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省生态茶园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研究

2021-07-19范冬梅赵珠蒙邱勤丽王银茂王校常

茶叶 2021年2期
关键词:尺蠖绿叶茶树

范冬梅 赵珠蒙 邱勤丽 王银茂 王校常

(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茶学系,浙江 杭州 310058)

茶树在我国南方广泛种植,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价值。目前,随着出口市场国不断增加农残及污染物限量项目与人们质量安全意识的提升,建设生态茶园、提供安全优质茶叶的需求愈发迫切。浙江是我国的茶叶大省,率先在全国建设生态茶园,推动了浙江茶业转型升级。茶园病虫害一直是制约茶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传统防治方法不再完全适用于生态茶园的建设需求,绿色防控技术的开发迫在眉睫。近年来,浙江省基于当地病虫害爆发规律和生态调控原理,综合采用生物、物理和化学防治等环境友好型防控技术来控制茶园有害生物,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态茶园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并在杭州径山、丽水缙云、湖州安吉、绍兴新昌等地进行了技术示范和推广,防控效果较好。构建生态茶园绿色防控技术体系为我国茶叶主产区病虫害防治提供新思路,也奠定了我国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 引言

生态茶园是以茶树为主要物种,多物种并存且具良好生态环境,遵循生态学理论,实现茶叶优质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茶园。病虫害防治一直是茶园管理中的重要工作,对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显著。浙江省是中国主要的茶产区之一,茶产业也是浙江农业的支柱产业。以 2019 年为例,浙江茶园面积达 201.36 公顷,占全国茶园面积的 6.49%;茶叶产量达 17.72 万吨,占全国茶叶产量的 6.38%。当前浙江省茶产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重要节点,积极促进名优茶和有机茶的生产,有助于保证茶叶生产质量。因此,茶园病虫害、草害的防治成为浙江茶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长期以来,化学防治一直是控制茶园病虫害最普遍有效的手段。近年来,随着人们安全意识的提升与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技术逐步发展。在此基础上,茶园绿色防控技术应运而生,它将物理、生物、化学等防治技术结合起来,基于环境友好的前提下,对茶园病虫害、草害进行综合防治。浙江省生态茶园绿色防控技术基于当地茶园生产模式、病虫害的主要种类以及爆发时间而建立。在已有防治技术基础上,与时俱进,积极引用或开发出一套新型茶园绿色防治技术。该技术不仅能有效控制茶园病虫害和草害,显著降低茶园中农药使用量,还可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促进茶农节本增收,这将有利于生态茶园的可持续性生产,保护生态环境,最终为茶叶质量安全提供保障。

2 浙江省生态茶园生产模式及常见病虫害爆发规律

2.1 浙江省生态茶园生产模式

浙江省生态茶园以生产名优绿茶为主,主要在春季采摘。每年 4-5 月春茶结束后,通常采用重修剪措施剪去茶树多余枝条。

2.2 浙江省常见病虫害、草害及其防治措施

小绿叶蝉、茶尺蠖、茶橙瘿螨、茶毛虫和茶炭疽病是浙江省茶园常见病虫害[1],其中小绿叶蝉和茶尺蠖危害最大[2]。小绿叶蝉是我国各大茶区最常见的害虫之一,虫口繁殖速度快,若虫栖于叶背,刺吸汁液,破坏输导组织,常年危害茶树。浙江茶区小绿叶蝉爆发的第一高峰期为每年5-7月,6月份虫量最为集中,第二个高峰期为8-11月,9、10月虫量最多。目前小绿叶蝉的防治方法主要有化学和物理防治。常用化学农药如菊酯类和烟碱类农药,防治效果较好,植物性农药诸如印楝素、鱼藤酮、苦参碱、除虫菊素等也表现出了较好防效。生物制剂如白僵菌等的应用研究还处在研究阶段,成本高且防效有限。在物理防治上,色板诱杀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此外诱虫灯也对叶蝉类害虫有较好的诱杀效果。茶尺蠖是浙江茶区的典型害虫之一,茶尺蠖幼虫以茶树叶片和新梢为食,影响茶叶品质和产量,如遇大爆发,能造成茶树枝干光秃,甚至绝收。茶尺蠖在每年4月第一代幼虫开始发生,5-6月,6-7月第二、三代幼虫发生,危害春茶和夏茶,此后约每月发生一代,直至最后一代以老熟幼虫入土化蛹越冬。世代重叠严重,越冬虫蛹处于滞育状态,抗性较强,因而难于防治[3]。目前茶尺蠖的防治方法有:化学防治,联苯菊酯、氯氰菊酯、茚虫威等农药均有较好防效;生物防治:鱼藤酮、苦参碱、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等对环境危害较小,且防效显著[4];物理防治:诱虫灯是减轻下一代发生量的最常用方法。

江浙一带茶园中,马唐、牛筋草、狗牙根、狗尾草、香附子、漆姑草、一年蓬、艾蒿等危害严重[5]。目前茶园除草方式主要包括人工除草、机械除草、化学除草和生物除草。人工除草对劳动力需求大,工作效率低;机械除草因其对茶园地势要求高,不适合于坡地茶园;化学除草成本低见效快,却易出现农残,增加杂草抗药性,破坏茶园生态;生物除草通过放养动物、间作和微生物制剂来抑制杂草,但动物放养时间成本、管理成本较高,且排泄物易污染茶园环境,微生物制剂研发成本高,技术不成熟,因此间作抑草植物成为未来茶园最理想的除草方式,有研究表明套种白三叶草可减少夏秋季茶园恶性杂草的种类和数量[6]。

3 生态茶园绿色防控体系关键技术

浙江省2018年启动生态茶园绿色防控技术体系构建项目,在杭州、湖州、丽水、绍兴生态茶园进行了长期的示范推广试验,在茶园主要病虫害及杂草防治上成效显著,形成了浙江省生态茶园绿色防控体系技术模式。该技术模式在传统绿色防控技术上,因地制宜,结合近期新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创新,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生态茶园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生态茶园草害控制技术、生态茶园立体修剪技术。

3.1 浙江省生态茶园绿色防治技术

3.1.1精准的虫情预报系统 传统的茶园虫情预测需要专人实地观测,十分不便。浙江省生态茶园绿色防控体系技术模式基于生态茶园物联网系统中的高清摄像技术,结合色板引诱技术,可实现茶园的远程监控和虫情实时预报。在茶园安装技术人员可远程调节摄像头位置的摄像头,拍摄色板及茶树高清图片,根据色板诱杀和茶树生长动态判断病害程度和虫情,从而提前布防。

3.1.2“以花抑虫”技术(Push-pull) 推拉策略是由Pyke等在1987年提出的害虫防治策略,其原理是利用行为改变刺激物巧妙影响害虫或益虫的分布和密集度,害虫通过驱避剂被推离主栽作物,同时利用高效的引诱剂将害虫吸引到特定区域杀死[7]。推拉策略是一种高效安全的生物防治方法,近年来茶园中用该策略进行病虫害防治取得良好成效[8]。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浙江省生态茶园实际和防治成本,提出了“以花抑虫”防治技术。根据文献记载和生产实际,针对小绿叶蝉设计了由以下三种植物组成的防治矩阵:万寿菊、除虫菊及薰衣草(图1)。万寿菊(Tageteserecta)为菊科万寿菊属,花朵黄色,一年生草本植物。研究发现,在洋葱园,万寿菊会增加蜘蛛、寄生蜂和食蚜蝇等天敌的种群数量,其在茶园中对叶蝉类害虫具有驱避作用[9]。除虫菊(ChrysanthemumCineraraeflium)为菊科菊属除虫菊亚属,是目前世界上唯一集约化种植的杀虫植物,富含一种植物源杀虫剂——除虫菊酯,具优良杀虫特性,如高效、低毒、低残留等。薰衣草(LavandulaangustifoliaMill.),紫色花,其挥发物可调控小绿叶蝉及其天敌三棒缨小蜂,对其产生引诱行为效应;此外薰衣草可释放罗勒烯、萜品烯、香叶烯等对茶尺蠖有趋避作用的挥发物,因此薰衣草兼具引诱和趋避的作用[10]。除虫菊的花期为5-8月,万寿菊为7-9月,薰衣草为5-10月,因此三种花类的花期与小绿叶蝉的发生时间重合,进行有效防控。

图1 生态茶园中“以花抑虫”技术示意图 注:趋避植物在本方案中设计为万寿菊、除虫菊;诱集植物为薰衣草。

3.1.3物理防控升级 在传统色板诱杀基础上,增加了声光防控设备和灰茶尺蠖性信息素诱芯。声光防控设备对茶园害虫尤其是小绿叶蝉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该设备根据小绿叶蝉的特性,发射出特定声波,干扰其空间定位和交流,破坏其求偶和交尾,以阻断繁殖链进而达到物理灭杀的目的。目前一台设备可以控制10-15亩茶园。灰茶尺蠖性信息素诱芯能定向诱捕田间灰茶尺蠖的,诱捕效果稳定,安装方便,在各个茶区灰茶尺蠖的田间防治中应用广泛,安装密度为3-5套/亩。

3.1.4生态茶园用药规范 在示范和推广过程中,60% 的生态茶园可在不用药的前提下将控制虫口密度。若遇到虫情大爆发,则可基于物联网虫情预测体系,准确掌握茶园病虫害发生动态,抓住防治关键时期,选择环境友好型农药,如生物源(植物源、微生物源、动物源)和矿物源农药进行防治。

3.2 生态茶园草害控制技术

3.2.1“以草制草”技术 茶园杂草对于茶树特别是幼龄茶树的生长危害较大,严重的会导致大幅减产。现有的除草方式中,人工除草成本过高,机械除草不适合坡地茶园,而化学除草则对于生态环境和茶叶质量存在威胁。“以草制草”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以抑草植物来控制杂草的技术。鼠茅草为一年生禾本科鼠茅属草本植物,秋季播种,六月成熟后倒伏在地,作为绿肥还田,可增加土壤的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图2a),是一种十分高效的抑草植物,研究表明种植鼠茅草对杂草的抑制率可达 95%[5]。此外,白三叶草间作对于生产茶园夏季杂草的防治具有显著作用。种植白三叶草后,可以明显降低杂草存活率。同时,茶园间作后的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均显著低于单作茶园,空气湿度和土壤水分则显著高于单作茶园,且茶园间作白三叶草比单作显著增加了茶树根系生物量、总根长等指标[11]。因此间作鼠茅草和白三叶草均可有效防治茶园杂草,还能提高土壤肥力,改善茶园微域环境。

图2 生态茶园间作鼠茅草(a)和白三叶草(b)

3.2.2幼龄茶园草害控制 新扦插茶树幼苗植株较矮,间作可能会引起幼苗光照不足或养分缺乏。在幼龄茶园行间铺设除草布,既可阻止杂草生长,又可减少茶园行间土壤水分散失。且除草布使用寿命长,可重复使用。

3.3 生态茶园立体修剪技术

合理修剪茶树可减轻病虫危害,提高肥料利用率,促进茶树营养积累,加快采后树势恢复,保持茶园持续优质高效生产。结合浙江生态茶园生产模式,设计了生态茶园修剪技术——立体采摘模式。立体采摘下的生态茶园修剪每年主要分为春茶后的深修剪和秋季的轻修剪。春季后的深修剪设置在 5 月中旬前后,即春茶结束后。修剪前,可根据土壤养分情况,配合施用尿素( 5kg/亩 )或石灰氮( 10kg/亩 ),同时将修剪枝条还田。目的是促进春季采摘后茶树营养积累,恢复树势,并减少春夏季害虫(尤其是小绿叶蝉及茶尺蠖)的危害。部分茶区春茶后的修剪原采用更深的重修剪,而重修剪主要用于枝条衰老且产量明显下降时,促进茶树复壮。频繁的重修剪将加速茶树衰老,因此不宜采用。秋季秋梢停止生长时进行轻修剪,修剪程度以打顶,去除顶上嫩梢即可,同时在修剪前配合施用基肥(根据各茶园年施肥标准)。可防止秋季嫩叶或顶芽冻伤,去除顶端优势,促进侧芽早发。

4 讨论分析

通过生态茶园绿色防控体系的示范及推广,显著减少了因茶园化学防治而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农残问题。“以花抑虫”、“以草制草”技术提高茶园的植被多样性,改善茶园环境,增加茶园观赏性;增加天敌数量,提升茶园防治虫害的能力。立体修剪技术改善茶园微域环境,减少病虫害生存和繁衍的机会,从而降低其爆发几率。声光防控及茶尺蠖诱芯实现了小绿叶蝉和茶尺蠖的精准有效防治,避免了农药的使用。推广应用生态茶园绿色防控技术,在实现茶园病虫害生态防治的基础上,实现了节本增收;达到了改善茶园环境,提升茶叶品质的作用;对推动茶园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尺蠖绿叶茶树
桉树尺蠖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
茶树吸收营养物质的特性
化学感受蛋白直系同源基因CSP8在茶尺蠖及近缘种灰茶尺蠖中的表达分析
绿叶对根的深情
中国西南 茶树和中华茶文化的起源
绿叶和红叶
桃娃娃
为尺蠖寻求庇护
还在坚持的绿叶们
茶的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