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

2021-07-14张冰牛肖晗

锦绣·中旬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抗疫精神校园文化高校

张冰 牛肖晗

摘要:“抗疫精神”是对中国精神的传承、弘扬和发展,是中国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诠释。文章旨在从运用网络新媒体、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开展以抗疫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活动以及参观抗疫遗存地等方面探析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以及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以体现出抗疫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为进一步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抗疫精神;高校;校园文化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全民战“疫”所彰显的抗疫精神,在新时代生动彰显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生动诠释了新时代的中国精神,丰富了中国精神的谱系。

一、抗疫精神的丰富内涵

一是生命至上的仁爱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爱人利物之谓仁。生命至上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与坚守,体现了中国人民深厚的仁爱传统。疫情当前,中国共产党人显示出了巨大的政治勇气,勇于承担历史担当,全力护佑中国人民的生命安全。抗疫斗争伟大实践,体现出生命至上的仁爱精神,体现出了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意识和精神境界。

二是举国同心的团结精神。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疫情期间,在党的领导下,新时代亿万中国人民展现出主人翁意识携手同心、齐心协力,各行各业尽其责善其事,全社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维护国家利益,形成了全国上下齐动员、全国人民共奋战的局面,彰显出了举国同心、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生动描绘出了一幅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就是力量的时代画卷。

三是舍生忘死的奋斗精神。疫情期间,不计其数的医务工作者、警察、基层干部以及志愿者们不畏艰险、舍生忘死、迎难而上。他们坚毅前行,奋力抗疫的行为令人动容。广大医务工作者逆行出征,以白衣为铠甲坚守着一线,他们生死救援的情景催人泪下。数不胜数的抗疫感人事迹体,现出了中华民族面对困难时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体现出了抗疫精神所包含的舍生忘死、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

四是尊重科学的因时而新精神。苟日新、日日新。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秉持着遵循科学的精神与态度,尊重客观规律,将科学规律贯穿到决策指挥、社会治理的全过程。无论是抢建方舱、收治病患、研究诊疗方案和研发疫苗,还是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利用大数据、健康码追踪溯源以及有序推进复工复产,都是对科学精神的遵循和弘扬。尊重科学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赓续了中华民族因时而新的精神禀赋,充分体现了尊重规律、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境界。

五是命运与共的协作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团结合作是战胜疫情最有力的武器。”在抗疫过程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彰显出其实践意义和适用价值,中国始终秉承着对中国人民和国际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动员全社会共同抗疫以防止疫情蔓延,大力支援罹患国家,积极开展疫情防控国际合作,及时发布和分享中国的疫情防治情况,以中国速度与中国智慧会为国际社会齐心协力共同抗疫争取了宝贵的时间,贡献了中国方案。彰显出了命运与共的协作精神,充分诠释了中国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道义与大国担当。

“抗疫精神”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注入了强大动力,必将成为中华民族新的精神支撑,鼓舞与激励中国人民不懈奋斗。

二、将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是为校园文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校园文化是学校价值的精髓所在,通过文化育人的方式,能够改变高校大学生精神风貌,弘扬学校精神的新风尚,引领高校大学生的发展方向。将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抗疫精神”所蕴含的正能量,能够更好地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是有助于培育高校大学生爱国之情。爱国主义是民族心、民族魂,是“抗疫精神”的主旋律。党领导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实践是一部生动的、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教材,是一堂感人至深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大课。高校应以此为契机,利用疫情防控突出成效厚植高校大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此外,抗疫精神对于培养高校学生的仁爱精神、团结作风、奋斗精神、科学精神和担当品格等也具有重要的价值,有助于学生们通过抗疫精神形成形成认同价值,能够自觉维护集体利益,为国家贡献力量,从而有效增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和效益。

三、将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校园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场所,是传播和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平臺。高校应根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实践,把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让抗疫精神蕴含的品格成为校园的主旋律。

一是要充分运用网络新媒体。积极占领网络宣传和舆论高地。在疫情防控期间,教育主要是通过网络媒介完成。这就要求信息传播中要以传递感情和思想表达为主,提升网络推文的阅读量。把握大学生阅读和接受信息所呈现出来的快餐式、碎片化的特点与规律,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上校园官方账号,借助日前湖北工业大学开展的“在抗疫斗争中我们学到了什么”线上大讨论活动,衍生出新的抗疫主题活动。如以“抗疫中‘90后的他(她)们做了什么”为主题,搜集发布照片、故事及短视频,借助朋辈影响探寻榜样的力量,在榜样人物身上找准同频共振的契合点,提升宣传报道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二是要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一个崇尚英雄楷模的民族,才能有发展的内生动力。在疫情结束后,高校应积极开展抗疫榜样、先进人物进校园活动,广泛邀请疫情防控师生志愿者、先进个人、战疫英雄等走进校园,以先进事迹报告会、座谈会的形式,生动讲述防疫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和抗疫故事,充分发挥抗疫精神的道德示范作用,推动高校大学生的共情心理的生成,引导高校大学生群体崇尚英雄楷模,以英雄模范为榜样,自觉地向其看齐靠拢,努力奋斗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贡献力量。当代高校大学生必须不忘初心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争做新时代的模范先锋,才能够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三是要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高校要积极组织开展以抗疫精神为主题的线上读书会、辩论赛等活动。在疫情结束后,举办情景剧、书画展等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学生利用文艺创作、文艺演出等诠释抗疫精神,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真实感受,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四是要组织学生感受抗疫印记。在疫情结束后,组织或倡议学生到武汉市武汉客厅、洪山体育馆、武汉国际博览中心等方舱医院抗疫遗存地参观学习,触摸疫情防控印记,了解广大医务工作者不畏艰险、顽强不屈的奋斗史,感受中国力量、中国速度、中国精神,使大学生增强团结意识、担当意识和责任感。

四、结语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在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艰苦卓绝的人民战争中,全国人民上下一心,攻坚克难,深刻诠释了凝聚中华民族磅礴伟力的伟大抗疫精神。各级教育部门和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认真学习、研究抗疫精神,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将作为宝贵的民族精神财富和珍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抗疫精神有机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深入宣传伟大抗疫精神,让高校大学生更好地接受思想洗礼、汲取成长的力量。弘扬抗疫精神,坚定斗争意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党评文.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0):1.

[2]曲青山,王全春,樊莉莉,石磊,张美.论伟大抗疫精神[J].中共党史研究,2020(04):5-11.

[3]張志丹.抗疫精神的根据、内涵与价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04):24-31.

[4]郑忠梅.弘扬传承好伟大抗疫精神[J].红旗文稿,2020(23):40-41.

[5]邵闯.伟大抗疫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J].政工学刊,2020(12):33-35.

作者简介:

[1]张冰,1964年,女,湖北省武汉市,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授。

[2]牛肖晗,1994年,女,湖北省武汉市,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研究生。

项目基金:2020年度湖北工业大学基金项目(人文社科类)校园文化理论研究项目“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2020SW0004)

(湖北工业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68)

猜你喜欢

抗疫精神校园文化高校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抗疫故事”的 若干着力点
新时代抗疫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硬核力量
用好“抗疫精神”打赢全面脱贫攻坚战
停课不停学之“疫情中的我”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