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导管取栓及溶栓技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有效性分析

2021-07-22张雷惠本军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83期
关键词:周径溶栓导管

张雷,惠本军

(宿迁市钟吾医院 介入血管科,江苏 宿迁 223800)

0 引言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指临床突发性下肢深静脉内血栓形成,可引起患者患肢肿胀、疼痛,严重者导致急性肺动脉栓塞,甚至导致患者死亡[1]。针对急性下肢DVT患者,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手术治疗措施去除血栓,快速改变血栓所引发的综合征[2]。现代临床医学表明,采用经导管取栓+溶栓技术治疗后效果更为显著,介入手术具有微创性特征,患者预后效果也更为明显。鉴于此,选择36例急性下肢DVT患者进行研究,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宿迁市钟吾医院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36例急性下肢DVT患者进行研究,男18例,女18例,年龄36~76岁,平均(51.69±4.07)岁,均为我院住院患者,症状表现,肿胀30例,疼痛6例,患者合并多种症状;左下肢32例,右下肢4例,中央型血栓10例,混合型血栓26例。所有急性下肢DVT患者均知情同意此次经导管取栓及溶栓技术治疗研究内容。纳入标准:①符合《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年版)》诊断标准;②急性下肢DVT;③患者及监护人签订手术及治疗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经导管取栓及溶栓技术治疗研究期间死亡;②中途退出经导管取栓及溶栓技术治疗研究者;③存在抗凝或溶栓禁忌证者;④病情终末期。

1.2 方法。36例急性下肢DVT患者均接受经导管取栓及溶栓技术治疗方案,具体开展方法如下:

第一步,术前准备。具体方法如下:①查体;②吸氧;③心电监护;④告知患者相关信息,签订手术同意书;⑤注意密切监测患者凝血功能、血常规、肾功能;⑥及时抗凝治疗。

第二步,置入滤器。①选择患者健侧股静脉进行顺行穿刺;②将鞘管置入到穿刺处的股静脉;③连接相关设备,检查血管通畅状况;④同时进行下腔静脉造影,明确双肾静脉位置,于肾静脉开口平面下方1.5 cm处放置滤器;⑤选择合适的下腔静脉滤器。

第三步,取栓治疗。①完成上述步骤后进行取栓治疗;②选择患肢腘静脉入路,超声或DSA引导下穿刺腘静脉,置入8F鞘管;③再次造影评估患肢深静脉血栓负荷状况;④注射适量肝素注射液,以达到肝素化目的,术中根据病情,可于血栓内注射尿激酶10~20万单位;⑤选用8F大腔导管经鞘管送至病变段,导管尾端连接20 mL注射器;⑥给予负压;⑦医生开始抽吸血栓(由腘静脉段至髂静脉段),抽吸过程中持续保持注射器负压状态;⑧抽吸数次后进行造影复查,评估血栓清除情况;⑨需要注意,清除过程中血栓清除效果不佳,可通过重复上述操作达到预期目的(控制失血量不超过100 mL)。

第四步,溶栓治疗。①血栓抽吸后造影复查仍提示血栓负荷偏多,行置管溶栓,选用合适的溶栓导管(4F)置于患侧下肢病变段静脉内;②选用尿激酶20~60万U/日,持续经溶栓导管泵入;③溶栓治疗中要每12~24 h监测纤维蛋白原变化情况;④24~48 h内复查造影,评估血栓减少情况,以指导溶栓时间。

第五步,补充治疗。术中若发现髂静脉存在重度狭窄,可同期或择期行髂静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以改善流出道通畅情况。

第六步,根据血栓清除情况,择期行下腔静脉滤器取出(滤器说明书提及的时间窗内)。

第七步,术后治疗。①继续规范抗凝治疗;②给予改善静脉功能药物治疗;③医务人员指导患者穿戴弹力袜;④告知相关注意事项,严格依从用药治疗方案。

1.3 观察指标。生活质量:由经导管取栓及溶栓技术治疗研究人员采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治疗效果:①完全清除;②部分清除;③治疗时间。由经导管取栓及溶栓技术治疗研究人员负责统计相关治疗效果数据。肢体周径差:①小腿;②大腿。由经导管取栓及溶栓技术治疗研究人员负责测量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肢体周径差数据。

1.4 统计学分析。经导管取栓及溶栓技术治疗研究期间采用SPSS 24.0软件处理急性下肢DVT患者研究数据,并用t检验、卡方检验完成急性下肢DVT患者治疗前后计量资料、计数资料组间数据对比工作。经导管取栓及溶栓技术治疗研究期间P<0.05则表示统计学差异值小。

2 结果

2.1 生活质量。治疗后急性下肢DVT患者生活质量高于治疗前急性下肢DVT患者(P<0.05)。如表1。

表1 生活质量()

表1 生活质量()

组别 例数 生理功能 疼痛 活力 健康 情感 精神 生理职能 社会功能治疗前 36 15.24±1.02 4.35±0.23 8.55±0.33 11.36±0.23 4.11±0.21 7.65±0.12 4.65±0.12 6.11±0.12治疗后 36 17.41±0.44 6.31±0.41 10.36±0.12 14.36±0.24 5.36±0.21 10.55±0.32 6.56±0.52 7.65±0.23 t - 11.7206 25.0156 30.9277 54.1491 25.2538 50.9128 21.4740 35.6175 P - 0.0001 0.0001 0.0001 0.0001 0.0001 0.0001 0.0001 0.0001

2.2 治疗效果。治疗后,完全清除27例(75.00%),部分清除9例(25.00%),治疗时间(3.12±0.71)d。如表2。

表2 治疗效果

2.3 肢体周径差。治疗后急性下肢DVT患者肢体周径差与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0.05)。如表3。

表3 肢体周径差()

表3 肢体周径差()

组别 例数 小腿 大腿治疗前 36 4.61±0.32 4.65±0.36治疗后 36 1.65±0.21 2.03±0.14 t-46.4006 40.6975 P-0.0001 0.0001

3 讨论

急性下肢DVT属于临床常见疾病,主要是因为下肢血流不畅导致的深静脉内部血液异常凝结引发的血栓疾病,发病后如果患者不能够得到及时治疗,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3]。目前临床治疗急性下肢DVT以抗凝及介入治疗,介入治疗DVT的主要方法有:经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CDT)、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及支架(stent)植入术。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包括使用大腔导管抽吸和利用血栓清除装置清除血栓,如:AngioJet、StraubAspirex;但因血栓清除装置价格昂贵,基层医院大部分患者不能接受,我中心目前以采用大腔导管抽吸为主。治疗过程中常采用几种方法综合治疗,如对急性期血栓CDT结合使用PMT;对伴有髂静脉闭塞的DVT,可结合使用PTA和支架植入术,以迅速恢复血流,缩短疗程,提高疗效,以够取得最大化治疗效果[4-5]。研究中,选择我院收治的36例急性下肢DVT患者进行研究,可以发现患者在接受经导管取栓及溶栓技术治疗后效果更为显著,生活质量都在治疗效果指标的带动下得到显著改善。经导管取栓及溶栓技术属于微创型手术模式,将鞘管置入后进行血栓清除,并配合其他治疗措施,因此在多项技术联合下可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肢体周径差值明显降低[6]。

综上所述,急性下肢DVT治疗过程中采取经导管取栓及溶栓技术治疗方法,取栓及溶栓治疗效果十分显著,患者血管再通率高,显著提升急性下肢DVT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周径溶栓导管
四肢骨折后张力性水疱的处理方法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膝关节容积率与术后早期膝关节活动度的关系研究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选择性静脉溶栓药阿替普酶治疗早期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中线导管应用于ICU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桃红四物汤在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价值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置管溶栓+足背静脉溶栓疗法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分析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omplicated by rhabdomyolysis: A clinical analysis of 11 ca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