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文化视野下广西龙江河流域壮族山歌的传承机制研究

2021-07-25林慧思覃展鹏

歌海 2021年3期
关键词:区域文化

林慧思 覃展鹏

[摘 要]广西龙江河流域的壮族山歌作为北路壮族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底蕴丰厚,有着较强的地域性和时代性特点。着重剖析其当今的生存问题和传承困境,探索其传承机制,将有利于保护该地域壮族山歌的现时面貌和民族音乐文化的多样性,促进其未来向好发展。

[关键词]区域文化;龙江河流域;壮族山歌;传承机制

广西龙江河流域的壮族山歌是壮族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价值、独特的音乐文化内涵以及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而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与传统音乐文化矛盾日益加剧的今天,当地的壮族山歌文化不断发生流变,导致其传承与保护工作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和危机。出于保护壮族音乐文化多样性的需求和新时期我国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积极探讨广西龙江河流域壮族山歌的传承保护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广西龙江河流域壮族山歌的传承困境

(一)社会现代化的冲击

社会现代化对龙江河流域壮族山歌的发展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造成壮族人口不断从乡村流向城市(这其中主要为外出打工的人们和外出求学的青少年),从而导致人口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迁,使当地的原生音乐文化生活发生改变。二是壮族山歌传统的传播和传承方式发生根本性改变,山歌不再仅仅依靠人与人之间的口耳互动,而更多的是通过影音光盘、网络等现代传播方式来进行传播。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音乐的选择有了极大的自由,自然而然就容易受到其他音乐文化的影响,使原有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发生改变。

(二)人文生态环境的衰变

龙江河流域壮族山歌人文生态环境的衰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语言环境。龙江河流域的壮族居民在各乡镇占比最大,几乎分布于所有乡镇,本民族语言为壮语。随着经济、交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该地区以往相对封闭、自足的状态逐渐被打破,本民族语言的运用也随之受到剧烈冲击,且这种变化是以一种惊人的速度在发展蔓延的。很多壮族人,尤其是年青一代,通晓壮语的已经越来越少,有的甚至完全改操汉语而失去使用壮语进行交流的能力。而壮语是组成壮族山歌最基本的要素之一,是壮族山歌传播和传承的根基,对壮族山歌的演唱有着直接的影响,二者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加之当地的壮族山歌大都为双勒脚歌形式,歌词押腰脚韵,如不使用壮语进行演唱,改用桂柳话或普通话演唱,不仅会打破其原有的音韵格律规则,同时也会使其音乐基调和风格特色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进而使得壮族山歌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世界,最后逐渐消亡。

二是民俗环境。民俗是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它往往直接影响着当地人的生活、精神以及文化发展。在过去,壮族山歌贯穿于壮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必需,也是他们情感表达的主要方式,年节、人生礼俗、交友择偶、休闲娱乐等无处不见山歌的身影。但随着时代变迁,娱乐方式逐渐多样,婚恋观念日渐开放,当地很多原本较为繁复的仪式流程现已大幅简化,重视传统习俗的壮族人愈渐减少,壮族山歌于现代的作用与功能也随之发生改变,日显薄弱,已不再是青年男女择偶、人们休闲娱乐以及传播民族文化等的重要手段,正逐渐失去固有语境。如现节庆仪式中的唱歌环节多见于山乡村舍之中,而少见于居住于集镇上的壮民家中;大型的山歌活动多由当地政府组织或有经济能力的歌师们不定期举办,群体自发聚集而成的民间大型歌圩已非常罕有。

(三)曲调与形态的流变

曲调与形态的流变,是龙江河流域壮族山歌传承发展目前面临的首要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原生曲调的减少。笔者将深入田野调查的第一手资料与《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西卷》等文献资料中收录的该流域的壮族山歌曲调进行对比,发现很多曲调现今已不再传唱,只留下了一些较具代表性的曲调。如金城江区的壮族山歌,现今只有“哦吔调”“宜茶喂调”和“啦柳啦调”三种曲调还在传唱,文献中曾记录的“麻黑嘿”“比喊”等曲调则早已无迹可寻。二是壮族山歌和汉族山歌共生并存。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壮汉人民友好相处、桂柳话①易学易懂等原因,当地的绝大多数壮族人除了通晓本民族语言之外,往往还兼通桂柳话,并逐渐喜用桂柳话编唱山歌(当地壮族人习惯将其称为“汉歌”)。汉歌的结构较壮歌更为短小,编唱也更为简单,因此受到当地壮族人的喜爱,在一些政府举办的政策性山歌比赛或自发的对歌活动中,都经常演唱汉歌,进而使得壮歌的演唱频率相应减少。三是部分曲调的音乐形态发生改变。传统的壮族山歌是一种主要依靠口传心授或文本记录而延续的山歌文化,在其漫长的传唱过程中,曲调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遗漏或添加的现象发生。因此,我们如今所听到的该流域的壮族山歌,尽管其曲调的核心素材与传统的演唱仍较为一致,但将之与当年集成时代所采录的山歌曲谱进行比对后就会发现,它们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的。如流传于金城江区的“啦柳啦調”,如今虽仍保留着传统二声部合唱形式里由一人担任引腔的演唱,但却早已不再有高低两声部之分,而变成了单声部的同声齐唱形式。

(四)承载群体难以为继

龙江河流域壮族山歌的承载群体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歌手老龄化现象严重,数量锐减,这也是当下很多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传承遇到的主要困境之一。随着民众文化生活的改变,在当地壮族人的日常生活中,唱山歌几乎只是中老年人的专属活动,年轻人较少参与,有的甚至还带有排斥心理,认为这些山歌是“落后”“老土”的。而且,随着歌手年岁越来越大,演唱实践越来越少,其所传承的曲调也会逐渐被遗忘。二是受众群体大量减少。歌手和受众,是传统音乐承载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当地,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现代流行音乐,对传统的山歌文化已经逐渐失去兴趣,便也让山歌的传承发展面临极大的困境。

(五)当地研究工作滞后

研究工作的滞后也是龙江河流域壮族山歌保护传承工作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当地文化管理部门人力投入不足,科研力量相对薄弱,鲜有具备民族音乐研究等相关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工作人员对当地壮族山歌开展相关研究,从而导致当地的壮族山歌文化没能得到及时记录和科学保护。

二、广西龙江河流域壮族山歌传承机制策略思考

(一)增进文化认同,夯实传承之基

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①。壮族传统文化是壮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壮族的精神命脉和精神基因,如果没有文化认同,壮族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就将失去文化根基和文化底蕴。而在龙江河流域壮族山歌的传承发展中,壮语使用的衰变、传统民俗的改变等现象,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由于当地的壮族人缺乏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这种不重视、不自信,对于壮族山歌文化的发展来说,影响无疑是十分巨大且消极的。因此,增进文化认同,即是在夯实壮族山歌文化的传承之基。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是应该切实增强当地政府及相关文化部门工作人员的文化认同感,引起他们的充分重视,从而使他们通过政治手段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去有效保护当地的壮族文化和壮族山歌文化。

二是应该加强对青年一代的教育与引导。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做:1.让传统文化教育进学校,进课堂。即让壮族文化和壮族山歌文化融入当地历史、音乐等课程,邀请当地著名歌师或文化工作者进校园讲壮族故事、传授壮族山歌编唱方法,组织开展壮族文化知识竞赛、手工制作、演讲等活动方式,让青少年深入了解本民族的文化,亲身感受、感悟传统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让他们真正认识和体会到这些都与他们息息相关,从而培养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除此之外,也还可以充分利用假期开展相关素质拓展活动,让他们深入田野,加强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感知、理解和认同。2.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是青少年人生的第一课堂,充分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让传统文化渗透进青少年的成长,让青少年从小就接受壮族文化的熏陶,如同时教习普通话和壮语、参加壮族的节庆仪式等,这些具体形式的耳濡目染,都可内化为他们的精神品质,从而引导他们养成正确的思想文化观念。

(二)重视“人”的作用,抓好传承关键

龙江河流域壮族山歌的发展离不开当地特有的生态文化环境,更离不开“人”的作用而独立存在。这里的“人”,主要是指当地壮族山歌文化的直接执有者,即具有一定编唱能力的山歌爱好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民间歌手、歌师和歌王。他们作为壮族山歌表演创造、传播和传承的主要承载者,主导着当地壮族山歌的存在和形态样貌,同时也影响着当地壮族山歌所蕴含的精神文化内涵,保护他们,就是整个传承保护工作中最重要且最关键的环节。对此,具体措施可参考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大力保护当地壮族山歌传承人,特别是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深受当地民众喜爱的歌师和歌王。政府可授予他们相应的荣誉称号,提高他们的社会声望,加强人文关怀,甚至是可以适当地提供经济补助或社会福利保障,让他们切身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从而鼓舞他们更加努力地去传播、弘扬壮族山歌文化。

二是坚持举办壮族山歌比赛或展演,充分发挥激励作用。政府或相关文化部门可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定期组织举办壮族山歌擂台赛或山歌展演等活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一些才能出众的歌手的知名度,产生立竿见影的社会效益,同时也可以激励更多的山歌爱好者加入其中,为他们搭建更广阔的展示平台,促使他们不断提高自我的山歌编唱水平和能力,提高自信心,从而有效促进壮族山歌文化的保护和弘扬。

(三)加强整理研究,拓寬传承路径

大部分的文化事项都是以一种动态在不断向前发展的,而在这个过程中,这些事项必会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呈现出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新形态。因此,及时、系统地归整和保存龙江河流域的壮族山歌,将有助于了解、记录其整个音乐文化形态的发展历程及现存样貌;而运用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音乐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则不仅可以探寻其音乐本体的独特之处,同时还能够阐释其蕴含的深层文化内涵,探寻其传衍发展的动力等相关问题。

一是应该持续做好搜集整理和理论研究工作。即定期组织本域和他域从事壮族文化、壮族山歌文化的研究者和其他相关学术研究人员深入田野,走访民间歌者,尽可能全面地搜集当地壮族山歌的曲调及相关音乐文化资源,并及时开展案头工作,通过局内人、局外人对搜集到的第一手音乐资料进行规整、记谱和综合分析,逐步构建和完善当地壮族山歌的音乐文库、音像数据库等。

二是要利用好现代传播手段,加大宣传力度。即相关文化部门可借助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平台,定期推送当地壮族山歌文化的专题报道,介绍、展示、讲述壮族山歌的演唱及其背后的故事,还可以开展各级各类壮族山歌赛事的网络直播,从而提高当地壮族山歌文化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接受、喜爱当地的壮族山歌。

此外,还应积极推动新时代壮族山歌的音乐创作,组织有一定创作水平的音乐创作者,以当地的壮族山歌文化为音乐素材,创作一些能够适应现代审美、弘扬时代正能量的音乐作品,让当地的壮族山歌文化获得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

三、结语

文化,是发展的内核。现代社会的发展,不应以牺牲传统民族文化为代价。在广西龙江河流域壮族山歌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充分认识和重视其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更要学会把握契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为指引,坚定民族文化自信,认真剖析广西龙江河流域壮族山歌传承的问题所在,积极探索其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传承机制,从而让壮族音乐文化得以不断传承和发展。

猜你喜欢

区域文化
浅议壁画修复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文化强国视角下的区域文化嬗变动态浅析
区域文化视野下的油画风景表现语言研究
吉林省区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区域文化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论区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