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职业生涯框架下国际化财会人才 核心素养培育模式研究

2021-07-23戴理达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1年6期
关键词:国际视野核心素养

戴理达

[摘 要] 全球资本观的变迁、世界经贸格局的重构以及竞争环境的变化,对新生代财会人才的核心素养提出了新要求。然而,实践中财会类人才的素养教育多与社会实践相脱节,并被“隔离”于专业教育体系之外,导致其难以通过有效的知识迁移积极响应外部环境的变迁。鉴于此,有必要以“行为指向观”为逻辑起点,引入智能职业生涯框架(ICS),对标21世纪国际化人才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推进素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并从“岗位人”与“社会人”整合的视角提升其知识迁移能力。

[关键词] 智能职业生涯框架;核心素养;国际视野;资本观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1) 06-0026-04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全球经贸格局的重构,价值创造方式由传统的“链式结构”向“网式结构”转轨,劳动者的价值创造活动处于一个网络节点交互更为复杂、网络结构异动更为频繁、网络外延更为开阔的竞争环境中。在个体知识的释放过程中,基于异质性认知能力与心智模式的思维碰撞或行动摩擦在所难免,而与合作者的信息共享、知识交互、技能互补则有效缓解了思维封闭导致的协同困境[1]。这一系列的变革都给高端财会人才的发展提出了新挑战。尤其是在“智能财务”“云计算”环境下,对海量财务数据的挖掘、甄别、使用及会计信息的呈报,对职业会计师个人的信息意识与价值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之,国际化財会人才应当拥有国际化视野、开放式的竞争理念,熟悉国际市场规则,具备国际化的领导力,并能经受多元文化的冲击。

2009 年一个跨国研究团队启动了“21 世纪素养的评价与教学”项目,并于2012 年提出了一个共识性框架。该框架包括10 大维度的素养,即元认知、创造与创新、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交流能力、团队合作、信息素养、公民素养、生活与职业素养、个人责任与社会担当[2]。目前,学术界关于国际化财会人才核心素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1)以国际会计准则协调为导向、以跨文化交际中价值识别、资源配置、信息萃取与数据共享为核心的国际化财会人才核心素养体系构建与实现路径(Marilyn Binkley,2015;向之源,2018等);(2)“双创”视角下的国际化财会人才职业素养定位与评价体系的构建(卢艳,2017等);(3)以国际职业资格认证为依托的国际化财会人才素养教育体系(徐姝,2017;李益,2018)等。总体而言,国内外的研究多数将财会类专业人才核心素养定位于智能职业生涯框架中的“知道怎么做”即“Knowing-how”这一层面,素养培育实践多侧重于学校教育的阶段课程、教法、评价指标等微观层面要素的优化,割裂了人的创新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等高阶行为能力在学校生涯向整个职业生涯中迁移;注重特定职业技能的岗位适配性,忽视了从“人”的全面发展及公民意识的视角探寻专业技能的动态迁移性、职业证书所承载的能力对开放式创新环境的响应机制等问题。本研究拟以智能职业生涯框架为逻辑起点,探析“重个体认知、轻团队参与”“重应试结果、轻发展潜能”“重岗位适配性、轻动态迁移性”等素养培育实践中存在的种种误区及其背后的动因,并结合公民社会转型、创新型国家发展以及地方院校战略转型等背景,探寻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化财会人才核心素养培育的现实路径。

二、国际化财会人才核心素养内涵的界定

素养,即社会人在真实情境下做出某一行动所展现的知识(Knowledge)、技能(Skills)与态度(Attitude)的综合体[3]。态度是用乘方来连接知识与技能的,若态度为正值,知识与技能会产生乘数效应或者放大效应;若态度为负值,知识与技能将会产生缩小效应甚至负面效果,即素养=(知识+能力)态度。素养的本质体现为“行为指向”,而非纯粹的知识存储与道德教化[4]。因此,素养教育不应仅仅囿于学生的学习阶段,更应面向社会实践者的整个职业生涯,构筑一道以“全人”发展为主线,贯穿知识更新、能力提升与职业成长的桥梁。

1994年,Arthur首次将“智能企业”这一概念迁移到教育领域,指出在智能驱动的竞争环境下,随着信息化、自动化和数字化的高度普及,个体职业生涯的边界逐渐被打破,职业生涯体系的构建不仅有赖于技能的释放,而“知道为什么”(Knowing-why)、“知道怎样做”(Knowing-how)和“知道谁”(Knowing-whom)构成了“新经济”环境下职业胜任力框架的三大核心要素(Intelligent Career Skeleton,简称ICS)[5]。从本质上而言,素养是行为导向,即社会行为主体在高阶思维与情绪智力的双轨驱动下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一种实践能力,其培育的基本导向即通过这种理性能力的提升获得持续的职业发展,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同时,通过职业贡献与社会认可提升自我效能感,增进个体对集体的“心理所有权”[6]。反之,脱离职业胜任需求的、无法匹配社会发展方向的、纯粹的专业知识储备则无法真正实现其社会价值。

国际化财会人才肩负着全球“资本观”变迁与价值链重构环境下的价值识别这一特殊使命。“业财融合”的职业要求作为一种内驱力,敦促这一群体“自觉”地进行自我升级——由传统的“记账、报账、查账”的通用型人员逐步成长为企业的“前馈性”决策助手,即将信息支撑延伸至经济业务的前端,帮助高管深度挖掘潜在的价值增长点,并借助工具创新优化内部控制。因此,高端国际化财会人才的核心素养培育应紧扣智能职业生涯框架的三大要素,即“为何要主动识别价值?”“如何进行有效的价值识别?”“为谁识别价值、与谁共创价值?”。基于此,本研究从“公民素养”“批判性思维”“协同创新”“沟通交流”“信息素养”与“自主发展”六个维度界定国际化财会人才核心素养体系。

具体而言,“公民素养”体现为财会人才在参与国际竞争时秉承“世界公民意识”,践行“大国担当”与“全球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在谙熟国际会计准则与国别差异的基础上,积极而理性地响应对全球产业链的动态变迁及其对财会工作的冲击;“批判性思维”即面对纷繁芜杂的物质流、资金流、信息流,不依赖于所谓“权威”的价值判断,而以开放式的思维进行逻辑推理和意义构建;“协同创新”要求国际化财会人才秉持开放、包容和互惠共生的心理,打破思维禁锢,在挖掘既有价值识别与信息呈报范式之弊病的基础上,通过知识交互、经验分享,创造出新的方法、流程与路径;“沟通交流”即以会计信息为载体、以“业财融合”为行动导向,在屏蔽价值判断的主观随意性、增强会计职业判断客观性的基础上,实现财务系统与业务系统之间信息的实时有效传导;“信息素养”即自觉遵守信息交往中的道德伦理与行动规则,理性对待信息技术的双重效应,从而恰当地鉴别、批判、筛选与使用信息[7];“自主发展”体现为紧扣终身学习之职业发展要求,努力打破个体资源禀赋阈值,持续更新旧识、获取新知、完善知识结构体系,自觉融入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的时代变革中。

三、国际化财会人才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困境

(一)国际化财会人才核心素养培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度不够高

素养的培育并非简单地说教,而是植根于社会实践、贯穿于专业教育的[8]。但事实上,有些高校将素养培育视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范畴,将其“孤立”于完整的专业教育体系之外,而单一的专业课程教育又难以实现态度对知识与技能的倍增效应,从而使人才培养目标陷入了一种“隔离困境”。由于传统的财会类专业教育过多地强调“应用性”与“技术性”,注重技能锻炼而轻视素养培育,“准会计师们”参与国际竞争所必备的公民意识、批判性思维、沟通交流能力、基于网络的跨界创新能力相对不足,难以适应“智能财务”时代开放式的全球竞争、职业价值链的动态升级以及职业生态的互惠共生。

(二)国际化财会人才对全球“资本观”变迁的响应度不够敏捷

以物质资本驱动向智力资本驱动转轨为特征、以个体价值创造与生态文明相契合为内在要求的全球“资本观”变迁对肩负价值识别、参与价值管理的财务高管的核心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财会专业教学往往更多地倾向于鼓励学生进行法律法规的解读、记忆与账务处理规则的恪守,而鲜少引导学生去主动思考该领域法律法规调整背后的动因,即探寻“为什么”。只有洞悉为何调整,才能跳出“知识本地化”的陷阱,打破既定的操作框架,探寻新的解决方案,即应对“知道怎样做”。再如:现行的会计主体假设虽有助于职业人士清晰地界定产权归属与损益边界,但若施教者未能有意识地将基于全球资源合理配置的资本生态观嵌入课程教学,则容易使学生陷入相对狭隘的资本观与收益观,即难以准确把握“为谁、或与谁创造价值”这一命题。

(三)国际化财会类人才专业知识与职业能力的动态迁移度有限

教育心理学认为,可迁移能力是指学习者在既有的认知结构和特定的环境刺激下,将外部信息吸纳进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即“同化”;若无法同化,在外部刺激下对原有知识结构进行主动地调整与重组,即“顺应”[9]。能敏锐捕捉环境变迁中的信息流,积极响应外部刺激,打通新知与旧识的通道,实现能力与任务情景的多维契合,是可迁移能力的核心要义。然而,由于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在财会类专业实践教育中的嵌入度有限,尚未完全建立起信息丰富、反思性强且有助于协作学习和自身认知监测的实践场域;网络教学信息平台与业界资讯对接不够紧密,学生职业能力动态迁移的外部驱动力不足,导致了专业知识“碎片化”与全球竞争“广域化”、职业能力“固化”与职业生态“进化”等种种矛盾。

此外,受教育资源配置、国际教育合作深度与广度的制约,国际职业资格培训项目(International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 Training,简称IVQT)与学历教育的衔接度不够紧密。有些高校将IVQT目标定位于通过“短、平、快”的方式使学生通过职业资格认证,漠视全球化背景下创新、合作、理性、民主等现代公民意识的培育;通过精准契合特定岗位“灌输”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紧密相关的应试知识,导致学生只能在一个封闭的时间、空间维度获取静态的知识储备,而无法响应开放式竞争环境下专业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动态变迁。这种急功近利的培训思路往往会使学生陷入一种“应试考证→技能更新受限→岗位能力锁定→职业阈值封闭”的封闭式职业发展轨迹。总之,单一的学历教育难以有效地引领学生跳出既有知识“本地化”的陷阱、超越岗位固化的束缚,导致目前财会类专业的学生国际视野相对狭窄、参与国际化竞争的能力有限。

四、国际化财会人才核心素养培育模式

(一)丰富课程教学体系,推进专业教育有效对接素养教育

臣民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功利思潮”与“恶性竞争”等负面产物充斥着“新生代”员工的大脑,其价值判断与道德取向的“偏航”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在多元文化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公民素养培育状况亟待改善[10]。因此,有必要紧密契合后工业时代全球化竞争“开放化”“网络化”“交互式”的特质,紧扣“实训支撑、能力迁移、国际参与、关系和谐”的国际化财会人才核心素养培育思路,构建与之相匹配的课程教学体系,以实现专业教育对素养教育的有效支撑与互补,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通过线上线下“隐性课程”的嵌入,构建立体式财会类专业核心素养教育体系。以专业文化建设为契机,在线下建立财会专业文化展示区,以各类独具特色的货币、票据、计算工具和古籍文献等史料为载体,向学生传递中华财会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价值;在线上创建“财会经典人物+财会经典案例”在线论坛,以净化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促进财商培养。

2. 以虚拟仿真实践教学模块为载体,依托虚拟场景、人机交互等数字化技术和感知设备,通过情景沉浸、流程认知、多维视听、动手感知等方式创设跨越时空的实习实训环境。借助这种高仿真的商务情景培育学生的实践动手与社会交际能力,为预期提升学生的职业胜任力奠定可操作性基础。

3. 推行“沉浸式”双语教学,提升学生真实商务情景下的双语交际能力。通过“专业知识 + 第二语言”“公共英语 + 专业英语”两个层面的融会贯通,让学生“沉浸”到第二语言环境;根据学生的语言倾向与心智类型构建“小规模学習单元”,淡化结构化知识的传授,实施个性化教学;引入“精神关怀”,传递国际竞争中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相互尊重的理念,重点培育学生在未来多元文化交往中的自尊、自信、自治、自我发展等品质,以发挥多元文化认知对“准会计师”职业成长的牵引作用。

4. 利用网络资源打造国际化财会资讯交互平台,通过网络链接将国际会计准则(IAS)、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美国公认会计原则(GAAP)以及国际财会前沿动态嵌入课堂教学。淡化法律法规的呈现与讲述,强化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推动中国情境下财会实务同国际财会资讯的对比、交叉与协调,打破“信息孤岛”效应[11]。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与国际业界资讯的无缝对接,以此来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批判性思维。

(二)从共生的视角提升国际化财会人才对环境变迁的响应力

国际“资本观”的变迁对财会专业人才的专业能力与素养提出了新要求。“新經济”背景下,一方面,涵盖知识、技能、业务流程、组织构架、制度文化和有益的社会关系等隐性要素的智力资本超越以货币、机器设备、存货为主体的物质资本,成为价值创造的核心驱动;另一方面,以资源过度消耗获取个体资本的肆意扩展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在当下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环境下,资本互惠共生关系的客观存在屏蔽了试图通过一类资本挤占另一类资本而谋取超额报酬的“资本强权主义”,对多元资本共生关系演进规律的认可与尊重成为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一个前提条件[12]。并且,随着“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在价值创造领域的深度嵌入,多元资本互惠的对称性程度逐步提升。这一系列变迁引致了经济要素结构的重塑与高校育人生态的重构。

1. 在知识呈现环节,施教者应潜移默化地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冲破个体利益的羁绊深度解读“资产”概念的时代意蕴,并从全社会资源配置而非单一企业个体成长的视角拓展会计要素的外延[13]。毕竟,资产的界定不是为了获取一个公知公认的账面记录,也不仅仅是传递一个支撑决策所需的信息,而是旨在通过客观反映资源的来源、分布、使用与价值的再分配来推动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理论阐释与现实案例的融合,引领学生将“只有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过程中才能真正赢得企业个体内外价值链的优化”的价值管理理念内化于心,即从隐性课程的角度应答了“为谁创造价值”这一素养教育的命题。

2. 在技能实践环节,可嵌入“角色定位+角色轮换”式财会实践项目。从资本共生的角度看,现代企业是一个由多元资本共生主体共同承担社会责任的“契约集”。在资源约束状态下最大限度地均衡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并构筑固定契约之外、源自自组织行为的关系治理,成为一种更具社会和谐意义的资本竞争模式[14]。由放宽条件的科斯定理所派生出来的财务契约理论指出,控制权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机配置有助于激活资本本身的激励效应。鉴于此,可赋予实践项目的参与者不同的角色,恪守角色自身内隐的社会责任与财务权利,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完成既定角色的任务;然后,进行诸如所有者、债权人、代理人、审计师及监管机构等各种角色的轮换,使其站在一个新的角度审视同一任务,对环境嬗变中不同角色的权利与责任进行多维思考,通过实操获得“知道怎么做”的真实体验。

3. 在教学评价环节,改变传统以评价为终点,构建以评价为起点的动态循环自我完善机制。不论是过程评价还是结果评价,评价本身不是目的,以评价所反馈的问题作为持续优化的信息源才是评价体系的意义所在。以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块为例,学生在互评环节对于评价信息的传递、接受、解码、筛选与吸纳等高阶思维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他们的“沟通交流”“信息素养”“批判性思维”等素养。尤其是辩证地吸纳信息要建立在高质量的沟通基础之上,而高质量地信息传导不仅要求最大限度地屏蔽错误编码与解码,更应具备“表征”与“归因”的兼容性——帮助受众既看到问题,又能得到合理的归因[15]。因此,在设计评价体系时,应激励学生在获得特定情境下问题呈现的同时进行自我归因;进而,教师对归因做出二次评价,并对后续的改进路径予以指导,从而紧扣“知道为什么”这一命题,使学生获得契合情景的自我纠偏与自主发展能力。

(三)从“岗位人”与“社会人”整合的视角提升专业能力的动态迁移度

1. 面向智能职业生涯框架中的“知道为什么”(Know-Why),通过学历教育、职业资格培训教育与产学研实习基地的对接,使学生明确预期的职业承诺,拓展核心素养培育体系的外延。以财会类专业为例, IVQT内嵌于学历教育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实现“岗位人”和“社会人”培养目标有机整合的途径之一。因此,有必要打破传统“短、平、快”式的职业培训教育模式,引导学生突破“职业技能阈值”;以IVQT项目为载体,通过国际职业资格认证类课程的“本土化”运用,拓展财会类专业学历教育的外延,提高学生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度,为知识的迁移奠定基础。

2. 面向智能职业生涯框架中的“知道怎样做”(Know-How),将意义构建融入IVQT实践,以矫正“只见技能不见人”的偏颇之举。摒弃纯粹“器物”之教育理念,将“知道怎样做”由单纯的知识灌输、技能传授拓展至如何通过自身素养的积淀来有效参与社会交互过程,进而“激活”个体的技术潜能;依据问题与认知结构的质参量,将新的问题纳入既有的知识体系中,根据转换后的问题与认知结构间的共同因素和联系,将问题与知识结构、新知与旧知、未知与已知相链接,利用所构建的知识结构去“类化”新问题。

3. 面向智能职业生涯框架中的“知道与谁做”(Know-Whom),将“共生”理念贯穿于素养培育全过程。从共生的角度理性对待职业生涯中的摩擦与不确定性,通过与合作者的知识交互、技能互补、信息共享来实现共进化,提升“准会计师”在不确定情境下解决复杂问题所需的跨界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激活这些能力所具备的公民素养与动态迁移能力,以实现“岗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同时,由于知识迁移要求实践者能根据情景的转换灵活处理知识组合模式与呈现方式,因此,在实训项目以及IVQT中潜移默化地将学生引入“高语境”环境,通过非正式契约来达成合作意愿,使学生在仿真经济业务中体验认知与行动摩擦,并感悟“合作比不合作更有价值”的职业竞争理念[16]。

参考文献:

[1]Marilyn Binkley,et al. Defining Twenty-First Century Skills[A]. Patrick Griffin,et al. Assessment and Teaching of 21st Century Skills[C]. Netherlands:Springer. 2012(18).

[2]褚宏启. 核心素养的国际视野与中国立场——21世纪中国国民素养提升与教育目標转型[J]. 教育研究,2106(11):8-18.

[3]师曼,等. 21 世纪核心素养的框架及要素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 29-37.

[4]滕珺. 21世纪核心素养:国际认知及本土反思[J]. 教师教育学报,2016(4): 103-110.

[5]辛讯,周文霞. 基于智能职业生涯理论的员工职业胜任力结构及效用[J]. 现代管理科学,2015(7):22-24.

[6]弗雷德·卢桑斯.心理资本[M]. 李超平,译. 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08:1-2.

[7]张帆,程旺. 国内网络素养领域的研究现状——基于CNKI数据库的计量分析[J].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4):376-382.

[8]Cappellen T, Janssen M. Global Managers Career Competencies[J]. Career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2008(13):514-537.

[9]Francis Smythe J .Development & Validation of the Career Competencies Indicator[J].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 2012(21):227-248.

[10]Kuijpers M., Scheerens J. Career Competencies for the Modern Career[J].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 2006(79):47-59.

[11]Arthur M B, Claman P H, Defillippi R J. Intelligent Enterprises, Intelligent Career[J].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1995(9):7-20.

[12]杨雄胜,等.中国会计发展:立足国际大背景的战略思考[J]. 会计研究,2018(11):3-14.

[13]任世驰. IASB最新概念框架中的计量:观念比较与计量选择[J]. 会计研究,2018(10):19-27.

[14]Plambeck, E L. Partnership in a dynamic production system with unobservable action and non-contractible output[J]. Management Science, 2006(10):1509-11527.

[15][美]爱德华·霍尔. 超越文化[M].何道宽,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86-88.

[16]Macniel, I R. Relational contract theory: challenge and queries[J].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Law Review, 2000(3):877-907.

(责任编辑:刘洁)

猜你喜欢

国际视野核心素养
搭建激情与梦想的舞台
国际合作出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儿童音乐剧发展趋向分析
浅论江苏省独立学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