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双创”的高校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帮扶模式研究

2021-07-07李忠怡段辉军

经济师 2021年5期
关键词:帮扶就业双创

李忠怡 段辉军

摘 要:针对当前高校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存在问题,提出政府和高校应该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甄别——帮扶——跟踪”帮扶体系,即有效甄别贫困学生、全过程全面培养和帮扶贫困学生、就业后动态跟踪学生及企业满意度。开展一对一全程帮扶、技能和素质全面综合培养、个性化创业就业指导、实践就业平台搭建和心理辅导,多个方面帮助贫困家庭毕业生提高“双创"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通过高质量的就业指导和就业帮扶,帮助现阶段贫困家庭毕业生摆脱就业困境。

关键词:“双创” 高校 贫困家庭毕业生 就业 帮扶

中图分类号:F240;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1)05-162-02

一、背景

2020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达到1071万人,创造了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的历史新高。在人口红利下降、基础教育普及率提升的情况下,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正式迈入普及化时代。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0-2017年的毕业生人数按照2%-5%的同比增长率逐年增长,近7年间累计毕业生人数达到5706万人,而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了800万人。根据教育部消息2019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834万人,2020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874万人。与庞大的毕业生数量相对应的是2020年国民经济因疫情遭受重创,许多企业面临缩招、裁员甚至倒闭的困境,《2020应届生春招趋势报告》指出截至2020年3月31日,在春招季活跃求职的2020年应届生较2019年增加了56%,但企业对应届生的招聘需求规模同比下降22%。高校畢业生的人数持续增长且数量庞大,但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人才有限,加之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快速发展使得许多工作岗位被取代,就业创业工作面临复杂严峻的形势。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4年9月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通过持续推进创业创新增加市场主体数量、提升劳动者素质、新增市场机会和容量,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将“稳就业”放在“六稳”之首。作为就业群体主力军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涉及人数众多,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关乎经济升级、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无疑是稳就业的重点,这其中以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帮扶尤为重要。

二、高校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

整体就业形势严峻导致企业对求职者学历和知识技能的要求更加苛刻,但大部分高校贫困家庭毕业生因继续教育成本过高或迫于家庭经济压力无法继续深造而选择直接就业,这在就业竞争力上不占优势;其次,当前部分企业用人机制不完善,家庭背景和人脉资源也成为用人企业考察的要素,社会资源缺乏、社会交往能力较差的贫困家庭毕业生与家境殷实的求职者相比处于劣势,就业信息获取量不足;此外,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的教育条件和教学资源有限导致综合素质、技能、阅历相对匮乏,加之生活环境的影响导致这些孩子心理压力较大、负担过重、性格较为内向敏感、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缺乏信心,这些都将影响其在面试环节的发挥;对就业期望过高也是导致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大因素,渴望通过大学所学知识改变个人和家庭命运、期望毕业后一定能找到体面薪酬高的工作,这种想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择业的范围和就业激情,导致其容易对未来生活失去信心,产生消极的情绪。

基于上述原因分析,高校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帮扶应从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和面试技能提升、心理素质强化、自信心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就业渠道拓展、就业观念转变等多个方面,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助力高校贫困家庭毕业生顺利就业。

三、高校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帮扶模式

党的十九大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就业是永恒的课题,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关乎千家万户。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提示“把贫困地区的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贫困家庭毕业生的就业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职业的发展,也关乎着整个家庭的命运,贫困家庭毕业生的就业帮扶是高校就业工作的重点,帮助贫困毕业生顺利就业也是“优先稳就业、保民生”的重要举措。当前就业形势严峻,为进一步贯彻国家贫困毕业生精准帮扶政策、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政府和高校应该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甄别—帮扶—跟踪”帮扶体系,从能力培养、平台搭建和心理辅导多个方面帮助贫困家庭毕业生顺利就业。

(一)有效甄别、精准定位

准确认定贫困生是高校帮扶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高校帮扶工作的难点和关键点。贫困家庭毕业生认定程序的规范、科学、完善关系着教育的公平、公正和平等,现阶段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存在着认定程序不规范、量化标准存争议、认定方法不科学、界定过程缺乏监督等问题,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方法和体系至关重要,具体措施如下:

1.为了有效甄别贫困家庭学生,各高校应该制定严格的符合高校实际情况且科学可行的认定程序,不能一概而论,仅以手机等高档用品或民主评议等作为判定条件,应以权威有效的材料作为评定的主要依据,如政府出具的自然灾害证明、资助证明、房屋证明、病情证明等。

2.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统一量化的贫困标准有失公正,各地区应根据地区发展情况进一步规范家庭困难学生贫困标准,使得每一位贫困学生都能被有效甄别,精准帮扶。

3.贫困家庭认定及扶持后要建立严格的跟踪调查和监督制度,动态跟踪调查其贫困情况是否属实或有所改善,监督其资助款项的使用情况和帮扶效果。

4.建立生源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监督与责任追究机制,避免基层单位和民政部门不负责任,开具贫困证明时讲关系和利益或者随意开具,应该用相关条例约束相关贫困证明出具单位,明确贫困认定机构的责任与义务,建立监督与责任追究机制,规范贫困认定行为。

5.借助大数据技术建立贫困家庭数据库,各省市和地区进行摸底和动态更新,学生一经入学便能精准识别,资助情况也能记录在册,就业情况也能综合统计便于跟踪。

(二)全过程全面培养、精准帮扶

我国政府和高校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奖、贷、助、补、减、免”学生资助体系,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贫困生的学业问题,但现阶段国家、社会、学校对贫困生的帮扶大多以救济性资助为主,主要停留在经济层面的帮扶,如助学贷款、助学金、生活补助、未就业补贴等等,却忽略了贫困生能力培养和心理素质强化,重“资助”轻“育人”、重“管理”轻“服务”。对于贫困家庭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实施主体也大多是政府机构和高校,社会各界如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个人参与广度和深度远远不够,就业扶持大多仅以就业补贴、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推送三种形式体现,这只能解决贫困毕业生暂时的生存问题,对贫困家庭毕业生的帮扶作用甚微。

基于上述问题,为进一步提升贫困毕业生就业帮扶力度,充分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实现高效贫困毕业生顺利就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

1.全过程帮扶。高校对于贫困家庭学生帮扶工作的重视使得新生一入校便会得到学生处资助中心的帮扶,但招生就业部门大多是在大三学生即将毕业阶段才开始参与和了解贫困毕业生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一定程度上也导致现阶段就业扶持只能以就业补贴、就业指导、就业信息推送、就业平台搭建等单一形式开展,无法从根源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导致帮扶效果不佳。因此,对大学生的就业帮扶应该从新生入校开始启动,建立学生完善的、一对一全过程的帮扶体系,从新生入学那一刻开始,学生处资助中心和招生就业部门应协同管理,统筹规划,从学院到系部到班级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和系统联动保障体系,高校可通过“一生一导师”制度为每一个贫困学生配备导师,开展三年制全过程就业帮扶,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和就业规划,不仅要在物质上予以帮扶,更要在学生入学至毕业全过程针对学生学习阶段提供不同形式和种类的结业帮扶内容,着力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心理素质、社交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2.精神扶贫全面提升。资源和人脉的匮乏、技能水平一般、缺乏自信等原因是导致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单纯的物质扶贫不能解决根本性问题,必须通过精神扶贫提升贫困生的专业技能、面试技能、心理素质、自信心和人际交往等能力,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全面培养:(1)精神层面。帮扶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要使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就要加强学生精神层面的教育,要注重贫困毕业生自身意志水平的提高,帮助贫困学生正确看待自身能力和自身定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优势,加强学生思想信念与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项目教学帮助学生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各项校园活动和专题讲座,加强学生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2)心理层面。心理因素是影响贫困生成功就业的重要因素,自卑、焦虑、沮丧、缺乏自信等负面情绪会使得贫困家庭毕业生在就业选择和面试过程中害怕展现自己从而错失良机,因此,要加强对贫困毕业生的心理帮扶工作,为其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引导学生学习心理学知识,也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各项活动锻炼学生的自信心和抗压受挫能力。学生就业过程中实时交流跟进学生就业情况,及时缓解学生就业焦虑和心理压力,使学生以最好的状态选择工作,增加就业成功的几率。(3)技能层面。很多贫困生为减轻家庭重担,求学期间以获得奖学金为目标,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对于技能的锤炼和社会实践却不够重视,这也导致贫困家庭毕业生在求职时因综合素质较差被拒。因此,大学期间应该引导贫困生注重知识学习的同时要加强技能的训练,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积累岗位工作经验,高校也可以在校内或联动企业里提供相应的实践平台,给学生更多提高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机会,对于想继续求学深造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心理疏导和学业指导,帮助其顺利升学。(4)就业创业指导。贫困生的就业指导不应是大三阶段性的帮扶工作,而要对贫困生不同时期的实际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如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能力测试、求职技巧、礼仪等方面加强引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形成合理的就业预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应征入伍”“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等志愿服务,增加学生择业范围。就业能力主要包括就业基本技能、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协作技能等3个方面,开展具有实效性的“双创”教育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当前社会形势、财经法规和商务金融,使其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社会需求匹配度,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3.多渠道多主体就业援助。现阶段就业帮扶实施主体主要为政府机构和高校,社会各界参与较少导致社会资源无法充分利用,因此政府和高校要善于挖掘社会资源,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引导企业、用人单位、社会团体及校友会积极参与家庭贫困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实践或就业机会。高校要为广大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直接见面、双向选择的平台,将校友资源、社会资源最大化,形成多渠道多實施主体、健全的就业帮扶体制,如校企合作共创订单班,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技能训练,毕业后实现精准对口就业。此外,在就业信息的宣传上,除了政府机构和高校外,应该利用社会媒体资源为学生及时传递有效就业信息,帮助其发掘就业机会。

(三)动态跟踪,精准反馈

高校家庭困难毕业生就业的精准帮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就业满意度反馈是检验这项工作成效的有效途径,高校及政府要搭建用人单位及学生意见反馈平台,建立动态跟踪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学生就业情况和用人单位评价。一对一帮扶教师也应在学生就业后通过电话或其它途径了解学生就业状况和就业满意度,跟踪调查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总结贫困生就业帮扶工作取得的成效和不足,及时协助贫困生解决就业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提高其工作适应能力,通过推动学生就业实现真正脱贫。

四、结语

受家庭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影响,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问题严峻,其帮扶工作与千万家庭密切相关、与学校发展和社会稳定密切相关,为做好这项精准扶贫工作,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各届共同关注、参与和帮扶。对贫困家庭毕业生的帮扶不能仅停留在经济层面的扶持,也不能仅仅在学生就业阶段介入应急指导,而应提前建立有效的甄别机制,精准定位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而后通过全过程培养、全社会参与、多渠道宣传,全面提高被帮扶学生的各项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实现精神扶贫、彻底脱贫。

[基金项目:本文是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专项课题《基于“双创”的高校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帮扶模式研究——以贫困家庭毕业生为例》(编号:XJ194234)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鞠斌杰.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帮扶模式的构建与思考[J].河南教育(高教),2020(02):58-60.

[2] 绥化学院:构建“1+2+3+4”精准帮扶模式助推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8(16):30-31.

[3] 张龙华,曹迎春,姚小芹.基于校企合作培训视角下的高校贫困生就业帮扶模式构建[J].明日风尚,2017(24):159.

[4] 张贞.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模式研究[J].亚太教育,2016(32):168.

[5] 黄璜.关于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才智,2013(15):286.

(作者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 湖南衡阳  421000)

[作者简介:李忠怡(1993—),女,湖南省衡南县人,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专职教师,助教,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研究与电子商务。]

(责编:纪毅)

猜你喜欢

帮扶就业双创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做好农村帮扶工作的几点体会
英语教学中对学困生的帮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