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刑警组织标准下公安国际化人才研究

2021-08-02毛哲玮

辽宁警察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国际刑警组织胜任警务

毛哲玮

(浙江警察学院 国际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当前国际安全形势变化深刻复杂,我国公安在联合国、国际刑警组织等国际和区域合作框架下践行国际执法合作理念,推动国际执法规则纵深发展[1]。其中,公安国际化人才是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开展国际执法合作的关键要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国际刑警组织作为全球最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其人才胜任力标准体现了国际执法合作的能力需求,这对公安国际化人才培养标准和方式均具有一定启示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国际组织视角下的公安国际化人才重要性

(一)国内外安全形势的迫切需要

从当前国内外安全形势来看,国际执法环境较为复杂,警务合作也越来越密切。我国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通过积极参与打击跨国犯罪、保护海外利益、参与维和行动等方式,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同时也有力维护了国内安全和稳定。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刑警组织第八十六届全体大会上的主旨演讲,明确指出了要同各国际组织一道,加强警务和安全方面合作,共同构建普遍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2]。

(二)国际组织在全球治理中的深度参与

国际组织作为全球治理的重要主体之一,它既独立于任何一个国家,又依存于各个国家[3]。许多全球性的问题也超越了单个主权国家的治理能力范围,全球化的发展对国际组织向纵深扩展有推动作用[4]。在新全球化推动下,各国都表达出参与国际公共政策制定、增强国际话语权的强烈意愿,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世界性大国,通过参与国际组织事务,在解决世界问题方面提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5]。因此,积极参与国际组织事务也为中国开辟了一条“快车道”[6]。

(三)国际组织人才对组织决策的重要影响

尽管国际公务员(International civil servant)要求保持中立,但仍不可避免地受到派出国的影响,且对国际组织政策实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官僚理论的角度,尽管联合国等国际组织通过多种方式优化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来减少国际公务员的政治压力,国际公务员在开展工作时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原国籍国的影响。通过对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的研究发现,国际公务员能够在完成国际组织目标任务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7]。国际组织秘书处不仅间接影响了国际组织会议上的政策,实际上是他们在制定国际组织的政策[8]。

(四)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匮乏的客观现实

近年来,国际组织的数量不断增多,我国存在国际组织人才不足,各个组织任职比例不均等问题,尤其是在国际组织任职中高层职位的人才更为短缺。我国在联合国任职的人数约占我国国际职员总人数的45%,而在国际刑警组织任职的人数却不足十人[9]。在人才规划与培养机制方面,美国早在 20世纪就开始对有关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与输送进行专题研究与规划,韩国、日本通过建立专门机构开展国际组织青年项目计划,瑞士则通过吸引各个国际组织机构落户,提供落地政策吸引人才。而我国尚未对国际刑警组织人才培养与输送形成完善的机制体制。

二、国际组织人才胜任力研究

国外学界上将国际组织机构任职的人员称为“国际公务员”。1986年国际公务员制度咨询委员会出版了《1954年关于国际公务员行为标准的报告》,其中详细对国际公务员的身份和义务、基本考虑因素、同政府和本组织代表机构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规范阐述。每个国际组织在人力资源上都会考虑如何更好的部署、如何使用专才与通才等问题,而每个岗位对这两类国际职员的需求都不一样,如秘书处更需要通才来执行各项政策,联合国维和行动则需要专才来负责[10]。胜任力这一概念,最早是20世纪70年代哈佛学者提出的,主要包括基础知识、专业技能、自我认知、个人特质等方面的素质能力[11]。美国和亚洲地区的执行官认为领导力是组织工作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其次为诚实正直、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12]。

国内学界构建了联合国未来胜任力模型,包括核心价值观、核心胜任力、管理胜任力等方面能力素质,主要体现了联合国对于人才在价值观、思维方式、个性特征、国际可迁移能力以及专业知识等方面要求[13]。通过对联合国招聘信息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国际公务员职务层次越低对知识技能方面的胜任力要求更高,职位层次越高则对自我认知、个性特质、社会角色等方面的胜任力要求更高,其中一些核心要素也正是我国人才培养中所欠缺的[14-15]。

三、国际刑警组织人才胜任力要素访谈调查

(一)访谈对象

为了进一步从任职需求角度了解国际刑警组织人才胜任力要求,为后续问卷调查分析提供清晰的方向,笔者选择了国内外有国际刑警组织任职经历或是从事国际警务合作多年的相关专家作为访谈对象进行深度访谈,在征求被访谈者同意的前提下,事先发送了访谈提纲,沟通了访谈内容,采取现场访谈、电话访谈和微信访谈等方式进行。为保护受访问者的隐私,本文将用代码代替访谈对象(见表1)。

表1 访谈对象情况

(二)访谈内容

结合本文的研究目的,笔者采用半结构式访谈的方式,主要围绕国际刑警组织任职的胜任力要求、国际刑警组织人才培养与输送路径问题两个方面展开,以下几个为关键问题:(1)您认为在国际刑警组织任职需要具备哪些胜任力?(2)您认为中国任职人员的优势和不足在哪些方面?(3)为了加快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您认为我们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探索?

(三)访谈分析

1.国际刑警组织人才需具备的胜任力要素

从国际刑警组织人才需要具备的胜任力角度分析,受访者提到了沟通能力,跨文化社交能力,熟练使用办公软件、计算机、互联网,工作独立性、专业性和领导力等方面非常重要。

沟通能力主要表现为如何进行有效的人际沟通和准确表达的能力。ZJ1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做人的工作能力,如何发挥你的影响力去做有效的沟通,你要和各成员国沟通,和总秘书处各个部门打交道,现在每个岗位都是矩阵式的联系模式,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条线的联系。国际刑警组织的资源非常有限,你沟通能力越好、影响力越大,能调动的资源就越多。”另外还体现在与当地工作生活环境的良好沟通,ZJ3认为:“你要学会与当地居民、同事沟通,处理好关系,尽快融入组织。当然你的外语沟通能力也很重要,学会地道、恰当地用外语表达。”

跨文化社交能力主要体现在多元文化的国际组织中,要尊重文化多样性,积极主动地适应和融入组织文化。ZJ1认为:“跨文化社交能力在国际刑警组织中还是比较重要的,在国际刑警组织章程的第三条就写道‘严禁干涉政治、经济、宗教、宗族等话题’,因此要事先有所了解,尊重多元文化,淡化意识形态方面的东西。”

领导力主要体现在要有领导风格,具备战略性思维,能领导团队成员完成任务。ZJ1表示:“大家都知道有几种领导方式,比如以身作则型的,刚柔并济型的,领导力需要你既要和下属保持良好关系,又要在关键时刻保持底线,遇到事情能够采取果断措施。”

2.中国任职人员的优势和不足

在个人履历中,许多竞争岗位中国籍人员不懂得如何去撰写一个观点清晰、符合要求的个人履历。ZJ1指出:“看履历时是看你做到了什么,不是要做什么,工作业绩是要实实在在的。西方国家的个人履历里面会写“我指挥了什么行动,取得了什么战果,比较实在。”ZJ2提到:“中国人不善于推销自己,不知道如何写简历、如何在面试中表现更好。最重要的是在简历中运用正确的词汇和事例。比如申请 P3级别警务顾问的职位,要看这个职位要求怎样的核心胜任力。如果是沟通能力,他们会有一段文字解释沟通能力的含义。在简历中就要运用到这些文字去描述事例以证明你有这项胜任力。你要确保你的文字是能让人理解的。”

在面试过程中,大多数中国籍竞争岗位的人员不熟悉国际组织思维,在阐述观点时缺乏条理性、针对性。ZJ1提到:“面试有个问题库,面试委员会随机抽取题目。比如,如果你竞争上现在的岗位,你准备怎么开展工作?有哪些理念?中国的候选人对西方的情况了解不够,回答过于发散。”同样的观点,ZJ2也在访问中表达过:“所有的面试都是以胜任力为标准,要举例说明你符合胜任力要求,而不是讲事情的细节,事实上是你对这项胜任力的理解,对于你作为一个国际组织官员意味着什么,在面试中要用这样的表述方式,确保你了解自己的胜任力是什么,这样你可以展示自己领域的知识。”

3.培养国际刑警组织人才的方式

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国际刑警组织人才培养是一个持续终身培养的过程,学历教育与在职教育要侧重不同的胜任力要去分层分类培养。ZJ4谈到:“学历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打基础、拓眼界、知渠道。在职教育则是聚焦为国际刑警组织中国国家中心局拟定标准、建立课程、配合考核。在当前人才培养方式中,一是要注重课程设置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形式应多样化、小班化,注重参训人员的参与度。二是实践环节可以邀请不同地区驻外联络官设置一两个实战场景,用于开展实践训练,培养受训人员的解决问题思维。三是人才培养上要分层分类,因材施教。”ZJ1认为:“人才培养模式要分层,分为基础能力,如语言;再有专业课程,包括警务、犯罪学、GIS犯罪地理分析等。”ZJ3也提到:“按国际刑警组织胜任力要素进行人才培养分层培养,比如基础岗位着重计算机使用能力,中层岗位需要个人成熟度,高层岗位就需要好奇心、创新能力。”

四、当前公安院校国际刑警组织人才胜任力调查分析

(一)问卷对象

为了更好的了解目前国际刑警组织人才培养情况,本次问卷调查选取浙江警察学院涉外警务专业目前在读的四个年级学生和已毕业的学生为调查问卷对象,采用新编国际刑警组织人才培养与输送研究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测查,所用的问卷和量表经检验均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344份。其中按样本的性别分有男生227人,占比65.0%,女生117人,占比34.4%;按年级分有大一学生52人(15.1%)、大二学生 69人(20.1%)、大三学生 51人(14.8%)、大四学生 55人(16.0%)和毕业生 117人(34.0%)。

(二)问卷设计

结合访谈结果,参考人力资源理论,根据国际刑警组织岗位招聘中出现频次最高的人才胜任力十四个要素,编制了国际刑警组织人才培养与输送研究问卷,主要测量学生胜任力水平。通过初测,问卷具有一定信效度。

(三)胜任力描述性分析

通过样本分析可以看出(见表2),涉外警务专业学生总体胜任力水平较好,平均值为3.67,接近 4.00(对应等级为“非常同意”),说明涉外警务专业的学生比较符合国际刑警组织岗位的胜任力要求。

表2 涉外警务专业学生胜任力水平

就胜任力各项子维度分析,独立工作能力(M=4.05),个人成熟度(M=4.03),团队协作能力(M=4.01),好奇心(M=3.95),熟练使用办公软件、计算机、互联网(M=3.88)这几个子维度的均值排在前五位,说明学生这七项胜任力子维度的水平较好。而创造力(M=3.32)、沟通能力(M=3.33)、发展并维系职业网络能力(M=3.38)、保持客观能力(M=3.40)、专业成熟度(M=3.42)这五个子维度的均值相对较低,接近 3.00(对应等级为“一般”),胜任力相对较弱。另外,抗压能力(SD=0.96)、熟练使用办公软件、计算机、互联网(SD=0.83)、沟通能力(SD=0.82)、独立工作能力(SD=0.80)、跨文化社交能力(SD=0.79)、团队协作能力(SD=0.79)的标准差数值相对较大,反应出了组内个体间的离散程度较大,说明组内大部分数值和其平均值之间的差异较大,可以说明在以上六项胜任力中,学生个体之间表现出的差异较为明显。

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目前专业培养(含海外项目)分别对沟通能力(74.71%),跨文化环境下的社交能力(70.35%),抗压能力(61.92%),个人成熟度(55.81%),团队协作能力(55.52%)有显著帮助,人数均占到50%以上。同时,认为目前专业培养(含海外项目)对职业成熟度(40.7%),熟练使用办公软件、计算机、互联网(36.34%),发展并维系职业网络能力(34.3%),创造性(31.4%),逻辑推理能力(27.62%),人数占比均超过或接近30%。

(四)胜任力差异分析

1.男女学生胜任力差异分析

由于男女本身存在性别差异和不同的社会角色定位,在个性和行为上具有差异。如男生比女生逻辑思维能力更强,个性更为独立,更善于帮助他人;而女生则更善于人际交往,独立性相对较弱。了解男女学生不同的特点和能力,能够更有助于因材施教,尊重学生差异存在,充分发挥男女学生的优势,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由表3可以看出,在沟通能力(P=0.006)、保持客观能力(P=0.041)、发展并维系职业网络能力(P=0.007)这几个子维度上,涉外警务专业男女学生的胜任力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差异检验 p值均小于 0.05。在总体胜任力水平和其他子维度上,男女生两个群体的胜任力并没有存在显著差异。同时,通过平均值可以发现,男生的胜任力水平在总体水平和大部分子维度上均高于女生的平均水平,除了创造性和好奇心两个子维度上女生的平均水平分别为3.34、3.95,略微高于男生的平均水平,分为为3.31、3.34。

表3 涉外警务专业学生胜任力水平的性别差异检验

表3 涉外警务专业学生胜任力水平的性别差异检验(续表)

2.在读学生和毕业生胜任力差异分析

通过对在读学生和毕业生胜任力水平的差异检验(见表4),可以得出两个群体在总体胜任力水平(P=0.037),沟通能力(P=0.006),独立工作能力(P=0.004),专业成熟度(P=0.007),熟练使用办公软件、计算机、互联网(P=0.001),保持客观能力(P=0.021),逻辑思维能力(P=0.002),创造性(P=0.013)这八个维度存在显著差异,差异检验 p值均小于 0.05。已毕业学生的总体胜任力水平均值(M=3.74)要高于在读学生(M=3.63)。在胜任力子维度中,在读学生仅在团队协作能力(M=4.04)和主动性(M=3.73)这两项的均值上略高于毕业生均值,分别为 3.97、3.71。其余子维度已毕业学生的平均值均高于在读学生的平均值,说明毕业生可能就业之后通过工作经验的积累,对职业的认知和能力的理解有所提升,从而胜任力平均水平较之于在读学生要更高,且存在显著差异。

表4 涉外警务专业在读学生和毕业生胜任力水平的差异检验

3.国际刑警组织课程学习学生的胜任力差异分析

在“是否在单独或某一门课程中学过国际刑警组织的相关知识”这一问题中,主要测量了国际刑警组织相关知识的课程设置是否对学生胜任力水平有显著性差异。其中,有231名同学学过相关知识,占 67.15%。表5中可以发现在不同的胜任力维度上,学习过国际刑警组织相关知识的学生群体的胜任力均要高于没有学习过的学生群体,说明国际刑警组织的相关课程设置对于培养专业学生的胜任力来说非常重要。同时,学习过国际刑警组织相关知识的学生群体在总体胜任力水平(P=0.032),独立工作能力(P=0.024),专业成熟度(P=0.007),熟练使用办公软件、计算机、互联网(P=0.005),发展并维系职业网络能力(P=0.004)方面与没有学习过相关知识的学生群体有显著差异,P值均小于0.05。

表5 不同国际刑警组织课程学习学生的胜任力差异检验

(五)结果分析

通过对不同群体间的胜任力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不同性别、毕业与否、国际刑警组织相关课程学习与否分别在涉外警务专业学生总体胜任力水平或是各个子维度中存在显著差异。

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沟通能力、保持客观能力、发展并维系职业网络能力这几个子维度上,涉外警务专业男女学生的胜任力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在其他子维度上,两个群体则不存在显著差异。

在读学生和毕业生的差异在胜任力水平上表现为,在总体胜任力水平,沟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专业成熟度,熟练使用办公软件、计算机、互联网,保持客观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这八个维度上两个群体存在显著差异。

国际刑警组织相关课程学习与否的差异表现在不同的胜任力维度上,学习过国际刑警组织相关知识的学生群体的胜任力均要高于没有学习过的学生群体,且两个群体在总体胜任力水平,独立工作能力,专业成熟度,熟练使用办公软件、计算机、互联网,发展并维系职业网络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

五、国际刑警组织标准下公安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一)以国际刑警组织为标准,提高人才培养认知

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与输送是国家战略,国际刑警组织人才培养更是我国公安国际化发展的现实需要。从国际刑警组织等国际组织人才需求来看,公安国际化人才培养不仅是公安院校的教育培养,从国家层面来说更是一种政府职能与行为,需要政府不断完善政策机制,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加大对人才培养服务力度。首先要明确人才需求,即公安工作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国际化人才,从政府政策角度为人才培养提供制度支持、服务支持。通过定期摸底人才情况作为后备人才数据,做好人才跟踪培养机制,有针对性地定期开展语言水平、国际执法合作业务和领导力等方面的培训。同时,可以开展国际刑警组织青年专业人员项目,加强青年人才储备[16]。

(二)构建胜任力模型,靶向人才培养

全国各公安院校相继开设了涉外警务专业,国际组织人才也是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之一,但是其人才培养质量与国际刑警组织人才需求的匹配度仍有待进一步论证与优化,亟待构建国际刑警组织人才胜任力模型。借鉴联合国未来人才胜任力模型,可以依据国际刑警组织人才胜任力要素,拟定靶向性公安国际化人才培养标准,细化胜任力维度,制定具有针对性、系统化的人才培养规划[17]。在调查中也发现,男女生在不同的胜任力水平获取上也有一定的差异,可以根据男女生个性特质差异,因材施教,补足短板。

(三)优化知识结构,提升人才质量

从国际刑警组织人才标准来看,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注重通识教育、语言能力,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和跨文化能力培养[18]。从课程设计和知识结构来看,是否学习过国际刑警组织相关课程对学生不同维度的胜任力水平上会存在差异和影响。因此,在人才培养上要进一步开发优化国际刑警组织相关课程设计,深化与国际刑警组织课程合作项目。国际刑警组织有一个国际刑警组织全球学习中心,学习中心开发了网上 E-learning学习模块,平台提供了 60多门课程,课程资源丰富,学习内容专门针对于国际刑警组织相关章程、系统和业务内容,在专业课程教学上也可以受到启发和借鉴,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四)探索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分层分类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是一个持续终身培养的过程,公安院校作为警察教育院校,承担学历教育与在职教育的职能。在构建国际刑警组织人才胜任力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依托国际刑警组织中国国家中心局教育训练基地的资源,探索分层分类的培养模式。可以探索分阶段、分层次、分类别培养模式,学历教育夯实基础,解决基础素养和能力,在职教育着重提升职业能力、领导力、组织协调能力,对已经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毕业生进行跟踪培养,不同教育阶段侧重不同的胜任力要求、不同岗位需求,形成有梯度的终身人才培养体系。

猜你喜欢

国际刑警组织胜任警务
新形势下警务战术指挥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新能源企业人才资源胜任管理研究
浅谈警务指挥自动化系统的建立与运行
国际刑警组织主席的职责是什么?(答读者问)
湖北省武汉市公安局东西湖区分局:警务技能教官深入派出所培训实战技能
基于胜任力理论模型的冰雪人才培养新策略
探究警务战术的本质、知识生成与运用
Policemen For the World
国内外关于“胜任力”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