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关中国传统木工工具墨斗的研究

2021-07-14朱洪阳成晓昊

锦绣·中旬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造型反思设计

朱洪阳 成晓昊

摘要:墨斗是中国传统木工行业中极为常见工具,被认为是"百作手艺祖师爷"鲁班的发明,是木匠中用来弹、放各种线记的重要工具。相传鲁班当日做木工活,正为怎样将木头取直而发愁,忽然看到母亲坐于一旁做针线活,随之灵机一动,忙将长线牵紧于木头之上,后发明了墨斗,名曰:班母。文章总共分为4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结合相关文献阐述资料和传世物品对墨斗的起源以及发展过程进行考察与分析,并对墨斗早期造型进行研究分析;第二部分对墨斗的使用结构原理进行研究分析,得出墨斗的运作方式并于当时时代技术相对比;第三部分将根据中国现有的墨斗形态加以文化分析,将墨斗文化进行延续;第四部分将会对墨斗从产生到发展至今作出评价与反思。作为传统设计物的经典代表之一,墨斗产品本身在功能与审美设计的巧妙结合,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设计师的良好思维方式。

关键词:墨斗;墨斗的历史文化;设计;造型;反思

1.1研究背景

春秋和战国之交,使得社会变动,工匠们获得某些自由和施展才能的机会。一位传奇人物鲁班发明了名为班母的弹线工具,用于木工制作,又名“墨斗”。墨斗的出现极大程度地方便了当时的一些工作活动,随之时代风云变化,从春秋五国到战国七雄,从大一统秦朝到后来的唐宋元明清每个地方都有墨斗的存在,以至于流传到至今。墨斗自古至今都是人们智慧的结晶,对人类进步有很深远的影响,有着不可忽视的研究价值。人类的发展到了21世纪,墨斗的制作也从手工制作转到了工厂,塑料墨斗来到了这个世界,它以低廉的价格优势迅速得以普及推广。墨斗是做木工,干工地相关人士不可或缺的弹线工具,如今时代发展迅速,墨斗在相关领域也将不断寻求新的突破。

1.2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研究目的

通过研究传统木工行业工具墨斗,为后来者提供相關的理论支持以及文化了解,通过研究墨斗的历史发展变化和相关内容,解决墨斗设计爱好者遇到的相关难题,为设计服务。

1.2.2研究意义

手工劳动工具是人工制造物,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历代工匠艺人通过自己的简单朴素辛勤劳动创造出来了古代光辉灿烂的物质文明,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民俗文化的历史见证,更是传统手工艺行业的重要标志。

这项研究具有非常价值的研究价值,它代表了中国传统行业时代的变迁,展现中国劳动人民不凡的创造力和智慧水平。通过“墨斗”这一项目研究,可以体会到五千年中华民族伟大的发明创造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为“墨斗”的再生和延续奠定了基础。

1.3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研究内容

本文将以墨斗的起源为起点来介绍传统木工行业工具“墨斗”的发展变化与经历。以朝代为节点,以时间顺序来分别介绍墨斗的加工工艺以及功能发展。我将通过分类讲述的方式把墨斗的不同造诣手法及类别展现出来。通过墨斗的结构造型发展历程来讲述墨斗的结构样式、墨斗的加工工艺、墨斗的功能及其工作原理、墨斗的操作流程及其文化寓意,使得人们重新审视“墨斗”,对“墨斗”有更新、更全面的见解;最后将对墨斗发展历程进行相关总结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以更好地为设计服务。

1.3.2研究方法

文献搜集法:根据古往今来所有的相关文献,进行搜集筛选,找到相关文献资料,加以整理组合,研究统计,达到想要的资料内容。

2.1墨斗的来源

墨斗的来历:木工的墨斗原名叫做“班母”,相传鲁班当日做木工活,正为怎样将木头取直而发愁时,忽然发现母亲坐于一旁在做针线活,随后鲁班灵机一动,急忙将长线牵紧于木头之上,之后便发明了墨斗,名曰——墨斗。

2.2墨斗的发展经历

2.2.1汉代墨斗

汉代墨斗的代表之作有两件,分别是青铜墨斗和石质墨斗。此墨斗被中国民俗墨斗博物馆所收藏。

青铜墨斗:形态呈现葫芦形状,线轮凹槽呈高且狭窄方形而且上下部位为内收结构,中间折股,侧面处有圆孔,作用为穿插摇杆提供方便。墨仓为圆形,下部有波浪状突起;墨线出口处呈尖状,向上微翘,墨线轮已遗失,无法获取相关信息。整体为线轮槽与墨仓合并而成。

石质墨斗:形态体积敦实,线轮槽为正方形,有方形口,立面有圆孔设计,穿插摇柄所用;墨仓为原型,腹部微鼓,墨线出口处呈圆柱状。整体为整块石料雕刻而成。汉代文献中记录了汉宣帝时期官府手工业的加工制造业水平,《汉书·宣帝纪》称赞道:技巧,工匠,机械,自元、成间鲜能及之。[1]《后汉书·宦者传》言:兼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2]的文献记录了汉代时期当时中国的手工艺水平,由此可见,对于民间匠人来说制作铁质墨斗应该可以实现。

2.2.2西魏时期墨斗

开凿于西魏时期的敦煌莫高窟第285窟窟顶东坡壁画中显示,画中伏羲左手执绳,绳子下方悬挂一墨斗,根据壁画得知,西魏时期的墨斗形态也呈现一方一圆形,沿袭了汉代墨斗的结构样式,由此可见,在汉代时期墨斗形态已经相对稳定,方形线轮槽与圆形墨仓的组合墨斗因此传承了下来。

2.2.3隋唐时期墨斗

根据新疆吐鲁番盆地阿斯塔纳墓群出土的唐代绢本和麻布彩绘的“伏羲女娲像”以及日本奈良皇家宝库正仓院所藏唐代墨斗的图像得知,隋唐时期墨斗形态与汉代大致相同,结构也是方圆组合形墨斗,即方形线轮槽,圆形墨仓结构。从画中可见到,墨斗摇柄较长,呈现直角转折。材质疑似铁质。该墨斗一直到现在在新疆各地一直延续至今。

2.2.4宋代墨斗

根据记载,宋代墨斗多为青瓷墨斗。《梦溪笔谈·技艺》道:审方面势,覆量高深远近,算家“軎术”,軎术象形,如绳木所用墨斗(豆斗)也。[3]《西安晚报》报道中发现了配有彩色照片的宋代时耀州窑出土的青瓷墨斗。

青瓷墨斗:形态呈现方圆结合形(方形线轮槽·圆形墨仓),推断可知宋代青瓷墨斗已经批量化生产并且在匠人手中得到了普遍使用。

宋代用于制作墨斗的材料已经十分丰富,如青铜、木质、石质、陶瓷等工艺已经得到很大程度上的利用。进入宋代后墨斗的结构形态较隋唐时期墨斗有比较大的改进和发展。

2.2.5元代墨斗

元代墨斗多为铁质墨斗。根据1978年第6期《考古》杂志记载,河北省磁山县南开河村元代木船遗址出土了一件元代铁墨斗。

铁质墨斗:墨斗长11.2cm,高4.6cm,带有摇柄。线轮槽为方形,墨仓呈圆形,无墨线轮具体形态。[4]元墨斗与隋唐及宋代墨斗形态相似,皆为方圆结合形态。可见方圆结合型墨斗设计流传很久,地位根深蒂固。

2.2.6明清墨斗

明代王圻,王思羲父子在《三才图会·器用二卷·规矩准绳》中所绘”绳图”就是墨斗,功能为“为直制度”。[5]这可能是明代墨斗的别称。

明清墨斗:形态为手推车型,形制比较简易,由两只手柄构架,墨线轮与墨仓合二为一,墨线轮呈六边形,中间由六根支柱支撑。墨签用竹子制作而成,刃部齿状,这种形态的墨斗在当今南方较为普遍。

明清时代以来,墨斗的形态结构基本得到了稳定。

2.2.7当代墨斗

做木工,干工地都少不了弹线,弹线的时候,两手黑黑,而且是很脏很累。人们在墨斗的外面加上盖子,线绳和墨汁海绵都封闭在里面,这种封闭墨斗因为不漏墨,很是受欢迎。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人们总是在不断的寻求突破,墨斗收线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于是,出现了自动收线的墨斗。

2.3墨斗的功能发展现状

2.3.1基本功能

1.收放墨斗线。2.画竖直线。3.墨仓蓄墨。4.抨弹墨线。

2.3.2拓展功能

民间装饰作用。装饰分为文字装飾和图案装饰。

2.4墨斗的分类

关于墨斗的分类,可以按照如下分类:

1.按照制作材料,可将分为金属类墨斗、石质类墨斗、陶瓷类墨斗、木质类墨斗、牛角类墨斗等类型。

2.按造型可将墨斗分为分为动物类、人物类、器物类三大部分,其中又可以将器物类墨斗细分为鞋型、云头型、交通工具型等类型。

3.按照中国历史朝代年份进行划分,墨斗亦可以分西魏墨斗,汉代墨斗,汉唐墨斗、宋代青瓷墨斗,元代铁墨斗,明清墨斗、民国墨斗、文革时期墨斗,现代墨斗等类型。

4.按照结构或者组合方式墨斗可分为整雕式墨斗、整体几何式墨斗、板柄组合式墨斗等类型。

3.1墨斗的结构设计与分析

·墨仓:即墨斗盛墨的容器,也称为蘸斗、墨池,墨井。其造型非方即圆,口面形状以圆形居多,亦有桃形、方形、花形等多种形状。墨仓中腰部位前后各有一个细小的圆孔用于墨线穿入浸渍墨汁。墨仓中添加蚕丝、海绵或者棉布等易于吸附墨汁的材料。

·墨线:一般蚕丝或棉线制成。放线时,丝线穿过墨仓中吸附有墨汁的海绵,以便于浸濡足量的墨汁,有助于打线。

·线轮槽:墨斗中的线轮槽多呈方形,作用为置放缠绕墨线的线轮。

·线锥:即墨线末端用于插入木头表面以固定墨线的定针定针的材质。多以铁、铜、木等材质制成。线锥的形制不尽相同,有尖锥、弯钩等形制,其功能不仅用于固定墨线的端头,有时也作为测量垂直的铅锤来使用。

·墨签:用于蘸墨当笔,进行画线和标记。北方地区亦将墨斗称为“斩木剑”。墨签一般斜插在墨仓中,由韧性好的竹片、木片或牛角削制而成,形如刀片,刃尖稍削成弧形,有利于划线时笔尖转动的角度。

·斗身:即墨斗的整体造型。·墨线轮:用于缠绕墨线。墨线轮的结构主要分为圆盘状和多边形。

·摇柄:质地多为金属,摇柄并弯制成“乙”状的“S”形,方便固定墨线;又的也呈辘轳的摇柄状。

3.2墨斗的结构样式

·手推车式墨斗、板柄式墨斗、整雕式墨斗、牛角墨斗。

3.3墨斗的加工工艺

·制作材料:大多由柏木、榆木、楠木、柞木、水曲木等结实、耐用且不易爆裂的硬杂木为主。部分墨斗采用黄花梨、紫檀、黄杨木等较贵重的材料制作而成。现代工匠使用的墨斗还有以硬塑料制作为基础,其形态和工艺比较粗劣。

·制作墨斗的选材角度分析:

1.墨斗的斗身多用不易变形和干裂的硬杂木、石质、金属等硬度密度和韧性偏高的材料制作,它不仅能够保证墨斗本身的经久耐用,而且保证了墨斗弹线时的稳定性和精准性。用较重材料制成的墨斗也可以满足其作为重垂的使用。

2.墨线轮的材料或用硬木雕成,也可以用铝、铁等金属制成,以抵抗磨损,也使得穿入其中的柄轴稳定牢固。

3.摇柄的材料多由金属材料制成,以铁质摇柄最为常见。金属质地的摇柄可以避免多次旋转而断裂,提高了使用时间。

4.墨线用易吸水的蚕丝或棉线搓制而成,坚韧有力,易于吸墨,在抨弹墨线时所弹出的墨迹线笔直、醒目且有一定的力度。

3.4墨斗的工作原理

·墨斗的原理:由墨线绕在活动的轮子上墨线经过墨斗轮子缠绕后,端头的线拴在一个定针上。使用时,拉住定针,在活动轮的转动下,抽出的墨线经过墨斗沾墨,拉直墨线在木材上弹出需要加工的线。

·墨斗弹线的方法:左手拿墨斗,用少量的清水把线轮浇湿,用墨汁把墨盒内的棉花染黑。使用时左手拇指按铅笔压住墨盒中的棉花团,拇指掌还要靠住线轮或是放开线轮来控制轮子的转动或是停止。右手先把墨斗的定针固定在木料的一端点。这时左手放松轮子拉出沾墨的细线,拉紧靠在木料的面上,右手在中间捏墨线向上垂直于木面提起,即时一丢,便可弹出明显而笔直的墨线。

·使用时注意事项:墨斗使用中,弹线一定要注意,右手在中间捏墨线提起弹线,保证垂直,不能忽左忽右,避免弹出的墨线不直,形成弯线或是弧线的形式,造成下料的板材出现弯度。

3.5.1操作流程

墨斗在弹线之前,首先要调墨,因为墨放久了会干,首先要加水到墨仓,用墨签把墨调匀。线锥固定到木头的一端,左手缓慢拉动墨斗,墨线伸展到足够长度的时候,略微收紧墨线,使之有一定的弹性,如拉弓开弦一般。右手提起墨线,不要让墨线接触到木头,左手将墨线压在木头的另一端,墨线往上提,提拉的方向,尽量垂直于计划弹线的那个表面,尽量不要偏移,这样弹出来的墨线才会更趋近于一条直线。弹完一根线,需要将墨线收一遍再重复放线动作,因为第一次弹过之后,墨线上的墨会变少,很容易导致弹线不清晰。一般只有经验老道的老木匠师傅,可以一趟线弹两三次。对于多段弯曲扭曲的木材,很难一次就弹出非常完美的直线,这个时候,需要补线,一般来讲,方便操作的地方,直接用墨斗,如果不是很方便的地方,这里就会第二次用到墨签了,墨签配合木匠自己做的方尺,形成一个便捷易于操作的划线勒子,可以很快地将需要补的线补齐。

3.5.2影响因素

以下为我所认为墨斗使用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1.拉线过程忽左忽右,会导致画直线不直而导致达不到预期效果。

2.墨仓中的墨汁容易变干,需要及时加水添墨。

3.因为墨线墨汁有限,使用过程需要重复拉伸弹线。

4.墨线弹线过粗。

4.总结与展望

4.1墨斗发展历程的总结

传统墨斗是早期人们为了方便生活,创造出来的用于方便人们生活所产生的物品。他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精的时间漫长的发展变化,体现出古代匠人无比光荣的“工匠”精神。时代不同,墨斗材质不同,墨斗外观不同,但是功能都是大同小异的,都是为了方便人民生活与劳作,与设计史中路易斯·沙利文所提出的设计原则——“形式追随功能”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历代墨斗的形成与变化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期以来伟大的劳动人民结晶智慧的体现,展现中华民族五千年来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不畏艰难的大国工匠精神。

4.2墨斗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

墨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伟大见证,笔者认为它永远都不会消失,永远会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民间或者城市的各个角落。墨斗是当今印刷机供墨的基本单元,同时也是印刷机上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零部件,随着21世纪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如胶印机遥控墨斗等不同形式的传统墨斗衍生物层出不穷。笔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墨斗会继续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当中,不断地為方便民众生活而奉献“自己”,不断地更号地为人民生活质量所服务。

参考文献

[1][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275.

[2][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1-1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5:2513.

[3][北宋]沈括.梦溪笔谈[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6:199.

[4]磁县文化馆.河北磁县南开河村元代木船发掘简报[J].考古,1978(6):394.

[5][明]王圻,王思曦.三才图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111.

作者简介:

朱洪阳,1999.06,男,汉族,山东滨州人,枣庄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 2018级本科生在读,研究方向:工业设计。

成晓昊,2000.01.08,男,汉族,江苏盐城人,宿迁学院 艺术与传媒学院 2018级本科生在读,研究方向:产品设计。

(1.枣庄学院 山东 枣庄 277160;2.宿迁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 江苏 宿迁 223835)

猜你喜欢

造型反思设计
BUBA台灯设计
有种设计叫而专
美术审美特征论
汉代造型艺术与当代中国画发展问题研究
浅析“浙派人物画”的艺术特征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