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丁苯酞联合胞二磷胆碱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观察

2021-07-30李文辉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年9期
关键词:丁苯内皮黏度

李文辉

(河南省灵宝市第三人民医院内三科 灵宝472500)

缺血性脑卒中近年来在我国的发病率居高不下,具有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其主要发病机制有闭塞性动脉病变、小血管疾病、动脉血栓栓塞、心源性栓塞等,临床治疗以尽快恢复血管再通,促进脑组织恢复血流灌注,保护脑神经为关键措施[1~3]。本研究以我院100 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丁苯酞联合胞二磷胆碱治疗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9 年 1 月 ~2020 年 1 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00 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 例。对照组男22 例,女 28 例;年龄 57~79 岁,平均(62.57±3.48)岁;既往卒中史10 例;责任血管:大脑后动脉10 例、大脑前动脉11 例、大脑中动脉15 例、基底动脉14例。观察组男 21 例,女 29 例;年龄 56~78 岁,平均(62.41±3.52)岁;既往卒中史 9 例;责任血管:大脑后动脉8 例、大脑前动脉12 例、大脑中动脉16 例、基底动脉14 例。两组性别、年龄、既往卒中史、责任血管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均明确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发病至入院时间<24 h;为初次发病或既往有卒中史但未出现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后遗症。排除标准:近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合并脑出血、颅内占位性病变、脑外伤、全身炎症性病变、结缔组织疾病者;合并肝功能受损者;有严重出血倾向者;肌酐清除率在30 ml/min 以下者;对本研究用药成分过敏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指南2014》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降纤、扩容、保护脑神经、积极调控血压、血糖、营养支持等,同时给予胞二磷胆碱注射液(国药准字H53020287)25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 中,静脉滴注,1 次/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国药准字H20100041)治疗,丁苯酞注射液25 mg,静脉滴注,2 次/d,两次给药时间需间隔至少6 h,每次给药时间至少50 min。两组均连续治疗2 周。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情况。(1)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价,评分越低,表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轻;(2)血管内皮功能指标:一氧化氮(NO,采用化学发光法进行血清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血清检测)、内皮素-1(ET-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血清检测);(3)血液流变学指标: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采用血液流变学仪进行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获得的所有数据资料均录入SPSS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进行描述,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或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描述,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评分、ET-1 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NO 水平及VEGF 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比较()

VEGF(ng/L)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观察组组别 n NIHSS(分)治疗前 治疗后ET-1(pg/ml)治疗前 治疗后NO(μmol/L)治疗前 治疗后50 50 tP 11.47±2.21 11.51±2.34 0.087>0.05 7.15±0.83 4.26±0.72 18.598<0.05 75.86±4.72 76.05±4.28 0.210>0.05 58.53±3.76 43.32±3.17 21.868<0.05 61.10±4.14 60.98±4.29 0.142>0.05 78.95±3.96 88.51±3.78 12.348<0.05 71.53±4.69 71.41±4.77 0.126>0.05 87.62±3.55 96.17±3.28 12.508<0.05

2.2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全血高切黏度(mPa·s)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观察组组别 n 纤维蛋白原(g/L)治疗前 治疗后血浆黏度(mPa·s)治疗前 治疗后50 50 tP 4.79±1.17 4.80±1.56 0.036>0.05 2.98±0.47 2.32±0.58 6.251<0.05 1.90±0.84 1.92±0.78 0.124>0.05 1.56±0.61 1.26±0.53 2.625<0.05 9.14±1.25 9.16±1.30 0.078>0.05 8.10±0.74 7.48±0.69 4.333<0.05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为突发的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病变,脑组织持续缺血缺氧会出现缺血损伤和再灌注损伤。脑损伤的主要原因为脑血流的减少及炎症过程等导致的二次损伤,损伤严重或治疗不及时者可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后遗症,如肢体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吞咽功能障碍等。因此,减轻及预防再灌注损伤,降低缺血损伤程度,对患者预后至关重要[4~6]。

丁苯酞为人工合成的消旋正丁基苯酞,动物研究表明,丁苯酞可显著缩小脑缺血梗死灶面积,阻断多个脑损伤病理环节,改善缺血局部微循环及脑组织能量代谢,促进脑血流量的增加,恢复脑血流灌注,促进脑神经细胞组织修复,抑制细胞凋亡[7~9]。此外,药理研究表明,丁苯酞可提高脑血管内皮一氧化氮、前列腺素I2水平,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抑制氧自由基,可有效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善,同时还可抗血小板聚集[1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联合应用丁苯酞治疗后,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显著改善,进而减轻脑神经缺损程度,利于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丁苯酞联合胞二磷胆碱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可明显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状态及血管内皮功能,促进脑组织恢复血流灌注,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临床疗效显著。

猜你喜欢

丁苯内皮黏度
标准黏度油混配及重复利用方法的探讨
丁苯酞序贯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效果观察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不同浓度镁离子干预对妊娠糖尿病妇女内皮祖细胞的影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评估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价值分析
PMA黏度指数改进剂对减振器油性能的影响
血黏度高怎么办
睡前一杯水可以预防脑血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