人民的力量,发展文化,推进文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最广泛的文化认同,培养文化自信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7]他同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7]。我们要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发展革命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培育坚定的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不平衡、不充分”也体现在包括文化在内的各个领域。主要矛盾决定主要任务,为此,党在领导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紧紧围绕解决文化领域的供需矛盾展开。比如,先后出台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等法律法规。总的说来,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增强文化产品供给的量;二是提升文化发展的质。但是,无论是发展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中央的要求十分明确,即“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也就是文艺必须做到“三个坚持”,一则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二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再则坚持为人民服务。说的是文艺,但对文化发展同样适用。总之,新时代,党在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和全方位尝试,为文化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二、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

中国共产党创建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领导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党有过成功的经验,也有过失败的教训。对党领导文化建设进行梳理,可以发现文化建设始终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回顾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程,能从中总结出一些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的经验。

(一)要处理好文化与政治之间的关系

毛泽东同志说过:“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8]但是,无论是作为思想观念存在的文化,还是以实物形式存在的文化,都有其一定的独立性和自身发展的规律。因此文化与政治既不能分割,也不能混同。新中国成立以来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化为巩固新生政权服务,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化发展“政治挂帅”,再到之后的“文化专政”,我国的文化建设有时与政治混同,导致文化产品内容单一,对文化产品评价的标准僵化,文化发展的主体知识分子动辄在政治上遭受错误批判,文化发展受到极大束缚。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表明:执政党要处理好文化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文化与政治是一对相互“离不开”的关系,但在认识和处理上决不能将二者混同,而要加以区别。

(二)要正确定位知识分子的文化地位和作用

知识分子是我们革命、建设、改革的生力军之一,也是我们文化发展的主要创作者和传播者。知识分子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知识分子的社会境遇和精神状态,对于文化发展意义重大,也是执政党在领导文化建设中必须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尤其是党在全国执政后,制约我国文化发展的关键问题在于对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的定位,这已成为影响党的文化政策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对知识分子的阶级划分与实际情况相背离,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了长达30年的对于知识分子的“团结、改造(教育)、使用”政策。可以说,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造成文化发展缓慢。改革开放后,文化领域的拨乱反正给了知识分子积极的信号,尤其对于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重新定位,使得文化创造主体的政治束缚终于松绑,知识分子的积极性瞬间被激发,文化发展步入正常轨道。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也证明:什么时候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正确,文化建设就能取得积极成效;什么时候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出现偏差,文化建设的成效必然大打折扣,甚至出现南辕北辙的结果。

(三)要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绝对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由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文化建设也是如此。党对文化的领导,一方面是在文化发展的方向上进行领导和指引;另一方面需为文化发展营造宽松的氛围,打造利于文化创造发展的环境。也就是说,党对文化的领导既要确保文化建设正确的方向性,又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构成美好生活重要一环的文化需求,因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共产党宣言》中说,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此外,不同时期文化建设的环境存在较大差异,民众的文化诉求各个时期也不一样。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不断调整文化建设的内容,充分关注民众文化需求的变化,也需要加强自身对文化建设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水平。党自创建伊始,特别是在全国执政后,走上了一条艰难探索文化建设之路,虽然走了一点弯路,但总体上看,中国共产党开创的文化建设历程是成功的,成果是丰硕的。因此,文化领域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对文化建设方向的把握、政策的指引和环境的优化必须加强。

(四)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受益者。我们的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大众化是我们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例如,关于文化服务的对象,党领导我们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始终都要求为人民服务,即中国共产党一直倡导的文化的“二为”方向。关于文化发展的依靠力量,尽管不同时期有不同说法,但在强调人民的力量方面是一贯的。无论是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任何时期,党都采取动员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政策,不仅让人民有了政策支持,而且激发了他们的主动性和高度的文化创造的热忱,因而文化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证明:人民群众既是我们文化发展服务的对象,也是我们文化发展亘古不变的主体。

注释:

①为知识分子“摘帽加冠”:即解放初期为知识分子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之帽,加“劳动人民知识分子”之冠。

②“文艺八条”即“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草案)”。1962年4月30日由中共文化部党组和中共全国文联党组联合提出,经中共中央批准转发全国贯彻执行的一个文件。文件针对当时文艺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8条意见。

③“双百”方针是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简称。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的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

“三不主义”是邓小平在1978年提出的关于理论工作和文艺工作应贯彻的重要方针之一,这一方针被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所确定。“三不主义”指不抓辫子、不戴帽子,不打棍子。

④“科研十四条”:1961年7月19日(距今57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的十四条意见(草案)》(简称《科研十四条》)。

“高教六十条”:或称“高校六十条”,是1961年9月15日中共中央印发讨论试行的《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的简称。它共分十章、六十条,故名。

⑤“二为”方向指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⑥“五位一体”战略体系:即“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推进。

参考文献:

[1]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史出版社,1989:206.

[2] 毛泽东.毛泽东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2.

[3] 毛泽东.毛泽东文选: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45.

[4]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5-336.

[5]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6.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献选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31.

[7]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3.

[8]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663.

作者简介:李雪峰(1980—),男,汉族,四川广安人,单位为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委党校,研究方向为党史党建。

(责任编辑:易衡)

猜你喜欢

文化建设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农村社区廉政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探究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