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河故城佛塔·初探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Pagoda of Jiaohe

2021-07-23张琳娜

速读·下旬 2021年2期
关键词:塔林佛塔保护

◆摘  要:交河故城具有230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不可移动的文物,具有极高的文化遗产价值。其独特之处是它的建筑方式。它曾经是重要的军事堡垒,也曾是辉煌的佛教中心,但最终毁于战火,沦为荒凉的残墙破壁。佛塔在其悠久的历史中扮演了很重要的文化角色。如何向更多的人介绍及其了解交河故城,保护好历史的遗产,是我们亟待思考的问题。

Abstract:With a history of more than 2,300 years, Jiaohe is an immovable cultural relic with high cultural heritage value. What makes it unique is the way it is built. It was once an important military fort and a brilliant buddhist center, but it was destroyed and reduced to a desolate ruin. Pagodas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cultural role in their long history. How to introduce and understand jiaohe city to more people and protect its historical heritage is an urgent problem for us to think about.

◆关键词:交河故城;佛塔;塔林;佛教;保护

Key words: Jiaohe hometown; Pagoda; Tallinn. Buddhism; protect

新疆古称“西域”,在早期享有“小西天”“佛教的第二故乡”之美称。西域是我国古代新疆以及中亚地区的统称。这块地域面积广大,自古就是东西方商贸主道,更是宗教文化交流通道。在历史上该领域有条闻名于全世界的丝绸古道。丝绸之路是我国和东南亚各国商人贩运丝绸等商品的贸易通道,也是佛教徒传播佛教的必经之路,古丝绸之路上有许多村落城镇、寺庙塔窟,像于阗、敦煌、龟兹、尼雅、高昌、交河、楼兰、焉耆、苏巴什等都是西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亦是我国佛教文化和佛教建筑艺术中心,曾盛极一时,辉煌无比,一度是人类生活的乐园、理想的天国,维系着东西方文明古国间的经济文化往来,这里曾建造过规模近乎古印度寺廟塔窟的佛教建筑,供奉过具有印度人相貌特征的佛像,孕育了灿烂的西域文明。然而我们所研究和关注的是人类创造的西域文明成果中的佛塔建筑。随着佛教的不断传播和西域国的日益强盛,以及繁荣的经济、稳定的社会,给当时西域佛塔发展创造了契机。佛塔从形制、规模、结构、功能等方面不断完善,不仅成为西域佛教的象征,也成为西域建筑文化的标志。但随着印度佛教的衰落、西域地理环境的日益恶化,这些佛塔也随着古代西域佛教寺院、村落城镇的堙没而堙没于历史的风沙尘埃之中,现只能从残存遗迹和有关资料寻觅其历史的踪迹。

1交河故城的历史沿革

交河城原来是一块天然的、地势险要的黄土台地,约在公元前3世纪左右,姑师人在这里定居下来,自此起交河故城经历了6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公元前3世纪到张骞出使西域(前140),交河城是车师前国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汉书》记载:“车师前国,王治交河城。户七百,口六千五十,胜兵八百六十五人。”第二阶段从公元前140年(张骞初到车师)到公元450年(车师前国灭亡)。在此阶段,汉朝与匈奴在交河城进行了5次大的战役,史称“五争车师”。战争对交河城造成了相当严重的破坏,胜利的天平逐渐向汉王朝倾斜,在公元前60年,汉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交河城第一次归属于中央王朝的管理。此阶段结束时,车师(前)国灭亡,车师国余部并入高昌国。第三阶段从公元450年到魏晋南北朝(约640),交河城成为高昌国一个陪都。第四阶段从公元640年开始的到公元840年,是交河城建设的最重要时期。此阶段高昌不再是一个国家,而是唐朝的一个县。此阶段汉人的建筑方法应用到交河城,重新规划设计了交河城,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现存的交河城遗址,就是这个时代留下来的,这个阶段也是交河城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第五阶段从公元840年到13世纪。公元840年,居住在漠北的一支回鹘人西迁到了高昌,建立了高昌回鹘国,交河城被设立为回鹘国的一个州,交河城又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军事重镇。回鹘人就是今天的维吾尔人。第六阶段,从13世纪至今。1269年,蒙古贵族发动叛乱,已归顺蒙古的高昌回鹘国被其攻破,交河城也未能幸免。蒙古人强迫当地人信奉伊斯兰教,放弃传统的佛教。元末,连年的战火彻底毁灭了交河城。从此,交河故城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2交河故城佛塔

2.1交河故城的宗教

交河城始建为军事堡垒,历经几百年战乱,逐渐成为佛教中心。前凉建兴年间(约327),高昌设郡,佛教开始传入交河城,唐朝时达到鼎盛,在历经1000多年后,终于元末。中央大道的尽头是规模宏大的大佛寺院,以它为中心,东北小佛寺、西北小佛寺、塔林等形成北部寺院区,交河城现存佛教遗址共53余处之多。交河城虽然整体上采用“减地留墙法”修筑房屋,但大佛寺高耸的围墙采用的却是“垛泥法”修筑,垛泥法是从潮湿的地上挖出类似于城砖大小的泥块,将这些泥块一层层堆砌并夯实,达到所需高度并半干后,再进行铲削形成平整的墙面。这种建筑方式简单方便,至今还有地方在使用,这种建筑普遍存在于交河城的寺院、佛塔等宗教建筑中。同为回鹘人的喀喇汗王朝在灭亡于阗王国后不久,就发动了对高昌回鹘的“圣战”,称信仰佛教的高昌回鹘人是“最凶恶的敌人”。《突厥语词典》里描写伊斯兰进军高昌时写道:“我们如潮水而至,攻陷了大小城池,佛像庙宇全捣毁,给菩萨拉屎撒尿。”交河城自然也不能幸免。但随后同样信奉佛教的西辽攻打并灭了西喀喇汗王朝,暂时遏制了伊斯兰教在高昌传播的势头。14世纪末,黑的儿火者发动圣战,占领了交河故城,强迫居民信奉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从此进入交河城。到了15世纪中叶,最后一批回鹘居民被迫信奉伊斯兰教,交河城千年佛教信仰灭绝,为伊斯兰教所替代。

2.2佛塔

当谈论西域佛塔的形成及其发展时,首先需要说明的一点,就是西域佛塔与我国内地佛塔、西域佛塔和云南傣族佛塔所形成的历史背景是完全一样的,都是以佛教为背景、信仰为基础的。佛教首先传人西域,然后再从西域传往中原。佛教里的佛塔,亦称宝塔,原是印度梵文Stupa(窣堵波)的音译,还有称为浮屠,即来源“Bud?dastupa”,佛塔最早用来供奉和安置舍利、经卷和各种法物。许多佛塔会刻有建塔碑记、圣像、佛经等。由台基、复钵、平头、竿、伞五部分组成,最初形式为圆家,即四面埋遗体或舍利于土中。

交河故城中现存大量的佛塔遗迹,其形制大小差别悬殊,建筑构成均为就地取材用泥土建成。佛塔的基础部分往往用压地起凸法削出平整的塔基,其上再使用剁泥或夯土建筑,或用土坯建造。城中现存佛塔一百三十七座(不包括寺院内的佛塔),最为典型的是塔林。

塔林正面朝南,四周有院墙,院落呈方形,东西长84米,南北宽85米;南墙上宽有17.6、长约23米的门道。院墙及门道仅存生土基础部分。塔林由一百零一座佛塔组成,分为四区,每区25座。有专家认为交河故城里的塔林是埋葬高僧骨灰的舍利塔。但是栾睿教授否定了这种说法。栾睿教授认为交河故城的塔林整齐划一,是同一时间统一设计一次性建成的建筑物,所以塔林称作舍利塔不妥。塔林中间比较大的塔具有金刚宝塔的特征,是我国现知较早的实物形象。在方形座基上建立5座塔,中心塔大,四角塔小,这是密宗金刚部的“曼陀罗”(神坛),供奉金刚五部佛及诸天菩萨。根据塔林的建筑风格可以断定,这座塔林的建造年代大概为七八世纪。金刚宝座塔是仿照印度佛陀伽耶大塔的形制,主塔的生土基座为边长9.7米的正方形,高1.3米。四面有宽1.9米的踏步。上有高出基座2.5米夯筑平台,在平台顶部的四角及中央筑出五座塔身。四角的四座塔身平面呈方形,边长2.9米,高出平台4.7米,其上又有一层0.4米厚的土坯层,再向上是用土坯砌成的圆形塔柱,直径2.1米、残高2.2米,分为两层:下层高0.95米、上层高1米,中间有一圈土坯砌成的凸陵,厚0.25米、宽约0.1米,略粗于塔身。四区的小塔塔身均已倒塌,仅存边长3.85米的正方形基座。塔基间距和行距均约为1.6米。从克列门兹和德国格伦威德尔描绘的图看,其塔身原为两层。奥登堡探险队拍摄的交河故城里的塔林,并指出这座塔林跟高昌故城的塔林几乎相同。从奥登堡所绘交河故城塔林(图1)与高昌故城塔林(图2)的平面图比对可知,交河故城和高昌故城里的塔林布局很相似,塔底座一共有101座,中间的塔大,塔的四个角落各有比较小的25座塔,呈四组对称状,拱围着大佛塔。唯一不同的是,高昌故城塔林中间的中心佛塔四面有台阶(现在不存在),而交河故城塔林中心佛塔只有一面有台阶。

并且从奥登堡带领的探险队1909~1910年拍摄的交河塔林照片(图3)与吐鲁番市文物管理局工作人员2008年拍摄的交河塔林照片(图4)对比来看,中间的金刚宝塔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周围的小塔当时有两座还存有一定高度,现今已无。

3结语

交河故城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古代城市史上迄今为止保存较完整的生土建筑遗址,这种不可移动的文物无论怎样保护,交河故城上的黄土遗物都会逐步消失。游客即使步行在交河故城里,也不能清楚了解交河城的一切。所以,深度依据田野现场考古发掘及文献的考证,利用数字化手段向世人展示故城的全貌,包括它的历史,与它有关的故事是当下比较好的一种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的方法。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建造技术的发展,中国的建筑数字实践开始了新一轮浪潮。在这一实践活动中,人們开始关注建筑遗产测绘成果表达信息化的问题,数字技术的运用在地域性建筑的信息采集、分析、处理、表达和管理等方面无疑是一个探索与创新的过程。数字化手段将为交河故城带来新的保护极其影响,在当下的自下而上的自媒体时代,通过建立建筑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平台,可加深民众对建筑文化遗产的认知程度,增强民众对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也可为建筑创作提供丰富的信息,为创新研究与实践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李焰平.甘肃窑塔寺庙[M].甘肃教育出版社,1999:178.

[2]班固.汉书·西域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3.

[3]孙满力,王旭东.交河故城衰落原因的分析[J].敦煌研究,2005(06).

[4]王炳华.吐鲁番古代文明[M].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72.

[5]栾睿.交河塔林与密教东渐[J].西域研究,2000(01):54

[6]李肖.交河故城的形制布局[M].文物出版社,2003.

[7]奥登堡.俄国探险家在新疆的考察报告:1909-1910年[J].圣彼得堡,1914:27.

作者简介

张琳娜(1982.12—),性别:女,毕业学校:中央美术学院,专业:建筑设计,学位:硕士,毕业时间:2013.6,现单位:新疆艺术学院,职称:讲师。

项目类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自然科学青年项目,项目编号:XJEDU2017S039,项目名称:交河故址佛塔数字概念复原。

猜你喜欢

塔林佛塔保护
不负塔林——中国石化齐鲁石化55周年发展纪实
塔林
佛塔画(大家拍世界)
塔林:一座免费享受公共交通的城市
皮洛士战争期间罗马与大希腊的关系研究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长沙窑瓷器上的佛塔装饰
RP-HPLC法同时测定广金钱草中夏佛塔苷和异夏佛塔苷
阅读理解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