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教辅类报刊的生存之道

2021-07-27牛天德

新课程·上旬 2021年50期
关键词:教辅报刊报纸

牛天德

一、教辅类报纸现状分析

(一)现存问题

一是严重的同质化现象,没有创新型的内容。通常来讲,教辅类报刊大多和教学内容保持一致,包括知识点讲解、综合性辅导等多种内容,并设置了相应的习题。但这也是其他报纸固有的模式,从而导致教辅类报纸比其他类型的报纸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力。二是结构比例不协调。相关人员曾对教辅类报刊进行统计,结果表明,教辅类报刊在青少年报里占有80%的比重,剩余20%为科普类、文学类和其他类,按照当前的发展方向,这20%正处于不断减少的趋势,其内容逐渐朝着教辅类趋同。三是经营模式缺乏完善性。客观来讲,发行、出版教辅类报纸的方式为邮发并行与采取自办。然而,出于提高市场占有率、获得更高经济利润的考虑,出版社会将获取额外利润的途径提供给订阅组织者,部分出版社则会减少编辑份额或压缩出版教辅类报纸的成本,从而导致其市场陷入混乱的状态中。四是报纸编校水平低下。从生产过程来看,报纸需要经过编辑内容、编校内容、设计板式、出版印刷等多个环节,有较高的编辑人员数量和编辑內容质量要求。但现阶段大量教辅类报刊对报纸设计、校对的工作缺乏重视,导致报纸中经常出现错误内容和编辑失误。五是缺少教辅类报刊人才。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传统报纸的工作团队无法及时适应新形势,未能按照新媒体特征展开全面调整。与此同时,该行业十分缺少技术型、专业型人才,致使报纸难以与新媒体时期的需求得到满足。六是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广告商会在新媒体上发布报纸投资的相关内容,影响了教辅类报纸的正常收入,再加上报纸整体发行量及发行速度会受到各种客观因素限制,且新媒体的限制因素较少,因此新媒体比报纸更受欢迎。

(二)发展方向

即便媒介的改变使教辅类报刊面临各种挑战,但在大量挑战中同时也蕴含了发展机遇。媒介生产模式发生改变后,对新闻媒体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但教辅类媒体受到的冲击则较小,教辅类媒体拥有较大的利用价值,其家长群体、教师群体、学生群体都是主要使用群体,这确保了教辅类报刊能够顺利出售。比起新型电子出版物,尤其是电子报纸,教辅类报刊仍具备发展优势。

一方面,纸质报刊方便人们阅读,不会让读者面临较大的困扰,相比之下,读者在阅读电子出版物的过程中,一旦信号受到干扰便无法正常阅读,同时长期观看电子屏幕对眼睛有害无益。因此,大部分中小学规定学生在学校内禁止或限制使用电子产品,但对于纸质报刊,只有内容方面的限制,而没有形式上的约束。

另一方面,教辅类报刊具有极强的公信力。其原因是出版教辅类报刊必须经过层层审核,无论是内容的设计还是编辑,出版人员都必须保证准确性。当纸质阅读出版后,其内容便不可改变,这使得编辑人员格外重视。然而,新媒体阅读方式的内容具有可改变的特点,相应的编辑人员对质量与内容的要求也并不严格。因此,读者更倾向于教辅类报刊的购买。

目前网络中充斥的大量新媒体教辅资料,仍有一大部分是直接将书本内容搬运至电子屏幕上。这些内容生产者,或直接抄袭教辅类报刊,或简单裁剪整合拼凑,用心之作者少。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许多教师及家长,心理上仍然信赖纸质报刊,对新媒体教辅内容并不接纳。

二、教辅类报刊生存与发展之路的分析

(一)坚持工匠精神

1.在工匠精神下,编辑人员需要克服重重困难,形成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目前,教辅类报刊存在职业发展、工作环境等方面的问题,这使得培养工匠精神的工作受到较大阻碍。在进行编辑工作的过程中,编辑人员需要查找海量的教辅资料,其加班逐渐变成了常态。比起图书与其他报刊,教辅类内容相对复杂、乏味、枯燥,难以获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工作荣誉。教辅类期刊有着特定的消费群体,编辑人员的压力大、任务艰巨。即便拥有再高的工作热情,久而久之也会逐渐消退,部分编辑人员甚至出现倦怠的现象。

由此不难看出,热爱职业是重要的职业情怀,编辑人员在坚持工匠精神的过程中,首先应提高职业素质。若编辑人员没有高度的教辅情怀,则其对自己不会过于苛刻,无法严谨、追求完美,从而不能形成正确的职业态度。反之,若编辑人员专注教辅类报刊编辑工作,职业使命感强,能对工作认真负责,则其便能经受各种考验,编辑和发行的教辅类报刊质量也更高。

2.成为专业型编辑。通常来讲,工匠的技艺往往十分深厚,可以对工具、材料娴熟地使用,编辑人员也应如此,不但职业技能要过硬,而且能做到身体力行。从学科分类角度看,教辅编辑人员应对自身所编辑的学科展开全面、深入而系统的研究。为了做到这一点,先要准确把

握国内教育政策,并将其落实到具体编辑工作中,还应对本学科教材进行进一步研究,熟悉小学、初中、高中的教材。再者,编辑人员应掌握教育方法与教学规律,能时刻走在教辅发展的最前沿。这样一来,编辑人员才能变成教辅编辑专家,满足学生和教师的切实需求,从而脱颖而出并占据更高的市场份额。

与此同时,编辑人员应走在教育学科发展的最前沿,不仅要有大量的教育理论,与一线教师、教研员的接触,积累一些教学实践知识与能力,还要将这些理论及实践素养与自己的职业素养相结合,通过深入分析、慎思明辨,转化为自身的专业能力。作为一名从业多年的教辅报刊编辑,不能满足于只完成岗位要求的报刊版面的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等本职工作,还要站在全行业甚至整个基础教育的领域,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作出前瞻性思考。

(二)注重内容与质量

教辅类报刊要想满足教学需求并被师生认可,其内容必须过硬。要想做到这一点,教辅编辑不仅应具备专业知识,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选取优秀作者。教辅编辑人员应积累大量的作者资源,对优秀作者进行挖掘。在约稿过程中有的放矢,增强作者编写教辅的针对性。教辅必须由一线教师、专家或教育名师进行编制,原因在于这些人把握知识点、研究教材、掌握教育规律等方面更加深入。不管是新书编写还是教辅产品修编,都需要由专业人员进行。

第二,提升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编辑人员并非作者本人,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编辑人员制作图书时能袖手旁观。要想保证教辅类期刊内容与我国教学大纲内容相符,满足新课标各方面的要求,并与教材内容紧扣,编辑人员就应主动加入作者对教辅内容的创作,和作者展开全面的讨论,使作者熟悉出版的真实意图,实现作者创作的把关。应构建精品教辅,将内容当作基础,把质量当成保障。若只拥有内容却不具备质量,教辅便失去了价值与生命。现阶段,一些出版单位过于注重经济效益,出版了大量质量较低的教辅类报刊,导致教辅类报刊质量严重降低,发展形势不容乐观。为此,教辅编辑人员需要增强质量观念。中小学生是教辅类报刊的主要群體,具有庞大的基数,其对知识的渴求较大,但辨识力较弱,书本知识会对其产生较大影响。若中小学生接触的教辅质量低下,则教辅类报刊的辅助教学功能便无法发挥出来,甚至形成反作用,不利于出版单位的发展,因此教辅编辑人员承担着十分艰巨的任务。

教辅编辑人员对编辑质量不可懈怠,应用心去编辑教辅类报刊,以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找出文字差错,重视各个细节,对自己严格要求,努力做到极致,能正视所作产品的缺陷和不足,积极予以改进,使质量意识得到落实和贯穿,从而使精品教辅的数量不断增多。

(三)增加与读者的互动

任何人都是渴望被承认的,若人的思想较高,则不甘做旁观者,迫切希望变成出演者、参与者,从而得到承认与认可,并对他人产生影响。进入互联网时代后,任何人都可以成为编辑。不过,许多自媒体不能给读者提供满足感与关注感。许多自媒体都会消失于网络的洪流中。若纸媒可以把参与机会、舞台提供给读者,则会被读者更加青睐。即便媒体活动不能原生态、快速添加到报刊中,只保留一定痕迹,但读者在参与活动后仍然能感到满足,这样便会对组织活动编辑人员、媒体人员产生一定的亲近感。在媒体构建出参与和展示平台后,教辅编辑人员便同时具备文字加工者、活动策划组织者的双重身份,有时还是直面读者的主持人。活动的组织应变成常态化的办报工作,良好的活动既要拥有多才多艺的策划,又要为读者提供各种机会来发声。在这个层面上看,编辑人员需要成为读者的帮手,由以往的引领者与教育者变成当前的服务者,其难度不是由服务能力所决定,而是由服务观念所决定。大部分教辅编辑人员都想启迪读者思想,受到读者尊重与追捧,不过,这通常是一厢情愿的行为,有时,一些版面、文字的确实现了读者的好评和追捧。但编辑人员更希望读者不将自己当成启迪思维者,而是当成一个亲切的友人。

(四)主动接纳新媒体,主动融入新时代

作为媒体人,尤其是教辅类报刊编辑,不能视多媒体为异端。多媒体的产生和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只有主动认识互联网、微博、微信、短视频平台等多媒体形式的各方面特点,才能将教辅类报刊与多媒体有机融合,互为有益补充。

在许多教辅类报刊编辑的认识里,正是目前日益多元的新媒体发展,才造成了纸媒报刊江河日下的局面。殊不知,时代变了,我们不能固守纸媒这一孤立高地。只要秉持一颗精心制作、用心编校的心,将传统纸质报刊与形式多样的新媒体渠道结合起来,或许可以让教辅类报刊重获新生甚至走向新的高度。

教辅类报刊,由于版面、字数的限制,文字、图片容量有限,而多媒体则较少有这样的限制,报刊编辑可以开通同名、同账号的多媒体平台,将大量不能在报刊上发表的内容,经过同样的三审三校,配合精心制作的图片、音频、视频,发表在多媒体平台上,成为纸质报刊的有益补充。一些不适宜通过文字表述的内容,可以制作成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在多媒体平台上得到更加多元的呈现。多媒体平台内容制作及发表受时间限制较少,短平快的处理过程,更能传递最新政策信息,且更有利于编辑与读者的积极互动。

猜你喜欢

教辅报刊报纸
百强报刊
报纸
《小学生必读》再次入选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百种优秀报刊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强化读者意识 提高教辅竞争力
试谈教辅出版的转型升级
2009年10月报刊广告刊登额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