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

2021-07-11卢娟

新课程·上旬 2021年12期
关键词:预设语文课堂主体

卢娟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曾走过一些弯路,也出现过一些迷茫:语文课是不是越热闹越好?语文课是不是花样越多越好?语文教学是不是剑走偏锋就能与众不同?时至今日,在有些问题上,自己还会有一些纠结和迷惑。在受到一位前辈的启发后,我开始对语文课堂有了一种新的认知:语文课堂需要平衡。

一、文本解读和拓展延伸需要平衡

语文课堂始于文本解读,但不终于文本解读。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带着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教学的终极目标则是带着学生走出文本,走出来就是引导学生生成自己的感悟。我所经历的一些课堂(自己的课堂或观摩的课堂)有些就极容易走极端。

第一种极端是挖掘文本,赏析字词,就文章论文章。平心而論,文本解读确实做得不错,可结尾却戛然而止,让人意犹未尽。而且将学生的思维局限于一篇文章、一堂课,缺乏启发性、拓展性,未免有失偏颇,毕竟我们的语文教学伴随学生的一生,相比其他学科,其实用性更强、更广泛。从课堂起步,将学生带领到更宽广的社会生活中去,不仅仅是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拓展,更是对学生思维深度和高度的充分挖掘和建构。所以,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课堂必须延伸拓展。

第二种极端是蜻蜓点水,对文本浅谈辄止,课本延伸倒是火花四射。这种情况可能在一些所谓的作秀课上更常见。毫无疑问,把文本解读作为语文教学的唯一任务不是我们所提倡的。但不管怎么说,语文教学总是以一定的文本作为载体展开的,把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放到一个可有可无的极其次要的位置,以为语文课堂教学可以随心所欲安排教学的内容和过程,这就走入了语文教学的一个极端、一条死胡同。阅读时间不足,解读不够深入,缺少内在体验,浮光掠影,不做深入探究,这些现象都在我的课堂上出现过。急于将更多时间放在学生的感悟生成上,急于彰显所谓的“课堂亮点”。殊不知,没有细致深入的文本剖析,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感悟生成又从何谈起,更遑论学科素养的贯彻养成。所以相对于生硬的“启发”,不如放慢脚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会更有成效。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必须把握好文本解读和拓展延伸之间的平衡,也许文本难易程度的差异或时效性的差异会导致授课教师在课堂上的处理会有所不同,但细究下来,平衡不是对等,出现处理上的不同在所难免。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的设置,教师应该提前对文本解读和拓展延伸有合理的预设,并根据课堂实际生成随机调整,力求达到二者的平衡。一篇文章,一次课堂,学生真能这样走进去、走出来,也就达到了语文教学整体目标的实现。

二、学生主体和教师主体的平衡

学生主体和教师主体这两个概念并不冲突。先来说说学生主体地位的虚假问题。有时候哪怕授课教师在课堂上再三鼓励学生“和大家分享你的想法”“没关系,说说你的想法”或是“要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可收效甚微。现在想想,原因很简单。问题是授课教师提的,是站在授课教师的角度设计的。甚至有时候为了赶进度可以抛出一些问题。如此提出的问题,甚至设置一些“陷阱”让学生发现的问题,其实还是让学生遵循授课教师的思路。既然如此,学生的主体地位从何谈起。为什么不换个角度,多揣摩学生会怎么想?多揣摩如何遵循学生的思维特点设置问题?这样一来,课堂上学生才有了真正的主体地位。

再来说说教师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矛盾。课堂上老师才是全场的掌控者,不能无原则地迁就学生,鼓励学生发言没错,但一定要给明确的评价。语文课堂的生成确实很丰富,针对每一个生成的评价应该有的放矢,不能流于表面地鼓励或肯定。这不是在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或创造性思维,而是让学生的思维失去连贯性和严谨性。该循循善诱时则轻言细语,该明确表态时则立场坚定。老师与学生教学相长、相辅相成,精彩的课堂才会就此生成。

三、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的平衡

课前预设的目的是帮助教师在课堂上对所有的情况及生成能有事先准备,学生是重中之重,教师起的是引导和点拨的作用。而过多地预设和牵引,力图将学生拘禁在自己的预设中,则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与展示空间。课堂的生成既可以在预设范围内,又可以完全相机而生,脱离教师的掌控。教师毕竟不是神,不能未卜先知。课前预设只是为了帮助我们做最充分的准备,更好地掌控课堂节奏,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当然,每个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生成的东西不一定切合教师的课前预设。但每一种生成都是学生感悟的凝聚、拔节的体现。无论深刻与否,甚至无论对错与否,教师都应该予以足够的尊重和重视。然后结合课堂需要,做出点评和判断,予以肯定或否定。对于无意义的课堂生成,我觉得教师不应过多纠缠,点拨到位即可。那么对于现在的课堂,教师和学生该如何才能更好地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该如何更好地交流彼此情感、体验和观念,以求更多地生成,更好地共同发展呢?我想这将是我们长期探讨研究的一个问题。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不可否认,语文课越来越难上,这其中既有学科视野和思维的拓展,又有社会不断进步给语文教学带来的更高要求,更有师生多种意识的觉醒而导致的不断沟通和磨合。但不管怎样,只要多花功夫,多下心思,多种教学思维、教学方法不断融合,定能冲破困境,走向更广阔的教学天地。

猜你喜欢

预设语文课堂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