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综合康复护理路径在脑梗塞伴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1-07-21王宇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1年11期
关键词:脑梗塞偏瘫肢体

王宇

(天津市体育中心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天津300381)

脑梗塞为常见脑血管疾病,主要因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的脑组织软化或坏死,导致患者出现昏迷、意识障碍、中枢性高热、延髓性麻痹等症状,严重可导致患者脑死亡[1]。脑梗塞患者病情严重,经治疗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语言功能、肢体功能障碍等神经功能障碍后遗症,其中偏瘫为常见并发症,可对患者日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2,3]。社区综合康复护理路径是以社区服务人员为主导,对出院患者实施连续性、规范化护理照护的干预模式,促使患者在出院后仍能够接受科学的康复指导,以促进患者康复进程。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社区综合康复护理路径在脑梗塞伴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将2018年1月~12月期间接受社区常规护理42例脑梗塞伴偏瘫患者临床资料纳入对照组,将2019年1月~12月期间接受社区综合康复护理路径的43例脑梗塞伴偏瘫患者临床资料纳入观察组。观察组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59~78(68.79±2.13)岁;体重指数18~26(22.09±0.71)kg/m2。对照组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58~79(68.85±2.08)岁;体重指数18~26(22.13±0.67)kg/m2。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对比性。本研究设计符合医学伦理[伦审2017(008)号]。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脑梗死急性期康复专家共识》[4]中脑梗塞相关诊断标准;(2)接受正规脑梗塞治疗;(3)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复发性脑梗塞;(2)合并颅内感染等其他颅脑病变;(3)长期服用镇静药物治疗。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接受社区常规护理干预,社区工作人员上门随访详细向患者普及脑梗塞伴偏瘫后期康复治疗相关知识,加强患者对疾病认知,并对其存在的疑问进行解答,消除其疑虑,增强治疗信心,提高遵医行为;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药物;鼓励患者坚持进行功能锻炼。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社区综合康复护理路径干预,(1)出院时:医院护理人员将患者个人资料、治疗情况、护理情况等信息档案传送至社区,帮助社区卫生机构了解患者具体病情,协助社区护理人员制定后续护理计划。(2)出院第1周:社区护理人员于患者出院1周内进行第一次家访,告知患者后续康复计划,交流过程中注意观察其精神状态,了解其心理状况,并给予心理疏导,缓解其不良情绪;而后定期进行随访,了解其康复情况,充分给予患者关心,同时鼓励家属共同参与到患者的疾病对抗过程中,增强患者康复信心,进一步减轻其心理负担。(3)出院2~4周:以社区为单位对患者进行语言功能训练,通过播放录音等形式逐渐恢复其对语言的感觉,鼓励患者开口说话,与家人、朋友多交流,由简单词句开始,逐渐增加难度。(4)出院5~12周:指导患者进行上肢外展、外旋、内收、内旋、屈伸、上举、指关节屈伸、腕关节屈伸等锻炼;下肢进行踝关节旋转、屈髋、屈膝等锻炼,每个关节活动8~10次,每天上午、下午各进行1次。(5)出院3~6个月:每间隔2~4周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1次,了解患者康复情况,帮助患者建立长期坚持康复训练的习惯,并对其康复过程中所存在的疑问予以解答,确保康复计划能够长期、有效的实施。

1.4 临床观察指标 (1)自我效能: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5]对两组干预前、干预6个月后自我效能进行评估,该量表共10个条目,每个条目1~4分,总分40分,评分越高则自我效能越好。(2)肢体功能:参照Fugl-Meyer肢体功能评定量表[6]对两组干预前、干预6个月后肢体功能进行评估,包含上肢(共33项,66分)、下肢(共17项,34分)两个部分,总分为100分,评分越高则肢体功能越好。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自我效能比较 干预前,两组GSE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两组GSE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干预6个月后GSES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干预前、干预6个月后GSES评分比较(±s,分)

n 干预前 干预6个月后 t P观察组对照组43 42 21.553 13.514<0.001<0.001 t P 18.79±3.16 19.16±3.02 0.552 0.583 32.58±2.76 28.32±3.19 6.589<0.001

2.2 两组干预前后肢体功能比较 干预前,两组上肢、下肢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两组上肢、下肢功能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干预6个月后肢体功能比较(±s,分)

表2 两组干预前、干预6个月后肢体功能比较(±s,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上肢 下肢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对照组n 43 42 t P 34.52±3.95 34.18±4.09 0.390 0.698 48.32±3.17*42.65±3.36*8.004<0.001 18.25±3.57 18.56±3.28 0.417 0.678 27.61±3.06*23.76±3.24*5.633<0.001

3 讨论

脑梗塞伴偏瘫治疗及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易使患者失去康复信心,降低其自我效能,此外,长期重复机械性康复训练易使患者产生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加之对其家庭产生较大负担,致使患者出现心理变化,影响后期的康复锻炼及治疗[7,8]。因此,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尤为重要。

既往常规护理仅在患者住院期间对其实施对应护理措施,出院后社区卫生服务仅进行常规的疾病知识健康宣教,对后续康复训练关注较少,难以长期坚持康复训练,故而园后康复效果不慎理想。而社区综合康复护理路径是指患者经治疗好转、转入社区卫生服务后,社区工作人员以社区为单位,为患者提供科学、全面的护理服务,对患者机体康复具有明显促进作用[9,10]。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6个月后,两组GSE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社区综合康复护理路径可有效提高患者自我效能。分析其原因在于,社区综合康复护理路径要求护理人员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为患者制定针对性康复护理计划,循序渐进进行语言训练、肢体功能训练,同时鼓励家属帮助患者共同对抗疾病,充分发挥家庭支持作用,逐渐消除患者消极心理,增强康复信心,提升其自我效能,继而提高康复锻炼的依从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是脑梗塞伴偏瘫患者主要病理改变,可对患者日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本研究将社区综合康复护理路径应用于脑梗塞伴偏瘫患者,结果显示,干预6个月后,两组上肢、下肢功能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该护理模式有助于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究其原因在于,社区综合康复护理路径为患者制定科学性、系统性的功能锻炼计划,通过肢体锻炼、关节活动等训练逐渐改善患者肢体僵硬情况,整个康复过程中护理人员做到定期随访,为患者提供专业指导的同时起到监督作用,帮助其建立长期坚持康复训练的习惯,利于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脑梗塞伴偏瘫患者采用社区综合康复护理路径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况,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猜你喜欢

脑梗塞偏瘫肢体
发现腔隙性脑梗塞怎么办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漫画
情绪护理在改善28例脑梗塞患者治疗配合性中的应用
面试六禁忌
中风(脑梗塞)恢复期的中医辨治及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