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马克思两大部类视角下我国经济双循环的发展研究

2021-07-11蔡贵丽

蔡贵丽

【摘  要】论文选择马克思两大部类作为理论基础,阐明其主要内容,分析其动态关系,从马克思两大部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内容、马克思两大部类的關系对我国经济双循环影响以及马克思两大部类视角下我国经济实现双循环发展的具体分析几个方面展开论述。最终目标是让全球经济平稳运行。

【Abstract】This paper chooses Marx's two major departments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clarifies its main contents, analyzes its dynamic relations, and discusse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rx's two major departments theory, the main contents, the influence of Marx's two major departments on China's economic double cycle and the concrete analysis of China's economic double cycle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s two major departments. The ultimate goal is to make the global economy run smoothly.

【关键词】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理论;经济双循环

【Keywords】social production; two major departments theory; double cycle of economy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1)05-0078-03

1 马克思两大部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1 马克思两大部类理论的形成背景

在19世纪50年代,人类相继进入了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新生力量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进入了工业化进程,工业革命造成了大型工业的实现,社会紧张度很高。此时,市场存在大量物质材料,劳动人民却依然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而资本家为追求剩余价值,不断地扩大生产规模,使得经济危机循环往复。

1.2 马克思两大部类理论的发展历程

1.2.1 萌芽时期

1851年至1853年伦敦笔记的手稿,题为《反思》,是一个开创性的文件,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范畴。针对当时的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等现象,经济学家们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

1.2.2 雏形时期

1857-1858年指出,商品向货币形式的转化受到2个方面的限制:第一,消费本身,即对商品的需求;第二,马克思主义认为,商品价值的实现与生产过剩引发的经济危机之间存在等价关系。

1.2.3 成熟时期

在剩余价值理论中,马克思通过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私密教条”《经济表》等观点的批判,阐述了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并阐释了社会生产两大范畴理论的核心。马克思首次系统地阐释了资本的个人再生产、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资本扩张的再生产。通过分析收入与收入、收入与资本、资本与资本的交换,阐明了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值的价值实现与补偿问题。

2 马克思两大部类理论的主要内容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社会生产

社会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社会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2.1.2 社会再生产

社会再生产就是物质材料的再生产,生产过程会不断重复和更新,在此过程中,无论是物质财富还是生产关系,都会得到再生产。

2.2 具体类型与实现条件

2.2.1 简单再生产

①简单再生产是指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的生产过程。

②实现过程: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过程,即实现两大部类的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是通过三方面交换而实现的:首先是第一部类内部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其次是第二部类内部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第三是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

③实现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不变资本价值。用公式表示是:Ⅰ(v+m)=Ⅱc。第二个条件是,第一部类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所消耗掉的不变资本的价值总和。用公式表示是:Ⅰ(c+v+m)= Ⅰc+Ⅱc。第三个条件是,第二部类所生产的全部生活资料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的总和。用公式表示为:Ⅱ(c+v+m)= Ⅰ(v+m)+ Ⅱ(v+m)。

2.2.2 扩大再生产

①扩大再生产是指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的再生产过程。

②实现过程:第一部类内部的交换,使得Ⅰ(c+Δc)的实物替换和价值补偿得以实现;第二部类内部的交换,使得Ⅱ(v+Δv+m/x)的实物替换和價值补偿得以实现;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使得Ⅰ(v+Δv+m/x)和Ⅱ(c+Δc)的实物替换和价值补偿得以实现。

③实现条件:基本条件:Ⅰ(v+Δv+m/x)=Ⅱ(c+Δc),即第一部类原有及追加的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以及资本家剩余价值中用于消费的部分应该与第二部类原有及追加的生产资料需求相适应。派生条件:Ⅰ(c+v+m)=Ⅰ(c+Δc) +Ⅱ(c+Δc),即第一部类的生产规模应该与两大部类原有及追加的生产资料需求相适应。

注:Ⅰ(v+Δv+m/x)即第一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价值,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再加上本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Ⅱ(c+Δc)即第二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价值和追加的不变资本价值之和。Ⅰ(v+Δv+m/x)=Ⅱ(c+Δc)表示第一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价值,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再加上本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三者之和应当等于第二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价值和追加的不变资本价值之和。Ⅰ(v+m)=Ⅱc表示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不变资本价值。Ⅰ(c+v+m)= Ⅰc+Ⅱc表示第一部类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所消耗掉的不变资本的价值总和。Ⅱ(c+v+m)=Ⅰ(v+m)+Ⅱ(v+m)表示第二部类所生产的全部生活资料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的总和。

3 马克思两大部类关系对我国经济双循环影响的分析研究

3.1 马克思两大部类之间的发展平衡

3.1.1 马克思两大部类发展平衡的必要性

在马克思理论中,社会产品主要包括2种:第一是生产资料;第二是消费资料。2个部分都与社会产品的生产相关。马克思经济原理的主要原则就是采用适当的比例来调整这2个部分的发展关系。

3.1.2 马克思两大部类发展平衡对我国经济双循环产生的作用

①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②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③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我国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实现一定的比例和平衡关系,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

3.2 马克思两大部类之间的发展失衡

3.2.1 马克思两大部类发展失衡的原因

①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加快了重工业比重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②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③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为生产资料生产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契机。

④政府行政手段配置资源过多导致非均衡的形成。

3.2.2 马克思两大部类发展失衡的表现

①对“优先增长”规律实现条件的片面理解。

②对两大部类“优先增长”规律适用范围的片面理解。

③对“优先”的片面理解。

3.2.3 马克思两大部类发展失衡对我国经济双循环产生的影响

①生产资料的单向增长将导致扩大再生产的困难,这使得国内国际两大生产部门无法扩大生产规模,进行再生产,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

②生产资料部门发展过快,消费者信息部门发展滞后,产能过剩。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供需保持平衡,导致产品消费量不足,不利于生产与消费的协调发展,从而也不利于经济的双循环。

3.3 马克思两大部类协调发展思想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时代价值

3.3.1 为破解中国经济发展新困局提供新思路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在习近平同志的领导下,始终坚持“力争稳定,稳定发展”的常识,坚持不懈地贯彻落实新的发展观,深化改革、体制改革和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定期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调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大大推动了“一带一路”建设。

3.3.2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指明新方向

新的“双周期”发展模式是中央政府根据国家和国际发展的新变化,全球工业供应链重构的新趋势以及中国新的经济和社会挑战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在危机中培育新的机遇,在变化中开启新的博弈,为我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对未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4 马克思两大部类视角下我国经济实现双循环发展的具体分析

4.1 我国经济实现双循环的现实意义

4.1.1 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应然之策

新型冠状肺炎于2020年初爆发。为有效遏制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并确保人群的安全和健康,在“封闭城市”和“封闭工厂”下,公司被迫采取以下行动:暂停生产和外贸公司停止发货。全球产业链根本停顿了,供应链暂时缺货。

4.1.2 应对经济发展转型的实然之举

改革开放以来,长期以来,受国内经济基础和实际情况的影响,中国在实施“依靠劳动密集型企业自身的比较优势”的针对海外市场的出口导向战略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

4.1.3 提高全球价值链地位的重要保证

一个国家的经济体系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决定了它在国际贸易谈判中的发言权,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如表1所示。为增强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有必要加快国内产业升级,加大对全球价值链上游核心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和基础研究的投入,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在国内供应方面,建立内需带动经济周期体系,促进本地产业链与全球产业链之间的良性循环,这将是新的双周期发展模式的最佳选择。

4.2 马克思两大部类视角下我国经济实现双循环的路径

4.2.1 明确一个要义

在新形势下,“双循环”是指在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变化的条件下,有必要建立一个以大规模国家流通为主体,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模式。双循环以“内部流通”为主体,应在扩大内需的基础上,维护国家产业链的安全性和供应链的安全性; “内部循环”与“外部循环”相互促进,并通过积极促进新经济全球化和“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了内部循环和国际交通的世界循环。

4.2.2 打通供需两端

在国际需求疲软和风险增加的情况下,当前的主要目标是开放国内供需的两端。只有激活需求并匹配高质量的供应,经济才能真正流通。近年来,中国跨境电商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有必要努力与更多国家和地区签署电子商务合作机制,协调电子商务政策并计划对接,通过电子商务合作不断拓展新领域并利用新的增长点。

4.2.3 耦合三个链条

在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的三链耦合中建立新的双循环发展模型。完善中国智能制造产业链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的三链耦合,提高双循环的速度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徐志向,丁任重.中国经济增长驱动因素识别研究——基于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的视阈[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0(02):67-93.

【2】屈林憬.基于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分析[J].财富时代,2020(01):71.

【3】余淼杰.“大变局”与中国经济“双循环”发展新格局[J].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20,27(06):19-28.

【4】黄群慧.“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深刻内涵、时代背景与形成建议[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1):9-16.

【5】张任远.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思考与路径[J].区域经济评论,2020(06):5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