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校合作,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劳动教育的效度

2021-08-02刘允霞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81期
关键词:家校合作道德与法治德育

刘允霞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新一轮改革的深度推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则及其内涵深入人心。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四次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在基础教育改革和相关课程的教学中逐渐凸显。本文在分析以往对小学生劳动教育问题研究的基础上,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劳动教育的角度深度梳理,从树立小学生正确劳动观念、指导其掌握劳动技能、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慣三方面阐述家校合作的路径,从而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劳动教育的效度。

【关键词】家校合作;劳动教育课程;道德与法治;德育

在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直接阵地,小学教师不仅要补充、拓展课程内容,更要改进教学策略,通过家校携手,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提升技能、养成良好习惯,从而达到以劳育人、以劳育德的教学目的,让劳动教育更具实效。

一、树立劳动观念为先,家校合作聚焦培养方向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阶段的一门综合课程,课程目标指向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为小学生认识、参与、适应社会创造条件,从而为成长为合格之公民奠定基础。在《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学目标重点在于“乐于参加劳动和有意义的活动”,只有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一)以主题为主线,明确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在现阶段的小学劳动教育中,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对劳动教育这一主题进行了有序的编排,如,《我们爱整洁》教育小学生掌握仪容整理技巧,让学生们以崭新精神的面貌学习和生活,感受整洁的环境给生活学习所带来的精神愉悦,从而形成更良好的整洁习惯。《让我自己来整理》帮助小学生学会整理个人物品,掌握整理生活、学习用品的方法,培养生活自理能力。这一部分内容属于劳动教育的启蒙教育,从自我服务到为家人服务,通过劳动树立家庭小主人翁的责任意识。《这些事我来做》《生活离不开他们》这两课的教学目的在于组织小学生开展家务劳动,了解社会各行业劳动者给人们提供生活服务的艰辛和不易,激发学生同理心,懂得尊重、感恩劳动者,从而产生奉献社会的责任感。

(二)以教材为核心,厘清课程教学现实价值

教师要充分研究课程教材,深度挖掘教材内涵价值,始终以劳动教育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充分感受劳动人民创造生活的艰辛,懂得劳动既是生活的保证,也是公民的义务和权利,让学生明白从小要学会有创造性地劳动,有意义地学习。因为学习是学生的主要劳动内容。只有联系小学生实际生活,才能让小学生真正理解劳动价值的外延和内涵,实现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同时,劳动观念的培养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作用,通过家庭和学校形成劳动教育共识,让家长重视劳动教育在小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积极尝试通过家庭劳动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二、劳动技能习得为重,家校合作遵循教育规律

(一)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设计教学目标

劳动教育要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以体力劳动为主、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以小学生最近发展区为基准,准确定位目标。特别是面对同一教学内容时,更应有层次性地设置教学目标。如,《干点家务活》《这些事我来做》这两节课,都是在引导小学生做家务,但是,前者是帮助学生掌握简单的家务劳动小技巧,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丰富对家务劳动的积极体验,而后者侧重引导学生明白自己有承担家务的责任,懂得分担家务活也是爱家人的表现。这两种不同类型教学要基于学生年龄特点和思维方式,分析学生兴趣爱好,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提高学习的吸引力。如,在《让我自己来整理》 这一课,教师可组织学生实践,从分类学习用品到生活整理,从整理书包到课桌,又从整理书桌到房间,并教给他们“分类摆放、物归原位、定时整理”的小妙招。学生们在整理中体验到了劳动的乐趣,增长劳动技能。

(二)以劳育人,以劳育德

道德教育存在于生活的多个层面,而劳动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地提高小学生劳动知识水平,激发学生劳动情感,提高其劳动技能,从而内化为个人内在准则和基本道德。因此,劳动教育要遵循三条原则:源自生活、通过生活、回归生活。劳动教育的内容源自小学生的真实生活,此时,家庭的劳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我们爱整洁》这节课,教师应该深度了解班级学生的个人卫生情况,考虑家庭条件等诸多问题的复杂性,因材施教,开展个性化教学。在教学中尊重差异,关注个性,关注小学生原生家庭现状,同时和家长适度沟通,鼓励家长和学生一起开展劳动,在生活中改善小学生的卫生状况,这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充分的劳动体验,对劳动有新的认知。

三、劳动习惯养成为核心,家校合作注重劳动实践

作为给学生普及劳动知识,树立其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阵地,学校和家庭教育相辅相成,前者是重要的教育实践基地,而后者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第一,只有家校共同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从道德层面到实践层面实现劳动实践和劳动教育的有机统一,才能切实提高学生劳动素养。学校的主要工作在于制定规章制度、落实相关举措,如,家长学校、亲子活动日等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模式的实践和运用。在小学劳动教育中,使教师、家长和学生三者劳动观念得到共同发展,教学相长,真正帮助家长改变和完善家庭教育观念,加强父母与小学生之间的亲子沟通,指导家长作为小学生的榜样去引导其劳动行为,让学生从小养成劳动的习惯。

第二,在家校合作过程中,合作形式的单一并不能切实形成双方的教育理念,也不能使学生在劳动教育中获益。因此,家校双方要通过沟通,达成劳动教育行动框架和教育共识。如,从《道德与法治》课程出发,积极组织小学生参与社区劳动,帮助社区老人打扫卫生,树立尊老敬老的道德品质。又如,开展劳动宣传主题日活动,使学生和家长、教师一起打扫敬老院,在和老年人交流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劳动的快乐,并深刻体会《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所提到的高尚的品德。

第三,劳动教育的形式需进一步多样化,将举办劳动者文艺汇演和讲座等艺术形式有机结合,邀请劳动模范和身边平凡劳动者讲述亲身故事,让学生从身边人感受劳动之美。《道德与法治》教师或班主任可开展全方位德育,从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以及《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引申劳动理念,从法治角度出发,阐述劳动使人勤奋,劳动致富的理念,并契合有关劳动的故事让学生进行学习与讨论。再如,及时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与家庭劳动本领,让学生在家庭中完成劳动作业,日积月累使学生形成劳动习惯。另外,有关劳动的节日,如“植树节”“地球日”等,不应仅停留在宣传层面,要切实带领学生实践。比如,亲自种一棵树苗,在劳动的同时,向学生普及《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相关的劳动教育知识,有利于学生形成主观劳动意识。所以,劳动教育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作用,通过家庭和学校形成劳动教育共识,让家长重视劳动教育在小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并积极尝试,通过家庭劳动引导小学生的全面成长。

四、结语

《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劳动教育是系统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家庭劳动教育则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灵活渗透。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合理应用生活化教育理念,使课堂的教学变得更加新颖有趣、活灵活现。这样,学生既能学到实用的理论知识,也能在不同的生活案例中产生深刻的感悟。只有家校合作切实开展、从实践出发,才能将劳动教育切实落实到位。通过家校合力、融合,最终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劳动教育的效度。

参考文献:

[1]于画画.浅论家校合作下的劳动教育[J].文教资料,2021(3):174-175,187.

[2]叶伟生.通过家校合作提高小学生劳动教育效果[D].华南师范大学,2009.

[3]徐新颖.家校合作视角下的中小学劳动教育[J].江苏教育,2020(15):53-56.

责任编辑  林百达

猜你喜欢

家校合作道德与法治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家长参与下的家校合作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的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