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联合护理流程再造预防椎管内肿瘤术后患者DVT形成的效果分析*

2021-07-21王艳许健赵彩兰范琳镜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1年11期
关键词:治疗仪椎管下肢

王艳,许健,赵彩兰,范琳镜

(河南省人民医院/河南省脑血管病医院神经外科,河南 郑州450000)

椎管内肿瘤为生长于脊髓及相近组织的肿瘤,临床主要表现为神经根痛、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括约肌功能丧失等症状。目前,外科手术是临床治疗椎管内肿瘤的首选方案,能够清除病灶组织,延缓病情进展[1]。但受手术麻醉药物的影响,加之术后长期卧床,患者肢体静脉血液流速缓慢,甚至处于高凝状态,极易诱发深静脉血栓(DVT),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2]。护理流程再造是通过对原有工作的隐患环节进行再造,提高整体护理效益,减少医疗意外事件发生的护理方案。但单一采用护理措施仅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DVT的发生,需进一步探究更合理的干预。空气波压力治疗仪为一种无创物理治疗仪器,能够通过按摩深部肌肉组织,促进机体血液循环[3]。鉴于此,本研究将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联合护理流程再造应用于椎管内肿瘤术后患者,探究其对患者下肢肿胀情况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将2018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45例术后采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联合常规护理干预的椎管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对照组;将2019年4月~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45例术后采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联合护理流程再造干预的椎管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观察组。对照组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21~46(33.14±2.98)岁;肿瘤位置:硬膜外6例、髓外硬膜内31例、脊髓髓内8例。观察组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23~49(33.51±2.87)岁;肿瘤位置:硬膜外5例、髓外硬膜内29例、脊髓髓内1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位置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对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脊髓脊柱外科学》[4]中关于椎管内肿瘤的诊断标准;(2)接受手术治疗;(3)临床资料、实验室资料保存完整。排除标准:(1)脊柱畸形;(2)认知能力障碍;(3)合并其他类型肿瘤。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使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使用北京美亚纵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Q3000+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操作前检查设备是否完好,接通电源后核实患者肢体有无出血,采取相应措施后再使用仪器;操作过程中应在患者清醒状态下穿戴下肢护套,压力为70~90mmHg,按照从远端到近端的顺序反复施加压力,25~30min/次,2次/d;干预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下肢肤色变化情况,并适当调整相关参数。

1.3.1 对照组 对照组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的基础上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协助患者取去枕仰卧位,头偏向一侧,主动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预后恢复知识,告知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抬高患者双下肢,加强病房巡视,密切观察患者下肢有无疼痛情况,若发现异常应及时上报处理。

1.3.2 观察组 观察组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的基础上采用护理流程再造干预:(1)医护人员组成DVT预防小组,所有成员均接受专业技能培训并经考核后入组;医护人员开展研讨会,制定DVT护理质量检查评分表;(2)于患者术后1d采用Caprini血栓风险因素评估表对患者进行血栓风险评估,对于低风险患者可予以常规健康教育,并给予基本的预防措施,如抬高双下肢,定期进行按摩、翻身等,嘱患者低盐低脂、清淡饮食;对于高风险DVT的患者应先行症状观察,并经彩超检查,结合实际情况予以抗凝血药物治疗,指导患者术后早期下床运动,密切观察患者有无下肢肿痛,若有异常应即刻上报。两组均连续干预7d。

1.4 临床观察指标 (1)凝血功能指标:采集两组干预前、干预7d时清晨空腹静脉血5ml,离心后采用凝固法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与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使用上海彩佑实业有限公司提供的试剂盒并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纤维蛋白原(Fg)水平。(2)下肢周径:分别于干预前、干预7d时采用软尺测量患者髌骨上、下15cm处的周径并进行对比。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PT、APTT、F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7d时,两组PT、APTT均长于干预前,Fg水平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变化较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凝血功能比较(±s)

表1 两组干预前后凝血功能比较(±s)

注:与同组干预前对比,*:P<0.05

APTT(s) PT(s) Fg(g/L)干预前 干预7d后 干预前 干预7d后 干预前 干预7d后观察组对照组n 45 45 t P 27.74±3.08 27.62±3.17 0.182 0.856 35.31±3.69*31.76±3.42*4.733<0.001 10.25±1.44 10.07±1.58 0.565 0.574 14.91±1.37*12.03±1.16*10.762<0.001 3.97±0.54 4.01±0.49 0.368 0.714 3.05±0.31*3.52±0.42*6.040<0.001

2.2 两组干预前后下肢周径比较 干预前,两组髌骨上、下15cm处的周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7d时,两组髌骨上、下15cm处的周径均大于干预前,但观察组上述指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下肢周径比较(±s,cm)

表2 两组干预前后下肢周径比较(±s,cm)

注:与同组干预前对比,*:P<0.05

髌骨上15cm 髌骨下15cm干预前 干预7d后 干预前 干预7d后观察组对照组n 45 45 t P 46.68±1.39 46.47±1.30 0.740 0.461 47.93±1.65*51.02±2.37*7.178<0.001 32.95±1.14 33.07±1.18 0.491 0.625 33.80±1.25*36.03±1.39*8.002<0.001

3 讨论

目前,外科切除手术是临床治疗椎管内肿瘤患者的首选方案,但由于肿瘤可对脊髓血液循环造成影响,静脉受压后发生静脉扩张、瘀血甚至水肿;同时,手术器械操作可诱发局部炎性反应,机体凝血功能活跃,形成高凝状态;而术后长期卧床可进一步导致下肢静脉血流缓慢,白细胞大量聚集损害内膜,导致血栓形成。而椎管内肿瘤患者术后一旦发生DVT,可使患者丧失侧肢体部分功能,严重者可由于栓子脱落而出现肺栓塞,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需及时探寻有效的干预措施以改善患者预后。

本研究显示,干预7d,观察组PT、APTT长于对照组,Fg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且髌骨上、下15cm处的周径均小于对照组(P<0.05),提示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联合护理流程再造可有效改善椎管内肿瘤术后患者凝血指标,减轻下肢肿胀程度。分析其原因为: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可利用多腔体充气气囊有次序、有节律地进行充气膨胀挤压、放气,并逐级施加压力,从而对四肢予以一定的循环压力,促使血液由远心端流向近心端,改善静脉回流,最终达到改善下肢静脉血液流速、预防下肢肿胀的目的[5,6]。同时,加压时血流的加速可减少凝血因子的聚集,增加纤溶系统的活性,从而改善患者凝血功能与局部微循环。此外,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可通过间歇加压、减压的过程模拟肌肉收缩,锻炼肌肉力量,预防肌肉纤维化,提高肢体的含氧量,进一步缓解下肢肿胀,预防DVT的发生[7,8]。而护理流程再造能够通过对不完善的工作流程实施重建,并对原有的护理项目进行整合、重组、删减,从而提高预期护理效益[9]。本研究中的医护人员经过专业培训并通过Caprini血栓风险因素评估表,对椎管内肿瘤术后患者进行全方位的评估,筛选出低风险与高风险DVT的患者并给予不同的干预措施,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医疗资源浪费,更可将工作重心转移至高风险DVT的患者,降低DVT的发生率。因此,在护理流程再造的基础上辅以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能够进一步增强干预效果,改善椎管内肿瘤患者术后血液微循环,减轻下肢肿胀程度。

综上所述,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联合护理流程再造能够缓解椎管内肿瘤患者术后下肢肿胀,改善凝血功能指标,这对于预防DVT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治疗仪椎管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骨痛灵酊联合TDP治疗仪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准分子激光治疗仪联合CO2点阵激光治疗仪对白癜风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CO2点阵激光治疗仪联合多爱肤治疗面部凹陷性疤痕
关注中老年人的椎管狭窄
草莓椎管育苗 产出率高一倍
草莓椎管育苗:产出率高一倍
选择困难症治疗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