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教育遇上“Z世代文化”的兴起

2021-07-20李香玉

教育家 2021年22期
关键词:网络文学学生

李香玉

“Z世代”是具有划时代性的第一代“网络原住民”,已经成为一个值得关注且不容回避、具有普遍意义的跨领域文化现象。“Z世代”基本覆盖了当下各级各类学校的受教育群体,他们所呈现的多元文化特质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Z世代”,划时代

《教育家》:对于“Z世代”的多元化,您有怎样的理解和感受?他们给您的教学和研究带来什么影响?

邵燕君:自从对网络文学进行研究以来,我与学生们的往来是非常密切的。我感觉,大概跟1994年以前出生的学生,讨论一个新的话题也好,人际交往也好,我们之间还是比较默契的。但1994年以后出生的学生,他们的成长环境与我们有很大不同。我们国家从1995年互联网开始民用。在这一代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媒介环境,除了血缘、地缘,他们的成长中还多了一个网络上的趣缘空间。小伙伴之间的友情、懵懂的爱情,都有可能在这个趣缘空间里形成。

网络空间具有很大随机性,他们的人际关系会因爱好相同而变得非常热烈,但如果关系闹翻似乎也不需要太大成本,所以他们活得比较自我。因为他们在趣缘空间里交往更加顺畅,再加上这代孩子基本都是独生子女,课业负担繁重,所以他们容易脱离现实生活环境,与人大范围交往的欲望和能力都相对较低。似乎他们有属于自己的系统,在与他们交往时总会觉得有一层隔膜,他们情绪的反应方式、待人接物,让我们总是有一种摸不着、猜不透的感觉。当然,对他们而言也一样,他们也摸不清前几代人的系统,也会觉得与我们相处有困难。

“Z世代”对我的启发是根本性的,能够完全打开我那个系统里被遮蔽的东西。比如,对网络文学的研究,以前我们主要是从文学角度进行探讨,但是“Z世代”起来之后,他们让我看到,网络游戏对网络文学的影响可能更为深刻。在这个层面上的“打开”,对我的触动很大。

何言宏:我一直认为,只是简单地以十年为界,用“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00后”来进行代际划分不太科学,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命名方式已不适合再继续下去了。而且我们以往在谈论“60后”“70后”“80后”等代群时,往往只是在国家内部意义上讨论与理解,而“Z世代”,却是一个更加广阔的、全球性的代际现象。所以我们应该也必须在全球背景下来讨论与理解“Z世代”。

“Z世代”作为第一代“网络原住民”,具有划时代性,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对整个人类来说,“Z世代”都是一个全新的代群。某种意义上,也许他们就是一种“新的人类”。我们对“Z世代”的关注,需要有更高的立意和更大的关切。

近两年,我个人开始关注“Z世代”并进行相关研究,发表了《Z世代文学的兴起》等学术论文。但“Z世代”是跨文化、跨领域的,我作为“60后”来关注他们,难免有代沟。同代人之间更能够对话和理解,而且他们也需要从与同代人的沟通当中来反思和成长。基于这种考虑,我组织了一些对此感兴趣的研究生、本科生,同时广泛联合了不同学术背景的青年才俊,组成了一个松散结构的“Z世代文学研究小组”。目前主要从文学角度来关注一些“Z世代”作家,如贾若萱、渡澜、顾拜妮、蒋在等,并对他们的重要作品进行细读和讨论。我们还关注“Z世代”诗人,在文学杂志《芳草》上推出了以“Z世代”为主题的诗歌专栏。

“Z世代”推动网络文学快速迭代

《教育家》:在网络文学领域,“Z世代”的影响力正与日俱增。在您看来,“Z世代”作家和读者的崛起,对网络文学的生产、内容生态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邵燕君:他们这代人是在网络空间长大的,从小就玩网络游戏。在他们的世界里,游戲世界观是底层逻辑,在“Z世代”作家的小说中不用加以说明。比如,有一种时空穿梭文,你穿越到一个世界里,但那个世界又是别人书里的世界。读这种文章,对我来说有一定困难,但对他们而言却是一种习以为常。

网络文学是以世界网络文艺为资源的,它的设定非常复杂。中国网络文学在20余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独创的生产机制、独立的评价体系和生态系统,是中国网络文艺中最成熟的部分,可作为影视、电子游戏等文艺形式的孵化器。

何言宏:《2020年度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提道:在作者方面,新增网络文学作家超过八成都是“Z世代”;而在读者圈子里,网络文学的主要受众也全面更迭为“95后”“00后”,“Z世代”占比近六成。随着“Z世代”主体化的加强,网络文学的生产、发表、阅读、传播,逐渐演变成一种文化现象,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会产生溢出效应,首先溢出到纸媒作品,比如一些重要作品的出版,也会溢出到网络文学的评论和研究,还会向大学教育和社会各个文化领域渗透,产生一种深度的影响。

作为研究者、教育者,我们要发挥过滤、筛选和把关的作用。否则它会单纯靠阅读率、点击率、打赏率等来实现“高歌猛进”,那也不见得是一种健康的文学生态,所以其他代际的关注、表达,以及与“Z世代”的对话、交流、协调,之于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教育家》:在您看来,“Z世代”作家、诗人的创作有什么样的特点?

何言宏:“Z世代”作家已经成为文学界最为重要的新生力量。我一直以为,贾若萱的中篇小说《被折叠的光》,是“Z世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品。她对我们最新现实的书写,其中所反映的“Z世代”面临的种种困境,特别是伦理困境,非常值得我们深入讨论,也是作为“Z世代”的他们所面临的问题。

通过阅读“Z世代”作家与诗人的作品,我感到他们在人际关系和伦理关系上,不太寻求深度的交往。他们最常写的是爱情,但他们笔下的爱情没有前几代人的激情、热烈,而常常表现出一种“爱无能”的状态。当然,他们也是有个体差异的,但他们在表达这一代人的内心、生存、经验等时,是非常独特的。

改变教育观,拥抱“Z世代”

《教育家》:请从更广阔的视角(比如他们的性格、社交沟通、情感表达方式、消费行为等)来分析一下“Z世代”的多元文化属性。

猜你喜欢

网络文学学生
调查
快把我哥带走
我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
Southern_Weekly_1920_2020_12_10_p36
中国网络文学闯荡海外江湖
基于媒介革命视野下我国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路径探究
赶不走的学生
中国网络文学读者超四亿
学生写话
特意和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