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创融合”课程体系构建与评价研究

2021-07-26邵信儒郭志欣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专创融合专创课程体系

宋 伟,邵信儒,郭志欣,陈 艳,王 瀚

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 号)中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1]。2018 年,《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 号)中进一步强调,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深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训练、队伍建设等关键领域改革[2]。课程是教育的主要载体,要在高校广泛开展并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开发与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是此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长期以来,受高校学制所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能保证专业课程的学时,又能开齐、开足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成为目前各大高校需要思考的问题。因此,将创新创业内容融入专业教育之中,构建“专创融合”课程体系则会使这一问题得到很好地解决。然而,构建“专创融合”课程体系绝不是简单地在某一门专业课程中加入几学时的创新创业内容,或者在某一学期增设几门创新创业课程。笔者认为,这一课程体系应确立具体的建设原则,并以专业培养方案、培养目标为依据,通过整合各方资源、推动多方合作完成构建;应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与学生每一个阶段的学习都能紧密相连,即前一阶段的学习能为后一阶段打下基础,后一阶段成为前一阶段的深度实践与检验,形成“理论学习—实践操作—即时反馈”的学习闭环。这将有益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就业思维的转变,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创业与就业。有鉴于此,本文以“专创融合”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为出发点,着重分析“专创融合”课程体系的建设路径、内容与评价策略,旨在为推进高校课程改革,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并行提供理论支撑。

一、“专创融合”课程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专业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与相关技能,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引导、创新创业思维培养、创新创业能力锻造和主动探索精神激发。专业教育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创新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实践与推进,两者有机融合、相互渗透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解决实际问题,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目前,已有很多文献从不同角度指出了大力开展专创融合的价值。王进[3]在《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践研究》一文中指出,“专创融合”能够凸显高校办学特色,提升育人质量,有利于专业创新、变革教学活动和缓解就业压力。刘超[4]等从“共生视域”探讨了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的必然性,指出两者具有相同的价值取向和一致的培养目标,是协同互补的关系,应共存共荣、互利发展。可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是顺应时代进步和国家发展要求的,而要推进和加快“专创融合”教育,首要任务就是从课程入手,开发与构建“专创融合”课程体系,这既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

二、“专创融合”课程体系构建的主要目标

“专创融合”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国家发展需要、学生全面素质提高为出发点,以创设“专创融合”环境、营造“专创融合”氛围、建设“专创融合”师资、扶持“专创融合”项目、规范“专创融合”评价指标、推动“专创融合”进程为原则,遵从“以学生为中心”“以成长为目标”“以产出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在原有专业教育课程的基础上,融入创新创业课程,打造出一系列符合学生不同时期认知、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与资源多样、能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思维与能力的课程,这些课程不应是孤立的,而应是相互依存、互为支撑的。同时,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锻造出一支理论扎实、科研突出、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方式方法先进、终身学习意识强烈的“专创融合”教师队伍,从而有效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三、“专创融合”课程体系构建的具体内容

“专创融合”课程要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每一门专业课程都应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使创新创业思想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之中,成为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要注重对学生行动方法、思考方式的教育,而不是价值观的说教,从而推进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进程,以期达成人才培养目标。“专创融合”课程体系设计并不是完全摒弃原有的专业课程体系,而是对原有专业课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与精进,是符合时代发展、新教育理念的课程体系重构。虽然很多高校已经开设了“专创融合”课程,但仍存在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融合不紧密、学生意识淡薄、实践路径单一、平台建设滞后、“专创融合”课程与学生认知不符等问题[5-7]。若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从“专创融合”课程体系构建路径、课程结构、师资队伍、实践平台和评价策略等方面进行思考与探索。

(一)“专创融合”课程建设路径

“专创融合”课程体系的构建不能够闭门造车,应借鉴其他高校的优秀建设经验,结合本校或本专业现状,展开充分地调研,遵从“规划—实施—评价—调整”的多重“专创融合”课程建设循环路径[8]。对创新创业人才所需的能力与素养、相关专业的现状与发展方向、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进行系统地调查与研究,应充分挖掘现有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的融合点,并结合调查结果对课程内容、学时、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进行规划与设计,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具体落实创新创业课程,通过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来分析课程体系的合理性、适用性和可推广性,以及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根据评价结果,有针对性地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调整课程设置、更新教学方式方法,进而保证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的无缝嵌合、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进化。通过一系列循环过程不断改进和完善“专创融合”课程体系(图1)。

图1 “专创融合”课程体系的构建路径

(二)“专创融合”课程框架结构

“专创融合”课程体系应具有层级式、进阶式的特点,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大学各阶段学生的已有认知、学习需求与能力进行设计。结合前人研究的基础[9-12],笔者将“专创融合”课程体系划分为三个模块(表1),即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模块、“专创融合”专业课程模块和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模块。每一模块中的内容设计都应从易到难,这样既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和对学习的掌控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内在驱动力,又能保证学习任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从中获得解决问题带来的愉悦感,感受学习乐趣,进而培养学生勇于突破困难的毅力,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

表1 “专创融合”课程的总体框架

(三)“专创融合”课程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高质量的“专创融合”师资队伍是“专创融合”课程开发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进程的关键。目前,承担“专创融合”课程的教师主要来自于专业教师(原有专业课教师)、双创专职教师和外聘企业教师。虽然教师结构具有多元化特点,能很好地促进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譬如,专业教师因缺少对双创的认识,企业实践和双创实践经验不足,因此不能很好地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融合;双创专职教师多数不是科班出身,创新创业理论知识不够系统;外聘企业教师虽有实践经验,但教学方式方法有所欠缺,达不到预想的教学效果。因此,为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切实解决目前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构建教师成长和支撑平台,促进“专创融合”教师快速成长是当前“专创融合”课程开展的前置条件。

第一,积极开展创新创业相关的师资培训。通过举办“专创融合”教学与实践研讨会、行业企业实践培训会、创新创业教育交流会等,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改变教师的教育习惯。教师的教育习惯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直接关系,改变教师的教学习惯,从根本意义上来说,就是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惯性。因此,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与能力,专业教师首先要有系统的创新创业意识,这样才能去探索专业课程中与创新创业相契合的知识点,将创新创业内容植入专业课程之中,进而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与能力。

第二,成立“专创融合”课程教研团队。通过外聘企业专家和双创导师、返聘优秀退休教授、选拔校内双创教育经验丰富的教师等多种形式组建“专创融合”教研团队,重点开展“专创融合”教学、研究、实践、评估等工作,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为专业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供便利,为“专创融合”教师的培养与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第三,对“专创融合”教师定期进行阶段性考核。通过对教师的创新创业理念、教学内容、形式、方式方法、课程实施情况、学生学习效果等进行系统性评价,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不断提升“专创融合”教师的理论素养、知识迁移能力、教学与科研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

(四)“专创融合”课程实践平台

实践是对学习内容的应用、学习效果的检验、学习程度的反馈,如何搭建一个与学生能力、创新创业人才要求、师资力量相符的实践教学平台是构建“专创融合”课程体系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高校应在考虑学校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多渠道搭建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应用机会,以此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目前建设的主要路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实训基地、双创园区等实践训练平台,依托教师科研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组建团队,开展双创实践,鼓励师生共创。二是搭建创新创业虚拟实训平台,开发创新创业沙盘系统,鼓励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组建创业团队,成立虚拟公司,通过实践了解企业的运行机制及各种行业规则,为真实创业奠定基础。三是依靠校友扶持,通过校友会促进学校与校友的联系与沟通,充分利用校友的信息、物质、育人等资源,设立校友扶持创新创业项目,开设优秀校友论坛,拓展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助推学生的专业与创新创业技能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四是强化校政企合作,发挥“政产学研”的协同培养效应,积极对接、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3]。“专创融合”教育设计要与政府发布的创新创业政策、企业的发展目标、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相契合,要充分利用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发挥学校实验室的科研优势,吸引企业合作,进而借助企业的场地资源和市场力量,为学生提供专业实践和创新创业机会。五是赛创结合,以赛促创。积极组织师生参与“创青春”“互联网+”等双创大赛。通过比赛,使教师发现“专创融合”课程的盲区,改进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和实践路径;使学生在实战训练中提升企业管理、商业模式建立、营销策略规划、市场变化应对、风险评估和市场趋势预判等方面的能力。

(五)“专创融合”课程评价策略

评价是对课程体系实施情况的反馈,是了解课程体系的合理性、有效性和教育价值的重要手段,是“专创融合”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评价才能使课程体系的调整有理有据。评价策略应以“专创融合”课程体系培养目标为依据,包括评价模式、评价指标、评价者以及评价方法与反馈形式等方面内容。从评价模式来看,“专创融合”课程体系所涵盖的课程种类繁多,每一门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形式均有不同,若要客观而准确地评价这一课程体系,单一的评价模式是不可取的,应将多种评价模式相结合。譬如,对于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其课程目标是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职业素养等,可采用嵌入式目标评价模式;“专创融合”专业课程重视对专业知识的传授、学生专业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职业能力的训练,可采用发展性目标评价模式;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旨在提升和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可采用体验式目标评价模式[14]。从评价指标来看,根据不同评价模式所侧重的评价内容不同,“专创融合”课程体系的评价指标应包括课程体系的目标、培养方向、内容、实施、教学效果以及师资队伍状况等方面[15]。从评价者的构成来看,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教学管理机构与教育评价专家是课程体系实施的监督者与指导者,学生是课程的直接作用对象,因此,“专创融合”课程体系的评价者应由专业教师、双创指导教师、企业实践指导教师、教育评价专家、教学管理机构、在校生和往届毕业生构成。这些评价者会从自身角度出发对课程体系的某一部分进行客观评价,为保证评价的合理性和全面性,还需要“专创融合”教研团队和教学管理机构对不同评价者的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最终形成一份“专创融合”课程体系评估报告,为课程体系的改进提供方向与目标。从评价方法与反馈形式来看,可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并根据评价结果对课程体系作出即时性反馈,具体反馈形式可以是一节课反馈、阶段性反馈和结果性反馈,同时每一次反馈都应设置回访时间点,以此来考察课程的调整与改进情况以及教学效果,体现评价与反馈的实效价值。

四、结语

立足新发展阶段,高等教育改革已进入必须面对的“深水区”,如何构建“专创融合”课程体系是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保证。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对传统单纯专业教育的补充与完善,能够增加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实践,提高学生的洞察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创新创业技能,促进就业。实践中,两者的融合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并有效实施,需要我们努力丰富教育记忆、转变教育理念,大力引进和培养双创教师,组建“专创融合”教学与研究团队,在教学中不断摸索、评估、反馈、调整与完善,进而从理论、实验实训、实践应用等多维度构建培养目标明确,课程结构与内容设置合理,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以此推动高校课程改革进程,有效助力新时代高等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专创融合专创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专创融合课程与实践体系建设研究
专创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与“专创”融合式教育的实践探索
专创融合视域下旅游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实施路径探索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高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对策研究
浅析民办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