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八一精神”的丰富内涵

2021-07-25钟爱保周云

老区建设 2021年10期
关键词:南昌起义

钟爱保 周云

[提 要]1927年8月1日,南昌城头一声枪响,中国共产党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新型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新篇章,成为党的历史、中国革命史和中华民族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南昌起义铸就了伟大的“八一精神”,其主要内涵是信念坚定、听党指挥的革命精神,百折不挠、为民奋斗的献身精神,不畏强暴、敢为人先的斗争精神,独立自主、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精诚团结、共同对敌的合作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始终激励和鼓舞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夺取胜利的伟大精神力量。

[关键词]南昌起义;八一精神;丰富内涵

[作者简介]钟爱保,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副校长,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副会长,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共产党史、南昌起义史;周云,中共南昌市委党校管理与法学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江西南昌 330000)

[基金项目]江西省干部教育培训—党性教育系列《八一精神篇》〔赣组字(2018)50号〕

1927年8月1日,在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的直接领导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的直接指挥下,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新型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南昌城头的一声枪响,拉开了我们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大幕。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三个伟大事件”的概括高度评价了南昌起义的重要历史地位、重大历史功绩和伟大历史意义。南昌起义自打响第一枪到实现“井冈会师”,历时近10个月,历经艰苦卓绝的征程,使中国革命走上了正确的革命道路。八一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成果,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呈现,是中国革命精神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红船精神一脉相承,与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西北坡精神等一起构成了党和军队伟大革命精神的宝库。本文试对其丰富内涵进行阐述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信念坚定、听党指挥的革命精神

信念坚定、听党指挥的革命精神是八一精神的永恒灵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斗争不断向前推进的动力源泉。从人民军队诞生的那一天起,信念坚定、听党指挥就是革命事业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就是革命实践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一)信念坚定,周恩来领导起义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在这种反动派血腥大屠杀的背景下,大量的不坚定分子动摇、投敌,甚至出卖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写下大量的自白书,划清与共产党的界限。然而却有一部分坚定的革命分子不畏强暴,迅速聚集在一起,向反动派发起反击。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在大革命失败后“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

在此危难之际,陈独秀却在投降主义道路上越走越远,家长统治,一意孤行,从而出现“七月一日决议案”投降主义纲领,受到了很多坚持正确主张的同志的反对。7月中旬,中共中央否决了陈独秀右倾错误路线,成立“五人政治局”并决定举行南昌暴动。周恩来临危受命,被任命为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前往南昌领导这次起义。周恩来当时年仅29岁,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书记,在当时严酷的政治军事环境下,担任任何暴动、起义的最高领导人都意味着将脑袋别在裤腰上,需要气魄、胆略和担当,他毅然接受命令,担任前敌委员会书记,前往一线领导和指挥战斗。

周恩来在酝酿、筹备和发动南昌起义中,体现出一名优秀共产党人坚定信念、听党指挥的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周恩来同志是勇于担当、鞠躬尽瘁的杰出楷模。”

(二)听党指挥,贺龙加入战斗

越是危急关头,越能体现出忠于理想信念的伟大意义。贺龙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坚定地加入到共产党的队伍中来。大革命失败以后,一些信念不坚定的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人士急着与共产党拉开距离,以示“划清界限”。在此紧要关头,贺龙却带着他的二十军投奔了共产党,在那种历史条件下,这真可谓是惊人的举动。贺龙在这一关键时刻的表现,其实也并非偶然。贺龙在革命早期,就看了许多共产主义著作,了解了俄国十月革命,并且结识了共产党员周逸群。在周逸群的影响下,贺龙渐渐树立了共产主义信仰,决心跟中国共产党走。大革命失败后,给贺龙以极大的震动,对蒋介石和汪精卫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怒火中烧。周恩来在武汉形势危急的时候会见了贺龙,并向他讲了共产党的主张,贺龙当即表示说:“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列主义才是救国救民的真理。我决心跟共产党走,决心跟蒋介石、汪精卫这班王八蛋拼到底!”当革命暴动到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时候,谭平山把共产党准备组织南昌暴动的计划直接告诉了他,贺龙的回答十分爽快:“我决心跟共产党走!”周恩来与贺龙第二次握手会面,问贺龙:“现在,革命已经到了紧急关头,贺军长有什么打算?”贺龙马上回答说:“我完全听从党的指挥。党说怎么办,我就怎么办。”紧接着,周恩来又把前委决定要贺龙担任起义军的总指挥的事情告诉了贺龙,贺龙开始推辞一番表示没有把握,在周恩来恳切劝说下,贺龙表示:坚决听从党的指挥,完成党所交给的一切任务。听党指挥的贺龙在革命的关键时刻担负起了历史重任。

(三)坚持革命,朱德保留火种

朱德是信念坚定、听党指挥的又一座丰碑。朱德曾经参加过辛亥革命和护国战争,立下赫赫战功。金钱、地位、权力都唾手可得。但是在接受了共產主义理论之后,朱德就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寻求中国共产党,在遭到陈独秀的拒绝之后,更是远赴德国寻找党的组织,最终在周恩来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后又远赴苏联学习军事知识。在共产党需要他的时候,他从苏联回国,组织参与南昌起义。在起义部队南下遭受挫折之时,朱德更是挺身而出,勇于担当,保存了中国革命最珍贵的火种。

起义军南下之后遭受巨大的挫折,主力在潮汕地区遭受了失败,朱德带领保留下来的队伍艰苦转战在三河坝地区。严酷的斗争现实,残酷的现实条件,且与上级失去联系,无法得到上级的指示,剩下的这支部队犹如汪洋中的一艘小船,不知该往哪里去。在这种困境下,离队的士兵越来越多。起义官兵们的思想也和部队一样的乱:起义主力军都失败了,我们只剩下这么一点人,无供给无支援,我们该往哪里去?在这种思想下,很多人提出散伙,自寻出路,也有人不辞而别,一走了之。部队时刻面临着瓦解,革命的火种时刻面临着熄灭。

在此危急时刻,朱德仍坚定革命必胜的信念,下定决心,只要还有一人就一定要坚持斗争。为了坚定战士们的革命信心,朱德把1927年的中国革命比作1905年的俄国革命,俄国在1905年的革命是失败的,是黑暗的,但是黑暗是暂时的,俄国革命在1917年迎来了成功。中国革命也会迎来中国革命的1917年,我们的革命必将胜利。朱德用坚定的理想信念,用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鼓舞革命战士,为他们指明革命的奋斗方向,坚定官兵心中的革命信念,稳定了军心,稳定了部队,最终转战上了井冈山,为我党的革命事业保留了革命火种,保存了革命精华。

正是因为有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有听党指挥的铁血军魂,有周恩来为书记的前委的坚定领导,有贺龙等一大批铁心跟党走的杰出将士,有朱德等一大批坚持革命永不放弃的共产党人,才一路冲破阻碍,最终迎来光明,最终带着中国革命一路走向胜利。

二、百折不挠、为民奋斗的献身精神

百折不挠、为民奋斗的献身精神是八一精神的核心价值。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根本要旨,表现在中国共产党人是最坚定、最英勇、最彻底为人民献身的爱国主义者,为民奋斗是我党的立党之本、力量之源,是党的根本宗旨所在。

(一)起義宣言昭示为民奋斗宗旨

中共中央在8月1日致前委信中明确指出:“南昌暴动,其主要意义,在广大的发动土地革命的斗争”。起义的纲领、布告等明确宣告:“此次南昌起义,原为救国救民”“解决土地问题”“废除苛捐杂税”。起义军在各种政策宣传中,多次提出“为最苦人民奋斗”“谋民众利益”“解放农民”“实行土地革命”等鲜明口号。起义部队始终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宗旨为宗旨、以党的方向为方向,把维护广大工农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不懈奋斗目标,使为民奋斗成为我党的根本宗旨,成为克敌制胜、所向披靡的伟大力量源泉。

南昌起义胜利后的第一天,南昌《国民日报》在第一版显著位置刊发《中央委员宣言》。这个宣言,是南昌起义胜利后的第一个重要文件,它义正言辞地斥责了蒋介石、汪精卫之流对革命的背叛,揭穿他们的反革命面目,宣告同他们的决裂。同时,宣言旗帜鲜明地指出,反对帝国主义,扫除新旧军阀,必须解决土地问题;对两湖农民运动表示赞扬,并以土地革命号召天下。

南昌起义,先发表了《中央委员宣言》,紧接着又发表《联席会议宣言》,这两个文件使政治纲领具有规模。《联席会议宣言》中的六条纲领延续了之前一贯的主张,“继续不妥协的反对帝国主义”“继续为解决土地问题,解放农民,打倒乡村封建地主之反动势力而奋斗”。无论是《中央委员宣言》还是《联席会议宣言》,都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发动起义中“为民奋斗”的宗旨,表明共产党永远将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是完全为了人民解放的政党,是彻底为人民的利益奋斗终生的政党。

(二)土地纲领践行一心为民目标

几千年来,中国农民倍受封建压迫,实现“耕者有其田”自古以来就是广大农民阶级的梦想,南昌起义以“为最苦人民的奋斗”的暴动主张践行着一心为民的价值理念,并在起义成功后予以贯彻。南昌起义关于土地政纲的讨论就有三次。在南下途中,由于战事过于频繁,以及制定的土地纲领中关于没收土地的具体数额不够切合实际,在流沙会议以前,土地政纲并未得到真正的实施。但是在朱德带领起义部队余部转战赣湘的途中,在湘南实行“插标分田”,将土地革命政纲落到了实处。这标志着,南昌起义之后,我党真正将土地革命的政策开始摸索着前进,真正将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的宗旨落到实处。

除土地政纲之外,在南征途经瑞金的时候,前委也讨论过一次关于劳动保护的政纲,通过由农工委员会提出的劳动保护暂行条例,条文很简略,但却是当时少有的针对劳动保护的政纲。

南昌起义中关于土地革命政策的思考和探索,都生动诠释着“一心为民”的宗旨,以鲜明的彻底的解放工农、救国救民的纲领,确保了南昌起义不同于以往的暴动起义。

(三)革命将士百折不挠英勇战斗

南昌起义部队是百折不挠、奋勇前进的光辉典范,从发动起义到部队南下,再到余部上井冈山,起义部队遭受了各式各样的艰难险阻,但是都没有被吓倒、被打倒,都没有放弃革命,而是百折不挠,奋勇前进。为井冈山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提供了革命骨干,保存了关键火种。

首先是遭受不坚定分子的脱逃。南昌起义部队,自1927年8月1日攻克南昌取得胜利后,按中央的预定计划,起义部队陆续离开南昌城,开始艰苦卓绝的南征。在南下走到进贤李家渡时,第十师师长蔡廷锴驱逐了第三十团团长范荩等共产党员,率领部队脱离了起义军,投向南京政府。蔡廷锴部脱逃以后,不久,第二十军参谋长陈裕新率第二十军五团约700人脱逃,此外,还有一些人员动摇离队。蔡廷锴部的脱逃,使起义队伍战斗力和士气受到很大影响。

其次是连续的恶战。在8月底9月初,起义部队进入壬田,在这里,进行了南下的第一场战斗。我军以只有1万左右实际战斗兵员面对敌人近2万人的兵力,起义军战士没有被吓跑,而是英勇参战。壬田一战最后以我军胜利告终。而后,在会昌,面对敌强我弱且我军装备较差的局面,起义军虽然打得十分艰苦,付出很大的伤亡代价,但终于打败钱大钧,占领会昌城,夺得了南下战斗的一次大胜利。在9月下旬,起义军进入广东潮汕地区后,主力在揭阳以北汤坑附近的白石地区与强敌作战,起义军长途行军,高度疲惫,战斗力下降,而敌方四个师在汤坑地区以逸待劳,这一仗打得异常艰难,最后起义军主力不得不撤离战场,被迫退向普宁流沙。除了这些以外,还有大大小小的各种战斗。经过这些恶战,起义部队损失很大。

再次是自然条件的恶劣。起义部队南下的时候,正是酷暑季节,湿热难耐,负重行军。为了避开强敌,没有选择大路,即沿赣江南下,经吉安、赣州等富庶地区,取道韶关,下到广东,而是选择人烟稀少的山路,沿临川、瑞金、会昌、长汀、上杭一路南下。但这一带道路狭窄,山高谷深,人烟稀少,起义部队不得不连日在户外宿营,风吹雨打,风餐露宿,异常艰苦。

最后是物资保障严重不足。缺吃少穿,缺医少药是常态,如陈赓在攻打会昌时负了重伤,左腿两处中弹,膝盖处的筋断了,脚腕骨被打折,不能行动。面对敌人的搜查,只能脱掉制服,滚落山沟,以装死来欺骗敌人,躲过一劫。由于条件艰苦,直到福建长汀后才有条件做手术,因为拖延,伤口已经严重化脓。在割腐肉的时候,没有麻醉条件,只能咬着毛巾硬挺,最后毛巾都被咬出了许多洞。陈赓的这种坚强刚毅,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的铮铮铁骨,凸显出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气概。

白色恐怖没有吓倒这支队伍,连续的恶战没有打垮这支队伍,南征路上的重重困难无法阻挡这支英雄的军队。在南昌起义爆发后及南下途中,新生的人民军队以一往无前、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坚定追求着为民奋斗的理想信念,铸就百折不挠、愈挫愈勇,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英雄情怀和优良作风。

三、不畏强暴、敢为人先的斗争精神

不畏强暴、敢为人先的斗争精神是八一精神的鲜明特色。在面对国民党反动派大规模的血腥镇压和屠杀之时,共产党人不畏强暴,勇敢举起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大旗,迅速组织了南昌起义。“不畏强暴、敢为人先”的精神内涵,充满着与时俱进、历久弥新的时代气息,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嬗变的过程当中,迸发出奋发有为的创新价值。

(一)白色恐怖,激发伟大斗争精神

中國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挑在肩上。在自我力量薄弱时,选择同国民党开展国共合作,正当国共合作开展得轰轰烈烈之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军阀背叛革命,发动“4·12”反革命政变,紧接着,汪精卫实行“分共”,发动“7·15”反革命政变,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推向失败,将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置于“白色恐怖之中”,腥风血雨笼罩着中国大地。从1927年3月至1928年上半年,短短1年多时间,被蒋介石、汪精卫等反动派杀害的共产党员达2.6万人,连同被杀害的革命群众多达30余万人,党员数量急剧减少,党的组织残遭破坏,蓬勃兴起的工农运动遭受严重摧残,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惨遭失败。白色恐怖,激发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抗争。

(二)不畏强暴,勇敢打响第一枪

面对敌人的屠杀政策,是跪地求饶,引颈就戮,还是挺起身来实行武装反抗?这是当时我党斗争的焦点。一方面,广大共产党员和工农群众,要求武装反抗的呼声极其高涨;另一方面,以陈独秀为首的右倾机会主义者们,却仍主张退让。

虽然当时掌握党中央大权的陈独秀等人,反对暴动、反对武装斗争、反对与国民党破裂,但是我党迅速排除党内右倾机会主义的干扰,结束了陈独秀在党中央的错误领导,使武装反抗思想开始成为全党的基本思想,武装斗争路线开始成为全党的基本路线。

就这样,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武装斗争经验不足、直接掌握军事力量极其薄弱的情况下,排除了来自党内外的干扰和压力,果断决定组织和发动南昌起义。8月1日凌晨这石破天惊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伟大壮举,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开端,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伟大起点。一声枪响,为古老的南昌城送来一个崭新的黎明;一声枪响,燃起了中国人民对胜利的热烈期望;一声枪响,为中国革命开创出崭新的纪元;一声枪响,为我党开创了创建人民军队的新时代。

(三)敢为人先,创建新型人民军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发端于南昌起义,奠基于三湾改编,定型于古田会议。”南昌起义,开启了我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光辉历程。

早在大革命时期,党中央就组织了军委。在北代战争开始时,我党就开始注意到了军事工作,包括重组大元帅府铁甲车队,以及在此基础上扩充成立叶挺独立团,成功改造贺龙等旧军队等。党的早期军事行动,使得我党积累了军事斗争和军队建设的宝贵经验,为我们党培育了一大批的军事人才。虽然我党在初期对军事工作有所认识,但对于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深刻。中国共产党对于要不要掌握革命的领导权,要不要独立领导开展武装斗争、掌握自己的军队出现过短暂迷茫、徘徊、犹豫和争论,但很快,共产党人清醒地认识到,国民党反动派之所以敢肆意横行,疯狂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就是我们党当时没有自己的武装。面对这样危急的时刻,我党以不畏强暴、敢为人先的斗争精神,在中共中央改组后,立即做出决定,组织和发动南昌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建立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从此,中国共产党在南昌起义中,开创了独立领导武装力量的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六年后,终于有了自己的军队,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支属于人民的新型部队。

四、独立自主、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

独立自主、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是中国革命的方法与路径,是八一精神的主要内容。南昌起义是我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开篇,犹如一声惊雷,使得千万革命群众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败之后,在黑暗中看到了革命的新希望,极大地鼓舞了革命将士的斗志,开启了中国人民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

(一)独立自主,工作重点逐渐由政治转为军事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有“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的现象。南昌起义则开始扭转党对军队领导极其薄弱的局面。大革命后期,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斗争的实践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面对三座大山,要推翻他们,没有可以依靠的革命军队,不开展彻底的武装斗争,是绝不可能实现的。然而,当时的党中央深受共产国际的影响,深陷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机会主义的泥淖,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蒋介石、汪精卫彻底叛变革命后,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使共产党人重新探索适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暴力革命才能推翻新旧军阀的暴力统治,只有暴力革命,才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下,为了挽救革命,中共中央纠正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毅然决定在南昌举行起义。南昌起义后的第六天,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湖北省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特别是毛泽东在会上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观点。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和全国其他地方党领导的一系列起义,为后来建立和发展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初步基础。南昌起义作为“枪子杆里而出政权”的发轫,为低潮中的中国革命闯出了一条“武装夺取政权”的血路,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南昌起义,因首次举起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大旗,产生巨大引领和示范作用,此后,我党的工作重点逐渐由“专做民众运动”向武装反抗的“军事运动”转变,在全国各地发动了秋收起义、清涧起义、黄麻起义、广州起义、百色起义等一百余次武装斗争,掀起了土地革命的高潮。至1930年5月,红军游击战争已经在全国二十多个地区开展,形成了赣南闽西、湘鄂西等革命根据地,使星星之火逐渐发展成燎原之势。南昌起义,是我党工作重点逐渐由政治斗争转为军事斗争的显著标志。

(二)勇于探索,工作重心逐渐由城市转向农村

由于受到俄国十月革命城市武装暴动道路的影响,我党长期将工作重心放在城市,甚至在大革命失败以后,我党还是将武装夺取城市为主要目标。残酷的现实、强大的敌人让年轻的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在中国干革命,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要将工作的重心转向反革命势力较为薄弱的农村地区,到农村去发动和武装农民,建立革命根据地。南昌起义之后,我党寻找革命的新道路,在“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在酝酿南昌起义之时,我党就有回广东或者在东江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的设想。虽然南下的时候,主力部队被打散,到广东或者东江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的设想未能实现。但起义部队第二十四师最终是保持建制到达海陆丰,并和当地有组织的农民结合起来,建立了海陆丰根据地。南昌起义至此悄然揭开了中国革命工作重心由城市逐渐转向农村的序幕。

朱德在带领起义部队余部转战赣南的途中,在天心圩整顿中提出:“我们一定要跟农民运动结合起来,找个地方站稳脚,然后才能发展。”出于这种认识,朱德在“上堡整训”中,开始把武装斗争与当地的农民运动结合起来,开展打土豪活动、积极恢复农会组织,向当地的群众宣传革命道理。湘南起义,是南昌起义军由城市走向农村的又一次伟大实践。1928年的1月,朱德率领起义军余部进入湘南宜章地区,智取了宜章,并痛打许克祥,取得坪石大捷。趁此时机,中共湘南特委和各地党组织纷纷组织领导工农群众起义,湘南的革命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朱德、陈毅运用游击战,支援农民起义,开辟了以湘南七县为中心区域的农村根据地,湘南群眾也行动起来,推翻反动政权,建立苏维埃政府,实现农村割据的新局面,逐渐实现革命重心由城市向农村的大转变,实现武装割据新道路的有益尝试。南昌起义,拉开了我党工作重心由城市逐渐转向农村的序幕。

(三)敢于尝试,军事重点逐渐由正规战转为游击战

南昌起义之后,党的军事重点逐渐由正规战转为游击战。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开始了独立领导武装起义、创建人民军队的光辉历程。自此,中国共产党开始真正领导和掌握自己完全拥有的军事力量。开始武装斗争的实践之后,怎样搞武装斗争的问题就被显现了出来,南昌起义开展的军事斗争,为我党积累了丰富军事斗争经验,许多优秀的斗争经验成为我党从事武装斗争的样本和典范。

起义部队在南下的途中,在壬田、会昌两大战役当中,那时候的起义军,所具有的军事知识主要就是正面打硬仗,虽然打赢了战斗,但是起义军也损失惨重。敌人可以迅速补给,卷土重来,但是我们面对的却是有点孤立无援,针对这种情况,起义军就军事打法必须适时做出调整。壬田、会昌之战,为起义军战略战术调整提供了经验教训。

正式转变军事战术的是朱德在上堡的整训,首次提倡游击战。南昌起义军中的大部分官兵长期以来打的都是正规战,现在部队来到山区农村,必须更新军事观念改变军事战术,学习怎么打游击战。部队开始操练把过去正规战的一线式队形改为“人”字形、“品”字形分散队形。在1927年底,朱德率领余部到达岭南犁铺头地区,开展军事训练。红军游击战的战术,正是从这时起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在湘南暴动中开始了“把作战形式由正规战转变为游击战的伟大实践”,相继取得“坪石大捷”和“大福桥战斗”等胜利,逐步呈现出人民军队开展游击战的主动性、灵活性、速决性和流动性特点,对形成“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争“十六字诀”产生了极大影响。“上堡整训”后部队转变了战术思想,开始由正规战向游击战转变的实践,不再打硬仗,而是打游击,打一仗就退几十里,退到哪里有一个比较好的机会就休息几天。这是武装斗争实战经验的重要积累。坪石之战是我党正规战转入游击战之后,打的第一个大胜仗,痛打许克样。坪石一战,是我军早期的一场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也是游击战术的成功实践。坪石战斗之后,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多次战斗为党和人民军队积累了丰富的运动战、游击战作战经验,游击战也逐渐成为各革命根据地作战的主要形式,使“武装斗争”真正开始成为中国共产党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之一。

南昌起义正式揭开了党的工作重点逐渐由政治转为军事、工作重心逐渐由城市转向农村、军事重点逐渐由正规转为游击战的序幕,自此,中国革命开始走向了工农武装割据、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新篇章。

五、精诚团结、共同对敌的合作精神

精诚团结、共同对敌的合作精神是中国革命的制胜法宝,也是八一精神的关键一环。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以后,我党仍处于幼年时期,各方面经验都不足,南昌起义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和“勇于创新”的担当对“统一战线”策略问题开始创新性探索和实践,为党形成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一)加强党内团结,战胜张国焘的干扰破坏,为争取党内团结做出有效示范

当起义大军云集南昌,一切都已经准备就绪,只差一声信号的时候,张国焘以中央代表的身份从九江连发两封密电给前委,表示无论如何要等他到南昌之后对是否暴动再做最后定夺。7月30日凌晨,中央代表张国焘终于抵达南昌,召开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在会上,张国焘先是表达了来意,传达共产国际要求暴动须慎重的电文,同时提出起义要取得国民党左派张发奎的同意才可举行。前敌委员会的同志在听完张国焘的来意之后,纷纷表示不赞同,会议一度陷入了僵局。为了打破僵局,同时为了说服张国焘,李立三、恽代英等人分析了张发奎没有参加起义的可能性,以及将南昌暴动预备好的宣言展现给张国焘,同时前敌委员会也委托叶挺向张国焘简要介绍敌我双方的基本态势,分析我军取得起义胜利具有较大的把握性。同时周恩来强调说起义的计划已经秘密征询了大多数人的意见,整个暴动的计划以及发动时间都已经告知了大多数参加起义的干部。在李立三、叶挺、周恩来的共同努力以及劝说下,张国焘的态度有所松动。隔天后,陆续从九江赶来参加起义的同志更是带来了汪精卫、张发奎、孙科等人已经上庐山,且8月1日张发奎即将来昌等消息。在这种危机的时刻,前敌委员会终于战胜了张国焘的干扰与破坏,做出立即举行暴动的决定。前敌委员会的同志们没有利用暴力手段强制张国焘同意起义的计划,而是深刻分析起义的必要性以及分析敌我双方的基本态势,得出我们能够获得起义胜利的较大把握的结论,同时分析了当下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紧张情形,最终取得了张国焘的同意,为以后进行党内斗争、争取党内团结做出了典范。

(二)重视政治工作,加强与国民党左派合作,对统一战线工作进行有益探索

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已公然背叛革命,大革命宣告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宣告破裂,但中国共产党仍然重视统一战线的作用。旧的统一战线已经破裂,新的统一战线亟待建立。南昌起义胜利之后,成立了包括国民党左派人士在内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实际上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的国民党左派人士联合的,以无产阶级为领导的统一战线政权,是在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策略转变的特殊时期的一种创造性的过渡型的统一战线形式。

“革命委员会”是中国共产党所独立领导的统一战线的开始。 “革命委员会”本身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没有实现的目标,即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广泛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这在党的统一战线史上是第一次。在起义后期,我党已经将旗帜改为苏维埃。在起义的最后一次重要会议——流沙会议上,前委正式决定换旗。换旗乃是新的统一战线策略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革命深入和发展的体现。

南昌起义经历了从“左派国民党运动”到“苏维埃运动”这一改换旗帜的全过程,在某种意义上,也比较完整地反映出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策略转变的过程。南昌起义的统一战线的实践,为初步形成新的统一战线的雏型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从此,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三)注重军事工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共同对敌争取最大力量

南昌起义中,中国共产党努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和组织,特别是针对受共产党影响的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和部队,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统一战线工作,确保了起义的成功和革命的顺利进行。

起义过程中“第一个争取的就是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军长贺龙”。周恩来在起义之前就非常重视对实力派将领賀龙的统战工作。贺龙是战功卓著的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他的部队人数最多,又被誉为“钢军”。贺龙本人的政治态度及其率部队的走向对于南昌起义至关重要,“争取了贺龙,他就可以带领整个军的官兵起义;反之,如果贺龙听从其上司张发奎,就会给起义增加极大困难。因此,把贺龙争取过来,至关重要。”最终我党成功将贺龙及其部队争取了过来,成为南昌起义的中坚力量,成为统战工作光辉典范。

朱德同范石生的合作,成为我党加强统一战线合作的又一典范。1927年10月初,朱德率南昌起义余部辗转在湘粤赣边境山区中,处境十分险恶,人数少,行军难,补给缺,这支部队随时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在这种情况下,朱德利用云南军阀范石生和“蒋系、桂系存在矛盾,在共同反蒋的口号下,与范建立了统一战线”。在与范石生的统一战线中,我方部队得到了有效补给和修整,进行了练兵整训,增强了自身实力,并在当地支援农民运动,发动土地革命。

然而,朱德与范石生建立合作关系的消息,不久即为国民党广东省政府所知,蒋介石电令广东军阀李济深转告范石生,将朱德部队“就地解决”。范石生获悉后,将消息透露给朱德,让他赶紧率部离开,并送来几万元现洋和十箱子弹送别老友。朱德部及时脱险,保存了革命力量,这才有“红军荟萃井冈山,主力形成在此间”的佳话。朱德与范石生的合作,是红军初创时期的一次非常成功的统战案例,他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思想,把革命的原则性和斗争策略的灵活性巧妙地结合起来,把战略进攻和退却巧妙地结合起来,不仅对随后朱德、毛泽东两军胜利会师,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人民军队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也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创造了宝贵经验。

南昌起义中,以精诚团结、共同对敌的合作精神,加强党内团结,加强与国民党左派的合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是我党对统一战线工作做出的有益探索,为以后的统战工作做出了成功的典范。这种成功的实践,在当时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中,更具特色,对后来中国革命战略策略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

南昌起义铸就了伟大的八一精神,信念坚定、听党指挥的革命精神,百折不挠、为民奋斗的献身精神,不畏强暴、敢为人先的斗争精神,独立自主、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精诚团结、共同对敌的合作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红船精神一脉相承,与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西北坡精神等一起构成中国革命伟大精神的宝库,是始终激励和鼓舞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夺取胜利的伟大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N].人民日报,2012-11-17(02).

[2]习近平.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7-8-2(02).

[3]习近平.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讲话[N].人民日报,2018-3-2(03).

[4]徐雁,祥林,易宇.红色起点 南昌起义[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5]张侠.南昌起义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6]刘树发,王小平.贺龙口述自传[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

[7]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南昌起义[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8]萧克.南昌起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责任编辑:上官涛]

猜你喜欢

南昌起义
朱德与三河坝战斗
朱德与三河坝战斗
近十年来南昌起义若干问题研究综述
十年来关于南昌起义若干问题研究综述
南昌起义孕育民主党派
南昌起义军余部“经过信丰”整顿纪律述评
南昌起义的保密工作
从谋划组织南昌起义看周恩来的务实作风
红色旅游视角下的红色文化传承研究
南昌起义敌情相关问题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