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科研究生培养中“课程思政”教学探讨与实践

2021-07-08李杰

高等建筑教育 2021年2期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专业课程信仰

李杰

摘要:为推进研究生培养中“课程思政”示范性课程的建设,在分析课程思政开展方式的基础上,明确课程思政的内涵和要求,探讨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对策和思路,并提出“信仰+情怀+素养”的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以郑州大学土木类研究生为例,针对桥梁结构计算理论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专业课程;课程思政;信仰+情怀+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21)02-0036-06

2016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思政”是构建专业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和协同效应的重要抓手[2]。长期以来,研究生培养现状是专业课与思政教育“两张皮”。如何打破这种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将立德树人贯彻到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前行,构筑育人大格局,是当前人才培养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3]。

一、研究生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观和教学理念,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也是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充分发挥包含专业课程在内所有课程的育人作用,用“隐性思政”与“显性思政”共同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4-6]。但是,从目前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现状来看,专业课教学与思政教育之间没有有效融合、衔接,研究生专业课更为突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在教育理念上,不能正确认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

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因此,高等教育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立德树人。然而,长期以来学科协同性弱、课程融合度低、课程建设资源整合度不高,直接导致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之间的矛盾。一些教师认为,专业课就是传授专业知识,应价值中立;另一些教师认为,价值引领是思政课的任务和责任,与其他专业课无关。这些片面的认识是造成专业课与思政教育相互割裂的最主要原因。

(二)在队伍建设上,专业课教师育德能力与意识有待提升

专业课教师的日常授课多为与行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相关的专业知识,很少花时间或没有意识到在专业课讲授的同时,还应对学生进行德育。因此,专业课教师育德能力与意识是造成专业课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的另一个原因。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就要求教师绝不仅仅是教书匠,还必须是受教育者价值观念的引导者、道德品质的塑造者。

“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教师教给学生的专业知识,多年以后可能会过时,可能会遗忘,但教给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是学生一生的财富,会让他们终生难忘。”[7]

(三)在人才培养上,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未得到充分挖掘

当前专业课教学视角多聚焦于专业技术层面,鲜有从育德的角度思考科技进步中人的因素。大部分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觉悟未能被充分激发,他们对课程思政的内涵、价值和意义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在深入挖掘专业课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系统性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方案,将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程有机融合等方面还有待挖掘。

(四)在管理机制上,多部门合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体制还不完善

在高校层面,当前各高校对课程思政的认识程度和实践力度不一,且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学术轻思想政治工作、重科研轻课堂教学等现象。研究生教育的专业培养方案与思想政治教育分别由培养办和研工部负责,学位和招生工作又归口学位办和招办管理,学分、课时、毕业要求等各方面的调整需要多部门统一协调,但目前在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工作中,存在机制、体制不完善现象。

(五)在评价机制上,缺少制度设计与有效激励

课程思政源于上海教改探索,随后教育部在一些文件和通知中多次提及并明确这一理念。高校对新的教学理念也在探索和讨论,对于评价机制、具体要求等方面,还缺少设计与有效激励,对于研究生培养中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的理解与认识,一线教师可能是被动的,缺乏主动作为和积极思考。

二、课程思政的内涵与要求

(一)内涵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门课程,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8]。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精神融入所有课程中,构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完成全程育人的目标[9]。依据对课程思政的理解,笔者认为课程思政的内涵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行源于心,力源于志。只有发自内心的热爱才能真正喜爱自己的专业,才能真正有所作为。而课程思政是将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理想信念、奉献社会等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纳入专业教育,从内心深处激发学生自豪感,使学生产生肩负时代使命的激情。

(2)课程思政的本質是立德树人,是润物无声的教化,使受教育者耳濡目染。专业知识会更新,但课程思政教育所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筑牢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使受教育者受益终生。

(二)要求

课程思政对专业课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首先,课程思政教学要求教师德才兼备,有情怀,有自身人格魅力,用人格魅力感化学生,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领域熟悉和热爱,对当前的科技前沿和专业发展有深刻认识,能将国家的需要和时代的呼唤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其次,专业课的讲授方式应春风化雨、顺其自然,将德育内容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内心信念,化无形为有形,要求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无形育德,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素质或能力,最终成为个体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基本能力和方法。

三、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对策和思路

(一)统筹兼顾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同频共振

结合专业课程特点,按照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要求,坚持统筹兼顾的基本原则,不仅重视知识传授,还要重视价值引领,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10]。从树立学生正确的信仰、信念和健全人格出发开展知识教育。明确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就是育人实现形式的理念,加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融通,实现从单纯的专业课向“课程思政”的创造性转化。

(二)构建和增强专业课教师育德能力与意识

通过长期有意识地积淀,着力提高专业课教师的人格魅力,用人格魅力感化学生。丰富专业课教师政治素养与学识素养,做到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基本要求,构建专业课教师较强的育德能力与意识。

(三)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资源

通过梳理专业课程特色和专业内涵,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进而树立为国家、社会发展作贡献的理想、信念和信心。结合课程特色,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德育元素,细化教学目标和策略,在兼顾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学术性、实践性及前沿性的同时,着力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建设。

(四)理顺管理机制合力建构思政教育大环境

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是新时代高校教学改革面临的新课题,学科专业划分复杂,考虑到其属性、知识体系与教学特点,必须从管理机制上探索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和指导意见,着力解决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科发展、课程设置、教学评价、育人效应等一系列问题。以点带面逐步开展有特色的课程思政,统筹推进教学改革试点,确保课程思政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五)建立评价与激励机制形成课程思政保障体系

学校应及时按照国家政策要求和新时代课程建设相关文件,建立各部门各单位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加强对专业课程的调研规划,明确和细化课程思政目标,改革教学质量考核和评价机制,加强试点课程、示范课程和培育课程的建设,在师资引进和培养、职称评审等方面加大鼓励和政策倾斜。

四、“信仰+情怀+素养”的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及实践

在深入分析和理解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基础上,为探索研究生专业课思政建设内容与方法,同时也为积累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经验,2019年郑州大学在全校选取43 门硕士专业课进行“课程思政”教育示范课程试点建设。桥梁结构计算理论立项为土木类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经过一年的建设、改革与实践,初显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效果。

桥梁结构计算理论是土木类桥梁方向研究生的必修课,主要介绍桥梁结构的力学理论和分析方法,讲解桥梁设计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和规范条文的理论依据,从原理上认识桥梁结构的受力性能,使学生掌握桥梁结构基本分析理论,掌握复杂桥梁结构计算理论和模拟分析方法。

(一)“信仰+情怀+素养”的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理念

教学团队对土木类研究生培养中“课程思政”专业课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讨,提出“信仰+情怀+素养”的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即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将专业自豪感和国家发展融为一体,树立“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大国工匠精神,通过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与坚守,缔造精品,打造更多中国桥梁的“国家名片”。

1.对专业的信仰

哲学家认为,人类通过信仰来为自己确立价值目标,增强生活的信念,确立前进的方向。信仰确立了个体的人生意义和价值标准,也成为个体毅然前行的巨大动力。信仰多是寄托,使人心怀敬畏,更有韧性,具体到研究生培养,信仰是对专业的热爱和执着。因此,桥梁结构计算理论的课程思政首先应树立教师与学生对专业的信仰,让信仰成为一种意识、信念和精神,成为力量的源泉和前进的动力。

2.对专业的情怀

这里所说的情怀是对专业的热爱,是一种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情怀更多是一种主动追求,使人无所畏惧,更加坚强。一代代桥梁建设者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奉献自己的青春与热血,无不让人钦佩。茅以升先生在国家积贫积弱的年代不畏艰难险阻建起钱塘江大桥;桥梁大师李国豪院士从日本人、英国人手里夺回南浦大桥、虎门大桥建设权,从而改变中国桥梁建设的命运,为中国桥梁建设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再到港珠澳跨海大桥、巴拿马运河三桥、中马友谊大桥,无数桥梁建设者无不涌现出满腔报国情怀。因此,对于桥梁结构计算理论课程的思政教育而言,情怀就是培养学生学习前辈的家国情怀,把专业做到极致,心存高远,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

3.对专业的素养

专业素养是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体现,研究生培养目标是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在教学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桥梁结构计算理论专业内容有机结合,融合国家交通发展、“一带一路”倡议与专业学习,挖掘桥梁作为国家名片的基础理论发展方向和工程应用需要,在课堂中将桥梁相关的新发现、新理论、新工艺、新材料、新成果与专业自豪感、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相融合。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中,以林鸣为代表的中国工程师最初并没有掌握海底沉管的制造和安装技术,但他们冲破外国专家的封锁,自己摸索和攻关,最终研制出一套中國式的也是现在世界上最先进的沉管制造技术和安装经验,实现了十几里长深海隧道“滴水不漏”的奇迹,通过坚韧不拔、精益求精的攻关精神,在探索与实践过程中完成一项伟大工程的建设。桥梁结构计算理论的课程思政基于桥梁这张名片,树立大国工匠精神,传播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正能量,激励研究生以专业知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贡献。

(二)“信仰+情怀+素养”的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以桥梁结构计算理论课程第一章的“近代桥梁结构理论的回顾”为例,结合“信仰+情怀+素养”教学理念开展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本章是对近代桥梁结构理论的回顾和总结,教学难点在于如何通过理论发展回顾树立专业自信,如何找寻桥梁理论发展中中国人的贡献,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相互配合、协同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针对教学目的和课程思政教学难点,从“信仰+情怀+素养”的教学理念出发开展专业课课程学习。首先,建立对桥梁的信仰,古有隋代李春建造赵州桥的技术领先欧洲同类型桥梁1 000年,今有已建成的最高、最大跨、最长各类桥梁工程,以此建立研究生对专业的信仰,树立起对专业的意识、信念和精神,使之成为力量的源泉和前进的动力。其次,构筑对桥梁的情怀,结合学习强国《超级工程Ⅱ》第二集“中国桥”视频剪辑,通过研讨互动交流,将简单的语言讲述转换为实际的一座座宏伟工程,建立起研究生对桥梁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最后落脚到专业素养的培养,所有成绩的取得是以雄厚的专业知识作基础,让研究生树立起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大国工匠精神,领悟传承和钻研、专注与坚守的精神,打造更多中国桥梁的“国家名片”。

桥梁结构计算理论课程思政已经在两届土木类研究生专业课培养中进行实践,围绕“信仰+情怀+素养”的教学理念,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立足于学科专业视野、理论和方法。通过提炼专业课中蕴含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深入挖掘课程中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文化自信等价值理念。课后研究生反馈受益颇多,认可“信仰+情怀+素养”的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并能深刻感受到课程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课程思政教学对促进研究生专业课程建设具有推动作用,同时也收获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结语

橋梁结构计算理论作为郑州大学土木类研究生培养中“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是推动工科研究生课程思政改革的有益尝试。通过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提出“信仰+情怀+素养”的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将国内外桥梁发展的科研前沿和工程技术发展融入价值理念中,将立德树人与专业课程进行融合,极大拓展了专业课培养内涵,初步形成了“大思政”格局下专业课与育德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教育理念,在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教育的双重功能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点[EB/OL].[2020-05-12].http://news.cctv.com/2016/12/09/ARTIpLqQSZCLXX17PuXFYw3J161209.shtml.

[2]刘承功.高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 2018(6): 62-67.

[3]许涛.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EB/OL].[2020-05-12].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9/1018/c40531-31406699.html.

[4]高德毅, 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 2017(1): 43-46.

[5]蔡小春, 刘英翠, 顾希垚,等.工科研究生培养中“课程思政”教学路径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9(10): 7-13.

[6]张勇, 胡诗朦, 陆文洋,等.生态环境类专业的课程思政——以“环境问题观察”MOOC建设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 2018(6): 34-38.

[7]习近平首次点评“95后”大学生[N].人民日报,2017-01-03(2).

[8]王学俭, 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41(2):50-58.

[9]宫维明.“课程思政”的内在意涵与建设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课研究, 2018(6): 66-69,91.

[10]樊兴丽.如何在知识传授中实现价值引领[J].人民论坛, 2019(25): 102-103.

Teaching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postgraduate training of engineering

LI Jie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1, P. R.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the postgraduate training, as analyz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he connotation and requirem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are clarifie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idea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construction are discussed. Then the teaching concep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of “faith + feelings + literacy” is put forward. Finally, taking the civil engineering graduate students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practice is carried out for the professional course of theory of bridge structure calculation.

Key words:

postgraduate training; professional cours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faith+feelings+literacy

(责任编辑 周 沫)

猜你喜欢

研究生培养专业课程信仰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中的“双创”教育与实践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探究
“立德树人”理念下动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进课堂的思考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信仰
漫画
研究生培养中导师与辅导员联动机制的构建
基于非形式教育理论的研究生素质培养的研究
对当前研究生教育的一些思考
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步态追踪”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