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的文学观

2021-07-23陈炼

速读·中旬 2021年4期
关键词:诗教诗经论语

陈炼

◆摘  要:《诗经》包含跨越西周到春秋时代中叶的311篇诗歌,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影响深远,奠基了我国诗歌文学的基础,影响一代又一代诗人对于诗歌的理解与感悟。在《论语》中有很多篇目对《诗经》进行了引用,也有对其的直接评价,孔子在《论语》中有关《诗经》的言论并不是直接取自其本义,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加以阐释,由此孔子对于《诗经》的应用并不在于其本身,而是将《诗》作为工具,孔子的文学观即是工具主义诗教。

◆关键词:《诗经》;孔子;《论语》;工具;诗教

从《论语》部分选节中,可以看出,孔子言诗,其意不在诗经本义。孔子对于诗经的引用和评价似乎有很大一部分并没有遵从诗经的本义,而是根据自己的思想和意愿将诗经的意思进行重新阐释,使诗经成为自己教化的工具。所謂工具,可以理解为辅助使用者达到目的的东西,诗经有时候就像现代所说的“工具人”,失去了部分属于自己的内涵,变得过于功利,以至于只是为了实现使用者的目的。但是孔子在《论语》中对《诗》的引用和评价,又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诗》的价值,赋予了其新的内涵和灵魂,使之成为儒学经典著作之一,所以对于孔子的诗教主义观须持辩证的观点看待。

首先可以探讨孔子将诗经工具主义化的实例。孔子对于诗经的引用,比如12·10提到了孔子对如何提高道德修养的解释,孔子认为为人处事的第一要有‘信,第二要有‘义,这样才能提高道德品德的修养;爱一个人的时候希望他活着,厌恶一个人的时候又希望他马上死掉,这种思想就是迷惑的行为,诗经上就有这样的例子“诚不以富,亦祗以异”。“诚不以富,亦祗以异”出自《诗·小雅·我行其野》,孔子将诗经引用在这里,的确让人难以理解,此处在诗经中完整的句子是“不思旧姻,求尔新特。成不以富,亦祗以异。”可译为不顾念往日的恩爱姻缘,另求新欢,就算不是因为她的富贵,也已是见异思迁。此句写的是男女婚姻中的普遍现象,与孔子所提到的“信、义”并不相联,却被孔子运用到对于如何提高品德的解释,从意思上只能牵强地扯到一处,视为二者都挂钩了品德,但这样的引用实在是有点不合逻辑,似乎是在为了引用诗经而引用,是孔子将诗经化为教科书,作为教化工具而引用。

其次,关于孔子对诗经的评价,《论语》中提到“诗三百,一言蔽之,思无邪”,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觉得《诗经》里面的作品都代表着正统的思想,而“无邪”的意思就在于思想要归于正。可以看出,《诗经》被作为孔子定义为思想文化的标准,成为了统一思想文化的教化工具,但其实诗经本身并非如此,于是就有了孔子删诗之说。关于孔子删诗之说,一直存在争议,但学者通常最为认可的观点是,孔子将靡靡之音、桑间濮上之音、郑卫之音这类他认为非正统思想的诗删去,剩下三百篇正统之诗,想以此引人的思想进入正道,如此观点放在孔子的诗教观来说,言之成理,是可以参考的。

除开孔子,在《论语》中还有其他引用诗经的例子,如曾子在生病的时候,将他的学生全部聚集到一起,让他们看自己的手和脚,并引用《诗经》中的句子“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来教导学生们日后为人做事要小心谨慎。此处的引用出自《诗经·小雅·小旻》,本义指做事谨慎,如果不结合背景,单从上下文关系上来看,好像此处的引用并不大适合。但是据《孝经》记载,孔子曾对曾子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意思为我们的身体是父母给予的,应当小心谨慎爱护身体,不能有所损伤,这才是孝的开始。曾子便引用《诗经》的话说明自己一生谨慎小心,才得以使自己身体的完好无损,以便对父母尽孝。所以从此处的引用可以看出,《诗经》也保留有一定的本义,并且在《论语》中得以延伸,使之利用价值最大化,以达到可教化的目的。

通过以上实例,可以发现,虽然《诗经》在一定程度上被运用成了工具,但是它对思想道德的确起到了一定的教化作用,并且延伸了其本来的价值。在《论语》中,《诗经》通过孔子正化,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功用,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简单叙述。

一、“授之以政”政治功用

13.5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此段大致意思为孔子觉得既然熟读了诗三百篇,如果选择从政去管理百姓,就应该通达行政;如若作为使者去拜访列国,就应该恰当地赋诗应对。孔子在此所提倡的是“文以致用”的思想,他认为凭借诗经的学习可以去进行政治乃至外交活动,诗经具有一定实用功能。

《为政》篇孔子提出“思无邪”一说,《诗经》中的诗被孔子认作正统之诗,其存在的思想也被视为正统思想,孔子将其作为统一思想道德的标准,同时《诗经》也成为政治的标准。在此,诗经便被赋予了一定的政治功能,扩大了其本身的意义,成为治国安邦的政治宝典。

二、“不学诗,无以言”思想道德标杆

3.8此篇中讲到了孔子从与子夏的对话中感受到子夏的学问和见识,认为他可以启发自己,于是便对他说“始可与言诗已矣”,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将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诗经》联系了起来,认为只有到达一定思想层次时,才能与之言诗。这无疑不将诗经的地位抬高了许多,使其成为思想道德的标杆。

孔子曾对自己的儿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此处可以理解为不学习诗经,就不能熟练掌握语言。在古代,如果没有一定的交谈能力,就会影响到人际交往,而处理人际交往的能力一旦薄弱,在其他方面的能力也会随之减弱,所以言谈是至关重要的。孔子如此看重《诗经》,并将其作为道德的标杆来教育后人,也可谓运用得恰到好处。

三.“兴观群怨”陶冶性情

孔子提出“兴、观、群、怨”之说,认为诗经具有启发人性情,陶冶情操的功能。

“兴、观、群、怨”体现了诗经的社会作用,四者为统一整体,不可分割。“可以兴”,指诗可以感发情感,孔子将“兴”位于首位,说明其最为注重诗对人类情感的启发作用。只有当情感得以启发,才能衍生出后面的领悟。所谓见物思人,触景生情,就是“兴”,唯有咏诗,才能获得更加细腻的情感。“可以观”,就是要学会看和悟,通过学习诗来认识社会,了解风土人情,解答疑惑,领悟真理。中国文史哲不分,就是文学,历史和哲学都包含在一起。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句经典诗句来源于著名诗人陆游,其中就深藏着哲理,后人干脆为其赋予哲理诗的美誉。

“可以群”,社会中应当有“群”,朋友知音,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关于“群”的思想,就是要包容互爱,如何做到“群”,就需要通过学习诗提升自己,使个体成为有社会情感、具有群体意识的人。“可以怨”,此处的“怨”不仅包含个人的情感倾述,也包含了对政治的批评。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各种情绪的交杂无法向他人倾诉,唯独作诗,通过文字分享诗人的孤独,而这种孤独又无助的情绪伴随着诗歌得以释怀。通过作诗,可以抒发自己的恩怨之情,同时诗可以用来批评不良政治,揭露社会阴暗制度。

兴、怨”侧重于个人的情感领悟,“观、群”侧重于社会的政治功用,诗可以用来启发人的情感,教化人的思想。“兴、观、群、怨”观点是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孔子将诗的美学作用和社会教育作用放大,具有深远的意义。

四、提升自我

孔子在提出“兴、观、群、怨”时,同时提到了诗经对个人思想的提升作用,他认为学习诗经可以领悟许多道理,比如“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获得如何侍奉父母,尽忠君主的道理,亦或是学得辨认鸟兽草木的知识,由此可见,《诗经》堪称一部人生教科书,蕴含着许多学问,可以用以教书育人,又可用于揭示社会、批判政治。而孔子正是将其作用发挥到了极致,才使得诗教有着如此大的价值。

结合《论语》中孔子的诗教主义,可以看出,学习《诗经》,一可治国平天下,二可成为思想道德标杆,三可陶冶性情,四可提升自我。诗歌对于我国的历史影响深远,它不仅仅成为了古代文人抒发自己情感的途径,更是一种国粹文化的延伸。通过字里行间的艺术,即便经过多年时光,但它依旧能焕发出它当时当下的魅力。它如同一杯醇厚的美酒,只有细品才能领略其风味,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它如同一缕滋润的春风,拂过千年时空,也跨越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让每一个国人都沉浸其美丽之中。

参考文献

[1]张丽娟.孔子看《诗经》.江苏:江苏高贸职业学院,2013.

[2]董碧娜.孔子诗教观探索.文学教育,2018(04).

[3]王鸳.论孔子的“诗教”思想.重庆:西南大学,2015.

[4]潘平安.孔子诗教观探讨.湖北:鄂州大学,2006.

[5]陈文芳.论孔子诗教.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0.

猜你喜欢

诗教诗经论语
《诗经》中走出的“庄姜”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诗教为何与何为
诗教传统与高职学生思政教育关系探微
巧用《诗经》解难题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忧世要深,择术要慎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