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土建类专业硕士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2021-07-20李妍戚欣

职业技术教育 2021年11期
关键词:工科硕士研究生

李妍 戚欣

摘 要 当前地方高校土建类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与行业人才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土建类专硕研究生教学存在教学质量评价机制落后,教学体系与教学方式单一,实验教学与专业能力培养脱节等问题。地方高校土建类专业硕士人才培养中应充分发挥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的作用,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适当调整专业硕士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建立师生共同实践体系,建立质量保障持续改进机制,构建符合“工业4.0”新时代行业需求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地方高校;新工科;土建类;专业硕士;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11-0031-03

伴随新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以及产业变革的加速,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新经济的集成和融合,使得土建类地方高校借助于互联网、大数据和AI人工智能[1][2]等手段进行“新工科”[3]背景下土木水利专业硕士的培养成为可能。与学术型学位相比,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满足实际工作需要或适合特定行业要求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是专业型硕士学位的根本目的。专业型硕士学位与学术型硕士学位两者水平虽处于同一水平线,但两者的培养目标略有差异并且两者培养规格的侧重点也大不相同。学术型学位按学科设立,以学术研究为主,着重研究理论,把重点放在对科研机构研究人员和高校教师的培育上;专业学位主要侧重于专业实践,相对来说更注重对实际的应用。全国专业型硕士在读人数已经接近120万人,但对于其培养模式以及教学模式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按照专业型硕士人才的培养目标,探究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尤为重要。

一、土建类专业硕士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一)专硕研究生教学质量评价机制落后

近年来,我国在土木工程研究生教育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其研究生培训和教育体系基本形成[4]。但是,传统的土木工程硕士学位教育和培训系统主要是基于单一的、严格的作业和考试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成效。这样的形式并不能真正衡量研究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特别是这样的评价方法会使学生专注于获得学分,而忽视实践、设计、实习等专业技能培训课程的学习。可以说,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该确保应用型的专业硕士教学质量体系较为完善,这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起到强有力的保证。

(二)专硕研究生教学体系与教学方式单一

随着新工科时代的到来,专业课教师必须要适应土建类专业知识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这一发展趋势,及时调整、更新专业课的授课内容。硕士生导师若还维持其原有的单一的教学知识体系,且仅停留在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教授上,将难以适应各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的专项研究生的培养要求。目前,土建类研究生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一般采用板书或结合多媒体教授的教学方式,使得工科教育理科化。在大部分培养方案中开设的必修及选修课程多是着重于对理论知识的讲授,缺乏师生间的课上课下交流和研究生间的团队协作,导致学生自我学习的状态及学习效果较差,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互动性缺失、学生接受知识被动等缺点。

(三)专硕研究生实验教学与能力培养脱节

对应用型专业硕士而言,因为需要着重培养其实践能力,因此实验教学至关重要,目前验证性实验在土木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中比较多见。教师课前准备好标准试件,课堂上学生只需根据以往的操作和记录重复操作即可,是通过实验过程关注实验现象的本质。这种实验教学与实际工程严重脱节,导致学生的创造力被严重束缚,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丧失。

(四)专硕研究生课程教学与社会服务关联性不足

在传统土木专硕课程的教学中,多以课堂讲授基础理论知识为主,对于学生工程意识和职业精神的培养还不足。认知实际工程及实际操作训练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可以在学生研二完成教学任务后,安排其到用人单位实习,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提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展土木工程专业技能。

二、新工科背景下土建类专业硕士教学改革策略

(一)凸显工程研究中心作用,强化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

高校是跨学科研究的主要载体,只有跨院系和跨学科的研究机构才具有重大项目承担能力。只有进行重大科学项目的研究,才能产生重大的科学研究成果。当前各高校的工程研究中心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融合各学科优势,整合各专业特长成立的。跨院系、跨学科的工程研究中心在促进通识教育下的研究生培养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过学术交流活动,增强研究生对于跨学科知识的了解;通过对跨学科研究项目的研究,可以逐步培养跨学科思维,逐步拓宽研究生的专业知识。有利于培养具有综合专业知识的科技创新型人才。

(二)调整专硕研究生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根据对有研究生需求的用人单位的调查,目前在岗培训班的毕业生大多数缺乏工程的实操能力,且工程素质不高。可见,整合研究生课程体系,让核心课程体系更系统尤为重要。针对专硕的培养目标,调整专硕研究生培养方案,在具体教学环节中将工程意识和工匠精神培养慢慢渗入。改革教学方法,采用混合式课堂教学法,引入智能建造、装配式建筑等新的工程理念,将实际工程植入课堂,让学生学会思考工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提高认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又可让学生了解到土木工程发展的最前沿动态。与生活现象、重大工程、兴趣爱好、学科交叉等结合,采用“基本原理+典型工程”模式,逐步构建由模块化内容、专题式分解、问题式导入、讨论式教学、答辩式考核组成的教学体系。同时,提高实践类课程的比重。表1为3所地方高校专业硕士实践体系。

(三)坚持以學生为中心,构筑师生共同实践体系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首先要坚持学校和教师两个保障,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匠精神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学生为中心,并非是对学生的放任自流,而是以专硕研究生培养目标为标准,以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匠精神为导向,以构建师生共同实践为载体[5]。实现该目标的关键在于三方面:

一是加强研究生师资队伍建设。培养研究生的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工程经验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并能够对工程实践问题进行研究,其教学能力和土木工程专业水平需达到专业教学的要求。教师是知识的普及者和成长向导,教师的工学成就和实践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在培养和培训青年教师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其工学实践能力的考核,鼓励教师深入工学前沿,不断提高教师的工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是建立师生互动机制。实现师生间的有效沟通交流是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就课上的互动来说,其有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课后互动有助于开展因材施教,贯彻工匠精神。只有教师多跟研究生接触,才能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每个学生的研究方向。在互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思考问题,要从“教”转变为“学”,引导学生相互协作。同时,通过师生互动,教师为研究生提供指导、咨询和服务。

三是加强企业参与程度。专业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最大的區别在于专业型硕士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充分保障校内研究生实训教学,引进新技术实践教学平台; 另一方面,要建立固定的校外研究生实训基地,通过校企“双导师”制,让有经验的管理与技术人员直接参与教学环节,学生可以直接参与企业工作和工程实践学习,直接参与项目,通过持续的企业生产实践教育,迅速而直接地获得新知识和新技术。

(四)动态考核,建立质量保障持续改进机制

为构建新型工学人才培养体系,有必要建立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质量保证制度的动态评价标准和持续改善机制,动态调整课程考试方法,建立多样化考核机制,综合考察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三、结语

改革地方高校土木工程硕士学位培养模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必须依托地方经济,服务地方经济,积极开展多元化探索。要着力培养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创新精神和跨学科整合能力,这是“新工科”培养模式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以“新工科”理念为基础的土木工程研究生培养应以学生为主体,强化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构筑师生共同实践体系以及动态考核,建立质量保障持续改进机制。

参 考 文 献

[1]覃川.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的“新三教”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0):66-68.

[2]曹将栋,徐丹.智能制造生产性综合课程协同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9):53-56.

[3][4]郑娟,赖秀英.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6):170-171.

[5]戎贤,张健新,刘平,李艳艳.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1):131-132.

[6]范圣刚,刘美景.“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建设与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9(4):16-20.

[7]曾宪桃,任振华.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课程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9(15):99-101.

[8]任振华,曾宪桃.“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与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17(17):1-3.

猜你喜欢

工科硕士研究生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建设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The varieties of modern English and how does this range affect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天津大学:成立全球首个新工科教育中心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唐维泽、段立作品
法国优秀硕士奖学金项目:France Excell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