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师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强化

2021-07-19李磊刘淑慧

高教学刊 2021年17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工匠精神

李磊 刘淑慧

摘  要:对高校教师而言,工匠精神是指在从事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创造与传承等专业性或技艺性工作中所展现的追求并能够实现卓越成果的各种优良职业品格的总和,包括坚定的职业精神、良好的职业品行、正确的职业理念、扎实的职业技能、端正的职业态度和独特的职业匠心。由于社会多元价值观冲击、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和高校教师自身因素的影响,有些高校教师尚存在不具备工匠精神或不同程度欠缺工匠精神应具备的各种优良职业品格等现状。为培育与强化高校教师工匠精神,应当激发与强化高校教师的职业使命感、营造崇尚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健全对高校教师的考评和奖惩机制。

关键词:高校教师;工匠精神;职业品格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7-0169-04

Abstract: For college teachers, craftsmanship spirit refers to the sum of all kinds of fine professional character, including firm professionalism, good professional quality, correct professional philosophy, solid professional skills, correct professional attitude and unique professional ingenuity, which are presented in the professional or technical work of teaching and educating people, scientific research, serving social and cultural creation and inheritance, etc. Due to the impact of social pluralistic values, imperfect educational evaluation system and the influence of college teachers' own factors, some college teachers still do not have or lack the spirit of craftsmanship of different degrees. In order to cultivate and strengthen the craftsmanship spirit of college teachers, we should stimulate and strengthen the sense of professional mission of college teachers, create a campus cultural atmosphere that advocates the spirit of craftsmanship,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advanced typical demonstration and lead, and improve the evaluation and reward and punishment mechanism for college teachers.

Keywords: college teachers; craftsmanship spirit; professional quality

虽然我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已名副其实,但跟主要发达国家相比较,无论是制作质量和水平,还是技术含量与创新驱动方面,都差距悬殊。中国工程院的有关研究表明,“美国(制造业综合指数)遥遥领先,处于第一方阵;德国、日本处于第二方阵;中国、英国、法国、韩国处于第三方阵。中国与第一、第二方阵国家的差距主要是全员劳动生产率低、增加值率低、创新能力薄弱、知名品牌缺乏。”[1]

为此,要實现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的“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目标,需要具备工匠精神的高校教师培养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层次人才。

一、高校教师与工匠精神

(一)工匠精神的界定

相关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工匠精神的界定大不相同。科隆大学罗多夫从德式工匠精神的特点出发,认为工匠精神集中表现为“慢、专、创新。”[2]全国总工会吕国泉等认为,工匠精神实际上是一种职业精神,体现在职业活动中的“钻研技能、精益求精、敬业担当。”[3]叶美兰等则认为,工匠精神是“四维意蕴”的统一整体,包括“尚美的情怀、求新的理念、求精的精神和求卓的格目,即:审美之维、创新之维、求精之维和卓越之维。”[4]

从上述关于工匠精神的界定可见:一是尚未达成共识;二是为非确定性的界定;三是主要指出外延,并没揭示本质属性。作者认为,所谓工匠精神,就是指一定职业主体在从事专业性与技艺性要求较高的工作中所展现的追求并能够实现卓越成果的各种优良职业品格的总和。提出这一界定,主要基于以下考虑:1. 工匠精神的职业主体不应局限于一般手工业者,它是所有从事专业性与技艺性要求较高的职业主体皆可具有的精神品质,高校教师等群体也可具备,工匠精神具有普适性。2. 工匠精神具有明确的价值追求,包括服务社会需求、不断改进专业技艺、严格遵循职业道德规范和建立在实现社会价值基础之上的个人价值实现,且具有实现价值追求的各种优良职业品格。3. 工匠精神是各种优良职业品格的总和,比如精神层面的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和强烈的职业使命感等,行为层面的产品制作和工艺改进等,并且精神层面和行为层面的职业品格具有统一性。

(二)高校教师的职业特征

与其他职业相比,高校教师职业具有其特殊性。首先,高校教师的社会性是不可替代的。无论是在承担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及文化创造与传承上的职业特殊性,还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全取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和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方面所起的基础性作用,都是其他职业不可比拟的。

其次,高校教师的专业性与技艺性明显不同于其他职业。高校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创造与传承等方面的重要任务,其专业性与技艺性所具有的科学性、艺术性、技能性和复杂性等特征,是其他职业所不及的。

再次,高校教师所追求的最高价值悬殊与其他职业。高校教师不但追求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同时实现,而且还要奠定好“劳动对象”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基础,而且常常优先考虑“劳动对象”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的实现。

最后,高校教师的各种优良职业品格与其自身职业社会性、专业性、技艺性和价值追求紧密相连,表现出了它独特的职业精神、职业品行、职业理念、职业技能、职业态度和职业匠心。

(三)高校教师工匠精神的内涵

综上所述,对高校教师而言,工匠精神就是在从事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创造与传承等专业性或技艺性工作中所展现的追求并能够实现卓越成果的各种优良职业品格的总和,包括以下六个要素:

1. 坚定的职业精神,指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创造与传承等工作中,敬业爱岗,恪尽职守,忠于职业,勤于事业,面对问题不退缩,不推诿,不放弃,勇坚守,敢担当,能负责。

2. 良好的职业品行,指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创造与传承等工作中,具备强烈的职业使命感、浓烈的职业责任感和热烈的职业荣誉感,专以学习,精以提高,明以示范,诚以奉献。

3. 正确的职业理念,指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创造与传承等工作中,坚定理想,坚守初心,坚信追求,坚持目标,以身作则教人,一心一意育人,一言一行塑人,一心一德化人。

4. 扎实的职业技能,指高校教师具备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创造与传承等方面的扎实技能,有一颗专攻专业技能的“匠心”,重视使自己成为教育、科研、服务及文创与传承等方面的能工巧匠。

5. 端正的职业态度,指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创造与传承等工作中,具备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追求卓越的职业品质、淡泊名利的职业品行、潜心问道的钻研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6. 独特的职业匠心,指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创造与传承等工作中,能够展示出的独特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

以上要素相互配合,协同作用,共同构成高校教师工匠精神完整的优良职业品格,它已逐步扭转了人们对“教书匠”的消极认识,开始向“教育工匠”的正面认识转变。

二、高校教师工匠精神的状况分析

(一)专题调研结论

通过对上海松江大学城7所高校541名师生的调研发现:认同高校教师具备工匠精神的师生分别占44.2%和61.3%,并且有60%以上的师生认同高校教师具备坚定的职业精神、良好的职业品行、正确的职业理念、扎实的职业技能、端正的职业态度和独特的职业匠心。同时发现,尚有高校教师在工匠精神上存在欠缺:

1. 有些高校教师不具备工匠精神。虽然90%以上的师生认为高校教师需要具备工匠精神,并且有95%以上的师生认为工匠精神对高校教师自身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很重要,但仍有超过55%的教师和近40%的学生不认同高校教师已具备工匠精神。

2.有些高校教师不同程度欠缺工匠精神应具备的各种优良职业品格。一是欠缺坚定的职业精神。有些高校教师只教书、不育人,重科研、轻育人,社会服务水平较低,文化创新与传承能力缺失,甚至存在职业倦怠等;二是欠缺良好的职业品行。有些高校教师仅将教师职业当作谋生的手段,满足现状,裹足不前,有甚者教案几十年不更新,教法几十年不改变;三是欠缺正确的职业理念。有些高校教师缺乏职业理想,没有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只顾个人晋升和发展,对学生成长成才放任不管,有甚者学术不端,师德失范;四是欠缺扎实的职业技能。有些高校教师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不能及时更新教育手段、提高科研能力、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和改进文化创造与传承技能等;五是欠缺端正的職业态度。有些高校教师将心思放在对名利的追求上,对工作不钻研、不求精、不上进,对待学生缺少仁爱之心,更枉谈奉献精神;六是欠缺独特的职业匠心。职业匠心是工匠精神的最核心内容,也是有些高校教师最欠缺的职业品格,对高校教师职业匠心的不认同度基本都高于对其他品格要素的不认同度。

(二)问题成因分析

1. 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冲击

社会价值观多元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大方向,它既存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致的集体观念,也有悖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和功利思想;既有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的价值观,也存在反社会主义的西方价值观输入,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或积极推进,或冲击和抵消着高校教师的工匠精神。此外,传统文化价值观也在影响着高校教师的工匠精神,例如“孔子对‘学稼、学圃不以为然。孟子更将它称为‘劳力,断言其被‘劳心者统治”[5],导致有些高校教师将工匠精神排除在价值追求之外。

2. 教育评价体系的不完善

一是“重结果,轻过程”。教育评价更多强调是否达到设计指标,并没充分考虑达到设计指标的方式方法是否合理或未达到设计指标的原因,致使有些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中“重科研,轻教学”,在科学研究中“重数量,轻质量”;二是“重指标,轻科学”。过于重视评价指标的设计和存在,忽略其科学性和有效性,存在“重设计,轻实际”“重存在,轻操作”“重一元,轻多元”“重管理,轻差异”“重业绩,轻师德”的现象;三是“重形式,轻方法”。更多关注是否进行评价,至于应由谁评价,应采用何种方法评价,并没充分思考;四是“重绩效,轻反馈”。过度关注评价对象是否实现了工作绩效,鲜将评价结果反馈给评价对象,难以达到以评促改,以改促进的目的。

3. 高校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是价值观偏移。高校教师的价值观逐渐呈现并加深多元化、世俗化、个性化和功利化的发展趋向,导致有些高校教师功利思想占据上风,从而忽视业务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偏离了工匠精神内涵和“四有”好老师的正确方向;二是职业理想缺失。有些高校教师教育信念薄弱,教育立场不坚定,更甚者公开发表不当言论,工作中也得过且过,已将曾经的入职誓言和教育初心丟弃;三是职业倦怠感严重。有些高校教师对工作缺少热情,敬业精神不足,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下降,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缺乏。

三、高校教师工匠精神培育与强化的路径

(一)激发与强化高校教师的职业使命感,使其在责任担当中培育工匠精神

1. 激发与强化高校教师的职业使命感

强烈的职业使命感,基于高校教师对高等教育地位和自身作用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正确认识,它往往会派生出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职业荣誉感。职业使命感、职业责任感和职业荣誉感是高校教师优良职业品行的重要内容,激励高校教师的职业精神更加坚定,职业理念更加优良,职业技能更加扎实,职业态度更加端正,职业匠心更加独到。因此,激发与强化高校教师的职业使命感,对全面培育与强化其工匠精神意义非凡。

2. 分层次对高校教师进行培育与引导

对高校教师工匠精神的培育不能一刀切,应以职业使命感为核心,分层次对其进行培育与引导。对新入职或尚不具备工匠精神的高校教师,要加强岗前培训,引导其培养好工匠精神;对处在工匠精神初始阶段的高校教师,要培育与强化并重,通过开展在职培训、举办技能竞赛等,使其在建功立业中提升工匠精神的层次和水平;对已具备工匠精神的高校教师,要强化和巩固其工匠精神,通过树立典型和宣传先进事迹的方式弘扬与发展其工匠精神。

3. 注重工匠精神培育与强化的自觉性

“技艺精湛的鲁班、‘游刃有余的庖丁、衣被天下的黄道婆、铸剑鼻祖欧冶子、微雕大师王叔远等等,作为中国的传统手工业者,他们远离浮躁、焦急的心态,心无旁骛、气定神闲,在斗室之中揣摩作品……在炉火纯青中呈现出最美的精品。”[6]正是这种自觉探索和创新的职业品行才成就了今天的工匠精神。因此,对高校教师工匠精神的外在培育固然重要,但引导其自觉培育与强化工匠精神更加重要。

(二)营造崇尚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内化工匠精神

1. 发挥校园文化在培育与强化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是注重校园精神文化内涵建设,通过校训、校史、校园大师的主要事迹等凝聚校园精神文化内核,激励每位高校教师;二是注重在校园文化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为了教育事业尽心竭力、鞠躬尽瘁的理想信念,做一名真正的‘师匠”[7]的优良传统,熏陶每位高校教师;三是注重在校园文化中渗透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无私奉献的劳模精神和埋头苦干的劳动精神,正面影响每位高校教师;四是在校园文化中引入各行各业先进“工匠”的典型事迹,引导每位高校教师。

2. 充分厚植尊崇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底蕴

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提高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从制度层面培育与强化其工匠精神;把工匠精神的内容融入到教师教育、发展和学生课堂教学、日常教育与社会实践中,营造崇尚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自觉;尊重技能型人才,肯定他们的贡献,加大对他们的选拔和培养力度;尊重高校教师的创新精神,给他们创造宽松的条件,使其有精力、有条件去培育与强化工匠精神;让高校教师充分享受发挥工匠精神所获得的成果,给予发挥工匠精神的高校教师合适的激励。

3. 大力宣传崇尚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气氛

首先,加强对高校教师工匠精神的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让广大师生认识到:工匠精神不只是“工科、工艺、工匠”的事,还是每个人的事;工匠精神不只“意味着无私奉献,安贫乐道”,还意味着个人价值及其社会价值的实现;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强化不只是“职业院校‘任重道远”[8],还是其他高校的分内事。其次,注重宣传内容的可接受性,要贴合实际,及时更新,避免审美疲劳。再次,注重宣传大格局的构建,充分发挥校报等传统宣传阵地、校园网络等新兴媒体和微信、微博等自媒体的作用。最后,注重宣传效能,尊重宣传规律,确保取得宣传实效。

(三)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使其在追求卓越中践行工匠精神

1. 重视教师中先进典型的选拔和树立

尽管培育与强化工匠精神不是对所有教师的普遍要求,但它对高校教师实现教育初心和历史使命大有裨益。高校先进典型往往是教师中的佼佼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影响力,可通过深入挖掘他们身上的工匠精神特质,默默影响并激励其他高校教师逐步成为“匠师”。

2. 制定选拔先进典型的各种具体政策

首先,要出台高校教师争先创优的具体措施,为选拔和树立先进典型创造条件。其次,要设置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真正评选出符合高校教师工匠精神的先进典型。再次,要设置合理的评选程序,防止评选不公造成的消极影响。最后,要注重选拔和树立先进典型的多样性,包括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创造与传承方面的先进典型,以及技能型、业务型和综合型方面的先进典型等。

3. 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骨干带头作用

一是发挥各类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如通过为劳模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为名师建立“名师工作室”等,发挥劳模、名师等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二是发挥先进典型的“传帮带”作用,可通过先进典型与相同学科或专业的高校教师结对的方式,以先进带动其他高校教师培育与强化工匠精神。三是加强各类先进典型的正面宣传,尤其是他们身上散发的关于工匠精神的明显特征和闪光之处。

(四)健全对高校教师的考评和奖惩机制,使其在政策引导中强化工匠精神

1. 健全高校教育评价体系

首先,设置科学的指标体系对高校教师进行考评,并在评价体系中合理设计关于高校教师工匠精神的考评指标。其次,以客观适宜的方法对其进行有效测评。再次,切实把考评当作一种手段,注重考评结果的反馈,使高校教师在自我客观认识的基础上有效培育与强化工匠精神。

2. 健全高校教师激励机制

一是给予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校教师政策上的扶持,如在科研经费和职称评定等方面以政策倾斜。二是建立健全各类配套政策,其实“中国缺少的不是‘工匠精神,而是缺少‘工匠制度”[9],要通过良好的制度设计,为高校教师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强化培植肥沃土壤,如健全评奖评优和职务晋升机制等。

3. 建立职业懈怠惩戒机制

“作为特殊助人职业和典型知识分子的高校教师,是职业倦怠的易感人群。它损害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身心健康”[10],因此要引入惩戒机制对其违背工匠精神的行为进行强制性纠正。在建立职业懈怠惩戒机制中,要设置科学、合理的目标导向,明确惩戒机制的主体、依据、范围和方式,通过打破“铁饭碗”的职业现状,推动高校教师更好地培育與强化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1]周济.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J].中国机械工程,2015,26(17):2273-2284.

[2]德日“工匠精神”怎么学?“慢工细活”不浮躁[EB/OL].http://world.huanqiu.com/hot/2016-03/8686355.html.

[3]吕国泉,李羿.工匠精神:内涵·价值·塑造[N].工人日报,2016-5-24(7).

[4]叶美兰,陈桂香.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意蕴及其实现路径的选择[J].高教探索,2016(10):27-31.

[5]王加强.教师教育:重拾“工匠精神”.中国教育报[N].2016-4-28(6).

[6]张迪.中国的工匠精神及其历史演变[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45-48.

[7]袁亮.以培育工匠精神涵养教师职业精神[J].教育现代化,2017,4(4):76-77+82.

[8]王寿斌.正确认识“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外延[J].江苏教育,2016(20):28-29.

[9]刘志彪.工匠精神:生于制度还是孕于文化[N].北京日报,2016-5-9(14).

[10]徐长江,解晓龙,等.哪类高校教师易患职业倦怠:10年研究的元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15,27(1):79-87.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工匠精神
幸福从“心”开始
高校教师党建参与的“四度”模型研究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做合格的高校教师
花钱评高校教师让学者斯文扫地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及其促进机制探讨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