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散文教学中“散步”

2021-08-05苏慧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品味散步散文

苏慧

初中语文新教材注重“语文素养”。在散文教学中,要注重散文的文本特质,确定散文的教学策略,积极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走入散文深处,体会散文的诗意和情致,而不是仅仅弄清楚文章写了什么事、什么人。同时,遵循编写意图,利用教材篇目,力求一课一得,在“听、说、读、写、思、积”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属于抒情性散文,第二单元的《秋天的怀念》《散步》属于记叙性散文。执教完这几篇散文,最大的感受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像“散步”一样,“慢慢地”,“稳稳地”,“沉下心”,穿梭在字里行间,去感受散文的美。

一、“慢下”节奏,师生走入“散文”

相较于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散文有其文本特质。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散文的特质,确定教学策略,进而引导学生走进其文本深处。任何脱离散文特质的教学都是对散文教学的背离。如在《散步》一文教学中,将教学重心放在两次分歧及解决方式上,放在对我、母亲、妻子和儿子人物形象的分析上,从而忽视了对文章语言深层意蕴的领会。这就是以小说的教学方法进行散文教学,无视文章的文本特质,错过了散文诗意和情致的品味,而过多地关注文章写了什么人、什么事,导致在文章表层信息上花费过多时间,是一种“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教学方式。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走入散文文本深处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此篇”散文的文本特征

其次,建立学生已有经验与“此篇散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的链接。例如,引导学生体会《散步》的互敬互爱、其乐融融美好氛围的同时,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反思自我,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课外一家人的关系做些比较,实现理解“作者情感”与“陶冶自己”的双重目的。概言之,通过建立学生已有经验与作者情感的连接,可以实现“此篇散文”教学的重要现实意义。

(二)注意“此篇”散文的教学方式

首先,要避免过度“注水”式教学。如果学生问题回答很出彩,教师便无需赘述;否则,过多的总结评价性语言,反而会让全体学生的理解跑偏。如在《散步》教学中理解“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时,学生理解为“整个世界是我和妻子到了一定年龄后的责任感,老人、孩子的健康快乐就是他们的全部”如此出彩的回答,我却努力往“生命传承”上总结,给学生出彩的回答大量“注水”,让全班学生听得一头雾水。整堂课,目标性太强,对学生的独特感受束缚太硬;似乎整节课,学生的回答都在努力契合老师的满意度,以至于师生之间没有碰撞,课堂生成效果不尽人意。本该体会“散步”的诗意和情致,却被教师以一种无形的压力给挤压得无影无踪。

所以,散文教学中,所有的情感都应该是学生情到深处慢慢体会的,不是老师急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而强加给学生的。教学中要注意“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就是指作者在创作时未必有那样的意思,读者在阅读时未必不会有那样的意思。所以我们在教学时,不能把作者的情感表达或者自己的解读强加给学生,该为学生个性化阅读提供可能性和自由度。

其次,要避免学生成为回答问题的机器。如在《散步》教学中,虽说在课前收集了学生的困惑,对学情有了一定的掌握,但在课上,我不断把问题抛给学生,并没有教给学生探寻问题的思路。学生跟着老师有节奏地回答问题,文章内容学完了,问题回答得也很精彩。可是学生再读此类散文時,还是找不到阅读文章的方法。而有的老师在《秋天的怀念》教学中,会引导学生锁定词、句、段来理解文章。例如:“研读第一段,划出描写双腿瘫痪后‘我情绪的句子,读一读,谈谈你的理解。”每次问题抛出之后,都带有明确的思路方法的指导。长此以往,学生不仅找到了回答问题的思路,而且学会通过关注文章细节来体会散文丰富的情感表达。

二、“稳住”步伐,力求一课一得

第一,精读课文,全文背诵妙处多。

《春》《济南的冬天》《散步》《秋天的怀念》四篇散文,教学中几乎达到全班全文背诵,不管是组与组背诵比赛,还是竞争对手背诵比赛,全班同学最后一关都要经过我的亲自检查。班里背诵热潮一波又一波,而且益处特别多:有学生仿写《春》的叠词、妙词、妙句,如:“盼望着,盼望着,秋风来了,秋天的脚步近了。”“有那么一阵,冬风,暖洋洋的;雪,软绵绵的。麻雀在枝头,叽叽喳喳地闹着。”“秋雨过后,树叶不管是绿的、黄的,还是黄绿相间的,色彩都直逼你的双眼。”优美词句层出不穷。学生在散文阅读和创作中,乐趣无穷。

第二,进行有目的、有层次的词句段“品背仿写”活动,建立阅读和写作的有效链接。

内容上,先是课内精读散文,后拓展同内容或同作者散文。首先,在目的上,每次“品背仿写”活动的侧重点不同。如:学完《春》,侧重于叠词、妙词、比喻句;学完《济南的冬天》,侧重于妙词、比拟句;学完《散步》,侧重于环境描写、开头、对称句等;学完《秋天的怀念》,去读史铁生同类怀人作品《合欢树》《老海棠树》《奶奶的星星》,可以听名家诵读这几篇作品,可学习三篇文章中的一线穿插结构,如果触及学生的感受,可以让学生写写读后感、随笔。有学生很动情地感恩母亲,有学生表达对姥姥的愧疚。我也感受颇深,下水文一篇《那件事,让我追悔莫及》来表达自己对奶奶的愧疚。其次,在层次上,不同水平的同学“品背仿写”活动难度不同。水平稍差的B组同学可选择只背不品不仿写,降低难度,提高兴趣。只要他们的作文中稍微出现好的仿写,就大加表扬。如“一旁满颊泪水的小红无比期待,剽悍的大明去教训狂傲不羁的小明”,读来妙不可言。一个水平很差的学生,通过一次“品背仿写”活动,简单的收获也会令人欣喜若狂。

最后,教师注意启发学生领悟散文的写作特点,及时巩固和拓展。如学完第一单元,可以让学生感受秋天,写一篇以“寻找秋天的踪迹”为话题的随笔作文,比一比谁更能够活学活用,将课内知识及时迁移到作文写作中。

三、“沉入”文字,触摸作者情思

王荣生教授说:“阅读散文,不仅仅是为了知道作者所写的人、事、景物,而是通过这些人、事、景物,去触摸写散文的那个人,触摸作者的心眼,心肠,心境,心灵,心怀,触摸作者的情思,体验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思量和感悟。”所以,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触摸作者情思。[1]

首先,品味散文语言,可从用词句式、修辞炼字,来揣摩隐含在文字里的情感。如在《秋天的怀念》教学中,有的老师抓住“悄悄地”“偷偷地”“忍住哭声”“挡”等重点细节,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细节,从细节中品出深沉细腻、毫不张扬的母爱,品出作者的悔恨愧疚、生活之悟。在《春》教学中,有的老师让学生试着删除“蜜蜂嗡嗡地闹着”的“闹着”,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钻”换为“长”,引导学生通过删减换词法来体会蕴含在文字中的勃勃生机和作者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所以在教学中,适当地注重用词句式、修辞炼字的揣摩,可以有效地让学生体会散文语言的美,同时也能够积累语言,为写作打下良好基础。

其次,品味散文语言,甚至可从标点、副词、助词等向着细腻甚至细微处走。如在《秋天的怀念》教学中,品味四处省略号蕴含的情感。在《散步》教学中,品味文中对称句中的分号、母亲和儿子语言描写后的感叹号、环境描写后的省略号。在《春》教学中,第一,可以让学生删除“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句中的助词“着”和“了”,删除“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一句中的助词“的”,删除“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一句中的助词“儿”,与原文对比阅读,体会与原文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第二,将短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变为长句“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对比原文读一读,再次体会与原文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让学生自己寻找类似语句,进行相关删减或者变化,在对比阅读中,学生很容易在原文朗朗上口、欢快愉悦的文字中体会作者情感,同时又能够激发学生想象情境,获得美感。

再次,走进作者,以己之心,体贴作者之心。

朗读是触摸作者情感的有效途径。如在《秋天的怀念》教学中,有的老师抓住“我可活什么劲儿”和课文两次出现的“好好活儿”,让学生反复揣摩和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在朗读中体会作者深沉炽烈的感情。课上,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第1段与第3段中我与母亲的对话,要求注意揣摩人物心情,读出每句话中标点的语气和情感。学生先在组内各自试读,然后个别学生在全班分角色朗读,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提出建议,最后播放课文录音,全班再读,在朗读中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学生兴致盎然,在读中悟真情,课堂生成效果好。在《散步》教学中,出示对称句例句,让学生在文章找一找类似的语句,读一读,体会这些语句的语音美感,在朗读这些对称句中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清新、明朗、愉悦、亲切、舒缓、从容。所以在散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抓住特别的语言,讓学生揣摩朗读的语气节奏,在朗读中把握全文感情基调,体会特别的情味。而不应该急于求成,脱离了语句,跑向了概念化、抽象化的思想精神。

最后,叙事性散文中,环境描写也是作者情感的再现形式。如在《秋天的怀念》教学中,让学生思考:“课文多次写了秋天的景色,可以将文章开头落叶的相关描写与文章结尾菊花的相关描写调换位置吗?为什么?”学生讨论后明白:开头写“窗外的树叶‘刷刷啦啦地飘落”,暗示作者当时悲凉的心情,同时为下文母亲“挡在窗前”和央求我看菊花作铺垫。课文结尾“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代表作者经过命运残酷的打击后,经历过暴躁绝望的心理历程后,在母亲突然离世后,再次看菊花,他再也不像当初一样,只见落叶,不见繁花了,他俨然懂得了母亲的期望,悟出了生命存在的意义。在《散步》教学中,让学生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配上背景音乐,反复诵读,注意加点字“初春”“嫩芽儿”“新绿”“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等词语蕴含的情感。学生在朗读中自然而然地把这些有生命力的事物和人的生命连接到一起,也就明白了这些环境描写的作用:点染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传达出万物复苏的感慨,展现了一家人散步的美好情境和幸福心情。所以,在叙事性散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品味散文的诗意和情致。

所以品味语言最重要的是,多让学生朗读和感悟,学生阅读越充分,阅读感受越清晰,课堂生成效果会更好。

总之,散文教学,可以把“品味语言”作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意境、美。在此过程中,老师更应该是一个引领者,引导学生找到阅读散文的途径,享受散文的美;而不能只是一个滔滔不绝的解说者,消磨学生学习情趣,让学生所获甚少。

注释:

[1]王荣生:《散文教学教什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31页。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龙泉中学)

猜你喜欢

品味散步散文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小赛去散步
小豆豆去散步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品味六城:追溯中国的印记
品味中考 提升能力
拒绝撞包的好品味
最美妙的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