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设计研学旅行课程,促进语文核心素养培养

2021-08-05徐晓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课程

徐晓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推出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的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1]由此,研学旅行对学生个体成长的意义非比寻常。研学旅行要求学生走出学校和课堂,走进自然和社会,在真实情境中研究学习,解决问题,发现兴趣,拓展能力。本文以笔者所在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丰台实验学校的实践为例,探索科学高效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在促进学生语文学习、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多元语文学习,定位研学角色

(一)学习目标综合化

语文学科是中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实践性课程。科学设计高中语文研学活动课程,首先应以“唯信书不能成学”“一枝一叶总关情”为指导理念,跳出单一有限的学习目标,以研学旅行的开放性、生成性和创新性打破语文课堂的封闭性、固定性和传统性,实现从学基础到学综合、学书本到用书本、学知识到学能力的学习目标设置的转化。

(二)学习形式多元化

多元化的学习形式,有利于不同学习风格、不同基础底蕴、不同感官倾向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语文研学活动课程,可突破传统课堂按照书本章回和单元篇目学习的形式局限,使学生浸润于生活中真实多元的语文学习及应用场景。我校研学旅行借助各地特色的人文、自然资源,营造不同的学习场景和氛围,组织多样语文主题活动,发布多种能力侧重的实践任务,拓宽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养成的有效路径。

(三)教师要求专业化

相较于传统教学,研学旅行课程对教师组织引导、随机应教的能力提出了更为专业化的要求。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须顺应学生的好奇心,捕捉学生言语学习动态,渗透衔接课堂输入与课外输出的方法策略。我校教师在课程实践中转变观念,努力做“学习的计划者和组织者,学习方向、指导和资源的提供者,语言和与语言相关行为的示范者,开展活动的协调者,探索知识、开发学习技能和策略的指导者和同伴,为学习者提供恰当反馈的评估者和记录者”[2]。

(四)学生身份主导化

研学旅行活动以学生体验参与、协作探究、创新展示为主导,要求学生有备而来,融入团队活动,开展集体学习,实现个性发展。研学旅行课程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成为学科活动的设计决策者。我校在布置每日研记和研后感悟时,不规定文体、题目和内容;在引导行后学生分享交流时,不限制表达语体和风格等。

二、聚焦语文学科,设计研学内容

研学旅行要处理好“研”与“旅”的关系,让学生在走出教室校园、进入不同环境、轻松享受行程的同时,带着问题完成研究——发现疑惑,探索答案,创新实践,寻找方法。为了充分发挥研学旅行课程的功效,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要结合语文学科各项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活动、路线等设计。

(一)以课标为大纲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3]在设计研学课程时,应以“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名录为纲,着力为学生提供科学人文兼具的实践地点。

(二)以文化为根基

各地区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如文物古迹、革命旧址、风俗民情、历史名人、特色景观、自然形胜等,要立足文化的地域差异和经典内涵,全面开发高中研学旅行的语文课程资源。如我校陕西研学的路线即参观大雁塔、杨家岭革命旧址、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馆、路遥故居、世界遗产兵马俑、陕西历史博物馆、壶口瀑布等。

(三)以学生为本位

多方关注、考虑学生的兴趣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和表达主动性。例如:学生对于走出家乡、探访他地最为期待的活动之一,是品尝各处的特色风味,因此味觉感官的设计体验必不可少。如河南研学中,我校学生在清明上河园中品尝了山楂糕、切糕、杏仁茶、五香热油茶、炊饼等美味;西安研学中,学生在袁家村品尝了乾县锅盔、礼泉烙面、箸头面、鸡蛋醪糟等小吃。大饱口福之余,学生对生活体验的言语表达与写作,都“色香味俱全”了起来。

(四)以热点为引导

语文学习的内容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研学旅行课程设计需跳出陈旧知识,聚焦热点现实,紧跟时代导向,引领未来视野。例如我校在研学课程中设置走进徽州制墨厂、手绘唐三彩、观摩皮影戏等文化活动,让学生真切体会非遗之美。再如在故宫和云冈石窟研学时带领学生体验3D打印和VR技术,感受科技的魅力。

(五)以教材为蓝本

高中语文研学要定位学生在课本学习中的重难点,为教材与实践联系搭桥。比如:学生面对古诗词和文言文有畏难情绪,而设计游历文章实地场景,能够帮助他们理解语句写法妙处,提升解读作者情感的自信心。我校在山东研学中设计游览泰山的活动,不仅鉴于“五岳之尊”的文化盛名,也缘于教材中姚鼐的《登泰山记》一文。

(六)以阅读为素材

依据诸类阅读素材,串联高考要求的名著书目、名家名篇游记、语文试题素材等。例如:我校根据《红楼梦》情节设计大观园研学路线;借助余秋雨《五城记之开封篇》、梁衡《壺口瀑布》等文章设计河南、陕西研学活动;参考《进山东》《白鹿原奏响一支老腔》等阅读文本设计研学体验项目。

三、培养语文素养,践行研学实践

语文实践活动要落实语文核心素养。高中语文研学旅行课程应以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设计,引导学生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磨炼、提升逻辑思维,打造健康的审美理念,积极参与和传承中国优秀文化。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学生仅凭借课堂学习,固化借鉴他人语言,难以真正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因此,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应多提供真实应景的情境交际实践,帮助学生促进语言积累,理解词句内蕴,表达文字情感。

1.辅相关词句,促迁移运用

“人们生活体验不能触及的事物是不能反映在语言中的”[4],我校教师在课程设置时,提前准备好与研学地点相关的词句卡片,通过现场展示、问答启发,帮助学生学习记忆,关联所学知识内容。如在宏村研学中展示“粉墙黛瓦”词卡,让学生明白“粉”是白色,而“黛”同课本中“余青青兮欲雨”和“绿云扰扰”中的“青”和“绿”一样,都指黑色;在黄山展示“怪石嶙峋”“云蒸霞蔚”词卡,并迁移理解诗句“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在壶口瀑布展示“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词卡;在龙门石窟展示“镌石成佛”“万龛千窟”词卡等。

2.备主题篇章,带感情诵读

语文诵读是培养学生读写语感、体味篇章情感温度的重要渠道。许多学生因缺乏体验经历,在日常诵读中往往情感感知把握不够、节奏起伏把握不准。我校在研学旅行课程中设计诵读活动,在实地游览时发放相关词文朗读材料,用身临其境的代入感,启发学生从用眼看、用口读,到用心看、用情读,进而读出主旨,读出意蕴,读出自我。如我校在山东孔庙杏坛前齐诵《论语》十则,怀想孔子弦歌鼓琴、弟子读书听教之景。又如在李清照故居中,望着四方的高墙天空和院内的芭蕉梧桐,低沉吟诵《声声慢》和《醉花阴》等。

3.借时情实景,启真我写作

提及写作,许多学生“谈文色变”,即使“苦心经营”,面貌也不容乐观,“低幼语言”充斥其中,内容更是空洞乏味,原因之一在于学习生活圈子狭窄,观察事物机会稀少,不便积累更新鲜活的写作素材。在研学旅行中,可适当设计现场作文创作活动,用最直接的感官冲击来激发学生,发掘其独特的审事视角和观物情感,从而梳理个性化素材,创作出带有自己表达倾向和风格的语言。例如,我校师生登上泰山后,以“仁者乐山”为话题进行现场写作。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设计要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更新见识,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客观性和逻辑性。

1.眼见为实

研学旅行实践要帮助学生走出思维误区和知识固化圈,让学生在身历亲见中摒除偏见,辨别是非。如我校学生通过观看少林寺武术表演,知晓原来“一阳指”“金钟罩”“铁喉功”诚不我欺;走进开封府,在老师的提示下细致观察包拯的蜡像,才明白文学文本中的角色与历史中真实人物形象存在着差异。

2.眼见未必为实

不同于个人旅行活动,研学旅行注重集体性,是同学们一起协助动手、共同参与体验、相互研讨推进的团队性活动。在研学过程中,学生个体关注和思考的方面各有不同,因此课程必须设计交流展示环节,以便个人在集体讨论中融汇印象见解,更客观辨证地促进自我思考、自我表达。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要积极引导学生体会祖国语言文字之美,如:我校学生在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中追溯文字起源,了解文字发展;在西安碑林里陶醉于历代书法荟萃,欣赏文字的书写艺术;在休宁的中国状元博物馆中观赏古代学子的墨宝,赞叹文字的表达力量。

此外,也要设计品美食、赏美景、做美物,体验各地人情美俗等各美其美的語文活动,培养学生美美与共的审美情趣。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将语文学科融入研学旅行,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文字交际和多样的语文活动感悟中,知晓和总结社会生活现象,从而溯文明根源,明文化之来路;梳理和归纳贯一的中华品格,继而立伟大之志向,承祖国之前景。

1.“和而不同”,理解家国文化

引导学生在实地研学浸润中,走近并理解当地独特文化,在家乡文化与异质文化的交流碰撞中,懂得尊重保护文化资源,理性反思借鉴和学习。例如,在部编版高一上册第四单元家乡风物实践的调查和写作教学中,许多学生对于身边日常可见的事物却不知从何写起。而学生在经历过他地研学,体验了异乡生活习惯的不同后,增进了对自己家乡的认知,进而开启了写作新思路。

2.“异中存同”,传承华夏文明

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要使学生能够接触各地风土人情,于差异面貌中梳理统一精神,从而增强文化自信,树立正向观念,增强传承文化的责任意识。例如我校河南研学中设有观少林、访武校、游清明上河园等课程,意在引导学生从武僧坚毅挺拔的身躯上,从习武孩童坚定的眼神中,从身着大宋服饰的小商贩热情的吆喝里,读出热情坚韧的国人品格。同理,西安研学中,引导学生在秦兵马俑阵列前,在雁塔钟楼的砖墙下,在关中书院的屋舍里,感悟聪颖绝伦的国人智慧。

四、落实语文提升,应用研学成果

研学旅行从多方面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然而行途中时间紧凑,任务多样,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思考内化不足。因此精心设计研学旅行的“行后”课程,才能使学生有效整理应用研究成果,巩固所获的语文知识与技能。

(一)绘制导图,开化思维

语言与思维相互启发,在“行后课”中引导学生将研学成果绘制成思维导图,能够再现研学场景,启发促进逻辑表述。下图为我校高一1班曲文盛同学在河南研学后绘制的思维导图。

(二)口头演讲,优化阐述

组织学生小组交流互评和年级报告分享,以讲演阐述等活动,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提升表述能力。例如张翰聪同学以“说书”的形式,绘声绘色地讲述了在清明上河园中观看到的“岳飞枪挑小梁王”的马战演出:“只见狼烟四起,霎时号声疾响,梁王忽而策马飞出,喝道:‘谁敢与我一战?‘轰轰轰轰震天炮响尚未炸完,四位勇骑冲进法场,‘杀杀杀杀那是枪矛相击,马蹄翻腾……”

(三)扩展阅读,深化认识

给学生布置研学相关的优质整本书籍阅读任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行程中所见所感背后的故事,品读鉴赏写作大家的语言张力。如我校在西安研学旅行后,布置学生阅读贾平凹的《老西安》、阎琦的《古都西安:唐诗与长安》;在河南研学旅行后,推荐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等。

(四)书面习作,强化表达

范仲淹未游岳阳楼,却能写出千古名篇,乃因其身居太湖之畔,善于迁移阅历经验。因此,布置学生研后整理素材,撰写长篇研学游记和报告,既是让他们强化表达,写作时“有米下锅”;又是以其真实的写作经验,启发观察体验生活和写文成篇的方法,“一虾多吃”。

下文节选自孟天旭同学于2018年研学徽州后所作的《印象徽州》:

“深巷重门人不见,道旁犹自说程朱”——这就是徽州给我留下的初印象——拱桥,人家,氤氲着沉静的气息。白墙黛瓦,四方天井,引一缕雨水倾下;青砖石路,牛形村落,辗转几处人家。

拨开历史的面纱,看向古城徽州,我不禁定睛于宏村。被称为“桃花源里人家”的宏村,素来有着“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美名。当我步入宏村,展眼的瞬间,便觉得,这里真可谓是“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穿梭于古建筑之间,站定在祠堂屋檐下,透过那方天井,仰望天空,昔人远去,来者尤思,古时学子也曾多少次手握书卷,如我一样凝视苍穹吧!

不同于北方的粗犷豪爽,徽城有着温婉的细腻和柔情。瞧啊!细雨之中,宏村每一间书院、祠堂、庭楼,都透着宁静、端庄、秀气的气息。倘若你此时手扶栏杆,环视四周:墙上雕画,榭下池塘,“处处楼台藏野色”。

“十年苦读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一迈上状元楼的台阶,徽州独特的文化气息就扑面而来。看着展墙上历代状元的画像,我肃然起敬。讲解中,我了解了古徽州“八山一水一分田”“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環境,也正因此,造就了徽州的士人文化。最让人震撼的莫过于那考场模型了:在狭小的空间中,暗黄的烛光下,满腹经纶的考生们历经九天八夜的煎熬,即便是失败者也值得我们向之致敬!

科学灵活设计研学旅行课程,引领学生阅读社会生活之“书”,“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增强他们融合课堂和生活、随时随地学用语文的意识,才可“尽天下之大观以助其气”,切实于实践中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等11部门制定:《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2016年11月30日,http://www.moe.gov.cn/srcsite/ A06/s3325/201612/t20161219_292354.html。

[2]龚亚夫、罗少茜:《任务型语言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81页。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1页。

[4]王元华:《语用学视野下的语文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56页。

本文系北京市2018年“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研学旅行和学科交融的策略研究”(编号:CDEB1835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丰台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快乐研学之旅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研学旅行的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例析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小黑的旅行
夏日旅行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