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系通道:社交网络中的中俄对话研究

2021-07-20郑亚楠

国际传播 2021年2期
关键词:中俄关系社交网络对话

【内容摘要】中俄关系是全球图景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对国际格局有着深远影响。本研究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对社交网络中的中俄对话状况进行总体性考察,并以微信平台中的中俄两国头部账号为研究对象,聚焦新冠肺炎疫情等焦点话题,勾勒并分析中俄关系在社交网络中的舆论图景,可以发现,“对话”与“平衡”构成了中俄社交网络中的基调。

【关键词】中俄关系;社交网络;对话

在当今国际格局中,中俄关系占有重要地位。中俄两国拥有漫长的边境线和悠久的交往历史。中俄之间不仅在政治层面有着频繁的官方互动,在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危机时刻,也展现了多元化的民间交流。在这种情形下,两国之间的跨国、跨文化信息沟通呈现何种特征?本文聚焦社交网络这一真实、鲜活、流动的传播平台,对两国之间的对话状况进行考察。

一、中俄关系的“第六通道”:社交媒体

以技术赋权为代表的互联网传播已从PC端走向了移动互联,进而步入智能传播时代。地球村的概念再也不属于想象范畴,而是真实的存在。最重要的标志是对于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由此爆发的海量信息,以及网络空间与现实世界的同步。微信、微博、Facebook、TikTok等应用作为信息交流的平台,强力介入人们的生活,并成为生存环境的构成要素。然而,仅仅理解信息的传播是不足的。正如戴维·莫利所指出的,“传播研究常常注重信息流动性而忽视人与商品流动性”,他从英文communication一词的初始含义出发,将地理空间的流动性与虚拟空间的流通性结合在一起,提出了“连通性”(connectivity)的问题。1实际上,在中文中,“交通”一词在词源学上也同时兼顾了物质传输与信息沟通两个层面。因此,要理解地球村中的沟通对话问题,可以将“道路”与“通道”作为本义和比喻义同时存在的事物,来理解社交媒体的意义。

回顾中俄关系史,曾有五条相互联系的道路长期存在。这五条“通道”不仅纵向上跨越时间之长令人瞩目,而且横向上网状分布之密也令人惊叹;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均有涉及,而且在战略高度上也具有难以替代性;不仅在历史的不同时段各具特点,而且为当今的发展奠定基础。这五条通道具体包括:丝绸之路、毛皮之路、茶叶之路、西伯利亚大铁路-中东铁路、中苏生命交通线。2以上五条路尽管维度各异、时段不同、目标不一,但都为今天的中俄关系延展奠定了基础。目前,俄罗斯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参与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冷战”后,中、美、俄之间的大国关系在中国和平外交理论构想与实践运作中的地位不可替代。同时,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时代和移动传播时代,媒介信息传播不断与物质流通相结合,构成了双边关系的新基础设施。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对互联网中的对话问题进行研究,从而理解新的“关系通道”。

中国的互联网发展走在全球前沿,微信、微博、今日头条、抖音等几乎发展成为“超级平台”。而俄罗斯也高度重视本土社交媒体的发展,注重打造社交媒体的“国家托拉斯”3。中俄两国之间基于社交平台的信息传播,已成为互联网时代双边交往中最直接、最便利、最具有现实维度和时代特征的通道。我们不妨借助中俄关系历史中“五条道路”的说法,将社交媒体作为“第六通道”来看待。这条通道借助各种互联网平台展开,既包括中国的微信、微博、抖音/TikTok等,也包括在俄罗斯最广为使用的VKontakte(简称VK),同时还涉及在全球流行的Facebook、Twitter、YouTube和Instagram等。本文将聚焦微信平台,对其中涉及中俄双边关系的传播主体及其传播内容加以考察,一方面分析双方在日常政治议题上的互动,另一方面重点分析新冠肺炎疫情议题上的交流,从而勾勒出中俄在社交媒体这一“第六通道”中信息流通的概况,并为中国对俄罗斯及涉俄罗斯的传播策略提出参考性建议。

二、微信平台上的中俄对话状况

中俄社交媒体平台是个难以明确界定的泛概念,而互联网开放性的使用特点也决定了它的流动性。这里,我们不妨将之具体化,在汪洋大海般的社交媒体账户中“打捞”头部账户,即用户量比较高的账户。中俄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存在圈层,这也使得各类平台都有一定的针对性。本文将涉及俄罗斯及中俄关系的微信公众号作为考察对象,首先梳理其构成的信息生态,然后围绕相应主题开展观察。

(一)多元化的网络信息生态圈

任何双边关系中都存在多元主体,这些主体在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上开设自己的账号并进行信息传播。由于用户群的重叠、内容主题的相似,它们实际上构成了一个信息生态圈。在微信平台上,中俄信息生态圈的头部账号可以分为四类。

1.中俄政府机构主办的微信公众号

此类账号中具有代表性的包括: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俄罗斯驻华大使馆、中国驻哈巴洛夫斯克总领事馆、中国驻符拉迪沃斯托克总领事馆、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合作平台、黑龙江省对俄经贸产业联合会。相关账号既有外交机构所开设的,也有具有官方色彩的机构所开设的;既有专注外交与政治的,也有侧重经贸和文化的。它们由政府进行背书,拥有较高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2.中俄媒体机构主办的微信公众号

此类账号中具有代表性的包括:中国俄文杂志(人民画报社的俄文杂志《中国》官方公号)、中俄头条订阅号(原;。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人民网俄文版(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俄罗斯卫星通讯社(今日俄罗斯国际通讯社北京分社)。中国的俄文媒体和对俄媒体,以及俄罗斯的对华媒体和国际媒体,多数都在微信平台上开设了公众号。因其媒体性质,其信息传播往往可信度、专业性、内容质量均比较高。

3.中俄研究机构与智库主办的微信公众号

此类账号中具有代表性的包括: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合作网络(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SISU观欧亚(上海外国语大学欧亚研究所)、中俄战略协作高端智库(中国社科院专业化智库)等。这些智库出于各自的定位和目标,也开设了相应账号发表與中俄关系有关的研究成果。

4.民间性质的微信公众号

这些账号多由个人、公益组织、企业公司注册,如:俄语帮、俄罗斯观察者、俄语研习社等属于个人账户;俄罗斯龙报(北京)、俄语之家Ruclub(深圳)、俄罗斯留学服务中心官网(东营)中俄法律网(北京)、联盟传媒(北京)属于企业账户。虽然此类账号专业水准有限,但往往更善于利用互联网文化的新颖形态与传播策略,在网民中颇受欢迎。

(二)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中俄微信平台互动

新冠肺炎疫情有其突发性和偶然性,引发了全球关注。通过这一时期的微信平台传播状况,可以透视中俄之间的社交媒体“关系通道”的基本状况。根据本文的调查与分析,中俄各类微信公众号虽然在疫情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传播重心,但始终传递出相互理解与支持的信息,可以总结为四个方面的互动。

1.国家层面相互支援

以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和俄罗斯驻华大使馆为代表的官方微信公众号,面对在武汉和莫斯科出现的新冠肺炎疫情都表现出了战胜疫情的坚强决心和相互支持的高度默契。

2020年1月25日,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公众号发布了第一条关于疫情的信息,提醒旅俄侨胞等注意防范。据统计,2020年2月1日—29日,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公众号共发布了90条信息,其中与疫情有关的达88条,主要涉及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疫情信息的权威发布,二是提醒侨胞注意防范疫情和遵守相应规定,三是及时发布中俄就疫情防控进行沟通合作的情况,四是传递俄罗斯各界为中国抗疫加油的信息,五是针对疫情谣言的澄清。其中第四类即俄罗斯对中国战胜疫情的祝福涵盖了社会各界,从俄罗斯总统普京到俄中友协,从知名教授到电子商务企业,而且形式多样,通过短视频、歌曲、讲中文等方式进行表达。

此外,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公众号持续发布中国驻俄罗斯大使张汉晖密集接受俄罗斯各主流媒体专访的信息。张汉晖大使于2020年2月2日和4月21日两次接受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专访,分别就武汉疫情、中俄抗疫合作、中国抗疫医疗专家组赴俄等问题答问,表达了中国人民有信心打赢防疫攻坚战的想法;3月16日接受俄罗斯《消息报》专访;6月9日接受“今日俄罗斯”国际新闻通讯社专访;6月15日和6月19日接受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和《劳动报》的书面专访等,随着疫情发展就各方面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除此之外,张汉晖大使还多次在中俄媒体合作平台或俄罗斯主流媒体上发表文章,清晰地阐释中国在国际抗疫合作中的态度、立场以及务实行动:2020年3月5日,在俄罗斯政府机关报《俄罗斯报》与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推出的《中俄锐评》栏目发表署名文章《武汉,你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3月12日在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发表署名文章《疫情终将去,春草仍然绿》;3月22日,在《生意人报》发表署名文章《命运与共,大道不孤》;4月8日,在《论据与事实报》发表署名文章《以义战疫,将爱进行到底》;4月13日,在《莫斯科共青团员报》发表署名文章《谎言走不远 正道在人间》;5月27日,在《劳动报》发表署名文章《海燕从来不畏波涛激荡 风雨过后中国更加美好》;6月1日,在《经济日报》与《消息报》特刊发表署名文章《让信任合作的七色光扫去世界的阴霾》;7月17日,在《论据与事实报》发表署名文章《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理念是中国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的有益方案》。张汉晖大使的权威发声为中俄之间的抗疫合作奠定了基调。

以上无论是属于政府主办还是集体办报、国有报业还是独立报业都是俄罗斯对内对外最有影响力的媒体阵营,这些文章也通过使馆和媒体的官方微信号向国内传播,并且通过Twitter、Facebook等全球性社交媒体平台面向更加广泛的用户进行了传播。

俄罗斯驻华大使馆微信公众号也通过持续的信息发布在武汉抗疫、中俄合作抗疫、国际局势等问题上表明了共同面对人类灾难、是非分明的立场和观点。俄罗斯驻华大使馆的公众号在抗疫过程中每一个时间节点及时发声,包括两国领导人和外交人员各个层面的频繁沟通的消息;中俄双方人道援助情况;俄罗斯驻中国公民安全撤回的消息等。

两国大使馆的微信公众号还形成了呼应之势。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玛利亚·扎哈罗娃多次在新闻发布会上强调对中国战疫的支持立场。2020年2月12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她还用中文表达了问候:“鉴于此,我想支持中国人民、支持我们的中国朋友,我这样做并非仅仅代表自己,而是代表所有富有同情心的俄罗斯公民,他们给我们来信、打电话,请求我们在这艰难的日子里转达对中国的支持。我要用作为联合国官方语言的中文直接向我们的中国朋友表达这一点。”扎哈洛娃的中文问候登上了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的公号,张汉晖大使对俄罗斯外交部有关负责人的拜访活动也成为俄罗斯驻华大使馆公号的推送内容。这种“对话”的叠加带来的舆论效果比单方面的自说自话更为有效。两国外交机构的微信公众号彼此呼应,形成了舆论的复调,显然有助于中俄关系在疫情期间始终以友好合作为主基调。

2.及时进行防疫政策沟通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俄抗疫活动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中方全力以赴抗击湖北疫情、俄方快速撤侨封关,二是俄方疫情增长、中俄边境口岸人员入境数量增多以及双方的经济恢复。无论哪个阶段,中俄双方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因此,社交媒体上关于中俄双方对驻华、驻俄公民发布的提醒和服务信息占据主流。

第一阶段(2020年1月末—3月末),俄罗斯驻华大使馆公众号2月5日发布信息称,俄罗斯国防部完成了将俄罗斯和独联体一些国家的公民从湖北武汉撤回的任务。随后,俄罗斯一方面与中国密切协作,另一方面采取措施防止新冠肺炎病毒在俄罗斯境内传播。2月19日起,俄罗斯临时禁止持工作、私人访问、学习和旅游签证的中国公民入境。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中国驻哈巴洛夫斯克总领事馆、中國驻符拉迪沃斯托克总领事馆、俄罗斯观察者、俄罗斯龙报、俄语之家Ruclub、俄罗斯留学服务中心官网、中俄法律网(北京)等中国官方、非官方社交媒体账号都在第一时间发布了相关内容。这一阶段也是舆论风险较为突出的时期。特别是防疫期间出现了中国旅俄公民与莫斯科市政府的矛盾,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一定范围的争论,部分自媒体公众号反应强烈。随后,中国外交系统一方面采取了必要行动,另一方面在微信公众号上及时跟进事件进展,发出理性声音。2月24日,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照会了莫斯科市政府,强调中方理解俄方采取防疫措施的必要性,但希望有关措施适度、非歧视性。为安抚社会情绪,不破坏中俄两国人民的友好感情,希望莫斯科市政府不要采取过度措施,使有关举措符合中俄友好精神及两国关系应有水平。4莫斯科市政府在回复中称,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友好关系,请大使馆对俄方被迫采取防止新冠肺炎病毒在莫斯科扩散的措施予以谅解。3月3日,针对一名留学生被判处驱逐出境后进行上诉的庭审,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给予了高度关注,并与莫斯科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沟通,中俄双方及当事人最终取得了共识,而社交媒体上的舆论风波得以平息。

第二阶段(2020年4月以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中俄双方的社交媒体并没有停止对双方公民进行生活防疫注意事项的提醒,尤其是陆路口岸继续关闭、俄高校延长网课时间、俄病毒检测机构的工作安排、国内国际航班复航等非常实用的信息。

这一阶段最受关注的是4月初绥芬河口岸出现输入性病例的事件。4月6日—5月6日,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和驻符拉迪沃底托克总领事馆、驻哈巴罗夫斯克总领事馆几乎每天在公众号上发布黑龙江省输入型新冠肺炎病例大幅增加的信息,提醒中国公民切勿贸然尝试通过绥芬河口岸回国;俄罗斯媒体也不断提醒滨海边区指挥部对所有抵达人员隔离14天的决定,对4月9—11日从莫斯科、新西伯利亚到达滨海边区的中国公民即被隔离的情况进行了及时通报。中俄双方的外交机构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通过社交媒体官方账号反复宣示事态的严重性并普及防疫相关规定。张汉晖大使和驻滨海边区总领事闫文滨、驻哈巴洛夫斯克总领事崔文杰发表致旅俄华侨、华商的公开信,转达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问候和由衷关怀。

3.民间层面守望相助

民心相通是两国关系长久牢固的基石。新冠肺炎疫情考验着中俄政府关系,更考验着两国国民的感情。疫情发生一年多来,中俄两国人民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其中又以中俄两国知识分子在社交媒体平台的表现最为典型。

2020年5月22日,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政治学教授别切利察在滨海媒体网发表文章《抗击新冠肺炎病毒:中国强,美国弱》。他指出,中国从疫情封城到复工复产,与文化、价值观和体制密切相关。俄罗斯记者谢利瓦诺娃在俄罗斯《绝密》周报发表题为《生命权》的文章,根据自己在北京的亲身经历,明确指出美国媒体关于中国抗疫报道的失实之处。上述两篇文章被社交媒体广泛转发,让中国民众了解了俄罗斯知识分子的态度和立场。文后的评论中有用户留言道:“谢谢作者对中国实事求是的分析”“只有祖国强大了,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等。

2020年5月27日,中国外文局联合俄罗斯报、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共同主办,人民画报社、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共同承办的“当代中国与世界—抗击疫情提振经济”中俄媒体智库云论坛举行。俄罗斯科学院、中国社科院的学者表达了中俄需进一步保持高度政治互信和密切经济交往的共识,共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大局。他们的言论在中俄两国主体运营的微信公众号上广泛报道,获得了较大范围的关注和肯定。同时,社交媒体平台上还有来自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工艺美术大学校长、俄罗斯莫斯科鲍曼国立技术大学主管副校长、布拉戈维申斯克国立师范大学师生、哈巴洛夫斯克东方语言第四中学师生等学校用汉语发出的“加油”视频;萨哈共和国友人、俄罗斯原子能服务公司员工、俄罗斯人民画家、俄罗斯亚洲工业家与企业家联合会主席也在相关平台上发布了中文视频。这些情感的小溪汇聚成为民心相通的江河。

4.共同驳斥谣言

疫情期间,中俄两国之间以及全球范围内的信息流动一直呈现两大特点:一是官方机构持续发布疫情数据和抗疫情况,二是虚假信息和具有煽动性的负面言论不断涌现且广泛流传。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有观点、无事实,有转发、无责任的“后真相”特征更加突出。总体看,中俄之间经历了三次大的考验:一是关于新冠肺炎病毒源头的谣言,二是关于莫斯科驱逐华人的谣言,三是绥芬河口岸开通与否的谣言。对此,双方大使馆、领事馆、行政部门在社交媒体上都给予了及时、充分、有力的回应。中方在回应的同时还做了许多耐心的提醒工作,保证信息渠道的畅通。

总之,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复杂议题为中俄双边关系带来了巨大挑战。一方面,两国均有各自的利益取向,舆情热点围绕与国家和公民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件、议题形成,涉及闭关、隔离等举措难免会有舆情风险;另一方面,抗击疫情离不开国际合作,也离不开舆论和民心上的互相支持。观察疫情期间两国微信公众号矩阵,可以看到中俄双方基本做到了避免舆论冲突、实现了互相声援。

三、关系通道建设:中俄社交媒体信息传播的启示

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逐步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5。内宣和外宣既要讲求不同策略,又要讲求一致效果。中俄两国在微信等社交媒体上构筑的对话关系和关系通道,为中国构建融媒体舆论场提供了启示。

(一)立足社交媒体,构建融媒体舆论场

社交媒体构成的网络空间与人们的实际生活空间越来越融为一体,信息系统的环境化程度与前移动互联时代相比要深入、复杂得多。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人们对社交媒体平台的信息供给表现出强烈的依赖性。而社交媒体平台上海量且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的信息也使得公众极易出现信息超载、焦虑恐慌等问题。社会治理需要在遵循网络传播规律的前提下,有效调用社交媒体的力量,不断发出准确而良性的声音,进行有的放矢的舆论引导。从这次疫情期间的中俄互动实践来看,在社交平台的运用过程中,保障信息来源的权威性和信息内容可靠性至关重要。

中国的政务新媒体发展日益成熟,微信公众号早已是各级、各领域政府部门的标配。值得关注的是,国外外交机构和媒体也在微信公众号上努力發声。例如,2020年1月俄罗斯外交部的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玛利亚·扎哈罗娃说,要想获取俄罗斯的驻外机构(大使馆、总领事馆和常驻代表机构)的最新信息,不仅可以拨打热线电话,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门户网站以及“国外助手”这一手机程序进行。疫情期间,这些在线渠道发出了大量的信息。2020年4月17日,俄罗斯驻华大使馆在微信公众号之外又在“今日头条”上开设了使馆头条号,截至2021年2月底,粉丝已增长到8.8万。

这表明,中国的舆论场中是存在国外声音的,它与我国的内宣形成了关联和交织,也提示中国的外交机构和外宣媒体也应更积极地在Facebook、Twitter以外的其他国家本土化的社交媒体平台上进行布局。以俄罗斯的VK为例。关于VK社交平台上新中国成立70周年报道的舆论研究发现,其总体立场是积极、正面的,对中国国防实力、发展进步等有较好评价。6中国的官方机构和媒体可以充分运用VK开展在俄罗斯的传播,推动信息传播和接受的本土化下沉,从而实现内外宣联动。

(二)强调价值共识,塑造“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国际格局的不稳定性更加明显。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亨廷顿为代表的美国知识分子曾担忧西方中心主义的完结,提出西方价值在于它的独特性,而不在于它的普遍性。知识界的敏感与美国政治集团及代表人物的行动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以美国政府为首的西方势力在政治操作上表现得极为强硬和蛮横,总是力图以西方文化意识形态维度重构世界图景。在疫情期间,抹黑中俄抗疫主张的舆论一浪高过一浪。

与之相成鲜明对照的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注重全球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为世界的长久和平、稳定和繁荣奠定了理念基石。理念落实到网络空间,一方面具体化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也要求互联网传播注重价值共识。

在传统媒体上,中俄已经有互相声援的经验。“中国和俄羅斯在政治经济影响力逐渐提升的同时,也在传媒舆论领域对西方国家的信息垄断发起了挑战。”7鉴于社交媒体已成为新的舆论集散地,中俄两国的政务公众号、媒体公众号、智库公众号在以各自的国家利益、人民福祉为核心发声的同时,也应从全球公共利益出发,阐明自己的主张,将世界需要平衡的理念传播出去。

(三)系统设置议程,避免掉入“后真相”陷阱

社交媒体在形成新的全球对话空间的同时,也易陷入情绪化传播等“后真相”陷阱。在国家视角下,任何传播都有其立场与目标,需要进行议程设置,而且涉及双边、多边关系的信息传播还需要多方协调,难度也就更高。在实际操作中,大致包括以下三个重点:第一,官方机构在社交媒体平台的信息发布必须快速、准确。疫情期间,中俄两国官方信息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大幅了压缩虚假信息发酵的时间和空间。第二,及时回应双方民众共同关切的议题。无论是在俄的华商与华侨,还是在华的俄商与俄侨,都既关心祖国的疫情,又关心所在地的抗疫举措,两国之间的通关政策和具体方式。疫情期间,抗疫政策、所生活城市的防控措施都处于时刻变化的状态之中,民众就更加需要充足、及时的信息服务,满足衣食住行的客观需求。疫情期间,中国驻俄罗斯使馆、领事馆公众号均开辟了驻俄侨胞在线医疗咨询平台,加大信息服务力度。第三,讲好共同抗疫的故事。中俄两国都注重由亲历者讲述来说明事实。疫情开始后,俄罗斯迅速从武汉撤侨,但也有选择不撤走的留学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拉福(中文名)就是其中一位,他后来在社交平台上讲述了留在武汉的真实经历,引发普遍关注。在莫斯科的中国留学生也在社交媒体发布了隔离感受,同样引发共鸣。这些普通公众的亲身经历、亲口陈述尽管未必全面,但在以“关系”为联结的社交媒体平台中,有可能发挥比记者报道更好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中俄关系保持高水平发展,在大国关系中互信程度、协作水平、战略价值最高,为世界和平、稳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8两国的相互声援、共克时艰,对两国关系乃至全球格局的稳定都具有压舱石般的意义。移动互联时代,社交媒体平台已经成为中俄两国之间新的“关系通道”,它的良性发展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责任编辑:王润珏)

作者简介:郑亚楠,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带一路视域下提升中国对俄罗斯东部地区文化传播力研究”(项目号17BXW045)的阶段性成果。

1 【英】戴维·莫利:《传播与运输:信息、人和商品的流动性》,王鑫译、张昱辰审校,《新闻记者》2020年第3期。

2 陈开科:《中俄关系史上的五条路》,《俄罗斯学刊》2020年第2期。

3 党生翠:《俄罗斯严控社交媒体对我们的启示》,《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1月18日。

4 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微信公众号:《中国驻俄罗斯使馆同莫斯科市政府就俄方采取的涉我公民防疫措施进行沟通》,https://mp.weixin.qq.com/s/UuP0KIjX6e7fqVJH7db9KQ,2020年2月28日。

5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http://www.gov.cn/zhengce/2020-09/26/content_5547310.htm。

6 张冬梅、姜典辰:《俄罗斯VK社交网站对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报道研究》,《对外传播》2020年第2期。

7 沈国麟、樊祥冲、张畅:《争夺话语权:中俄国家电视台在社交媒体上的话语传播》,《新闻记者》2019年第4期。

8 杜尚泽、白阳:《习近平会见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人民日报》2019年6月7日。

猜你喜欢

中俄关系社交网络对话
中俄关系迎来美丽时刻
社交网络自拍文化的心理解读
浅析中俄能源合作的问题及对策
俄罗斯欲在南海有何作为?
中俄关系现状及发展前景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