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教育帮扶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

2021-07-27杜举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精准工作教育

摘   要

“三农”工作重心将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教育帮扶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工具,需要对当下教育帮扶面临的困境有清晰的认识。脱贫地区由于自身区位条件处于劣势,需要优先考虑这些地区教育帮扶现状,使后续帮扶工作的开展采取针对性措施。本文对脱贫地区教育帮扶实施现状进行调研,了解乡村振兴战略下教育帮扶发展的困境,以教育帮扶为基础致力于脱贫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建立系统的教育帮扶价值理念体系,使脱贫地区走出教育帮扶困境。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教育帮扶  教育发展

教育帮扶是乡村振兴主要阵地,将其作為乡村振兴目标任务,通过政策倾斜、调整结构等手段最终实现教育领域的减贫。脱贫是新的起点,发展教育帮扶为青少年打开求知学习的窗户,教育帮扶使适龄儿童受教育水平提高,积极组织科技培训与教育项目,宣扬积极向上的科学文化,破除当地落后陈旧的风俗,带动脱贫地区的人文素质提高。教育帮扶作为国家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的能量,认清当前教育帮扶发展面临困境,为开展帮扶工作采取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推动当地教育事业良性发展,带领脱贫地区致富奔小康[1]。

一、教育帮扶的现状

教育帮扶问题不仅是一个与民生有关的简单问题,而且还涉及更深层的社会公平和正义问题。要想实现教育公平,关键在于教育资金和教育资源的投入。教育公平是一个漫长的、逐步推进的、多元化投入过程。自从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帮扶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教育帮扶不接地气,教育不均衡的现象依然存在,还未达到预期效果,教育帮扶工作依然存在困难。

1.教育帮扶意识相对落后

根据人类认知的五层级理论,教育帮扶从思维认知层级上看是帮扶思想的基础。人的思想和认知的基本特征在于思维。因此,要想妥善解决教育帮扶问题,需要运用系统思维协调推进,不能单纯依靠顶层设计者实施帮扶。要积极拓展帮扶思路,做到换位思考,走进被帮扶者的内心,不断强化教育帮扶意识。

2.人力资本供求矛盾突出

劳动力的知识积累和技能拓展构成人力资本最主要的部分,而这些又是通过教育和培训形成的。在我国,人力资本投资为政府主导,教育经费投入比例逐年降低。尽管近年来乡村地区的师资队伍建设受到重视,但总的来说还存在配置不平衡,学科结构有待优化,培训经费无法保障,出现“引不进来”也“走不出去”的困境。

3.配套硬件设施资源分布不均

脱贫地区产业基础薄弱,内生发展能力较弱,办学条件滞后。教育条件落后和资源不均,导致脱贫地区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障,损害了学生的受教育权。在一些办学条件落后的地区,学校的教学生活硬件设施标准低,信息化建设滞后,后期维护更新资金跟不上,反而给学校造成更大的负担。

二、教育帮扶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帮扶价值知性错位

对脱贫地区教育帮扶政策制定与实施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分析脱贫地区教育帮扶工作推进中的问题。脱贫地区由于自然环境恶劣,交通条件等基础设施落后,区域发展不足,由于内生性发展困难,脱贫地区发展通常考虑能快速解决经济发展需求的帮扶措施。教育基础性作用发挥受制于当地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水平,虽然教育事业在国家投入支持下硬件水平得到很大改善。但是由于教育领域帮扶具有长期性等特征,一些地方推进乡村振兴往往将工作重点聚焦于区域经济发展等凸显政绩帮扶领域,将教育帮扶视为政治任务而忽视其价值功能。帮扶干部要立足帮扶攻坚一线,深入了解群众生产生活,对当地发展要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对本地区发展要有真切感受。帮扶干部需树立教育水平提高可提升人口素质的观念,提高技能可促进当地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虽然随着国家教育帮扶政策的实施,目前师资条件等方面有很大的改观,帮扶干部认同教育帮扶的工具性作用。但教育帮扶处于政策执行中的弱势地位,因为脱贫地区经济水平落后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脱贫地区由于地理闭塞产业薄弱等因素导致教育帮扶地位弱化,造成帮扶政策执行中出现错位[2]。

2.教育帮扶工作机制不健全

帮扶对象的精准识别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基础。按照国家脱贫不脱政策的要求,继续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重点帮扶。当前各地实施教育帮扶工作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为主要对象。由于技术成本方面原因,多采用估算农户收入水平,基层帮扶干部无法获得农户收入统计信息,对贫困家庭人口识别通常依靠基层农民评议方法进行,与国家确定贫困识别标准存在差异。精准识别贫困群体中出现规模排斥等问题,加剧了帮扶对象识别偏差的可能性。如何针对不同教育帮扶对象实施差异化精准帮扶,成为教育精准帮扶的关键。目前教育精准帮扶忽视帮扶手段的适应性,帮扶工作与对象致贫原因脱节,帮扶举措模式僵化,制约了帮扶工作效果。调查发现脱贫地区教育帮扶主体为政府相关部门,由各帮扶单位在帮扶工作中进行协作。但是由于脱贫地区民族群众存在沟通问题,造成教育局与帮扶单位缺少有效沟通,导致教育资源和帮扶资金的浪费,各部门表面联合合作,但实际合作缺少有效互动[3]。

3.教育精准帮扶不精准

教育精准帮扶是乡村振兴的治本之策,当前帮扶工作已经进入新时期,随着帮扶政策的不断完善,帮扶成效越发显著,但在帮扶对象的识别和帮扶上,还存在教育精准帮扶不精准的问题。首先,帮扶对象识别存在偏差。帮扶对象的精准识别是开展帮扶工作的先决条件,关系到教育帮扶资源能否惠及目标人群,确保国家帮扶政策落到实处。目前,教育精准帮扶工作,以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龄人口为主要帮扶对象,但建档立卡工作存在按名额分配情况,人为控制帮扶人数。随着物价上涨,帮扶成本不断增加,国家帮扶标准低,一个家庭只要有一个人外出务工,就会超过帮扶标准。其次,帮扶对象帮扶措施不精准。教育帮扶措施与帮扶对象需求脱节,忽视了帮扶对象的主体地位,帮扶模式僵化、标准一刀切,是导致教育帮扶效果差的重要原因。教育贫困的形成通常由多个因素决定,包括地理环境、文化、经济、制度等方面,容易产生循环积累效应。如何通过教育帮扶精准施策、落实责任,激发帮扶地区发展内生动力,关系到帮扶对象能否匹配到精准的教育帮扶资源。

三、脱贫地区教育帮扶的改进策略

随着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应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脱贫地区应进行教育帮扶以打破贫困的代际传播。脱贫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有利于改善封闭思想,对提升当地人力资本有着重大影响,对脱贫地区发展意义深远。

1.树立系统的教育帮扶价值观

教育帮扶实施中应树立系统价值观,同时把目光投向未来,以发展的理念引领教育帮扶工作。教育帮扶主体为政府部门,应从系统帮扶观把握帮扶工作。首先,在各地开展的精准帮扶中立足帮扶工作协同推进。深刻认识到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布局中的先导性重要作用,关注教育帮扶工作,地方政府要树立教育帮扶责任感,提高教育帮扶效果的可持续性。由于教育投资回报周期较长,贫困问题的解决需要完善的长效发展保障机制。其次,树立精准化理念。精准对象识别是实现教育帮扶成效最大化的重要手段,让适龄儿童接受公平教育是教育帮扶的首要目标。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乡村振兴实践的根本出发点,实现帮扶开发资源与人口的对接,使其主动自觉的积极投入教育帮扶攻坚队伍。最后,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公平有质量的教育,让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享受到教育改革红利,让共享发展理念助力乡村振兴[4]。

2.优化教育帮扶资源配置

教育帮扶根本的基础工程是教育,通过教育夯实乡村振兴基础,针对脱贫地区师资薄弱等系列问题,结合脱贫地区教育事业基本情况,夯实教育帮扶根基。首先,加强脱贫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提高教师福利待遇水平,在职称评审中给予政策倾斜,采取切实措施予以解决,多措并举留住人才。落实脱贫地区教师生活补助制度,推进专项教师培训计划,给予特殊加分照顾。完善支教工作制度保障,确保支教质量和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增强学习责任感、使命感,学以致用回报家乡。其次,普及国家通用语教育,在少数民族地区有计划推进国家通用语普及行动,借助民众聚会形式进行文艺表演等活动,以舆论引导强调国家通用语的重要性。借助师生等从自我做起,在工作场所等进行普通话推广使用,熟练使用普通话,提高国家通用语使用率。脱贫地区高中教育按国家对乡村振兴工作的总体部署,对脱贫地区学生进行教育保底,对高中学生进行生活救济帮助,扩大脱贫地区高中生教育覆盖范围[5]。

3.健全教育帮扶机制

健全学生入校教育帮扶机制,提高对脱贫地区教育帮扶成效。针对教育帮扶做出部署规划,针对不同层次对象教育进行合理布局设计,顶层设计中的教育帮扶政策要形成全覆盖的基本格局。教育帮扶是当下重要的乡村振兴措施,国家政策统筹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在发展正规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中的贫困生也应得到重视,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设置教育方案,结合地方特色,重视实践教育,学有所用,立足全面育人。教育帮扶主管部门应建立联合工作网络,团结教育帮扶相关单位,为教育帮扶工作开展推进宏观统筹设计,根据相关政策要求制定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跟踪监督重大项目实施情况,教育帮扶工作中要互相共享信息,通过整合信息平台加强各部门信息沟通,保障最大成效完成工作任务。开展校企合作,通过订单式培养,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合作建设实训基地,让学生可以提前感受职场生活,增强就业竞争力[6]。

4.推进多元主体共治

当前教育帮扶还停留在以政府的行政管理和自上而下的行政指导为主,尚未形成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共治模式,要想打通教育精准帮扶“最后一公里”,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从教育治理视角看,在不断推进和建立的精准帮扶机制上,应以创新帮扶理念为指导,推动多维度、多梯度、多元化的教育帮扶模式,打破日益固化的治理结构,强化政策支持,树立多元主体共治理念,进一步推动社会力量参与政社合作、协作管理。第一,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打造服务型政府,为教育帮扶打开希望之门。加强教育帮扶资金统筹管理,加快教育帮扶项目实施进度,提高使用效率,为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进一步做好乡村振兴工作提供制度保障。第二,必须积极为多元主体创建广阔的生存空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教育帮扶,促使各方利益最大化,提高帮扶效率。第三,发挥教育帮扶的治本功能,不仅“输血”,更要“造血”。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个人的劳动生产率与文化层次呈正相关,教育帮扶在防止返贫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在政府主导的多元主体共治模式下,政府、社会、学校协同育人,发挥制度优势,实现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马多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精准帮扶的长效机制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13):24-27.

[2] 石宝华.庆阳老区脱贫攻坚经验对做好教育扶贫工作的几点启示[J].中国教育发展与减贫研究,2019(02):150-162.

[3] 吕伟. 乡村振兴背景下云南农村脱贫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20.

[4] 徐晓敏.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v.31;No.485(09):364-365.

[5] 张小丽,杨锟.乡村振興战略下职业教育融入精准扶贫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9(24):93-96.

[6] 钟小斌,谢治菊.政策过程视域下教育帮扶的困境与创新路径[J].开发研究,2020(03):61-67.

[作者:杜举(1985-),男,江苏徐州人,徐州医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

【责任编辑  武磊磊】

猜你喜欢

精准工作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不工作,爽飞了?
精准扶贫二首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