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价值

2021-07-14吴卓君冯晓静梁慧娟梁琳李方方

临床医学工程 2021年6期
关键词:急诊科心电图心肌梗死

吴卓君,冯晓静,梁慧娟,梁琳,李方方

(连州市人民医院,广东 连州 513404)

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具有发病急、死亡率高等特点,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严重心血管疾病[1]。该病可造成大面积心肌缺血、坏死,进展极为迅速,一旦发病必须立即送往医院救治。目前,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手段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该术式可快速打通冠脉阻塞部位,恢复心肌供血,改善缺血症状。由于急诊科传统护理模式缺乏针对性,具有抢救环节繁琐且不规范等缺点,导致患者入院抢救时间长,延误最佳PCI治疗时机,影响患者预后[2-3]。如何有效缩短抢救过程的中间环节,提升抢救效率,尽快开展PCI治疗成为急诊科亟待解决的问题。护理服务是急诊抢救工作中的重要一环,该工作的顺利开展是确保患者救治效果的重要环节。基于此,本研究对我院急诊护理流程进行优化,进一步分析其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价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急诊科2018年12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1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80例,女55例;年龄35~72岁,平均(52.66±5.41)岁;从发病至进入急诊科时间为0.5~4.5 h,平均 (1.64±0.27)h;病情分布: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88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47例。另选取我院急诊科2019年10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1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干预组,其中男79例,女51例;年龄36~74岁,平均(52.79±5.64)岁;从发病至进入急诊科时间为0.6~4.8 h,平均(1.67±0.25)h;病情分布: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85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45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入院时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4];首发、首诊患者;从发病至急诊收治时间≤12 h;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既往PCI治疗史者;心力衰竭患者;感染性疾病患者;肿瘤患者;精神系统疾病患者;院前或急诊死亡者。

1.3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急诊护理流程:患者入院后常规交接,开展相关检验、检查,送入介入科。干预组采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具体措施如下:①优化人员结构和抢救流程。为确保抢救效果,根据急诊护理人员的构成特点,实行分组排班,保证每个护理小组都有3年以上急救经验的主管护士,细化分工,明确每位护理人员的工作内容及岗位职责,日常开展模拟抢救演练,提升护理协作默契程度;为确保抢救流程顺利进行,缩短中转时间,护理团队进一步对抢救流程进行整合,对非救治需要流程进行删减或重新调整,确保整个环节均优先抢救重症患者。②快速反应与处理。接到120指挥中心指令后,迅速启动急救护理预案,当班抢救室护理小组人员在绿色通道就位,做好接收患者的准备工作;院前急救医护随时电话询问患者情况,根据病情准备好院前急救药品、穿刺器械,做好心电图准备工作。到达现场后询问病史、查体,迅速评估生命体征,保证患者仰卧位,头偏向一侧,确保气道通畅;检测血氧饱和度,遵医嘱给予吸氧治疗、上除颤监护仪、建立静脉通道,尽快完成心电图检查,随后2分钟内将心电图上传至胸痛中心群,防止室颤、房颤、早搏等心律失常并发症;医生完成分诊;关注患者及家属情绪状况,对于意识清楚的患者,给予积极鼓励,提升其治疗信心,避免恐慌,安抚家属情绪,指导家属密切配合抢救工作,理性对待。③协调相关科室(心血管中心、PCI治疗室)。临床根据心电图检查确诊心肌梗死后,告知患者家属最佳治疗方法及转运途径。如符合PCI治疗指征,迅速联系PCI治疗室,由其负责人控制启动导管室激活。做好PCI部分术前准备如口服双抗药阿司匹林300 mg、氢氯吡格雷300 mg或替格瑞洛180 mg,准备好急救物品及抢救设备。护理人员协助医生及患者家属由绿色通道将患者送至PCI治疗室,完成交接工作。

1.4 观察指标①记录两组患者的急诊抢救各环节用时情况,包括分诊评估时间、肌钙蛋白检查时间、首份心电图检查时间以及D-to-B时间(患者从进门到球囊扩张的时间)。②比较两组的抢救效果,包括PCI治疗率、有效再灌注率、院内心肌梗死复发率以及抢救成功率。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抢救环节用时干预组的分诊评估时间、肌钙蛋白检查时间、首份心电图检查时间以及D-to-B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的抢救环节用时比较(±s,min)

表1 两组的抢救环节用时比较(±s,min)

D-to-B时间干预组130 1.24±0.19 19.27±2.44 4.21±0.51 82.81±10.35对照组135 2.57±0.36 40.68±5.78 8.66±0.97 167.20±20.77 t值 37.805 39.535 46.984 42.092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组别 n 分诊评估时间肌钙蛋白检查时间首份心电图检查时间

2.2 抢救效果干预组的PCI治疗率、有效再灌注率以及抢救成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院内心肌梗死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的抢救效果比较[n(%)]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发病突然、病情进展快的特点,如患者未得到及时抢救,死亡风险极高[5]。心肌梗死发病1小时内抢救患者获益最大,抢救成功率最高,是心肌梗死最佳治疗的“黄金时间”。但由于各种原因影响,部分心肌梗死患者即使转入急诊抢救但仍然死亡,这与患者日常的疾病自我管理以及急救抢救流程不规范存在一定关联。实践证明,传统的急诊护理流程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急诊抢救工作的临床需求。因此,优化院内急诊抢救流程,充分压缩抢救时间,最大化利用心肌梗死救治的“黄金期”,有效提升患者的救治效率是急诊护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是指经过科学评估后,对急诊各个环节的用时进行统筹规划,包括人力资源、抢救设备的配套等,确保最大限度地在同一时间段内完成多项必须的护理操作及相关检查,降低繁琐、无效的中间环节或重复工作,实现节约抢救时间、缩短急诊流程、提升抢救效率的最终目标[6]。优化的流程一般涵盖接诊、分诊、检查、抢救及转运等救治全程。通过明确的分工,确保每个护理岗位责任落实到位,同时强化流程之间的协同与配合,实现各个环节的精简、高效。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积极开展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干预组的分诊评估时间、肌钙蛋白检查时间、首份心电图检查时间以及D-to-B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CI治疗率、有效再灌注率以及抢救成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院内心肌梗死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缩短抢救各环节用时及提高抢救效果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综上所述,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可显著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环节用时,提升抢救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急诊科心电图心肌梗死
超声技能提升对急诊科住院医师能力提高的影响
精益A3管理工具在提高STEMI患者绕行急诊科直达导管室的应用与探讨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血清IL-12、SAA水平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预后的影响
急诊科护士分层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应用
心电图机检定方法分析及简化
《思考心电图之176》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和急诊急救护理
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