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细微改变 变出风采

2021-07-12熊贤文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1年16期

熊贤文

【摘要】本文研究了北师大版数学选修4—5第26页第10题,2017年高考全国Ⅱ卷不等式选讲的第二问,后者题目条件相对前者有了改变,证明方法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证法多样.本文研讨了综合法等四大类共12种方法,给出了不同的解答.对于有些典例,教师可以将题目改变,用多种方法证明,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不等式证明;解法研究;试题变式

一、问题研究

笔者在讲北师大版数学选修4—5不等式选讲证明方法——反证法一节时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第26页第10题“用反证法证明:已知x,y∈R,x3+y3=2,则x+y≤2. ”

作业反馈时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用的是反证法.证明如下:

假设x+y>2 ,则x3+y3+3x2y+3xy2>8,

∵x3+y3=2,∴xy(x+y)>2,

∵2=x3+y3=(x+y)(x2-xy+y2)≥xy(x+y),

∴假设不成立,∴x+y≤2.

笔者也发现有些学生用其他方法证明,但证明时书写格式不规范,有的说理错误.为此笔者对此题做了较深入的研究,并与2017年全国Ⅱ卷二选一中的不等式选讲的题目做了比较,发现高考题只将条件改为正实数.笔者研究发现.条件加强后,证明的方法更多.本文采用四大类共12种不同方法给出高考题的证明,并将其与条件为x,y∈R的题的证明方法进行比较,使学生在做题时能更准确,不会因没有注意题目条件的限制导致证明错误.同时教师带领学生对试题变化而解法不变的情况进行探究,帮助学生在变化中找到不变,形成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

下面先研究一题多解,从多解中找到知识的内在联系,把知识形成知识网、知识树.

2017年高考题目如下:

已知a>0,b>0,a3+b3=2, 证明:a+b≤2.

(一)综合法证明

方法1:

∵2=a3+b3=(a+b)(a2-ab+b2)

=(a+b)[(a+b)2-3ab],

ab≤(a+b)24,

∴2≥(a+b)(a+b)2-34(a+b)2

=14(a+b)3,

∴(a+b)3≤8,即證a+b≤2.

此证法对a,b∈R适用,此法证明的思路是先利用因式分解将a3+b3转化为(a+b)3-3(a+b)ab,再利用重要不等式 ab≤a+b22转化,这个不等式对a,b∈R成立,所以证明方法对a,b∈R也适用.

方法2:

∵2=a3+b3

=(a+b)(a2-ab+b2)

a2+b22≥a+b2,ab≤(a+b)24

≥(a+b)(a+b)22-(a+b)24

=14(a+b)3,

∴(a+b)3≤8,

即证a+b≤2.

此证法对a,b∈R也适用.此法证明的思路是利用已知的两个不等式.

方法3:

∵4(a3+b3)-(a+b)3=3a3+3b3-3a2b-3ab2

=3(a-b)2(a+b)≥0,

∴(a+b)3≤8,即得a+b≤2.

此证法对a,b∈R适用.此法证明的思路是作差,因式分解,由题知a+b>0.

方法4:

(a+b)3=a3+b3+3a2b+3ab2

=2+3ab(a+b)

≤2+34(a+b)3,

∴(a+b)3≤8,即得a+b≤2.

此证法对a,b∈R适用.

方法5:

∵(a+b)3=a3+b3+3(a2b+ab2),

由排序不等式可得

a3+b3+3(a2b+ab2)≤4(a3+b3),

∴(a+b)3≤8,即得a+b≤2.

此证法对a,b∈R适用.

方法6:由排序不等式得:

a2b+ab2≤a3+b3,

∴(a+b)3=a3+b3+3(a2b+ab2)≤4(a3+b3) ,

∴(a+b)3≤8,即得a+b≤2.

此证法对a,b∈R适用.证明方法5和6运用排序不等式进行放缩,排序不等式对任意实数成立.

(二)分析法证明

方法7:欲证a+b≤2,需证(a+b)3≤8,

即证a3+b3+3a2b+3ab2≤8,

即证a2b+ab2≤2,

即证ab(a+b)≤2,

∵a3+b3=(a+b)(a2-ab+b2) ,a2+b2≥2ab,

∴ab(a+b)≤2,∴结论成立.

此证法对a,b∈R适用.

方法8: 若a+b≤2,则a≤2-b.

∴2=a3+b3≤(2-b)3+b3=6b2-12b+8,

∴6b2-12b+6≥0 恒成立,显然,该式恒成立,所以结论成立.

此证法对a,b∈R也适用.

分析法是从结论出发寻找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难点在于如何找到条件.

(三)反证法证明

方法9:假设a+b>2 ,则a3+b3+3a2b+3ab2>8,

∵a3+b3=2,∴ab(a+b)>2,

∵2=a3+b3=(a+b)(a2-ab+b2)≥ab(a+b),

∴假设不成立,∴a+b≤2.

此证法对a,b∈R适用.

(四)构造法证明

方法10: 令a+b=t,则b=t-a,

∵2=a3+b3=a3+(t-a)3

=t3-3at2+3a2t,

∴3a2t-3at2+t3-2=0,显然方程有实根,

∴Δ=9t4-12t(t3-2)≥-3t4+24t≥0,

∴t3≤8,

即t≤2 ,∴a+b≤2.

此证法对a,b∈R适用.此法运用构造方程的思想,考虑关于变量a的方程有实根的条件,由判别式得到关于a+b的不等式,解此不等式即可.

方法11:令f(x)=x3-3x+2,f′(x)=3x2-3=0, 得两根x 1=-1,x 2=1 ,所以f(x) 在(-∞,-1),(1,+∞) 上单调递增,在(-1,1) 上单调递减.当x>0 时,f(x) min=f(1)=0,所以x>0时,f(x)≥0,即x3-3x+2≥0,

所以,a3-3a+2≥0, ①

b3-3b+2≥0 ②

①+②,得a3+b3+4≥3(a+b),

∴a+b≤2.

此证法对a,b∈R不适用.

方法12: 构造函数f(x)=x3,x>0,

∵f′(x)=3x2,f″(x)=6x ,当x>0 时,f″(x)>0,

∴f(x) 在(0,+∞) 上下凹.

∴对于a,b∈(0,+∞) ,a3+b32≥a+b23 ,

又∵a3+b3=2,∴(a+b)3≤8,即a+b≤2.

此证法对a,b∈R不适用.

方法11和12都是构造三次函数,利用函数x>0  时的最小值和凹凸性证明,这对学生知识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由于定义域有范围限制,因此对a,b∈R不适用.

我们通过对本题的研究可以发现,改变题设中一个小的条件,证明的方法不尽相同.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题设条件,做好解题反思.有时教师也可以将题目变为不同形式,引导学生用相同的方法解决,使学生巩固解题思路.

我们下面研究变题而不变解法的例子.

已知x>0,y>0,且x+y=1,求u=1x+2y的最小值.

这类题的解法很多,但最简单的方法是“1”的代换.

u=1x+2y=1x+2y·1=1x+2y·(x+y)

=1+2+yx+2xy≥3+22,

当且仅当x=2-1,y=2-2时取等号.

变式1 已知x>0,y>0,且2x+y=1,求u=1x+1+2y+3的最小值.

将条件2x+y=1变为2(x+1)+(y+3)=6,即13(x+1)+16(y+3)=1,用“1”的代换就可求最值.

变式2 已知x>0,y>0,且x+y=1,求u=1x+3y+22x+y的最小值.

令a=x+3y,b=2x+y,则x=-a5+3b5,y=2a5-b5,

1=x+y=a5+2b5,利用“1”的代换可求最值.

变式3 已知x>0,y>0,且3x+2y=3,求u=1x+x2y的最小值.

由3x+2y=3得3x+2y3=1,将“1”代入u=1x+x2y即可.

变式4 已知x>0,y>0,且1x+1+2y+3=1,求u=2x+y的最小值.

令a=x+1,b=y+3,则x=a-1,y=b-3.

u=2(a-1)+b-3=2a+b-5=(2a+b)·1a+2b-5,用均值不等式即可得解.

试题的变式涉及换元、整体代换、化归与转化等数学思想,教师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多研究,自己改编一些同类题型,对于同一类题目在不同背景下的表述和特征,抓問题的本质,优化解题方法.这样学生在再次遇到这类题目时就能很快找到解决的办法.

二、教学思考

1.教师层面

一题多解体现了数学解题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学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进行训练,能够真正培养其数学学习能力,促进其数学学习.同时,教师在教学中更应该注意,将题设的条件适当改变,然后引导学生探究证明方法是否也发生变化,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变式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严密性.

教师在教学中自己要多研究、多思考,发现典型例题时可将其融入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起引领的作用,在作业和练考中发现学生的不同想法,归类整理提升形成方法,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既帮助学生巩固了基础知识,又可帮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同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领悟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2.学生层面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重视解题反思,通过对解题过程的再思考,再发现,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发现解题过程不完备时,及时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写小论文的方式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使自己在多解中巩固所学,在多变中形成思维.

总之,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没有定法,但养成研究的习惯对于数学学习很关键,学生可以在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题目的引申、变化、发散,揭示问题的本质,提升解题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