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学生装的多元化形制及其成因

2021-08-05张婕李正

丝绸 2021年6期
关键词:服饰文化民国时期多元化

张婕 李正

摘要: 民国时期学生装的形制是东西方服饰文化碰撞与融合的产物,体现出“西风东渐”的社会历史特征和追求“民主平等”的近代服装发展趋势。文章以《妇女杂志》《良友》等民国时期报刊中的学生毕业集体照、人物传记照和民国《教育公报》刊登的学生制服规程为依据,采用文献查阅和对比分析等方法对学生装进行分类和归纳。通过对民国时期学生装不同形制的分析研究,总结近代学生装中西兼容的款式风格,并从社会、教育、思想文化和服装制作技术等角度探寻民国时期学生装形制多元化的成因。

关键词: 民国时期;学生装;多元化;形制;服饰文化;制服

中图分类号: TS941.12

文献标志码: B

Abstract: The forms of school uniforms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were the product of the collision and fusion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lothing cultures. It showed the socio-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read of western influences to the east" and the modern fashion trend to pursue "democracy and equality". Based on the graduation photos of students published in newspapers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such as "LadiesJournal" and "the Young Companion", biographical photos and student uniform regulations published in the "Education Bulletin"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is paper classified and summarized school uniforms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 to analyze and examine different forms of school uniforms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summarize the styles of modern school uniforms that were compatible with Chinese and Western styles, and explore the causes of diversified forms of school uniforms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ociety, education, ideology and culture, and clothing production technology, etc.

Key words: the Republic of China; school uniforms; diversified; form; costume culture; unifor

近代中國传统农耕文明在西方工业革命的冲击下,被动顺应国际形势进行改革。民国时期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礼仪和生活方式等都从清代闭关锁国的孤立闭塞状态转变为开放交流的局面,服饰制度的改革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从洋火、洋车、洋布的物质文明,到剪辫易服、民主、平等的精神文明;从纺织工业的技术创新,到教育开放的制度革新,近代民国社会的各方面在与西方文明的碰撞交融中逐渐“西化”。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社会服装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服装的样式,又吸收了西服的形制结构,在东、西方服装形制相互交融的过程中推进了中国服装近现代化的发展。

学生装是由学生穿着统一款式且能体现学生群体身份的标识性服装。民国时期女学生穿着的学生装形制是“文明新装”和改良旗袍,男学生一般则穿着长袍、改良学生服、童子军制服和军训制服等。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国家的学生装多以制服形制为主,已经出现并形成了教会式样的蓝袍制服、礼服式样的伊顿外套等。英国霍舍姆基督公学的“蓝袍制服”起源于传教士所穿着的蓝色长袍,象征着教会的信仰和荣誉,并被认为是西方最早的学生制服。这些学生制服的款式、面料、色彩更接近与西式礼服,与民国时期中国学生穿着的服装差异较大。综观目前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专门研究学生服饰的文献资料尚不完善,对民国时期学生装的研究史料也主要来源于学生毕业合照、历史人物的传记旧照片等,研究资料较为零散匮乏。因此,作为近代东西方文化及服制交融的转折点,对这一时期的学生装的多元化形制进行归纳分析,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1 民国时期学生装的形制分类

在近代“西风东渐”的历史背景下,民国时期社会服饰风貌的总特征是东西方服装形制并存。学生装的形制也是在社会常服和西式服装的款式基础上逐渐融合、完善形成的,既包含中国传统服装又具有西方服装的款式特点。因此,民国时期学生装的形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从袄裙到旗袍,长袍到西服、改良学生服、军便服等各类服装。同时,学生装被视为是一种流行,且具有身份标识性功能的服装。

1.1 上下分体形制的“文明新装”

女学生装的形制变化与民国时期的服制法令规定相关,作为一类统一穿着的服装是在社会常服和礼服款式基础上转变而来。“文明新装”是在传统袄裤或袄裙常服的基础上,由中式衫袄与半身裙组合形成的上下分体的袄裙套装。上衣款式是高领斜襟的衫袄,其底摆为直摆或圆摆,长至近臀处,袖子是露肘或露腕的喇叭形状袖;下装款式是长至足踝或小腿上部的裙装,如图1所示。服装颜色初始时没有严格的规定,主要以白、青、蓝、黑色等素色为主,去掉了清末传统女装上的镶、滚、绣、绘等装饰,逐渐发展至以浅白或浅蓝色上衣,黑裙、黑鞋搭配白色袜子为主。此时的女学生穿着的袄裙款式修身,上衣穿着白色、灰色或蓝色的布褂,下裙是纯黑、蓝色的布裙或绸裙。“灰布衫,黑绸裙,各蹬着一双半截漏空的皮鞋”[1],由此女学生淡妆素服的装束成为了民国时期女学生的着装。

“文明新装”按照款式特点可以分为本土传统款式和中西结合款式。本土传统款式的上袄以斜襟、盘扣、倒大袖为特征,下裙穿着宽大的深色长裙,如图2所示。中西结合款式的袄裙比本土传统结构的袄裙在服装结构上更显紧窄,融合了西式省道结构和中国传统服装平面结构的特点所形成的款式。如民国时期私立女子中学和教会大学中,女学生穿着的服装样式就是在传统袄裙结构基础上调整的款式:上衣是高领窄袖的短上衣,下裙是从清末的马面裙样式改为的西式褶裙,脚穿一双黑色尖头皮鞋,穿着更显洋气,如图3、图4所示。

民国女学生穿着的“文明新装”与清代传统妇女服饰形制不同,体现在形、色、饰三方面。首先,“文明新裝”的上袄形制比清末妇女穿着的上袄款式更加合体修身,下裙的裙式较清代时期的女裙款式、装饰都进行了简化,以便于学生穿着运动。从中国传统的两片式“马面裙”,改为西方一片式的“百褶裙”形制。马面裙是清代女子穿着的主要裙式之一,其前后里外共有四个裙门,两两重合。由于裙门的遮蔽功能与古代城墙中的防御建筑“马面”相似,因此将其称为“马面裙”。笔者认为导致这一服装形制变化的表因,是在廓形上受到西服“窄衣化”“适体化”的影响,但其内因则是民国时期对女性的审美意识由传统的遮蔽美、含蓄美,转变为西方人文主义精神下的人体美。在以人为中心的审美标准驱动下,民国女学生装也以简洁化、功能化为风尚,这种短衣宽裙的穿法衬托出进步青年去陈推新的思想。至此,民国时期学生的上袄、裙装长度变短,女性穿着的裙子形制与西方女裙的款式也越来越相似,传统女裙的形制逐渐消融在西式服饰的流行中。其次,“文明新装”的套装颜色以蓝、黑色等深色素色为主。笔者认为蓝、黑等素色流行的原因有两个:一是20世纪国际、国内紧张的政治局势紧张,在动荡不安的生存环境下人们对艳丽色彩的欲望偏低。二是学校制定学生制服规程的初衷是便于对学生的统一管理,过于艳丽、丰富的色彩无法达到视觉审美上整齐划一的效果。最后,“文明新装”在服装“缘饰”上的减除,从重装饰转为简洁朴素的风格。在服装的面料和装饰上,“文明新装”从清末妇女由真丝锦缎质地的面料转为薄软的棉麻类面料,繁复耗时的刺绣装饰工艺也被简化。

1.2 上下连体形制的袍、衫式学生装

民国时期袍、衫形制的学生装,包含女学生穿着的上下连体、衣裳连属款式的裙装,以及男学生穿着的中式长衫。随着女性受文化程度逐步提高,女学生穿着的蓝色改良旗袍成为一种时尚。《妇女杂志》曾刊登过对于女学生袍服改良的原因“衣服之制法,似我国较东西洋为胜,西式太紧,使肌肤束缚不舒,东式太宽,非但寒风透体,于做事上亦不得便利,是近来渐渐改良,袖小身短,裙腰襞积,甚适当便。我国将来须先由各学校服装一致,始可渐渐推及众用耳”[2]。民国时期女学生穿着的改良旗袍款式在《学生制服规程》中有详细的规定,即高级小学及中等以上学校的女学生“夏用短衫着裙冬用长袍,专科以上学校冬夏均用长袍。长袍款式长达踝,色冬黑或深蓝,夏白或浅蓝”[3],如图5、图6所示。

“衫”指民国时期男子穿着的长衫,是民国时期的男性礼服之一,也是男装传统经典服饰。男学生夏季穿着长衫,冬季穿着长袍,形制从宽体向适体转变。在传统的服制结构基础上进行改良设计:在保留立领、右衽大襟等中式元素的同时,为更好地适应和提高人体活动的需求,将左右两侧开衩长至大腿处,如图7所示。

1.3 制服形制的学生装

1.3.1 改良学生服

民国时期男学生装的形制历经从袍衫到改良学生服,再到军制服等款式的发展。改良学生服是民国时期的一种改良制服,其形制结构源于西式立领制服,基本款式为立领,左衣片前襟有两个暗袋,右衣片前襟有一个暗袋。日本男学生穿着的“诘襟”与民国的男学生制服形制十分相似。“诘襟”就是立领制服的意思(日语“学らん”),直译为“学生洋服”[3],也被称为日式学生装。民国时期的男学生制服既被作为校园制服,又被作为社会制服和常服穿着。在1929年《服制条例》和1939年《修正服制条例草案》的第三草案中,男学生制服分别被规定为男公务员穿着的制服和男子穿着的常服。男学生服和中山装在款式上虽然近似,但中山装与改良学生服和日式学生服的款式并不完全相同,如表1所示。

1.3.2 军制服式学生装

“为了适应抗战的需要,每天下午进行军事训练,讲授军事知识,有时还练习打靶”[5],学习、生活军事化成为民国中后期学校教育的特征之一。由此,军训教育成为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一门必修科目,并在全国各地的学校迅速开展。在学校组织的军事训练中,学生所穿着的统一制服为西方的军事训练服。“学生的制服都崭齐一律,高中生全体是草黄色学生军制服;小学、初中全体学生穿着童子军制服,别的杂色衣服不能在校中穿着”[6]。童子军穿着的制服套装由帽子、领巾、衬衫、短裤或马裤、皮带、鞋、袜等组成。军帽的主要样式有船形和平边圆顶形两种,制服的基本款式为长袖或短袖的衬衫外套,男生下着裤装,女生下着裙装,颈肩戴童子军领巾,腰间配系铸有童子军军徽的铜扣皮带,制服的颜色一般为黄色或草绿色,如图8、图9所示。军校学生制服根据学校的规定,采用同一色调的国布制作军服式制服,通过穿着整齐一色的制服来培养统一的精神。军服式制服既是军队的统一制服,也是军校学生上课时穿着学生装的一种样式,军校学生穿着的军装与警官制服的款式近似,既作为军校的统一制服,又是大学生进行统一军事训练时所穿着的服装,如图10、11所示。

2 民国时期学生装形制的成因

民国时期学生装形制的确立与规范化离不开民国时期颁布的各项服制法令、教育变革、纺织行业的经济成本和技术的影响。因此,其成因是20世纪初多重社会现实条件的杂糅。

2.1 服制条例与学生制服规程的确立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辛亥革命动摇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服装礼制,且清朝末期臃肿肥大的袍褂也已无法适应近代社会的发展。张竞生先生所撰写《美丽人生观》中认为“衣服不是如世人所说为遮‘羞耻用的……以衣服的装饰与做法不同为阶级上辨别的记号”,服装除了实用功能之外还可反映出一个或一群人的政治取向、身份地位和文化等信息。因此,“剪发易服改元”成为民国革命党人急迫的要求,民国政府以法令的形式重新制定了社会服装的相关规定。在“西服东渐”的影响下学生改易合身、便于行动的西服形制作为学生装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在1912年民国《服制》、1929年《服制条例》和1939年《修正服制条例草案》的民国服制法令基础上,又颁布了《学生制服规程》,进一步规定学校学生穿着的服装。民国27年修正并公布的《学生制服规程》,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穿着的制服形制加以确立和规定,如表2所示。

2.2 留学的盛行与女子教育的变革

民国时期学生装款式的改良离不开兴办学堂、公派留学等“新政”的实行[7]。至19世纪清末洋务运动起,国内陆续开设语言学校、翻译馆、工艺学堂,公费或自费出国的留学生数量逐渐增多,出国留学逐渐成为一种潮流。新政制度的推行加速了民国服装西化的发展,民众在客观环境和主观意识下逐渐接受了“西服”,对留学生穿着国外学校的制服也不再限制和约束。在近代西式教育的影响下,留洋学生脱去了清末时期的长袍、马褂、瓜皮帽,穿上西服、皮鞋和礼帽,或是穿着中式袍衫头戴西式礼帽,形成中、西风格混搭的风格。此外,辛亥革命前后,随着国内民主革命的高涨,近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也逐步开展起来。女子教育的兴起和思想的解放,使女性的思想覺悟不断提高,培养出一批具有先进观念的“新女性”。从“不缠足”“兴女学”到“投身革命”,再到1912年民国妇女参政运动,中国的女性解放运动逐渐步入高潮。随着女子学校的规模逐渐扩大,女性文化程度得到提升,女学生群体也逐渐成为引领爱国救亡运动的重要力量之一,有了更加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同时,女学生的形象在社会大众的心理认识中也被视为文明、进步、积极、爱国的象征,并随着“爱国女学生”这一认知的加深,女学生穿着的统一服装也被贴上了“文明”的标签,文明新装和改良旗袍应运而生并成为一种流行的穿着。

2.3 服装结构从平面到立体的发展

民国时期学生装的款式结构特点为“博采西制并加以改良”,经历了由传统平面结构向立体结构发展的转变。中国传统直线样式的宽衣,服装形制以“宽松、遮蔽”为美。中式剪裁是平面的,不刻意凸显人体曲线,从腰身到袖管、裤管、袍褂、裙衫,都是直筒、宽摆式的。西式剪裁与中式剪裁则不同,它是根据人体的立体结构,运用“省道”和“分割”等制版技术,将服装衣片分片切割,在服装工艺制作出现了肩缝、省道、立体装袖等西式裁剪制衣技术,最终把平面二维的布料塑造为适合身体形态特征的三维立体服装。

2.4 国货面料对学生装形制影响

袄裙、袍衫、改良学生服、军便服等学生装的制作面料与近代“各种质料限用国货”[8]的规定密切相关。近代“学习西洋,易服改元”的政策实行之前,受到了国内丝绸业、制衣业和典当业等中华国货维持会的强烈反对。反对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国人民共有四百兆,男子居其半,如改装,每人十元即需二千兆元。中国何能有此财力?”且西服面料用的是毛料,而中国当时尚无生产呢绒毛料的能力,需要购买外国毛料。所以,推广西服会造成钱银外流,会有利于洋货而不利于国货,导致“中国穷困,衣着业歇业”[9]。民国政府出于对本国经济和国货保护的目的,鼓励国内纺织、制衣行业采用国产的棉、麻、丝面料作为制衣材料。于是,主要以棉、麻作为服装面料的学生服成为当时学校、学生经济适用的选择。

3 结 语

民国时期学生装的款式多元化,受到社会服制法令、教育、思想解放和服装造型结构变化的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装既作为学生穿着的统一服装,又作为民国服制法令中规定的常服,融入了中国传统服装和西方服饰的款式特点,成为中国近代服装发展历史上的创新。从学生装到成为民国时期的常服款式之一,在服装款式的表象下是思想意识与民族精神文化的融合,通过穿着学生装传递中华民族集体责任感和爱国精神。

参考文献:

[1]张恨水. 春明外史(下卷)[M]. 山西: 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0: 787.

ZHANG Henshui. The History of Chunming(Part 2)[M]. Shanxi: Beiyue Literature and Art Publishing House, 2000: 787.

[2]任妍幽. 论家庭衣食住之当注意[J]. 妇女杂志, 1915, 1(5): 8-11.

REN Yanyou. On family clothing, food and shelter, attention[J]. Ladies Journal, 1915, 1(5): 8-11.

[3]佚名. 学生制服规程[J]. 教育公报, 1938(4): 7-15.

Anon. Student uniform regulations[J]. Education Bulletin, 1938(4): 7-15.

[4]刘云华. 中山装形制历史演变的图式分析[J]. 新美术, 2015, 36(11): 37.

LIU Yunhua. Tunic shape the history of the evolution of graphical analysis[J]. New Art, 2015, 36(11): 37.

[5]河北文史资料部编辑部. 我在育德中学的二十年[J]. 河北文史资料(第二十五辑), 1988(5): 174.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Hebei Literature and History Data Department. My 20 years in Yude middle school[J]. Hebei Literature and History Data(Twenty-fifth Series), 1988(5): 174.

[6]张根法. “教”“训”“军”合一的江苏省立上海中学[J]. 青年月刊, 1936, 3(3): 62-65.

ZHANG Genfa. Jiangsu provincial Shanghai middle school that combines teaching, training and military[J]. Youth Monthly, 1936, 3(3): 62-65.

[7]张婕. 民国时期学生装研究[D]苏州: 苏州大学, 2018.

ZHANG Jie. Research on Student Clothing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D]Suzhou: Soochow University, 2018.

[8]张竞琼, 刘梦醒. 修正服制条例草案的制定与比较研究[J]. 丝绸, 2019, 56(1): 94-102.

ZHANG Jingqiong, LIU Mengxing. Formulation and comparative study of amendment of mourning apparel regulation[J]. Journal of Silk, 2019, 56(1): 94-102.

[9]杨奎松. 问道于器: 辛亥以来国人着装西化的成因与经过[J]. 近代史研究, 2020(5): 25.

YANG Kuisong. The reasons for and the process of the westernization of Chinese clothing styles since the 1911 revolution[J]. Research on Modern History, 2020(5): 25.

猜你喜欢

服饰文化民国时期多元化
探讨构成因素在当代雕塑语言中的多元化体现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民国时期新蔡的圩寨
民国儿童图书馆的发展及其当代启示
民国时期媒体问题应急管理的特点
云想衣裳花想容
广西瑶族服饰文化研究
浅析民国时期“宛西自治”的历史背景
专业化PK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