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熊十力“体用不二”哲学思想的理解和反思

2021-07-07李福来

经济师 2021年5期
关键词:熊十力反思

摘 要:“体用不二”在熊十力哲学当中十分重要。也是熊十力先生对毕生所探求的“体”“用”关系问题的解释。值得肯定的是,熊十力先生的“体用不二”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体”“用”二元对立论。但与其同时,也存在着自身的理论的相悖。具体来讲有以下三点:即“体”“用”概念确立之缺陷;“即用即体”的相悖;“体”“用”区分不稳定等等。

关键词:熊十力 “体用不二” 反思

中图分类号:F01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1)05-233-02

本体论是熊十力哲学的意向所归,其内核就是“体用论”。那么如何去阐述并表明其内涵及关系就成为了熊十力哲学建构的重中之重。以毕生的精力来阐发体用、明辨体用。熊十力说: “哲学上的根本问题,就是本体与现象,此在《新论》即名之为体用。”他又对“体”和“用”进行了最精炼的表述“宇宙实体,简称体。实体变动,遂成宇宙万象,是为实体之功用,简称用。此中宇宙万象一词,为物质和精神种种现象之通称。”由此可见体用的关系问题就是哲学的根本问题。而“体用不二”不仅阐述了“体”和“用”二者之间的关系,解决了宗教的起源,也给科学留下了地盘; 同时也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不足。

一、何谓“体用不二”

在熊先生看来,“体”就是“乾道”,而世间所有的发展和蜕变的归宿都是“体”,是“乾道”。在儒家思想当中,“仁”是核心,是本体,即“生生不息之心”。熊先生据此将二者进行融合,认为“仁体”其实就是人之“本心”,又将“本心”当作“万化之原”、“形色之根”的本体。不得不说,在这种角度下,熊十力是对“唯识”给予了全新的阐释。由此来看,唯有“本心”为本体才可以充分体现之。同时,熊先生以为,人同世间万物具有同一“本体”。由此方面看,也唯有“本心”可体现之。一句话,“本心”就是天地万有之本体。因此,人们只须“求其放心”、反求诸己即可得“本体”。“体”就是“心”即“本心”。

那么,什么是“用”呢?在这里我们可以认为,“用”和“体”二者之间是相对来说的,它是指“体”的功用、功能或外在表象。所以,“用”是“体”之用。据前文所述,在这里,熊先生所说的“用”不仅包括物质现象,也包括精神现象,乃至世间万有。换句话讲:“用”就是“物”。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物”并不是“物”最真实的样子,而是“本体”所呈现出来的假相。

那么,“体”和“用”之间是个什么关系呢?熊先生认为“体用相即不离”,就是说二者是不能分开的,没有体也就没有用,也没有离开功用而独立存在的本体。“体用一原,显微无间”。“体”是“用”的依托,“用”是“体”的显现。也就是熊先生所说的“即用显体”。同时“体”和“用”之间存在相互转化,“即体成用”就是指“本体”能够转化成“功用”;“即用呈体”就是说“功用”是“本体”的“相”的呈现。由此可以发现:“体用不二”是“体”和“用”是动态的,是可以互相演化的,这也就是熊先生“翕辟成变”的由来。熊先生强调:“翕”是凝于物化的动势,“辟”是不可物化的动势,为运动“翕”,转化“翕”的力量,代表了本体的动向。“即用即体”其实就是说“体”就是“用”,“用”就是“体”。二者之间并不作前后的区分,同时存在,有“体”就有“用”,有“用”就有“体”。“体”与“用”是统一的,是一元的。

综上所述,熊先生所阐述的“体”和“用”并不相同,他们各有其特性,但是二者之间又不可分割,因为他们之中任何一方脱离了另一方都将不复存在,若没有“体”也就没有了“用”,也没有没有“用”的“体”,只要有“体”就必然有其所显现出来的“用”,一旦我们可以发现某一“用”也必然可以溯本逐源,找到其“体”。至此,熊先生的哲学理论内核建构基本完成,而这也成为熊先生终其一身所探求的哲学根源。

二、对“体用不二”关系的反思

尽管熊先生自认为比较圆融地解决了“体”和“用”之间的关系问题,但事实上,其理论本身也存在着许多无法克服的矛盾和困难。具体说来,有三个具体问题: 即“体”“用”建构之缺陷; “体”开“用”之动力不足问题; “体”与“用”区分的“不稳定”问题等等。

(一)“体”“用”概念确立之缺陷

熊先生在建構“体”这一哲学概念之初,实是以大乘空宗思想“破相显性”之钥开启“体用不二”思想建构。也就是熊先生所说的“去弊”“摄用归体”,以此来肯定“体”存在的真实性,而一切“显性”都是“虚妄”,是“假相”。而这里的“相”其实就是我们前文所阐述的“用”。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熊先生为了保证“体”存在的真实,而过于绝对地将“相”进行否定,毫无疑问,这种否定是全面的,彻底的。然而,“相”存在的真实性得到了质疑和否定,那么“体”的真实性又如何得以确立呢?这种绝对割裂的关系必然是一个缺陷。熊先生为了弥补这一缺陷,转而主张“摄体归用”,不再将二者进行割裂,而是将“体”包含于“用”,二者合二为一。

至此,熊先生“体用”关系的哲学思路我们已大抵清楚,从破除一切“相”而立“体”到寓“体”于“用”之中,其重要的思想转变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他唯物思维的显现。但同时,要想立“体”就要肯定“用”之虚妄,要肯定“用”的真实,又只能“摄体归用”,不知不觉间将“体”和“用”的关系发展成“鱼”和“熊掌”这种进退维谷的境地。

(二)“即用即体”的相悖

熊先生认为哲学“就是究体之学”。他认为“体”就是“本心”、就是“仁”。基于此,究“体”就是究“本心”,“本心”就是内在根源。那么,其“用”该如何显现?作为内核的“仁”,其所“显现”的一切道德又该如何阐释?这又成为了熊先生建构之路上的又一个难关。孟子曾说“礼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为什么礼义悦我心,就像人们吃肉一样悦我口。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本心”“仁”作为本体,那么他就一定能“显现”其表象,乃至世间万有,也就是“用”,那么被儒家奉为圭臬的道德又该如何去认识世界、征服世界、甚至是改造世界呢?至此我们可以发现,熊先生的“体用”思想落实性还有待加强,过于追求“体”的建构而忽略了“用”的实践性,最终与“即用即体”的路数相悖。

(三)“体”“用”区分“不稳定”

熊先生以“体用不二”立宗。在他看来,我们所了解的“用”并不能夠等同于我们对“体”的认知。但是要想识“体”,就必须要先识“用”。而熊先生一直强调本体才是我们探求哲学之对象。在他的理论建构下,很难以这种区分并不是十分明确的体用关系作为本体论思路。

熊先生的“体”与“用”相对的两极都是互为依存而非可以独立存在的。可以说,这是中国哲学在表达上的一个特点。他们不善于将“本体”独立开来,作为单独的存在,而是习惯将其内含于其自身,不强调二者之间界限的划定。同时,对于“本体”的认知并不是可以“言表”的,只需自证。正如孟子所讲的“尽心知性知天”的“知”,是其本心的迥然自证自知。熊先生认为这一切就需要通过道德实践以成。然而,在一般人看来,只存在理论上的可能性,在现实中缺乏可操作性。所以,这就容易造成“体”和“用”之间的界限模糊,难于界定二者概念,也终使二者难以确立。

三、结语

通过前文所述,熊先生在其自身的哲学建构中通过用“体”和“用”的中国哲学视角来对“本体”和“现象”做出了一种新的诠释。当然,在熊先生的哲学思想中,在一定程度上有一些创新之处,其最终摆脱了“体”和“用”的二元对立论,在形式上实现了二者统一。这种创新的融合一方面摆脱了大乘空宗思想“破相显性”的弊端,另一方面也给“用”留有发展的空间。这是熊先生“体用不二”思想的精华所在。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熊先生在建构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强调“体”就会否定“用”,或者确定“用”就会忽视“体”。若想二者兼得就必然导致进退两难;其次,若要将“本心”作为“本体”,以此来外显出“用”,就必然涉及对“外显”过程的探索,其根由为何?有如何外显?这种“外显”出道德的“用”也必然成为动态演化的桎梏;最后,缺乏道德实践无疑会影响“体”“用”关系建构的稳定,甚至会影响其意向所归。在这一角度来讲,熊先生在其哲学建构中尚存在未解之处。

参考文献:

[1] 聂民玉对熊十力哲学思想之内核“体用不二”的批导[J]东岳论丛,2013-01-01

[2] 聂民玉(导师:程志华).熊十力经学思想研究.河北大学博士论文,2012

[3] 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4] 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

[5] 赵德志.现代新儒家与西方哲学.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

[6] 刘爱军.“识知”与“智知”:牟宗三知识论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研究生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作者简介:李福来(1993—),男,汉族,黑龙江集贤人,黑龙江大学研究生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责编:芝荣)

猜你喜欢

熊十力反思
熊十力的“熊”脾气
熊十力與勉仁書院
熊十力基于公羊三世说的现代政治论述
谈钱的友情才是真友情
高职《园林规划设计》示范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马一浮不回熊十力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