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胰管外引流与早期肠内营养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疗效分析

2021-08-03王代韦张继福

世界复合医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胰管淀粉酶胆红素

王代韦,张继福

云南省文山州人民医院普外科,云南文山663000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属于腹部外科最为复杂的手术类型,其主要用于治疗胰头癌、壶腹部周围恶性肿瘤、十二指肠降部肿瘤等疾病[1]。随着医疗技术发展,现如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死率较低,但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2]。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常见术后并发症为胰瘘,而胰瘘与患者术后恢复关系密切。因此,寻找有效方法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并发症的意义重大[3]。早期营养支持是一种现代化的手术辅助方案,其主要目的是给予患者足够的术后营养支持,以提高患者的手术质量,营养支持有助于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胃肠道功能。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可用性。该文分析胰管外引流与早期肠内营养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疗效,以该院2016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30例十二指肠癌及壶腹部周围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以该院收治的30例十二指肠癌及壶腹部周围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3例,女性7例;年龄为36~79岁,平均年龄为(57.5±9.2)岁;诊断结果显示16例为十二直肠降部癌,10例为胆总管下段癌,4例为十二指肠乳头癌。参与研究的患者均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并在围术期给予患者胰管外引流及早期肠内营养。研究上报于该院伦理委员会,得到批准认可,所有患者均知情该研究内容,并保证积极配合。

1.2 方法

1.2.1 胰肠吻合方法 参与研究的患者均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并在术中进行消化道重建时放置胰管外引流管及空肠营养管。操作方法为:胰腺断端游离2~3 cm,根据胰管直径,3 mm以上者,选用16G深静脉导管,3 mm以下者,选用14G深静脉导管,深静脉导管远端4~5 cm内剪出3~4个侧孔,并将其置入主胰管内。3-0薇乔线贯穿胰腺实质全层缝合胰管,缩小胰管开口,使胰管壁与外引流管之间贴合紧密,无缝隙,并将缝线打结固定外引流管,防止脱出,确保引流管内有胰液流出。距离空肠断端2 cm处对系膜缘用3-0薇乔线行直径0.5 cm荷包缝合并全层切开,电刀烧灼空肠浆膜层后,将胰管外引流管插入肠腔内,收紧荷包线,使空肠黏膜外翻,3-0薇乔线先缝合空肠后壁全层与胰腺实质,再缝合前壁,使胰管、空肠黏膜对合。距离胰肠吻合口约15 cm处将胰管外引流管引出肠壁外,行空肠浆肌层3 cm隧道包埋,由右侧腹引出并固定。

1.2.2 早期肠内营养 在胃肠吻合口下方25 cm用3-0丝线行荷包缝合,切开肠壁全层,放置F12引流管至肠管远端,置入约20 cm,近端行肠壁浆肌层隧道包埋3 cm,由右侧腹引出并固定。患者排气后,即可开始给予肠内营养混悬液+胰液+胆汁(若有)的混合物泵入,泵速以患者能耐受为宜。

1.3 观察指标

记录并分析此次参与研究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手术相关指标、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各时间点白蛋白、总胆红素、血淀粉酶水平,分析胰管外引流及早期肠内营养改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术后各项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效果及手术相关指标

此次参与研究的患者均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平均时间为(280.1±92.1)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355.1±56.9)mL;参与研究的患者,均完成手术并顺利出院,手术病死率为0.00%。

2.2 各项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此次参与研究的患者中,30例均完成手术并顺利出院,手术病死率为0.00%;其中2例患者出现A级胰瘘,发生率为(6.67%),无术后出血患者,2例患者出现其他并发症,发生率为(6.67%),此次参与研究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4/30)。见表1。

表1 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Table 1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f patients

2.3 患者术前及术后白蛋白、总胆红素、血淀粉酶水平对比

患者术前白蛋白水平为(40.3±2.7)g/L,总胆红素水平为(195.8±71.4)μmol/L,血淀粉酶水平为(102.7±63.8)U/L;术后1 d分别为(29.1±1.7)g/L,(195.1±80.3)μmol/L,(120.4±30.7)U/L;术后7 d分别为(35.1±2.4)g/L,(43.4±13.6)μmol/L,(93.6±63.7)U/L。患者术后1 d的白蛋白水平低于术前,术后7 d的白蛋白水平高于术术1 d,各项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的白蛋白水平低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1 d总胆红素水平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7 d时总胆红素水平明显下降,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1 d及7 d血淀粉酶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患者术前及术后白蛋白、总胆红素及血淀粉酶水平对比(±s)Table 2 Comparion of albumin,total bilirubin and blood amylase levels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s)

表2 患者术前及术后白蛋白、总胆红素及血淀粉酶水平对比(±s)Table 2 Comparion of albumin,total bilirubin and blood amylase levels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s)

注:*表示与术前相比P<0.05;Δ表示与术后第1天相比P<0.05

?

3 讨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属于技术要求最高的外科手术方法之一,该手术熟练程度能有效反映出该医疗单位普通外科医疗水平。随着医疗技术发展、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提高及医疗器械技术创新,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术后病亡率明显降低,但仍存在术后并发症较高等不足[4]。

胰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主要术后并发症类型,其危险性重大,外泄胰液会给血管壁造成侵蚀,进而破裂出血。为防止胰瘘出现,临床上采取了多种方法,包括术前营养支持、术前减黄及改善胰肠吻合方式等[5]。许多学者针对这些方法进行研究,但仍未明确其减少胰瘘发生率的临床效果[6]。而术后出血属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后致命的并发症,分为消化道出血及腹腔内出血。早期出血原因通常为术中止血效果及结扎效果较差,而晚期出血原因多为胰瘘及血管侵蚀等[7]。相关研究表明[8],胰管外引流能有效减轻胰液给胰腺断面带来的侵蚀,降低胰瘘发生率,从而降低术后出血发生率。

多数需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术前存在营养不良状况,手术创伤会加剧患者营养不良状况,降低其机体免疫力,增加并发症发生率[9-10]。患者在接受腹部外科手术后数小时内往往便可恢复小肠蠕动功能,因此可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早期肠内营养能有效保持患者肠道黏膜屏障功能,降低腹腔感染发生率[11-12]。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此次参与研究的患者中,30例均完成手术并顺利出院,手术病死率为0.00%;其中2例患者出现A级胰瘘,发生率为6.67%,无术后出血患者,2例患者出现其他并发症,发生率为6.67%,此次参与研究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4/30);此次参与研究的患者,术后1 d的白蛋白水平(29.1±1.7)g/L低于术前,术后7 d的白蛋白水平(35.1±2.4)g/L高于术后1 d(P<0.05)。术后7 d的白蛋白水平低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1 d总胆红素水平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7 d时总胆红素水平较术前及术后1 d明显下降(P<0.05);此次参与研究的患者术后1及7 d血淀粉酶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郑振江等学者[11]相关研究中数据中,患者接受治疗后术前白蛋白水平为(40.1±2.9)g/L,术后1 d白蛋白水平为(29.3±1.9)g/L,术后7 d白蛋白水平为(35.2±2.2)g/L;术前总胆红素水平为(196.1±71.5)μmol/L,术后1 d总胆红素水平为(197.2±80.0)μmol/L,术后7 d总胆红素水平为(43.6±13.8)μmol/L;术前血淀粉酶水平为(102.4±64.6)U/L,术后1 d血淀粉酶水平为(120.2±31.2)U/L,术后7 d血淀粉酶水平为(93.7±63.5)U/L,该文数据与其具有一致性。因此,胰管外引流及早期肠内营养能有效改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胰瘘、出血等各项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促进患者的恢复。

综上所述,对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予以早期肠内营养干预和胰管外引流,其出血、胰瘘等并发症发生率得到明显改善,使患者胃肠功能提升。

猜你喜欢

胰管淀粉酶胆红素
遗传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研究进展
腹腔镜胰管切开取石+胰管T管引流术在慢性胰腺炎合并胰管结石中的应用价值*
新生儿不同部位经皮胆红素值与血清总胆红素值的对比
总胆红素偏高,需警惕肝脏疾病
从胰管改变谈胰腺疾病的诊断
胰管扩张的临床原因及影像学特征
怎样看待升高的胆红素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取断裂鼻胰管一例
淀粉酶与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小麦萌发种子淀粉酶酶学性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