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基于素质教学的教育评价方法研究

2021-07-11郑小艳

新课程·上旬 2021年12期
关键词:教育评价知识全面发展

郑小艳

摘 要:目前的教育评价开始转向关注“人”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综合评价;高考评价体系在教育功能上,实现了高考由单纯的考试评价向立德树人重要载体和素质教育关键环节的转变。面对这样的教育评价和人才选拔,应该教给孩子什么?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些永恒不变的教育话题,社会和历史给出了最全面的答案: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高质量的教育,促进其个性全面和终身发展。

关键词:教育评价;最有价值;知识;全面发展

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指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

教育部原党组成员、副部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林蕙青在《中国考试》杂志2021第一期中的一篇文章《全面推进高考内容改革 助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其中涉及几个新的教育命题,接下来我们进行一些理性的分析。

一、评价功能反映出教育所依据的哲学范式的转变

哲学可以說是对宇宙包括自然社会及人生的思考。受西方形而上学哲学的影响,我们关注问题的角度也会不同,这种看法影响着我们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影响着包含教育在内的各个领域。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教育强调的是社会至上和技术至上的科学主义,使得教育教学成为一种工具理性,即主体对客体的操作,教学陷入教师中心论,随后很长时间,我国的教育又提倡“学生为中心”,学生地位得到了一定的彰显,但是这种认识和教师中心论一样是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哲学范式,教材内容依然是唯功能主义、实用主义。但是这种范式恰恰又是当时工业时代所必需的。班级授课制,恰恰能满足短时间之内以最低的成本生产大批量有用的人才,这就是工业时代最适合的教育。这就是“知识能力立意”的教育。

众所周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西方科学精神和形而上学都面临着危机。一些思想家意识到“理性”与“科学”带给人们在精神上、在“生存境遇”上的局限与危机,很多中外的教育家提出要“化危为机”,同样,面对这样的局面,如何化解危机各种命题和学说层出不穷,借用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说法,这些思想在内涵上往往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家族相似”,在现代哲学中“生活世界”一词是使用最高频的一个概念,马克思、胡塞尔、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哈贝马斯等人都使用这一概念,是现象学的专属名词,当现象学应用到教育领域之后,教育的研究范式被马克思·范梅南等教育哲学家重新探索,教育领域科学逻辑学式的研究范式转向了现象学范式。教育也相应的从功能主义、实用主义转向了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相结合的范式。教育评价也开始转向关注“人”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综合评价;高考评价体系在教育功能上,实现了高考由单纯的考试评价向立德树人重要载体和素质教育关键环节的转变。

二、对国内外教育现状的认识

1.国际局势

首先我们来看一组数据:世界杰出人才比例:美国52%,英德各15%,中国5%;其次高等教育中,中国的博士:理工科应用层面占50%以上,但是应用成果却不多。教育学的比例占1%;美国的博士:教育学占18%,社会科学占10%,人文科学占13%,以少的理工科带来了巨大的应用成果。大量的投入带来不成比例的成效,问题出在哪里?根源在于教育。我们强调科学,我们有伟大的文化感,但是我们缺乏的是什么?创造力,缺乏人的个性。

目前,世界格局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进入了工业4.0时代,人工智能扑面而来,各种思潮交流、交融、交锋,形成了五彩斑斓的风景,令人眼花缭乱。教育作为影响世界格局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被世界格局影响着。对目前世界格局变革的规律性、复杂性以及不确定性的探析,是我们把握教育发展的规律性、层次性、政治性的前提。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不同领域的变革必然会直接影响着教育。我国社会主义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的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成为我国教育在新发展阶段面对全球新局势的重要方面。

2.国内现状

国内教育众声喧哗:国家、政府、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全面都在用前所未有的最大的精力和智慧,但还是哗然一片。教育衍生出了诸如社会培训机构、留学机构、国际学校、特长班、教师有偿补课、网络课程、辞职网红等一系列的社会流行机构和现象。尤其是课堂革命:种种的革命;翻转课堂,种种的教育理念:先学后教、诱思探究、教学案、导学案等,尤其是佛兰德课堂互动分析更是对课堂师生关系进行深入灵魂的分析,教师说了几分钟,学生讨论了几分钟,还有几分钟是混乱的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在和传统课堂进行较劲,几乎用尽了所有的智慧。

貌似教育出了问题,貌似进入“内卷”状态。但实际上今天的教育比我们所处时代的教育的确是大的飞跃,教育在进步,全面在努力。从根源上看,只是时代发生的变化,原有的教育模式无法适应今天的人的发展需要。以上种种喧哗都是教育生态系统本身的调整适应。主流教育正在受到挑战,主流教育无法解决的问题都会推向家长和校外。因此种种的存在即是“合理”,即是“需要”。

新的问题出现了:学校无法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学生的个性发展:你需要吃鲍鱼、我需要吃青菜、他要吃大虾,不再停留在温饱问题,而是更高层次的需求。高质量的教育通俗来讲就是有郎郎、有姚明、有钱学森、有巴金、有莫言的需要。

课堂教学中心满足的是工业时代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最优秀的教师、最高效的课堂培养也只是“千人一面”,均值高,均差小,杰出人才稀缺,有独特个性的很难崭露头角。无法应对信息时代的个性化要求。现在到了智能时代,个人定制时代到来。限量版、量身打造,人的独特性越来越受到关注,个性发展受到重视。因此,个性化的主流教育就出现了。

三、适合的教育

这就是由课堂中心到课程中心,课堂革命的时代真正到来。要办高质量的教育:“适合”的教育,既能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又能满足个性化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法规和政策中多次提出要办适合学生的教育,2019年5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发展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适合的教育在本质上是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适合的教育就是正视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努力适应每个学生的潜能才智,给学生最适合的课程支持,全力助推每个学生在挖掘自身潜力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可持续的发展,让每个学生脱颖而出。

在目前的高考评价体系中“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命题直接指向我们的教育目标,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要教给孩子什么?我们的教育要想成为高质量的教育,就要构建高质量的课程。衡量课程质量的维度:第一,课程的门类和种类多;第二,课程要有不同性质、层次和倾向;第三,学生有选择课程的权利。高中课程改革到目前已进行十几年,从实验稿到2020年修订稿,一个相对比较漫长的翻天覆地的教育革命悄悄完成。

高质量的课程改革所对应的就是今天的考改。考什么?怎么考?

面对这样的评价考核“考什么”,我们该教给孩子什么呢?我们要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些教育的根本问题给出了高考领域的答案。显然高考的标准答案是由我们的教师来解锁的,我们要教给孩子“有价值的知识”。英国哲學家、教育家斯宾塞阐述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到现在已经历时百年,百年对一个人的发展来说很长,但对于教育的发展史来说又很短。近百年来,斯宾塞的答案已经不重要,但是“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却成了中外教育界不断研究和追问的永恒不变的话题。当代教育家朱永新教授提出要研究当代学生或者是未来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构建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教给学生“有价值的知识”,试问教师教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在目前教育这个大的生态系统里,有价值的知识即是目前教育所处时代的教育目标。指向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全面发展的人”这一命题的提出。2021年1月的教育大会提出教育要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价值导向:以人民为中心。阿普尔提出的“谁的知识最有价值”也一直是教育研究关注的话题,这一议题的提出同样直接把教育指向了人,转向对人的关注。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价值是从人们对满足其需要的外界事物的关系中产生的,是主体以自身的需要为尺度对客体意义的认识,其价值的大小在于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那么,课程知识的价值就是作为客体的课程知识对作为主体的人的满足程度。换言之,人是衡量课程知识价值大小的尺度。

面对目前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日益增加,我们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来思考教育的使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都要靠教育。我们肩负共同使命,任重道远。我们正在为尚未出现的需要培养人才,为国家培养20年以后的人才,我们绝大多数教师“学”在工业时代,“教”在信息时代,今天面对的却是“智能时代”,而且要培养的是“国家未来10年甚至20年需要的人才”。作为教师,再也没有比培养中国心更重要的使命了,再也没有比培养创新力更重要的使命了,再也没有比培养年轻大脑更重要的使命了,再也没有比培养未来创新人才更重要的使命了,再也没有比立德树人、为国育才更重要的使命了,再也没有比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更重要的使命了。

参考文献:

[1]杨明刚.还原、交互与体验:现象学视域中的音乐教育过程再认识[J].大学教育科学,2015(6).

[2]杨曦帆.音乐教育、多元化与现象学哲学[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6(1).

[3]尚建科.在众生喧哗中重构音乐教育哲学[J].中国音乐,2013(3).

[4]黄忠敬.谁的知识最有价值?论衡量课程知识价值的“人的尺度”[J].课程研究,2019(1).

猜你喜欢

教育评价知识全面发展
关注“人的发展”:“核心素养”观下学校教育的召唤
是“知识”,还是“知识权力”追求?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党政工作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
初探教育评价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