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亲子课外阅读

2021-08-05刘小丽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亲子课外阅读孩子

刘小丽

初中生处于青春期的初期阶段,是半幼稚与半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交杂的时期。在此期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与父母交往时,表现为疏远和冲突。更有甚者,会产生社交焦虑和社交障碍。这些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必将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和健康成长。

通过课外阅读引导青少年心理成长,在心理学上称为“阅读治疗”。所谓“阅读治疗”并非直接干预学生心理活动,而是一种辅助性的心理治疗方法。它并不直接教导读者如何做才能解决他们目前所遭遇的情绪问题,而是让读者在接触适合的信息资源(例如:书本、影片、音乐等)后,对其内容产生认同、领悟,并在经历这些过程后,能对他们目前所遭遇的困难有新的认知与体会,进而解决自身遭遇的问题。[1]“阅读治疗”也是一种情感教育的过程。在十五六岁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中学生面前,空洞的说教往往不能起到效果,填鸭式地强迫学生去接受也不是良方。通过亲子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完全融入其中,情感教育方能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我们希望把课外阅读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以亲子课外阅读为手段,针对出现亲子关系紧张问题的学生进行跟踪阅读指导,以期达到帮助学生缓解亲子冲突、走出社交焦虑的效果。

笔者搭建阅读平台,引导学生阅读相关书籍,促进孩子与父母相互理解,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亲子课外阅读书目的选择

亲子关系产生矛盾冲突的原因很多,除了某些家庭较为特殊的原因外,主要归类为以下几点:1.中考压力使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矛盾激化;2.青春期特殊的情绪变化、容易焦虑苦悶的心态而导致的亲子矛盾冲突;3.孩子受网络的影响,拒绝沟通,甚至出现过激行为;4.单亲家庭的亲子关系受较大影响。针对以上四种原因,我们分别斟选了相关书籍。

引导父母与孩子相互理解,共同面对中考压力。课题组在挑选课外阅读活动书籍时,以青春期的家庭教育为主题,选择了相关的四部作品及若干文章。选取的作品为:黄蓓佳的《我要做个好孩子》,入选理由是此书浅显易懂,语言活泼,内容极贴近生活中应试教育现状;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入选理由是此书为母亲与青春期求学时期的儿子对话,跨越年龄阻隔,为两代沟通带来全新的沟通方式和交流方法;傅雷的《傅雷家书》,入选理由是此书体现了父母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和谆谆教诲,平淡而深挚。另选了名家的几篇书信类散文,能够给父母较好的家庭教育示范,也让孩子明白父母的苦心和期盼。分别为:毕淑敏《写给孩子的一封信》、刘亚洲《给儿子的一封信》、丰子恺《给孩子们的一封信》、王朔《致女儿书》。

引导孩子懂得生命不同阶段的困难与忧虑,理解父母的难处。引导父母理解孩子的青春期苦恼,改变教育方式,帮助孩子走出青春焦虑期。课题组选择的作品以生命教育为主题,分别为:杨绛的《我们仨》,此书用细腻的文笔委婉地诉说着对生命的领悟,不急不躁,不嗔不怨,颇能抚慰焦灼的人心;龙应台的《目送》,作者用极具亲情、感人至深的笔触,由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出生活里的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出生命中的缠绵不舍,教育孩子学会珍惜;蔡春猪的《爸爸爱喜禾》,在儿子喜禾被确诊为“自闭症”之后,作者在微博中以爱开玩笑的喜禾爸爸形象,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和戏剧性的细节场景,小心翼翼地绕开了悲剧的漩涡,展现出来的是笑中带泪的乐观和对生活的热爱。选了四篇名家散文,让孩子们在青春期时,读懂中年人内心的真实感受。作品分别为:冯骥才《父子应是忘年交》、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梁实秋《中年》、贾平凹《中年人最好的活法》。

引导孩子走出网络,关注真实的生活,思考生命的存在意义。课题组选择的书籍以关注社会新闻追求真实的内心世界及个人精神的救赎为中心。例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希望孩子们通过阅读此书能够将青春期的自己从网络的虚幻世界里拯救出来;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在拉辛汗和父亲的积极引导下,主人公阿米尔最终从一个懦弱、无法面对自己人性缺点的少年成长为一个勇敢面对自己的过错、身心得以解脱的真正男人,网络中产生的心理障碍和书中阿米尔的心理困境是有相同之处的[3];柴静的《看见》,作者记录淹没在宏大叙事中动人的生活细节,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每个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没有人可以只是一个旁观者,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知道生活真实,才会远离虚拟网络。

单亲家庭会有很多小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影响子女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课题组选择的亲子阅读书籍,尽可能地贴近生活,同时引导孩子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不完美。选取的作品分别为,美国绘本作家伊芙?邦婷和泰德?瑞德的《记忆的项链》,书中用图画和文字讲述了少女萝拉思念去世的母亲,又不得不面对父亲再娶,并与新妈妈共同生活的故事。故事中,大人并没有被塑造成对困难和问题免疫的角色,而是和每个小孩一样,也会恐惧、不安、疑惑和犯错,就像书中的父亲在面对女儿心碎而无从使力时,竟想以欺骗的方式来化解自己的忧虑一样。作者借此帮助小孩了解大人也有他们的软弱和难处,也提醒大人在面对这些难题时,必须亲自示范解决问题和做正确抉择的重要性,而不是撒谎和逃避。法国作家艾力克·埃马纽埃尔·史密特的《陪我走到世界的尽头》,书中伊博罕先生是摩摩家楼下的杂货店老板,他和摩摩建立起了一段亦父亦友的关系。他跟摩摩谈心,带他去旅行,去认识世界,一点一点地柔软了摩摩对父母、对世界的怨恨。摩摩学会了爱自己,学会了和生命中的不完美妥协,重新生活,体会人生,了解了生命和爱的意义。汪曾祺的《人间草木》,引导孩子认识到人生本来就是不完美的,即便是经历世事沉浮、阅尽人间沧桑,当俯下身子看到草木生发、春风又绿,依然能够生出怜悯之情。同时,我们选择了三篇名家散文,在亲子阅读活动中引导孩子认识到自己的生命价值和人生的不完美,引导父母关注到家庭教育中的责任感。作品为:毕淑敏《我很重要》、三毛《守望的天使》、朱自清《父母的责任》。

二、亲子课外阅读活动开展

一个学生的心理成长受到多方面的影响,社会、家庭、网络、学校都能影响到学生的成长。想要了解亲子课外阅读活动能否有效改善亲子关系,有三个影响因素需要考量:首先,最关键的是家长的支持,争取家长的积极参与也是课题组面对的最大困难;其次,初中生的功课紧张,亲子阅读只能课外安排,课外阅读的质量和有效性难以保证;再次,亲子课外阅读对亲子关系的影响难以量化。每个人的心理状况也是截然不同的,因此无法形成科学的数据佐证。因此,在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时,教师要对课外阅读进行全程干预和管理,让亲子阅读经常处在被监督或自我监督的状态,以保证对文本的阅读强度能达到要求,保证亲子阅读双方的领悟方向不偏离教师设想的轨道。[2]具体策略如下。

策略一:以阅读推进表推动阅读。

教师往往对整本书阅读的进度不易调控,大部分学生和家长也因为缺乏自制力而导致阅读计划不能实现。在初读阶段,我们通过制作阅读推进表来推动学生主动阅读,使课外阅读常态化,强化阅读效果。

以《亲爱的安德烈》一书的阅读推进表为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往往为了完成任务,匆匆翻完整本书,结果只是蜻蜓点水、一知半解。所以我们制定阅读推进表,统一进度。亲子阅读活动中需要结合推进表完成阅读。

教师设计阅读推进表,推进表包括两项内容:1.要求学生摘抄描写环境和描写人物的好句,并思考作者对人生的感悟;2.针对文本,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和家长通过作品中细腻感人的语言体会文章丰富的意蕴和作者深沉的思想。

以《亲爱的安德烈》阅读推进表为例:

《亲爱的安德烈》阅读推进表

策略二:亲子朗读活动,增加阅读的趣味性。

阅读过程是感性的,是个性化的。为了增进对文本的体会和增加阅读的趣味性,我们开展了每月一期的亲子朗读活动比赛。学生和家长以朗读音频和朗读体会投稿。当父母和孩子共同朗读的时候,是最能使人心情绽放的。读者与听众一起坠入文字的海洋,让思绪随着一字一词一语抑扬顿挫的浪花而漂扬。

郭同学的母亲在朗读心得中这样写道:

剛开始,我跟翔哥各自朗读了几遍,翔哥取笑我好几个字发音不准(fa不是hua,hui不是fei),朗读没注意节奏……在相互指导相互学习下,我们分配好各自朗读章节,开始了录音之旅。场景一,两人在沙发上坐好,翔哥捧着书,我拿着手机录音,翔哥顺利朗读完前两段,但我没读两句,眼尾瞄到翔哥看了过来,我瞬间笑了起来。场景二,翔哥怕我又看到他,影响到录音,一读完,把书一递给我,立马把头转向一边,我一下没忍住,又笑了出来。场景三,翔哥在我俩中间横上一沙发垫,想说这下不管他啥动作,应该不会影响到他老妈我了吧,没想到,还没开始读,我俩莫名地齐声大笑……在多次NG后,我俩调整下情绪,终于进入状态,顺利录完了。

这次亲子朗读给我的感受是拉近了跟翔哥的距离,相互一笑,感觉之前两人的不开心一扫而光。孩子长大了,不需要我们陪伴,事事不想我们干涉;孩子正青春叛逆期,经常一点小事,两人都会吵得面红耳赤。而我们呢,忙于工作,忙于家务,真正坐下谈心的机会不多,这次亲子朗读,虽然才短短一个小时,但正好给予我们相处机会,在这一小时内,我们没有手机,没有其它外界因素,只有两人相互讨论相互指导的温馨时刻。

不少家长在亲子朗读活动的读后感都提及,纵有多少现实的无奈,但和孩子一起朗读时,心灵是轻松的,能感受到和孩子一起亲密完成朗读任务时的愉快。亲子朗读不仅是对文本的解读,更是一种有意义的亲子交流活动。

策略三:常态化阅读交流活动,及时进行阅读反馈。

搭建阅读交流平台,设立合理的评价机制,通过有效评价推动亲子课外阅读。我们把“读”“讲”“写”“赛”作为亲子课外阅读交流的形式,以学段为单位,以月为周期,有序推进。

1.“读”是学生按既定的阅读进度在课外进行阅读,由家长或同学检查阅读推进表来跟进阅读进度。2.“讲”包含两个内容:一是课前三分钟为“名著阅读交流”时间,学生可以朗读名著片断,也可以复述故事、交流心得;二是和家长、同学交流阅读感受。3.“写”是组织学生和家长就一本书的语言、内容、思想、人物等进行读书心得写作,将课外阅读的积累、思考、感悟转为文字,并在班级阅读展示区和阅读公众号里展示亲子课外阅读的个性化成果,供大家欣赏交流;同时也相应开展阅读交流课、亲子读书分享会、亲子阅读沙龙等活动,重视个性化解读和亲子阅读、家庭教育等分享、引领作用。4.“赛”是将抽象的阅读量化成具体可操作的积分,调动学生竞争心理。随着积分的增加,开展评选“阅读小能手”“班级小说家”“书香家庭”等活动,满足其阅读成就感。

将阅读交流活动常态化,才能及时地进行阅读交流反馈,将课外阅读活动变成一种习惯,并更好地推动亲子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

三、亲子课外阅读改善亲子关系个案跟踪观察

进入初中后,高同学经常和母亲吵架。高同学的家长说:“只要一讲到学习,我们就会吵架。如果不讲成绩,我们又好像没有共同语言。”阅读了黄蓓佳的《我要做个好孩子》后,高同学的家长在读后感中写道:“家长现在看重的是孩子的分数,将来是否能考上重点中学似乎成了唯一的重心。对孩子的爱也似乎夹带了条件。”高同学在读后感里这么写:“看完《我要做个好孩子》,在卉紫身上也见到了一个我的妈妈,在面对孩子学业压力时,她内心痛苦。也许,这是老师推荐这本书的另一个原因吧。”《我要做个好孩子》这部作品,让孩子和家长在面对应试教育的压力时,达成了理解与沟通。高同学的妈妈在这次活动后,向我反馈了一个情况:孩子写作业时,不再关上房门,不会太抵触母亲和她谈学习,并且允许母亲进入她的房间,这个变化让她非常高兴。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变化,但可以知道孩子能体谅父母,父母和她是站在一起的。当父母和孩子都能理解到对方在面临压力时的困境,也就部分地解决了矛盾。

杨同学是一位思想较成熟的女孩,她在随笔中是这样来描述她与母亲之间的关系的:“她又开始用她的口水向我扫射了,我只能将房门更用力地摔上来抵抗。这个变态的老女人!”有一次母亲做了早餐给她吃,她不肯吃,认为母亲每天要她吃早餐是一种粗暴。她与母亲的关系十分僵硬,她渴望自由,将妈妈的“关心”理解为自己的负担。有这样心态的孩子,在班级不是个例。读完龙应台的《目送》后,她偶然发现了一个秘密:看完文章后她一直想知道她乘公交车时妈妈有没有看着她,她一直以为这是故事中的事情,但她偶然回头真的发现妈妈就一直在阳台上看着车站的方向。这件事令她震惊:原来天下的母亲真是一样的。后来在一次阶段测试的作文中她写到她当时的感受:“我随着人流往车上涌,莫名地,我转过头,却惊讶地看见她像一根木头一样伫立在阳台,目送着我渐行渐远的背影。距离模糊了她的脸。但并没有遮住她追逐我的目光!她的目光那般明亮,十年来我竟然浑然不觉!”此后她在随笔中和妈妈的“争吵”渐渐地少了许多,“老女人”也逐渐绝迹了,有一年过母亲节,她妈妈给我反馈,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她说自己刚收到女儿的礼物,自孩子上中学后,这是破天荒第一次。我也真心替这位女同学感到高兴——《目送》让她的内心变得柔软。

兰同学原来成绩不错,当他沉迷网络游戏后,成绩急剧下降。父亲采取了很多方式让孩子远离网络,却终究是束手无策。亲子关系更是陷入僵局。针对这种现状,引导学生用全局观念和完整人格成长观念来读《追风筝的人》。兰同学在读后感中这么写:“《追风筝的人》是一本很好的书。一开始我觉得阿米尔很没用,什么事情都不如哈桑做得好,自己的风筝也让哈桑去帮他追。但是他对哈桑连一点感谢都没有,好像哈桑为他做什么事都是应该的。”“我很希望自己也能像后来长大的阿米尔一样,有勇气去做自己心里想做的事情,而不是总是不敢面对自己做错的事情。做错的事情如果我们不去面对,就永远都不会改正,一直错下去。老师说这是很可怕的,因为错误越积累越多,最后会让我们垮掉,只能在困苦和后悔里挣扎。”这个孩子部分改变了他一直沉迷网络的状态,和父亲的关系也和缓了很多。他已经从这本书的叙事中有了收获,能够从新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生活,勇敢地说出自己存在的问题和困惑。这说明学生通过阅读对书中的内容产生了“认同”和“领悟”,对他目前所遭遇的困难有了新的认知与体会,进而促进了他解决自身遭遇的问题。尽管他还没有完全解决,但他已经在面对问题。

庄同学父母离异,孩子的抚养权判给了父亲,后来父亲又再娶了妻子。此后,父亲依然在外地工作,他实际上是和年轻的后妈单独生活。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用沉默来伪装自己,内心是孤独的。而在外地的父亲一旦接到老师的电话,就会回家对他一顿责骂,这让他更加绝望。在亲子课外阅读中,我们推荐的是《记忆的项链》,庄同学在读后感中这么写:“看《记忆的项链》这本书,我觉得我和萝拉有点像。我对阿姨有一点不好意思,其实她不像有些后妈那么坏,她很年轻,做事情没有一边做一边说这个人不好那个人不好,我亲妈就会这样,很烦。她还会帮我开家长会,回家以后她都是跟我好好讲道理,不会跟我爸说我的坏话。我爸骂我懒的时候,她也会帮我讲话,说我读书累,还小。但是我对她没有说过好话,也不跟她怎么笑。可能她也和萝拉的新妈妈一样,很希望我能跟她一起说话。所以我昨天开始就有跟她说几句话,也跟她笑了一下。她有点不习惯,但是她很高兴。其实我是不好意思跟她说话,也不知道怎么好好地对她笑,但是我会尽力对她亲近一点,不像以前那么冷淡。”从庄同学的读书心得来看,他已经获益匪浅。尽管他的父亲因为能力和工作所限,并没有参加这次活动,但是庄同学通过阅读对书中的内容产生了“认同”和“领悟”,能够积极地面对自己的生活。

总而言之,亲子课外阅读对亲子关系的改善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为,阅读不仅是一种审美熏陶,更是一种心理安慰。亲子关系如果出现矛盾,每个家庭都有截然不同的行为表现,这背后一定有一些可以探究的原因。亲子课外阅读活动,也许只是解决这些矛盾冲突的一种方式。我们相信,如果亲子课外阅读的具体方案能在这些孩子身上取得一定的效果,那么无论对孩子个体,还是对一个家庭、整个社会,都会有积极的意义。

注释:

[1]马丽:《医学图书馆中阅读疗法的应用——以西安医学院图书馆为例》,《科技视界》,2013年第9期,第26页。

[2]钟玉林:《浅析初中语文的读写教学》,《语文天地(初中版)》,2014年第1期,第32頁。

[3]穆楠:《〈追风筝的人〉中的人类本性分析》,《文存阅刊》,2019年第17期,第129页。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常规课题“阅读治疗功能与改善青春期亲子关系的路径探究”(编号:FJJ? KXB19-65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海沧附属学校)

猜你喜欢

亲子课外阅读孩子
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
故事妈妈提升课外阅读
基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