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教育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探讨

2021-07-27马树振

科技资讯 2021年7期
关键词:社会阶层教育

马树振

摘  要:我国当代作家梁晓声在其著作《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中,分别从当代资产者阶层、当代“买办”者阶层、当代中产者阶层等9个角度对我国的社会阶层做了梳理。该文以中国当代中产者阶层以及知识分子为视角,通过分析其阶层特点,以教育为切入点分析其意识形态及教育理念,探究教育对于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所发挥的作用,最后为教育推动社会阶层流动做简要的讨论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社会阶层  教育  阶层固化  公平民主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1)03(a)-0200-03

Discussion on the Promotion of Social Mobility by Education

MA Shuzhen

(School of public manage ment and media,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il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541004  China)

Abstract: Liang Xiaosheng, a contemporary Chinese writer, in his book An Analysis of All Strata of Chinese Society, sorted out the social strata of China from nine perspectives, including the bourgeois stratum, the comprador stratum and the middle class. Based o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middle class and the perspective of contemporary intellectuals,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lass, with education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from the analysis of its ideology and education concept, and to explore the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role of social mobility, finally do discuss briefly for education to promote social mobility and relate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Social strata; Education; Stratification; Fair and democratic

梁曉声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以知青文学成名,于2011年出版其著作《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书中将我国社会划分为当代资产者阶层、当代“买办”者阶层,当代中产者阶层、当代知识分子等9个阶层,通过生活实例将各阶层的形成历史和阶层特点展现在读者面前。

1  中国社会各阶层之当代中产者阶层与当代知识分子阶层

通过分析书中划分出来的当代中产者和知识分子阶层的特点及其教育理念,由后现代主义视角出发,可以看出他们是最有可能通过教育突破阶层固化,是促进社会阶层公平流动的两大主体。

当代中产者阶层,是指从城市平民阶层中上升出来的一个阶层,以私有财产的拥有现状为前提来划分的话,他们拥有自己的房产、私家汽车以及一笔数目可观的存款。但是在中国情况有些特殊,中产阶层包括了以下4类:二三流影视明星、年收入仅次于电视连续剧编剧们的歌星们、名气半大不小的画家与书法家、个体独资小公司的法人代表。这一阶层通过其广泛的社会活动在很多方面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积极影响:在现有的大中城市当中,我们越来越可以感受到偏向于中产者阶层的文化意味,不论是形式上的还是实质性的,都提升了大众对于文化的追求以及审美情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人民的消费观以及消费水平在显著提高,而这也是与中产者阶层的财富相对自由离不开的;最后由于天然的阶层关系,中产者阶层其实是与大众平民关系最紧密的阶层,其生活质量的改善,会给整个社会营造出一切都在朝好的方向进步的感觉,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不良的社会情绪。

这些积极作用长久维持的前提是中产阶层本身是质量合格的一个阶层。“意识质量优秀的中产者阶层,其理解、体恤、同情和怜悯,一向必定是由衷而虔诚地播向平民和贫民阶层的[1]”,纵观我国的中产阶层的成分构成,必然感受到由于缺少知识分子这一重要成分,所以意识质量并不是很高,并且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平面的“纸板形象”。那么最有可能成为新一代中国中产者阶层的即是通过个人奋斗而改变命运的大学生。中国当代大学生一方面站在时代前沿,被赋予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其价值观念也经受着市场化带来的功利主义的冲击。因此,要想探讨大学生通过教育实现阶层流动,首先就要从我们当代的大学教育谈起。

大学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及文化传承四大功能。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大学无限接近于社会,从“象牙塔”转变成为社会发展动力机。在我国,大学教育应兼顾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只有平民中派生出来的优秀知识分子族群—— 中产阶级,才有这个能力理性地表达民主、公正、自由的要求,表达普世的同情心、责任感[1]。”只有重视教育,以人为本,引导大学生树立家国情怀,少一些功利主义,才能使其真正的感他人所受,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唯有从教育出发,将立德树人贯穿于教育始终,才能回归于“人”这一教育本体,才能真正培养出有温度、有德行的大学生,更好地为实现阶层公平流动而贡献力量,才能为其未来发挥社会力量埋下健硕的种子。

“文人只不过是知识分子大‘公社中的一族。它除了‘文人,至少还应包括‘科研一族和‘工技一族[1]。”我国是拥有灿烂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古国,古人凭着卓越的智慧创造了造福于全人类的四大发明,然而在近代史一页,由于教育内容和制度的畸形,在“科研”方面显得那么暗淡无光。另外,由于中国至今仍是一个官本位的国家,一部分知识分子还是向往官职,热衷于追求官职,这不得不说是中国社会的可悲。但值得庆幸的是,我国仍存在着一类知识分子,“他们孜孜不倦地,任劳任怨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超境界地淡泊了名利,几乎完全忘我地执着于他们的—— 更确切地说,是国家的科学事业[1]”。

“学而优则仕”明确了我国历史上知识分子学习为做官的目的,一方面提供了平民通过考试突破阶层桎梏的机会,另一方面却限制了古代知识分子除了仕途之路以外无路可走。在官本位的我国,虽然有一部分人能够做到兼顾学术与政治,但是同国外部分学者相比,还是将政治地位看得比学术地位更重了一些,更有甚者,一旦获得政治地位反而羞于提及自己的学术地位,实在应该反思。

中国当代知识分子也不是没有做过挣扎和自救的,“知识分子们都也较看重价值的长久性,都希望自己的脑力劳动的知识成果不仅速变为钞票,而且能在‘科研和知识的本质意义上有所贡献,并因此贡献令世人瞩目”。对于一些应用研究领域的科研学者和知识分子来说,因为应用性强还是能利用专利、合伙公司等形式来实现知识变现的。但是对于基础研究领域以及人文社科领域的学者来说,他们从事的研究往往具有远效性,所以长期处于穷困潦倒的状态,也是十分可悲的,这就需要国家政府以及整个社会形成合力,重视对科研领域以及知识分子的投资,至少保障正常的学术研究的开展,才有可能在知识经济竞争的时代,通过知识分子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更好地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卡脖子”现象。通过发挥其阶层价值,使其自尊自重自爱,才能唤醒潜伏在知识分子心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从而推动我国教育公平的实现。

2  教育与阶层固化的关系以及作用发挥

阶层固化(Class Immobility),即阶层流动的对立面,意味着阶层之间缺乏流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阶梯中持续存在的机会不平等。缺乏流动机会,意味着家庭出身等先赋因素对个体流动机会影响较大,而个人能力和努力等自致因素的影响较小[2]。阶层固化一旦形成,则容易使人们对现行社会失去信心从而怀疑人生意义。高度不平等的国家具有较低的代际流动性,社会越不平等,个人的经济地位就越由其父母的地位决定,子女处于父辈的经济阶层的可能性就越高。

有学者从公众自身对阶层流动的感知出发,认为目前产生的“阶层固化”现象只是一种预警,社会流动率并没有降到最低点,“阶层固化”在当代中国更多的是一种预警而非社会现实。但是阶层固化一旦形成,对个人或是国家都将是毁灭式的灾难。还有学者就教育与阶层固化之间的关系做了分析,赵红霞等相关学者采用CGSS混合截面数据分析得出高等教育加大了弱势群体阶层向上流动的机会的结论[3];张卫东等相关学者采用PSM方法的新视角同样得出了教育能够有效打破社会阶层固化,减小机会不平等的结论[4]。综上所述,教育是可以打破阶层固化实现社会阶层流动,推动整个社会向前发展的。

阶层固化体现在教育层面就涉及一个教育公平的问题。教育公平一般涉及教育起点、过程以及结果的公平。倘若阶层固化真的形成,便意味着底层的人民首先没有机会接触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如一流的师资、先进的设备、优良的环境等。尽管我国颁布了一些向贫困地区倾斜的政策,其作用只能解决一些现下迫切急需解决的外部硬件设施的问题,若想真正从思想层面实现教育公平,还是任重而道远的。但我们应抱有希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始终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随着越来越全面的普惠政策的颁布实施,我们可以享受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达成“寒门出贵子”这一愿景。从平民阶层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能与原阶层有更好的共情能力,有一定的问题意识并且也乐于为弱势群体服务,教育在促进阶层流动实现公平便发挥了巨大作用。

3  立德树人,将思政教育作为社会阶层流动的突破口

打破阶层固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不仅要依靠外部力量,更关键的是通过思政教育将公平民主的理念植入人心。通过人文素养的培养,树立大学生的正确三观,使其不仅具备接受现状的乐观心态,还具备改变现状的信念及行动。

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后的记者提问环节中说到:“我们要努力使人人享有平等的機会,不论是来自城市还是农村,不论是来自怎样的家庭背景,只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就可以取得应有的回报[5]。”笔者认为,可以从教育的功能出发,通过教育功能的发挥实现社会公平。从打破阶级固化的角度出发,发挥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利用数字技术实现思政课堂形式及内容的个性化。新媒体的环境具有着显著的特点,其为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手段,实现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生动性,转变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性和枯燥性[6]。通过思政课堂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真正成为新时代合格的“四有”青年。另外,通过发挥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可以让学生有更好的共情能力,从而真正形成同情、民主、理想的社会人生观价值观,真正富有家国情怀。

4  教育突破阶层固化的几点措施与建议

为使教育更好地发挥促进阶层流动实现社会公平的作用,笔者分别从国家、学校以及家长层面提出3点建议。

4.1 国家—— 社会公平的统筹者

我们处于世界变革的时代,很多学者已经提出了“未来已来”的口号,面对未来,国家必须发挥整体统筹者的角色,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首先,我们必须始终坚定不移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行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其次,从宏观上积极引导全社会各个群体对于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群策群力,积极探索适应未来教育公平的新模式;最后,要集中发挥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力量,采取政策、资金等一系列扶持来更好地实现全社会资源的最优分配,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

4.2 学校—— 教育公平的践行者

学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的功能,而教师又是兴教之源立教之本。一个合格的校长应有广阔的胸怀和长远的眼光引领整个学校的发展。教师首先要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课堂讲授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实施过程,是教学的核心环节。教师能否按既定计划、目标和教学设计完成授课内容,是课堂控制的关键,体现的是教师的“内功”,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效益。

4.3 家长—— 人文关怀的引路人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没有不合格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家长。家长若没有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便使孩子接受了无用的教育。对于处于社会有利地位的家庭,要培养孩子的共情意识,帮助孩子树立人人平等及关爱他人的理念,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一般及弱势家庭则给予孩子精神鼓励使其奋发图强,引导孩子积极向上,靠自己的能力做到最好做出改变。

参考文献

[1] 梁晓声.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7.

[2] 陈云松,贺光烨,句国栋.无关的流动感知:中国社会“阶层固化”了吗?[J].社会学评论,2019,7(6):49-67.

[3] 赵红霞,王乐美.促进还是抑制:高等教育对社会阶层流动的影响—— 基于CGSS混合截面数据的实证分析[J].高教探索,2020(9):5-11.

[4] 张卫东,杨全胜.教育促进阶层流动的效应:基于PSM方法的新视角[J].统计与决策,2020,36(3):71-74.

[5] 张雅茹.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15):85-86.

[6] 崔智丽.把好“三关”打造高效课堂[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20):30-32.

猜你喜欢

社会阶层教育
社会公平对中央和地方政府信任的影响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东南亚香药与明代饮食风尚
家长参与下的家校合作
统战部11年后再设正局级部门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教育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