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根溯源,品悟汉字

2021-08-05王琦周吉芳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鱼戏莲叶识字

王琦 周吉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1]语文课程教学应担负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之责,识字教学亦然。然而时下的识字课堂,常常忽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责任。我们应沉下心来,寻味汉字丰厚的文化内涵,唤醒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以汉字传承文化,以文化丰厚汉字。

一、文化缺失,识字之殇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象形表意文字,它的形体构成与人的思想、情感、生活和行为往往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充溢着丰盈的文化意蕴,所谓“一字乾坤”即是如此。汉字自诞生起便烙印上鲜明的民族印记,承载着独具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

识字,记的是字,习的是传统。但丰厚的汉字底蕴却与离落的教学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常看到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生命气息在教学中枯萎、流失,学生对汉字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字义了解不深,识字低效,对于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更是一种缺失。[2]

(一)传统文化渗透在识字目标中的偏离

统编教材在编写上遵循“识写分流、多认少写”的原则,以一年级上下册为例:上册要求认识300个字,会写100个字;下册要求认识400个字,会写200个字。实际课堂中,有不少教师为了追求教学效能,将只要求认识不要求会写的字也让学生抄写掌握,把识、写“合二为一”,在统一标尺下衡量了。这样直接加重了学生识字的负担,占据了渗透传统文化的空间,反而降低了识字的效能,偏离了识字是为“促进更好地阅读,让学生喜欢阅读”这一出发点。

(二)传统文化渗透在识字操作中的僵化

有的教师认为识字教学只要教学生会读、会认、会写、会用,扫除阅读障碍,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因此死记硬背、机械抄写成为主要的教学模式;有的教师则违背汉字构造原理,对汉字进行随意的分析和拆解,为了“有趣”而胡乱解析汉字,过犹不及,在教学时应该根据学情进行“轻重缓急”重组,“深入浅出”设计。

(三)传统文化渗透在教学储备中的浅薄

实践中,教师往往存在自身的汉字文化底蕴不足的情况,缺乏“主动性”。对我校低段语文8位教师的访谈过程中,有这样几个数字值得关注。其中,50%的教师知道汉字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有渗透汉字字理进行教学的意识;仅有25%的教师自信能够熟练地教授汉字;有一本及以上的汉字教学专业工具书的教师仅占12.5%。《天地人》之中的世界观、《金木水火土》背后的物质观等传统文化,有着清晰认识的教师几乎为零。可见教师即使意识到应在识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在实践中也显得捉襟见肘。

二、文化凸显,识字之幸

统编教材的使用,为识字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打开了一扇大门。教材内容大大增加传统文化元素,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与传播。以识字版块为例,教材编写大大彰显中国特色。

其一,蒙学内容回归。统编版教材通过借鉴古代蒙学读物《声律启蒙》《百家姓》《三字经》等,融入一定的现代元素加以改造,编入教材,引导学生运用朗朗上口的吟诵方式进行识字。如《对韵歌》《天地人》《口耳目》《金木水火土》《人之初》《古对今》等教学内容,词或短语不仅通俗易懂,而且朗朗上口,同时又不失语言的规整典雅,丰富灵动。[3]

其二,汉字规律凸显。统编教材还创造性地进行了“文从字”的编排,即利用汉字的构字规律来进行识字内容编排。如一年级上册教材中的《日月水火》和《日月明》形象地展现了象形和会意的造字方法,生动有趣地为学生展示了“字”的渊源,领会祖先赋予它的独特内涵。一年级下册中的《小青蛙》和《识字加油站》中,根据形声字的特点,着重展示了“青字族”与“包字族”的识字策略,引导学生了解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4]

其三,依托传统选文。一方面,统编教材选编含有传统文化内容的课文,如《端午粽》,带领学生走进传统节日端午节;又如《金木水火土》,文本背后是老子《道德经》中的五行相生相克的物质观。另一方面,统编教材选编的古诗、成语、俗语、歇后语、民谚等比重加大,仅一年级中的古诗就有13首,在“快乐读书吧”“和大人一起读”“日积月累”中还有许多内容都以传统文化形式呈现。

三、文化渗透,识字之醇

识字教学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以阅读活动中的随文识字为例,根据统编教材的编排特点,遵从汉字的构字规律和儿童的认知规律,我们可以将诗文诵读、字理识记、多元创造等熔炼于阅读活动中进行识字教学。

寻味,应是一种教学的“漫步”,教师追溯汉字背后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承、融合、创新,将传统文化渗透在教学目标中,氤氲在教学言行中,浸润在学生心田中,引起孩子们对文化的正视,激发兴趣,从而唤醒一种文化的自觉。

(一)寻味诵读,让教学音韵悠长

每个汉字都有它的味道,读者在音韵节奏中便把它烙印在心里了。蒙学读物经常采取诵读的方式识字学文。比如《人之初》是以三个字为一组的方式呈现的韵语材料,浅显易懂、富有节奏。教学中,教师变单个字呈现为三个字一起呈现,变孤立识字教学为寓识于读。例如诵读归类学翘舌音:采取“读一读——找一找——读一读”三部曲,即初读之后,学生自主交流生字读音,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回到文中,在反复诵读中进行归类认读。让学生识字时眼到、手到、口到、心到,边读边用心去思考,按照汉字的读音规律归类识字。[5]

这个方法也适用于古诗学习,不断在语境中诵读、复现识字。例如学习《池上》时,初读古诗之后,在语境中识“采”字:

1.齐读诗句“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3.拓展組词,复现“采”字。

4请学生当小娃,表演偷采白莲的动作,感受小娃偷采白莲时既忐忑又兴奋的心情。

5.指导朗读,指名读,加动作读,齐读。

再如古诗《江南》,表现了江南采莲风俗,音调回环往复,语言简明,意境优美,极具画面感。全诗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描写“莲”,第二部分描写“鱼”。其中描写“鱼”的五行诗“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通过反复咏唱的方式,描绘了小鱼在莲叶间自由嬉戏的场景。可从“戏”字着手,创设情景,让学生“嬉戏”其间,在文化浸润中不断复现诵读识“鱼”“莲”“东”“西”“北”等字。老师在教学时这样推进:

1.创设情境,引导想象:莲池中的小鱼儿会干什么?

2.欣赏鱼儿在莲叶间嬉戏的视频。

3.再读诗句“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展开想象:文中的鱼儿在做什么?

4.课间游戏,复现生字:“东”“西”“南”“北”。

(1)请四个学生当小老师领读“东”“西”“南”“北”。

(2)其他学生演读诗歌“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3)请四个学生将生字“东”“西”“南”“北”请回诗歌。

(4)齐读诗歌。

5.回读“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读出趣味。

6.引读“鱼戏莲叶间”;师生合作回读“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样的教学,让第一次学习古诗的一年级新生兴趣盎然,实现了“儿童味”和“文化味”的有机互补。

(二)品味溯源,让教学意味深长

对于字理明显的字,可以依托字理进行教学,遵循构字规律渗透传统文化。

1.追根溯源识记独体字

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形象性和直观性。面对大量的象形字,教学中可以按照实物图——抽象图——古体字——楷体字的顺序(或反之),来分析图形与字形字义的联系,达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的目的。如识记《比尾巴》中“兔”字时,通过图文对照,让学生将“兔”字形义牢牢结合,便不会出现“兔”字最后一点缺失,和“免”混在一起的情况了。

2.拆分组合识记合体字

(1)会意字——意义组合

教学时,可以按照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步骤进行。比如《四季》中教学“尖”字:

①小草芽,你是什么样子的?请你用文中一个词语来告诉大家(相机板贴“尖尖”,图示强调)。

②像这样形状上小下大就是“尖”,读好它(指读,齐读)。

③请你在课文的图上描一描草芽,再读一读“草芽尖尖”(指名读)。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演示、描述、动作体验的使用,让“尖”字由静变活,学生快速识记了字形,牢牢掌握了字义。[6]

(2)形声字——触类旁通

从字族归类中体会其表音表义。形声字占据了所有汉字的大多数,有效融通形声字的学习方法,即可解决大部分的识字问题。教学时,利用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来展开教学。如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要求认识的“珠”“摇”“躺”“停”“机”“翅”“膀”“唱”都是形声字,可引导学生进行归类识字,提高识字效率。

在学习《彩虹》中的“虹”时,常识中“虹”是一种自然现象,与色彩有关,这就容易使学生把“虹”字写成“红”。老师应先从“虹”的偏旁“虫”切入,关注构字规律和背后的传统文化,让学生认识到由于彩虹总是出现在雨后,古人认为“虹”是一种能呼风唤雨的龙,在造字时就用了“虫”做偏旁。在古代,“虫”不仅指昆虫,还包括蛇、龙一样的动物。也可引用古文“虹饮于河”的故事:一条龙盘浮于天际,弯着身子饮河中水。通过这样的神话故事,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古人造字的理解,也可引导其分辨“红”与“虹”的差别。

(三)回味添彩,让教学妙趣横生

“统编本”教材的编写理念是“允许、支持并倡导学生自主识字,在生活中识字”。所以我们要积极地拓宽识字平台,促进阅读,使学生在体会阅读乐趣的同时了解中华民族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端午粽》是一篇饱含传统文化味儿的课文,相应的识字教学也可以浸润在文化中。

以古典音乐导入,缓缓打开一本水墨画的传统日历,教师带领学生将四大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端午节”结合农历时间一一历数,认识“端午”,牢牢习得一个“节”字:

1.师:以前每家每户都有这样一个小本子,一年中所有的日子都记在里面,这个本子叫——日历(课件出示),旁边的词是——农历。

2.师:我们把正月初一叫做——春节;我们刚刚过的节日,在三月初八叫做——清明节;农历中五月份的第五天,就是我国的——端午节。

3.认读“端午”。

4.师:除了“端午节”,你还知道中国的哪些节日?

5.师:我国有四大传统佳节(课件出示:春节、清明节、中秋节)。

再辅助以包粽子视频、剥粽子认生字,让学生在和粽子的不断见面中将“端午粽”印入脑海,最后呈现一首创编儿歌复现生字:

青箬叶,白糯米,

中间一颗红红枣。

粽子香,粽子甜,

端午到了吃粽子。

课后,教师还引导学生链接生活,了解端午节背后的一段历史故事——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这些教学片段运用多元手段,满溢传统文化的醇香,学生兴趣盎然地学新字,对端午节、端午粽久久不能忘,在其间自然而然被传统文化润泽。

小学低年级是汉字教育的开端,也是文化传承的契机,以汉字为媒,我们应充分挖掘蕴藏在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融文化于教学言行中,让学生亲近传统文化,体味汉字之美,提升语文素养,唤醒文化自觉。

注释:

[1]郭永福:《植文化根,铸华夏魂——对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几点建议》,《华夏教师》,2014年第5期,第6页。

[2]白洁:《文化视野下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研究》,2013年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史洁,第2页。

[3][4]壮亚芬:《“嚼味”一种文化的自觉——以“部编本”教材识字教学为例》,《语文知识》,2017年第20期,第5页,第5页。

[5]吴俊丽:《浅谈蒙学识字之教学策略——以“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人之初>为例》,《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7年第3期,第3页。

[6]黄炳月:《低年级识字教学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简析》,《新教師》,2017年第3期,第32页。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孙文英小学)

猜你喜欢

鱼戏莲叶识字
采莲曲
世界上最大的莲叶
识字儿歌
识字儿歌
识字故事
水果与诗
识字谜语
江南
和旧时的自己握手言和
植物占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