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辟蹊径觅幽深

2021-08-02窦利兵

课外语文·下 2021年6期
关键词:边城教学设计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设计一节“好课”?文章以《边城》为例,从追求教学设计的个性化和新颖性,开拓不落窠臼的阅读视角;善于抓住文本的核心价值,找准抓手和着力点来提纲挈领;不唯“教参”是从,努力发掘经典作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等方面探究如何处理教材,做好教学设计。

【关键词】“好课”;《边城》;教材处理;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18-066-02

【本文著录格式】窦利兵.独辟蹊径觅幽深——以《边城》为例浅谈如何设计一节好课[J].课外语文,2021,20(18):66-67.

在新课程理念下,虽然一节好课的标准没有统一的定论,但不可否认,所谓“好课”最基本的内涵应该是让学生获得个性化的发展,也必然是能让学生收获颇丰、给听者留下深刻印象的课。笔者以人教版必修五小说单元《边城》教学设计为例,将在教材处理和教学设计方面的一些收获和体会总结如下。

一、教师要把教学设计的个性化和新颖性作为追求方向,为学生开拓耳目为之一新的阅读视角,从而使课堂充满活力和灵性

当下语文课堂教学逐渐形成了一种较为固定的、僵化的常态化模式。就拿文言文教学来说,从写作背景、作家作品介绍到课文内容串讲,从文言字词梳理到写作特点总结成为大多数教师的“套路”。又如很多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在相当程度上是“通用”“万能”的,唯独缺少的就是教这个特定单元中特定课文的个性。由于目标宽泛、不精准,教学时往往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滑过来滑过去,似乎重难点都接触到了,但这一课在学生脑子里打了几个转儿,最终仍可能是浮光掠影。

语文教师是课堂的教学主体,但更应该是一个对课文有着更敏锐的体验和更细腻的感受的特殊读者。只醉心于“浅阅读”甚至“伪阅读”,试图以“教参”来激活文字,而忽视对文本的品味和探究,是难以把学生带入一个新的感情和思想空间,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教师应该有独特的课堂教学追求,不做人云亦云的“传声筒”,也不做东施效颦的“跟风者”,应认真思考与研究怎样能够独辟蹊径,跳出“教参”的桎梏,上出一节新颖、灵动、有深度的好课来;怎样能比学生“棋高一着”,让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得,最终留下深刻的印象。

关于《边城》的创作动机,沈从文曾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多数执教者往往只看到“优美、健康”等鲜亮的词汇以及作品所呈现出来的“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而对“不悖乎人性”却视而不见,率尔得出《边城》所要赞颂的是“理想的人生形式”“人性美”的论断。我认为这是狭隘的。作者说过的这样一句话同样不能回避:“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深入考察后就会发现,一味地给《边城》贴上“湘西人情美”“人性皆善”的文化标签,仅仅看到了作品中美丽的光环,而人物的意外死亡、远走他乡的阴影,爱情的生死契阔、会合无缘的悲剧却为人们所忽略。所以,我把教学的着力点和难点确定为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为小说人物构筑这样一个环境的深意,也就是对小说主题的准确把握。我遵循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本的主线、概括小说主题的思路来整体设计教学内容,重点以探究“美”“爱”外衣下隐藏的“孤寂”“隐痛”内核为主线,概括小说“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的主题,既落实了通过文本解读把握作品的要求,又为学生开拓一种全新的阅读视角,体现了核心素养中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方面的统一。

二、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的核心价值,找准抓手和着力点,提纲挈领,贯通文脉

孙绍振先生在《名作细读》里说:“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生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从那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语文教师面对的阅读主体是自以为是的“已知者”,从已知中揭示出未知,把学生“摆渡”到与文本对话的彼岸,缩短与文本的“距离”才是课堂教学必然的着力点。教师要避免把“一望而知”的东西教给别人,要有抓住文本的核心价值的敏锐,选准切入口,对语言文字层层开掘,精心推敲,就能闪现文本内在的光辉。

《边城》是一篇自读课文,篇幅较长,如何实现长文短教,对执教者是一个重大挑战。通过反复钻研文本,我找到了贯串文本内在联系的一个“骂”字,巧妙地提炼翠翠的“三骂”关联文本。有了“骂”这一得力抓手提纲挈领,教师与学生对话式的“三生”(生活、生成、生动)课堂的构建也就水到渠成了。通过轻松活泼的对话交流发散思维,围绕“三骂”探讨从多角度刻画人物的方法。请看如下教学片断:

师:沈从文特别擅长描写女子,笔下的湘西精灵翠翠尤其可爱,无疑是作家心目中的理想形象,是湘西美神的化身。她天真活泼,从不动气。然而作家却写了翠翠的“三骂”,这是否会损害翠翠的形象?这样写有何用意?请大家先从课文中找到相关内容。

先看第一处:P15骂黄狗

师:翠翠是真的和黄狗生气了吗?

生:(异口同声)不是。

师:文中多次说到这条狗,黄狗和翠翠形影不离,密不可分。“你做什么!不许这样子”更像是一種对狗的带有责怪口气的安抚和劝慰。课文中虽然明写“骂它”,实际上翠翠并未“骂”狗,反而表现出她对狗的关心。

再看第二处:P18骂傩送

师:先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翠翠与傩送的对话。其他学生思考小说是如何多角度描写人物形象的。

生1:写傩送,通过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他心地宽厚,热情开朗,关心别人,古道热肠。

生2:采用心理描写含蓄地表达了少女朦胧的好感和爱慕。

师:这一部分是详写,通过语言、神态、心理刻画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和一个英俊勇敢又关心体贴人的青年形象。“你个悖时砍脑壳的!”这一句,三分是骂,七分是纯洁可爱。有道是“不打不相识”,经历波折的爱情才长久。这种朦胧纯洁的初恋之情怎能不让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

第三处:P20罵爷爷

生1:此处“骂”爷爷似乎有些牵强,因为此处翠翠说“再说我就生你的气”,说明并不是真正的生气。

生2:爷爷为孙女的婚事操心担忧,问翠翠假如大老要娶她,她是否愿意,来试探孙女的心意。但翠翠心念所系全在二老身上。“爷爷,你疯了!再说我就生你的气!”这话中既有被宠溺的少女的娇嗔,也流露出暗藏心底的害羞矜持,更是有意向祖父暗示。

师:骂黄狗,骂傩送,骂爷爷,是翠翠发自内心的原生态语言,是不加掩饰的内心流露,恰恰印证了沈从文所极力主张的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不但无损于人物形象的美,而且鲜活生动,真实自然,避免了塑造人物“高大全”僵化呆板的通病。

三、教师要不唯“教参”独尊,努力发掘教材中经典作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很多作品的美学价值是有时代性的,也许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确实是精品,但时过境迁,今天再读也许会感觉名不副实了。就像《项脊轩志》,教师如果不指出,在摹古之风愈演愈烈的明代,归有光能把目光转向“人的真性情”具有开拓性甚至划时代的意义,学生是难以明白这篇文章的真正价值的。又如《陈情表》,《古文观止》认为“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许多教师都爱用“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这句话来作为开场白。说来汗颜,教《陈情表》许多遍了,不仅未能令别人哭,自己也根本哭不出来。实际上跳出“教参”不难发现,此文长于理性辩才,妙在“陈”的逻辑性上,而非“情”有多感人。所以,对所有的经典都应该用动态的眼光对其进行评判,与时俱进地批判继承才对。

教师一定要“站着读书”,才能让学生不“跪着读书”;要做阅读的先行者,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发掘经典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让课堂激荡着批判性思维的火花。还是以《边城》为例,教师可以启发引导学生:在今天这个商品经济和现代物质文明迅猛发展的时代,人类最原始淳朴的情感逐渐被虚伪、冷漠、自私、逐利所取代,曾经的“四合院文明”“胡同文化”和“平房记忆”渐行渐远。读了沈从文的《边城》,激起了我们心底对美好人性和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的怀旧与呼唤,让我们思考怎样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如边城般的美好社会。此外,固守传统还是拥抱现代,本土文化该怎样面对外来文化的侵袭,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总之,好课有很多标准,但是与教师用书“相依为命”,按部就班毫无新意地处理教材绝非好课。宋人陆九渊说:“读书切忌在匆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愿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在文本的海洋里多“涵泳”几个来回,“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独辟蹊径方能觅得幽深!

附  注

本文是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规划课题“基于新课程标准视域下学困生群体整本书阅读困境的探索与突破——以某薄弱高中为例”(课题立项号GS[2019]GHB1980)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窦利兵,1974年生,甘肃宁县人,大学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边城教学设计
边城
大庸边城的蛮与娇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边城的个性
在《边城》中寻找“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